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3年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在红十井地区开展大调查工作,对化探工作发现的HS-16号异常进行异常查证,该异常主成矿元素Au强度高、规模大,套合好,浓集中心明显,采用了槽钻探工程手段取得了较好地找矿成果。
红东金矿工作区位于若羌县东偏北方向直线距离约360千米处,距罗布泊镇正西方向直线距离约90千米。80年代至90年代国家三○五项目启动以来,主要是以金为主的找矿和勘查工作。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转入以金、银、铜镍、铅锌,铁、锰等矿产为主的综合找矿阶段。
1 区域地质背景
区内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中亚造山带之中东天山的南缘,塔里木盆地的东北缘,属于塔里木陆壳板块内的次一级构造单元。
测区内出露地层较全,测区中北部分布有古元古界滹沱系呈南西-北东向展布;,测区中部分布有上石炭统石板山组呈近东西向展布;,测区南部分布有上石炭统干泉沟组、上石炭统胜利泉组及中二叠统骆驼峰组地层;测区东南角分布有中二叠统骆驼峰组地层。
测区内有较为显著的断裂构造形迹,在地质发展史上经受了不同方向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了三个不同方向的复杂断裂系统,分别是北东东-南西西向、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南东向的断裂系统,其中北东东-南西西向的构造为本区的主要构造线。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分布较为广泛,主要有早石炭系二长花岗岩、二叠系花岗闪长岩,分布于区内北西部。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断裂发育,以北东东-南西西向展布,共有5条断层,其中红十井大断裂位于矿区南侧,是矿区最强烈、规模最大的断裂,属为区域红十井—矛头山韧性剪切带的一部分。该断层切割很深,遭受构造动力作用,岩层错移和变形、变质,随后发生碎裂岩、断层泥和石英脉贯入或呈透镜状,断裂破碎带宽10-40m,常呈褐色断裂破碎蚀变岩带。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中二叠统骆驼峰组、上石炭统胜利泉组及干泉组。骆驼峰组分布于矿区的南西角,分为两个岩性段,岩性为浅灰白色灰岩、火山岩砾岩。与其接触的上石炭统干泉组呈断层接触。上石炭世胜利泉组,分布于矿区中部和北部,总体呈南西-北东向延伸,与干泉组为断层接触。分4个岩性段,岩性组合依次为浅海沉积的青灰色灰岩、含炭粉砂质绢云母板岩、紫红色砂岩夹绿泥石英片岩、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夹青灰黑色含炭板岩、绿泥石英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上石炭统干泉组分布于矿区中部,总体呈南西-北东向延伸,与胜利泉组为断层接触。分两个岩性段,岩性组合依次为一套浅海—滨海沉积的青灰色灰岩、灰绿色玄武岩、火山碎屑岩、蚀变砂岩、蚀变玄武岩。见图2
矿区内未见大规模岩浆活动,仅见有少量石英脉,脉体走向同断裂走向大体一致,倾角较陡。处于蚀变带中的石英脉多具有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偶见孔雀石化,脉宽0.1-0.3,脉长一般小于30米,走向基本与断层走向一致,也为是金的重要赋存位置。
矿区内的含金矿化蚀变带发育,主要分布于干泉组玄武岩南北两侧的接触带中,受到构造的严格控制,长度一般400-5300米,宽10-50米,走向80°,含金量为0.05-2.46克/吨。所见主要蚀变: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孔雀石化、绿泥石化。
3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3.1 地层中各元素分布特征
上石炭统胜利泉组:与工作区相比,Au、Ag、As、Sb、Cu、Cr、Ni、Co高于工作区背景,其中Au、As、Sb、Cu、Co在该地质单元表现为高背景;在成岩过程中Au、Ag、As、Sb、Cu、Cr、Ni、Co等元素富集系数值大于1.2,显示了该地层在区域上,上述元素是富有的。矿化叠加后,As、Cr、Ni、Co等其富集系数均高于区内背景的1.25~2.09倍,显示了特别富有的特征。表明这些元素在矿区相对比较富集,具有非常好的成矿地球化学条件,具备成矿地质条件容易形成矿(化)体。
上石炭统干泉沟组组:相对于工作区,Ag、Sb、Hg高于区域背景, Au、Pb、Zn与全区背景值基本一致,其余元素均小于区域背景值;在成岩过程中Ag、Sb、Hg元素k2值大于1,显示了该地层在区域上述元素是富有的。具备了一定的成矿地球化学条件。
