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代中国,油画俨然成为一个大画种。而油画作为一种外来的舶来品真正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并开始民族化历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其中不仅是工具上或绘画方式的不同,更為主要的是显现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从碰撞而后开始逐渐融合的过程。本文旨在以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当代油画的面貌为切入点对油画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民族性作具体剖析与阐述。
关键词:当代中国;民族化;民族性
一、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油画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壤应该要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通过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那是中国人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西方绘画艺术形式。但真正开始民族化之路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留洋归国的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人就是中国“民族性”油画的先行者与倡导者。
新中国成立后,向苏联学习成了全国上下文艺界的主要探索与发展方向,油画亦是如此。而开始出现变化的是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关于双百方针的提出。同年的下半年,文化部便在中国艺术最高学府之一的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了“全国油画教育座谈会”,会议上董希文、倪贻德、吕斯百等艺术家提出了“油画的民族风格”的观点,此后油画中学习苏联的倾向开始转向民族化。“民族性”成了这一时期油画发展讨论最为频繁的一个议题。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政治倾向严重也是这时期中国油画发展的一大特点,因政治上与表现形式特点的原因,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流。
随着“文革”的结束,并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文化交流上迎来了空前的自由,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变得日益频繁,许多艺术家在接受西方各式各样的绘画表现风格与形式之上,关于油画的“民族性”思考也开始在艺术界展开,油画民族化不仅仅要是追求形式与内容上的民族化,更要思考精神意义上的民族化。这时的中国油画风格与表现形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二、中国当代油画的民族性探索
“油画民族化”这一概念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我们很难去准确的界定,但可以肯定的一点便是油画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载体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产生碰撞伊始便开始了油画民族化的发展进程。与其说其体现出民族的自觉意识,倒不如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油画自民国时期跟随着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一批留洋艺术家来到中国后,如何与中国绘画艺术相融合变成了首要问题。艺术家们各自有各自的主张,如学艺归来的林风眠主张: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美术。而徐悲鸿更是试图直接通过写实主义来改良中国绘画。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油画“民族化”更是成了几代艺术家关于中国油画发展的热议词。各种各样的主张层出不穷,但基本都是围绕着形式风格或者主题内容而作探索。放到今天来讲,不得不说其理解较为表面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油画民族化不仅仅是在形式与内容上的追求,更要思考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层面上的民族化。这一点随着时间推移与时代的变迁,许多艺术家有了深刻的认识,但同时民族化问题渐渐的也似乎走向了一条死胡同,把民族化指向精神与气质层面使得论题变得更玄,许多油画家更是闭口不谈民族化,出现了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或是对西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油画界更是出现了部分“大人物”反对“油画民族化”,而这种倡导又受到了当时油画界部分权威人士的认同与支持,反对油画民族化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慢慢地变得理直气壮起来。或许持反对意见的人是处于一种对“狭义民族主义”的反对,担心油画发展会出现保守甚至是落后,但直接对油画民族化的反对也可以说是一种偏激。
油画的民族性最直观的体现便是作品中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传统绘画为艺术家油画创作提供宝贵的思想基础。中国油画家所创作出来的油画作品如果不具备民族性,可以说其作品与其生长的这片土壤并不存在任何关系。而谈及油画当中的民族性,不仅仅是内容上元素的挪用和结合与题材上的限定,或者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上简单的借鉴。而应该上升为一种哲学上、精神上的体现。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别最大的一点便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西方文化当中,人与自然是相互独立、并列着的关系。而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人与自然并非分裂,或是相互尖锐对立着的,而是相互融为一体的。先秦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奠基时期,“天人合一”就一直成为反复吟唱的主题,“天”与“人”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道家学派当中所讲的“道”便很好的诠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最高境界便是悟“道”,当中的道“道”是超乎感官上的体验,是一种心灵上的审美,是中国艺术家们在审美上最为深层次的意识,其不仅是感官上的,更是将人们的审美指引至心灵世界。所以,西方古典绘画会更关心物象的空间体积,真实的造型比例与自然的光影效果,而中国传统绘画更关心的是画家面对自然的一种心灵上的感悟,在情感上的一种“借景抒情”。以客观物象作为依据又与现实景象有较大的差别,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而在这“似”与“不似”之间便是画家主观、感性的传达。从观众的角度来讲,作品极具隐喻性,这种“景外之景”给观众一种再创造思维的审美体验。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这种差异便是文化、哲学的差异在绘画上的流露。
油画在中国的从无到有,直至今天繁荣的局面,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相互融合,当中少不了几代中国艺术家艰难摸索。而今这个时代是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特别是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油画家容易受到冲击,随之出现浮躁,审美取向上的迷茫,甚至是对本土文化不自信等问题。
在油画作品中体现民族性,坚定民族文化立场,是中国油画发展的一大关键。民族性是一种民族精神、气质,民族风貌以及民族传统形式浓烈的符号和视觉特征。它比较稳定,是一种历史的符号。而民族性还包含了一定的时代性,它是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变化而不断更新的,所以在油画创作中体现民族性并不是简单的挪用一些民族元素或符号,而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古为今用,才能创作出极具体现民族性的油画,而这样的作品也必然是具有时代性的。如何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时代精神的当代油画成为当今中国油画发展的一大课题,是当下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一大任务,也是当今艺术家们继续探索、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何奎. 油画形式语言探索[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昌菊. 民族化再探索[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王林. 意象油画及油画民族化思考[J] .文艺研究,2005(8):106.
