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今。家风有多少仍然有价值的内容?”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的首席专家。江苏师范大学家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延斌曾在一个文化节目中被这样问道。
陈延斌当时的回答是:“85%。”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他认为“事实上,传统家风家训里,真正的封建糟粕不多,而家风文化中的许多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至今仍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他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传承现状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又该如何发展出新的内涵?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
《瞭望东方周刊》:在传统的概念里,家风具体指哪些方面?
陈延斌:中国的家风又叫门风,是家族或家庭在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的稳定风气,这种风尚具体由道德面貌、家族传统习惯、文化等构成。家风文化实际上是家庭教化的一种,是家庭建设整体呈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家风的概念是中性的,有优亦有劣。家风的优劣对家庭的兴衰起着很大的作用,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如东汉时期的杨震家族非常注重家风教育,家风正,整个家族人才辈出,为世人所赞。而与他同时代的袁术一家,虽曾如杨家一样辉煌,但因家风不正,与别人交涉时刚愎自用。很快整个家族就没落了。
在小家庭社会中,家风教化传承的责任,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辈身上,转移到了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这两代人身上。
中国传统家风是家长传承的,因此父亲、兄长的为人处事方式,直接影响着家庭的家风。
《瞭望东方周刊》:为何中国特别注重家风文化教育?
陈延斌:中国的家风文化乃至家文化,在世界上是最有特色的,也是独一无二的。我提出过一个观点:中国的家文化是一国文化的基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中国人倡导修身齐家,然后才是治国平天下,治国是建立在其基础上。
中国人特别重视家风文化的建设,这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特别是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把家文化作为为人处事的基础。加上过去采用的是大家族聚居的方式,需要通过家训、家规和家风去规范每一个人,保持大家族的稳定和睦,所以中国对家风更为重视。
而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决定了该地对家风传承的重视程度。国外也有重视家风建设的例子,如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但国外不像中国有那么多的家训文献传承下来,主要是通过一些简明的方式或相关书籍。
失衡现状需改变
《瞭望东方周刊》:当下,家风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陈延斌:当下家风传承有一个严重问题:重智轻德,重教轻养。
“重智轻德,重教轻养”指家长只注重智力的教育与学校知识的教导,忽视道德的教化和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由于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忽视了孩子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的培养。
以前这类问题不严重,因为过去选择读书考科举的是少部分人,主要是世家大族。這些世家大族往往有自己的书院私塾,而这些书院私塾相当重视孩子的家风教化和陶冶。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能上好大学、找好工作,从而忽略了一点:孩子的成长和成就,离不开他的情商、待人处事的能力。
《瞭望东方周刊》:这个问题应当如何解决?
陈延斌:《易经》提倡一个教育观念,叫“蒙以养正,做圣之功”。意思是当孩子处于启蒙阶段的时候,要“养正”,即培养他的正气、正能量。这也是在做社会工作。要引导家长充分认识“蒙以养正”的重要性。
郑板桥亦曾说过,孩子考科举做官是小事,第一位是要明理,做个好人。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对孩子的培养绝不能一条腿走路——光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光注意智商,忽视情商。
心理学、教育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成才,80%要靠后天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而情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家庭。
从族长到父母的转移
《瞭望东方周刊》:从大家庭到小家庭,中国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给家风传承带来了哪些影响?
陈延斌:小家庭依然需要好家风的传承。家庭虽然小型化了,但仍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点。如果小家庭的家风不好,会影响到家族的兴衰。
过去是农耕社会,大家在同一个地域生活,被大家族的家风、家规所约束,家风的传承更加方便。比如,在浙江浦江郑宅镇,郑氏族人每天早上洗漱完毕后就到祠堂里带未成家的孩子读家规家训的儿歌,大家不时欢聚一堂,谈见闻看法。在家训《郑氏规范》的教化下,三代的族人都被朝廷表彰过。
现在,很多人都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大家族家风的影响力削弱了。但无论去到哪个城市,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依然存在,并在子孙中传承。
与大家族时代不同的是,在小家庭社会中,家风教化传承的责任,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辈身上,转移到了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这两代人身上。
《瞭望东方周刊》:如今,隔代教育带来了“隔代亲”现象,这是否成为家风传承的不利因素?
陈延斌:老年人对孩子过度宠爱,帮他们背书包,公交车上占座位留给孙子,这种对孩子的特殊照顾,其实是破坏了应有的规则,并不利于家风的传承。因此,对于隔代教育,老人应该树立正确的养育观念,整个民族的家庭教育群体意识也需提高。 另外,婚前的教育培训也需重视和做好。只有家庭关系调试好了,和睦、齐家,这才能治国平天下。
目前缺乏普及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我认为。国家可以设立相关培训部门,帮助新的家庭普及一些基本知识。同时,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
“变”与“不变”
《瞭望东方周刊》:在小家庭时代,家风应当如何传承?
陈延斌:家风是一种无言的东西,不属于文字遗产。主要体现在家长的表现。
传承家风,首先要立规矩。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基本的做人教育,定下一些基本的规则。积极响应党中央文明办倡导的“立家规、传家训”,根据时代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家庭定位的家风家规。
其次,父母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父母希望孩子做出哪种表现,首先自己要在行动上作出榜样,通过行动教化孩子。父母的传承,“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因此,除了立规矩,也不能忽视父母本身的示范作用。
最后。家風的传承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配合。若社会环境风气不正,即使孩子在家和学校受过家风教育,仅仅周末两天的时间就可能冲淡孩子接受的风气教育,导致“5 2≤0”的结果。因此,家风传承还需要社会积极营造优秀的家风文化,如建设家风家训文化墙,在社会上弘扬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风气,从而带动家风的传承。
好的家风能带动好的社会风气,反过来也一样,社会风气好,家风才更佳。
《瞭望东方周刊》:与过去相比,一些价值观念已发生了变化,你觉得家风应该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
陈延斌:当我们说一样东西时,要先去了解这件东西。我建议大家都去读一读我们的传统家训,看看里面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举一个例子,宋代有一部家训叫《袁氏世范》,里面有些想法,在今天一点都不过时。比如从心理学上分析,为什么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会闹矛盾?《袁氏世范》得出的结论是每个人的秉性不一样,做父亲的要强制儿子服从他,做兄长的强制弟弟服从他,肯定要闹矛盾。每个人的秉性,不应该强求一致。
当然,每个时代,家风的内涵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我们传统社会强调做子女要绝对服从父母长辈,在今天看来,这并不那么合理。传统家风文化可能有些片面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今天这些是不该再提倡的。
但家风要正这一点。是不应该变化的。家风传承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变化。现在不可能用那种大家族时代的传承方式,更多的是强调家长的责任。因此家长更应该接受科学的教育方法,亦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