3.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通过1∶5万化探工作分析了Au、Ag、Cu、Pb、Zn、As、Sb、Bi、W、Sn、Mo、Co、Ni、Cr、Hg等15种元素。用背景平均值与标准离差的计算值[X0+(1.65~3.0)S0]和参考数据的累计频率(≥95%)两种方法共同确定单元素异常下限值。共圈定18个综合异常。
矿区对应HS-16综合异常,异常形态为椭圆形,面积1.88平方千米。主要成矿元素Au强度高、规模大,元素组合为Au、Cr、Co、Ni、Zn,元素异常套合好,浓集中心明显,浓度分带清楚。主要元素地球化学参数见表1。
Au异常面积0.491平方千米,最高值为45×10-9,平均值为35×10-9;Cr异常面积0.63平方千米,最高值为166.8×10-6;Ni元素异常面积0.85平方千米,最大值为90.45×10-6。
注:Au含量单位为×10-9,其他为×10-6
4 工程验证
通过异常踏勘及地化剖面工作成果对比分析,在异常特征吻合较好地段进行地表填图、槽探揭露和深部钻探施工。经施工探槽化学样控制矿体视厚度3.5米,断续长大于100米,金品位最高2.06×10-6,平均1.57×10-6。
5 找矿标志及成矿浅析
1)构造标志:已发现矿化蚀变带受断裂构造严格控制,东西向断裂是主要导矿构造,其他裂隙为主要的容矿构造,地表石英脉与矿化有密切联系。
2)矿化蚀变标志:以断裂带延伸方向中的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孔雀石化等为指示标志。
3)化探异常标志:圈定的地球化探异常对矿区找矿有较好的指示作用,结合地物信息共同成为重要的的找矿标志。
红东矿区处在地槽强烈活动的部位,由构造应力作用形成断裂剪切带。深源含金玄武岩浆(矿源物)在构造作用力的驱动下沿红十井断裂上升呈裂隙式喷溢,形成似层状或透镜状玄武岩。在断裂构造继承性长期活动及区域变质过程中,岩石发生碎裂、千糜岩化等。变质热液及火山热液在裂隙(导矿构造)的运移活动过程中,汲取岩石中的Au等成矿物质达到饱和平衡状态(含矿热液),当湿度、压力、氧逸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物理化学条件适宜条件下,含金热液在近地表同水混合后,在红十井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容矿构造),特别是破碎蚀变带中长期多次交代充填成矿。
5.3 找矿方向初探
首先地表找矿工作通过进一步分解20万化探异常,确定1:5万化探工作范围,缩小找矿靶区,使得工作更具有针对性,然后配合地物遥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取出具有好的成矿指示信息,再配以野外工程验证,这种方法为本区今后工作提供了找矿模式,也证明了在该区寻找金矿是行之有效的。
红东金矿工作区位于若羌县东偏北方向直线距离约360千米处,距罗布泊镇正西方向直线距离约90千米。80年代至90年代国家三○五项目启动以来,主要是以金为主的找矿和勘查工作。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转入以金、银、铜镍、铅锌,铁、锰等矿产为主的综合找矿阶段。
1 区域地质背景
区内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中亚造山带之中东天山的南缘,塔里木盆地的东北缘,属于塔里木陆壳板块内的次一级构造单元。
测区内出露地层较全,测区中北部分布有古元古界滹沱系呈南西-北东向展布;,测区中部分布有上石炭统石板山组呈近东西向展布;,测区南部分布有上石炭统干泉沟组、上石炭统胜利泉组及中二叠统骆驼峰组地层;测区东南角分布有中二叠统骆驼峰组地层。
测区内有较为显著的断裂构造形迹,在地质发展史上经受了不同方向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了三个不同方向的复杂断裂系统,分别是北东东-南西西向、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南东向的断裂系统,其中北东东-南西西向的构造为本区的主要构造线。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分布较为广泛,主要有早石炭系二长花岗岩、二叠系花岗闪长岩,分布于区内北西部。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断裂发育,以北东东-南西西向展布,共有5条断层,其中红十井大断裂位于矿区南侧,是矿区最强烈、规模最大的断裂,属为区域红十井—矛头山韧性剪切带的一部分。该断层切割很深,遭受构造动力作用,岩层错移和变形、变质,随后发生碎裂岩、断层泥和石英脉贯入或呈透镜状,断裂破碎带宽10-40m,常呈褐色断裂破碎蚀变岩带。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中二叠统骆驼峰组、上石炭统胜利泉组及干泉组。骆驼峰组分布于矿区的南西角,分为两个岩性段,岩性为浅灰白色灰岩、火山岩砾岩。与其接触的上石炭统干泉组呈断层接触。上石炭世胜利泉组,分布于矿区中部和北部,总体呈南西-北东向延伸,与干泉组为断层接触。分4个岩性段,岩性组合依次为浅海沉积的青灰色灰岩、含炭粉砂质绢云母板岩、紫红色砂岩夹绿泥石英片岩、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夹青灰黑色含炭板岩、绿泥石英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上石炭统干泉组分布于矿区中部,总体呈南西-北东向延伸,与胜利泉组为断层接触。分两个岩性段,岩性组合依次为一套浅海—滨海沉积的青灰色灰岩、灰绿色玄武岩、火山碎屑岩、蚀变砂岩、蚀变玄武岩。见图2
