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将经典诵读融入语文教学,形成语文学习宽厚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朗读 背诵 收集 交流 理解 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阶段目标”中也对各学段“诵读优秀诗文”作了明确要求。由此可见,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传承祖国文化,发展学生人文素养,丰厚学生文化底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
因此,将经典诵读融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的魅力,积累语言文字的精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语文学习宽厚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对“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朗读、背诵,营造语文学习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适合儿童,语言优美的古今美文,教材中有数十首古诗词,100多句格言警句。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就要把课堂教学作为经典诵读的主渠道、主阵地,努力营造经典诗文诵读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时空,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增强经典诵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每天在语文课前安排几分钟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背诵古诗文,让诵读成为习惯。琅琅上口的“人之初,性本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等经典诗文名句,让学生在优美的行文、韵味、节奏以及从经典里散发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感悟心性向善,迈向圣贤之道的意境。
二、收集、交流,丰富学生知识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为了让孩子从小广读博览,诵读千古美文,接受名家名篇的熏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好教材中的优秀诗文的同时,广泛阅读课外古今优秀诗文,并收集整理经典诗文名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惜时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人格名句,《咏柳》、《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枫桥夜泊》、《江雪》等描写不同季节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等送别诗,《静夜思》等思乡诗……
在收集整理的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如:小竞赛,比比谁收集的经典诗文名句多;诗文名句展示会,比比自己摘抄经典诗文的记录,讲讲自己收集的经典诗文名句的出处;演唱会,演唱《春晓》《江南曲》等古诗新曲,等等,让学生在收集、交流过程中,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乐趣,让收集、交流的过程,成为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
三、理解、运用,增强学生语文素养
经典诵读,在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有较丰富的积累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运用,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渠道理解、运用经典诗文,让脍炙人口的诗文,怡情、启智,养生。如指导学生在习作中恰当的运用好词佳句;通过说唱表演再现古诗情境;身着古装角色表演,让“孟子”、“孔子”诵读语录;举办交流会,谈感想、谈启发;开辟专栏,展示国学经典中的人生格言;改写古诗,领悟诗中意境;开展诗文朗诵会,在浅显易懂的《三字经》、《弟子规》中体味深刻的内涵;举行文艺表演活动,将经典诗文化为悠扬的旋律和优美的舞姿,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讲经典故事,让静静的文字变成灵活生动的先贤形象……丰富多彩的活动,洋溢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豪迈,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浸润着每位学生的心灵。
著名国学家季羡林说过:“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华经典诗文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魂,一篇篇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的诗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折射出纷繁的社会生活,映照着人们的心灵,启迪人着们的心智。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语文教学中,要发挥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的作用,把课堂教学作为经典诵读的主渠道、主阵地,合理开发课内外中华经典诗文资源,科学、优化设计教学环节,寓诵读经典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指导学生有效诵读经典,提高学生阅读、表达等方面能力,帮助学生完善人格,让语文教学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 北京师大出版社
[2] 李振村,《关于经典诗文诵读的对话》,《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1期。
[3] 谢嘉萍、赵玉琦、王俊英主编《小学语文教学新路》2002年第8期。
[4] 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2004年3月版
【关键词】:朗读 背诵 收集 交流 理解 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阶段目标”中也对各学段“诵读优秀诗文”作了明确要求。由此可见,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传承祖国文化,发展学生人文素养,丰厚学生文化底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
因此,将经典诵读融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的魅力,积累语言文字的精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语文学习宽厚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对“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朗读、背诵,营造语文学习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适合儿童,语言优美的古今美文,教材中有数十首古诗词,100多句格言警句。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就要把课堂教学作为经典诵读的主渠道、主阵地,努力营造经典诗文诵读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时空,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增强经典诵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每天在语文课前安排几分钟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背诵古诗文,让诵读成为习惯。琅琅上口的“人之初,性本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等经典诗文名句,让学生在优美的行文、韵味、节奏以及从经典里散发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感悟心性向善,迈向圣贤之道的意境。
二、收集、交流,丰富学生知识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为了让孩子从小广读博览,诵读千古美文,接受名家名篇的熏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好教材中的优秀诗文的同时,广泛阅读课外古今优秀诗文,并收集整理经典诗文名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惜时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人格名句,《咏柳》、《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枫桥夜泊》、《江雪》等描写不同季节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等送别诗,《静夜思》等思乡诗……
在收集整理的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如:小竞赛,比比谁收集的经典诗文名句多;诗文名句展示会,比比自己摘抄经典诗文的记录,讲讲自己收集的经典诗文名句的出处;演唱会,演唱《春晓》《江南曲》等古诗新曲,等等,让学生在收集、交流过程中,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乐趣,让收集、交流的过程,成为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
三、理解、运用,增强学生语文素养
经典诵读,在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有较丰富的积累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运用,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渠道理解、运用经典诗文,让脍炙人口的诗文,怡情、启智,养生。如指导学生在习作中恰当的运用好词佳句;通过说唱表演再现古诗情境;身着古装角色表演,让“孟子”、“孔子”诵读语录;举办交流会,谈感想、谈启发;开辟专栏,展示国学经典中的人生格言;改写古诗,领悟诗中意境;开展诗文朗诵会,在浅显易懂的《三字经》、《弟子规》中体味深刻的内涵;举行文艺表演活动,将经典诗文化为悠扬的旋律和优美的舞姿,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讲经典故事,让静静的文字变成灵活生动的先贤形象……丰富多彩的活动,洋溢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豪迈,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浸润着每位学生的心灵。
著名国学家季羡林说过:“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华经典诗文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魂,一篇篇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的诗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折射出纷繁的社会生活,映照着人们的心灵,启迪人着们的心智。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语文教学中,要发挥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的作用,把课堂教学作为经典诵读的主渠道、主阵地,合理开发课内外中华经典诗文资源,科学、优化设计教学环节,寓诵读经典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指导学生有效诵读经典,提高学生阅读、表达等方面能力,帮助学生完善人格,让语文教学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 北京师大出版社
[2] 李振村,《关于经典诗文诵读的对话》,《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1期。
[3] 谢嘉萍、赵玉琦、王俊英主编《小学语文教学新路》2002年第8期。
[4] 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2004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