[4] 侯德. 油画民族性的思考[J] .艺术评论,2009(4).
作者简介:林森(1992-), 男,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 水彩 油画方向 。指导老师:邹建敏教授。
关键词:当代中国;民族化;民族性
一、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油画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壤应该要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通过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那是中国人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西方绘画艺术形式。但真正开始民族化之路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留洋归国的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人就是中国“民族性”油画的先行者与倡导者。
新中国成立后,向苏联学习成了全国上下文艺界的主要探索与发展方向,油画亦是如此。而开始出现变化的是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关于双百方针的提出。同年的下半年,文化部便在中国艺术最高学府之一的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了“全国油画教育座谈会”,会议上董希文、倪贻德、吕斯百等艺术家提出了“油画的民族风格”的观点,此后油画中学习苏联的倾向开始转向民族化。“民族性”成了这一时期油画发展讨论最为频繁的一个议题。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政治倾向严重也是这时期中国油画发展的一大特点,因政治上与表现形式特点的原因,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流。
随着“文革”的结束,并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文化交流上迎来了空前的自由,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变得日益频繁,许多艺术家在接受西方各式各样的绘画表现风格与形式之上,关于油画的“民族性”思考也开始在艺术界展开,油画民族化不仅仅要是追求形式与内容上的民族化,更要思考精神意义上的民族化。这时的中国油画风格与表现形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二、中国当代油画的民族性探索
“油画民族化”这一概念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我们很难去准确的界定,但可以肯定的一点便是油画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载体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产生碰撞伊始便开始了油画民族化的发展进程。与其说其体现出民族的自觉意识,倒不如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油画自民国时期跟随着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一批留洋艺术家来到中国后,如何与中国绘画艺术相融合变成了首要问题。艺术家们各自有各自的主张,如学艺归来的林风眠主张: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美术。而徐悲鸿更是试图直接通过写实主义来改良中国绘画。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油画“民族化”更是成了几代艺术家关于中国油画发展的热议词。各种各样的主张层出不穷,但基本都是围绕着形式风格或者主题内容而作探索。放到今天来讲,不得不说其理解较为表面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油画民族化不仅仅是在形式与内容上的追求,更要思考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层面上的民族化。这一点随着时间推移与时代的变迁,许多艺术家有了深刻的认识,但同时民族化问题渐渐的也似乎走向了一条死胡同,把民族化指向精神与气质层面使得论题变得更玄,许多油画家更是闭口不谈民族化,出现了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或是对西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油画界更是出现了部分“大人物”反对“油画民族化”,而这种倡导又受到了当时油画界部分权威人士的认同与支持,反对油画民族化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慢慢地变得理直气壮起来。或许持反对意见的人是处于一种对“狭义民族主义”的反对,担心油画发展会出现保守甚至是落后,但直接对油画民族化的反对也可以说是一种偏激。
油画的民族性最直观的体现便是作品中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传统绘画为艺术家油画创作提供宝贵的思想基础。中国油画家所创作出来的油画作品如果不具备民族性,可以说其作品与其生长的这片土壤并不存在任何关系。而谈及油画当中的民族性,不仅仅是内容上元素的挪用和结合与题材上的限定,或者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上简单的借鉴。而应该上升为一种哲学上、精神上的体现。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别最大的一点便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西方文化当中,人与自然是相互独立、并列着的关系。而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人与自然并非分裂,或是相互尖锐对立着的,而是相互融为一体的。先秦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奠基时期,“天人合一”就一直成为反复吟唱的主题,“天”与“人”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道家学派当中所讲的“道”便很好的诠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最高境界便是悟“道”,当中的道“道”是超乎感官上的体验,是一种心灵上的审美,是中国艺术家们在审美上最为深层次的意识,其不仅是感官上的,更是将人们的审美指引至心灵世界。所以,西方古典绘画会更关心物象的空间体积,真实的造型比例与自然的光影效果,而中国传统绘画更关心的是画家面对自然的一种心灵上的感悟,在情感上的一种“借景抒情”。以客观物象作为依据又与现实景象有较大的差别,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而在这“似”与“不似”之间便是画家主观、感性的传达。从观众的角度来讲,作品极具隐喻性,这种“景外之景”给观众一种再创造思维的审美体验。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这种差异便是文化、哲学的差异在绘画上的流露。
油画在中国的从无到有,直至今天繁荣的局面,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相互融合,当中少不了几代中国艺术家艰难摸索。而今这个时代是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特别是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油画家容易受到冲击,随之出现浮躁,审美取向上的迷茫,甚至是对本土文化不自信等问题。
在油画作品中体现民族性,坚定民族文化立场,是中国油画发展的一大关键。民族性是一种民族精神、气质,民族风貌以及民族传统形式浓烈的符号和视觉特征。它比较稳定,是一种历史的符号。而民族性还包含了一定的时代性,它是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变化而不断更新的,所以在油画创作中体现民族性并不是简单的挪用一些民族元素或符号,而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古为今用,才能创作出极具体现民族性的油画,而这样的作品也必然是具有时代性的。如何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时代精神的当代油画成为当今中国油画发展的一大课题,是当下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一大任务,也是当今艺术家们继续探索、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何奎. 油画形式语言探索[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昌菊. 民族化再探索[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王林. 意象油画及油画民族化思考[J] .文艺研究,2005(8):106.
[4] 侯德. 油画民族性的思考[J] .艺术评论,2009(4).
作者简介:林森(1992-), 男,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 水彩 油画方向 。指导老师:邹建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