矿区内未见大规模岩浆活动,仅见有少量石英脉,脉体走向同断裂走向大体一致,倾角较陡。处于蚀变带中的石英脉多具有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偶见孔雀石化,脉宽0.1-0.3,脉长一般小于30米,走向基本与断层走向一致,也为是金的重要赋存位置。
矿区内的含金矿化蚀变带发育,主要分布于干泉组玄武岩南北两侧的接触带中,受到构造的严格控制,长度一般400-5300米,宽10-50米,走向80°,含金量为0.05-2.46克/吨。所见主要蚀变: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孔雀石化、绿泥石化。
3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3.1 地层中各元素分布特征
上石炭统胜利泉组:与工作区相比,Au、Ag、As、Sb、Cu、Cr、Ni、Co高于工作区背景,其中Au、As、Sb、Cu、Co在该地质单元表现为高背景;在成岩过程中Au、Ag、As、Sb、Cu、Cr、Ni、Co等元素富集系数值大于1.2,显示了该地层在区域上,上述元素是富有的。矿化叠加后,As、Cr、Ni、Co等其富集系数均高于区内背景的1.25~2.09倍,显示了特别富有的特征。表明这些元素在矿区相对比较富集,具有非常好的成矿地球化学条件,具备成矿地质条件容易形成矿(化)体。
上石炭统干泉沟组组:相对于工作区,Ag、Sb、Hg高于区域背景, Au、Pb、Zn与全区背景值基本一致,其余元素均小于区域背景值;在成岩过程中Ag、Sb、Hg元素k2值大于1,显示了该地层在区域上述元素是富有的。具备了一定的成矿地球化学条件。
3.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通过1∶5万化探工作分析了Au、Ag、Cu、Pb、Zn、As、Sb、Bi、W、Sn、Mo、Co、Ni、Cr、Hg等15种元素。用背景平均值与标准离差的计算值[X0+(1.65~3.0)S0]和参考数据的累计频率(≥95%)两种方法共同确定单元素异常下限值。共圈定18个综合异常。
矿区对应HS-16综合异常,异常形态为椭圆形,面积1.88平方千米。主要成矿元素Au强度高、规模大,元素组合为Au、Cr、Co、Ni、Zn,元素异常套合好,浓集中心明显,浓度分带清楚。主要元素地球化学参数见表1。
Au异常面积0.491平方千米,最高值为45×10-9,平均值为35×10-9;Cr异常面积0.63平方千米,最高值为166.8×10-6;Ni元素异常面积0.85平方千米,最大值为90.45×10-6。
注:Au含量单位为×10-9,其他为×10-6
4 工程验证
通过异常踏勘及地化剖面工作成果对比分析,在异常特征吻合较好地段进行地表填图、槽探揭露和深部钻探施工。经施工探槽化学样控制矿体视厚度3.5米,断续长大于100米,金品位最高2.06×10-6,平均1.57×10-6。
5 找矿标志及成矿浅析
1)构造标志:已发现矿化蚀变带受断裂构造严格控制,东西向断裂是主要导矿构造,其他裂隙为主要的容矿构造,地表石英脉与矿化有密切联系。
2)矿化蚀变标志:以断裂带延伸方向中的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孔雀石化等为指示标志。
3)化探异常标志:圈定的地球化探异常对矿区找矿有较好的指示作用,结合地物信息共同成为重要的的找矿标志。
红东矿区处在地槽强烈活动的部位,由构造应力作用形成断裂剪切带。深源含金玄武岩浆(矿源物)在构造作用力的驱动下沿红十井断裂上升呈裂隙式喷溢,形成似层状或透镜状玄武岩。在断裂构造继承性长期活动及区域变质过程中,岩石发生碎裂、千糜岩化等。变质热液及火山热液在裂隙(导矿构造)的运移活动过程中,汲取岩石中的Au等成矿物质达到饱和平衡状态(含矿热液),当湿度、压力、氧逸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物理化学条件适宜条件下,含金热液在近地表同水混合后,在红十井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容矿构造),特别是破碎蚀变带中长期多次交代充填成矿。
5.3 找矿方向初探
首先地表找矿工作通过进一步分解20万化探异常,确定1:5万化探工作范围,缩小找矿靶区,使得工作更具有针对性,然后配合地物遥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取出具有好的成矿指示信息,再配以野外工程验证,这种方法为本区今后工作提供了找矿模式,也证明了在该区寻找金矿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