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的神话与历史——传教士话语与清末南昌教案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3020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昌教案的西方叙事中,知县江召棠被描述为一个撒谎者,一个为了面子而自杀、又以自杀对天主教会实施报复的人。而撒谎、面子和自杀正是在传教士的作品中频频出现的中国人的国民性,一定程度上是由传教士话语建构起来的一种“神话”。通过对南昌教案相关史实的厘正,可知上述“神话”用于表述南昌教案,都或多或少与事实有所出入。传教士话语反映了近代中西间的话语与权力关系,放在晚清教案史脉络中看,它的形成与双方的互相猜疑和敌对的氛围是有直接关联的。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影响到西方人对教案问题的解读。
其他文献
以声律为纲,以情趣和意象为目,朱光潜诗学理论具有十分浓厚的“音律中心论”色彩。然而,这种声律诗学明显受到传统诗学特别是明清格调诗学的深刻影响,表现在批评实践方面,就是其在
围绕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解读的关键线索——"宙斯的意愿",形成了当代荷马史诗诠释中的两种不同路向:分别为发掘荷马诗歌口传要素的"口头诗学"解读方式与回归荷马史诗原初创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