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历史知识的识记有很多学生就头疼,记不住记不准,认为自己没天赋,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的确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特点,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头绪万千,涵盖的知识量十分庞大复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住较多的历史知识?这个难题不仅困扰着莘莘学子而且也是老师想方设法要解决的。面对困难既不能逃避也不可以硬撞,得跳到圈外看看想想,多花时间读书固然是重要的,但读书还得讲个法,因为万事万物都有法,都有其内在规律性,既然花了时间又没记好,那就是没把握住历史学科识记的规律。就笔者从事历史教学的经验来说,历史识记方法是很多的,有较常用的理解法、比较法、影视图表法、谐音法、要点归纳法、专题归类法、回忆法、情景想象法、重复记忆法等不胜枚举,接下来对这些方法进行浅析一下。
一、理解法
理解法应该说是所有识记方法的基础。在教学中往往遇到相当多的学生学习 历史从未将书从头至尾阅读过,考试来临了复习起来便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地照着书一句一句哇哇背起来,弄得头晕眼花,口干舌燥,所记无几,即使勉强记住了一些内容没过多久就似晃似乎没得一个头绪,头脑中一片空白。
要做到理解识记,首先要会看书,吃透书本,全面系统地深入研习课文,因为不管什么考试万变不离其宗,考题来源都在书上。
看书不是像一些同学那样,老师叫他记,他就只拿着书读,不仅不摆草稿纸、笔和字典等,就是读书他也不肯吭声,经常是读着读着要么在外界的干扰吸引下走了神,做起与学习无关的事来,要么开始睡意朦脓,无精打采的。要知道较好的记忆是在较多的感官刺激下形成的。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每逢看书时都要一边看一边拿笔在书上进行勾、画、圈、点、批、注和写,当然也不是拿着书就开始这么做,是要先通看全文或全段,边看边想,然后倒回去再动笔,力争你在书上留下的每一处印痕都是最精炼的,与此同时书上出现的包括目录、图表、正文、小字、注释和封面等所有内容都应研习,不能遗漏,比如目录那正是全书的骨架,封面内容是编者深思熟虑多方权衡的重点。字词句这一关也是学史的人必须要过的,在阅读时发现了生字词,易混淆,写不来读不懂的字得勤翻字典,不然要出错弄出笑话来的,例如“戊戌变法”中戊戌二字谁是wù谁是xū易读写错,查证后可以采用景象谐音记忆法把戊戌戍几个字记住,正如树的果子一样,无果就是戊(无),蓄着果子就是戌(蓄),果子熟了沉甸甸的欲坠的样子就是戍(熟)。
对于那些读书就打瞌睡的同学不防想想办法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可以大声朗读,拿笔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等都是管用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思二者紧密联系,缺此失彼。有的学生学了记了因没对所学内容细心品味,提炼重点,构建知识体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导致所记知识不牢。在看完一段或全文后要停下来掩书或看着目录回忆思考,这里的回忆思考不仅仅是对字面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诸要素的回忆更要对人物事件背后众多古今中外的联系、是非得失、前因后果、兴衰更替、经验教训等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说学习隋唐史时就不得不联想到秦汉史,秦隋统治者施行暴政,自掘坟墓,短暂悲催,而汉始唐初的君主大都能体恤民情,包容博大,造就了我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兴盛时期,其中的兴衰更替不能不说为每一位学生的做人做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将容易混淆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类比或对比,将各自的个性特征综合化、系统化、形象化,找出共性规律,以达到方便记忆的目的。例如,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化是一个程度逐渐加深的过程,让学生将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放在一起比较研究就不难发现理解这个规律,中英《南京条约》让中国第一次失去了除赔款外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马关条约》危害更胜,迫使台湾和祖国大陆隔离,并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中国设厂更直接反应了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危害最重数《辛丑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统治的代理人,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影视图表法
影视图表法是借助历史人与物的影视图像或者对复杂内容进行表格化处理,以期实现直观形象容易记住的目的。例如对北京人的头部特征进行记忆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读文字前先在老师的提示下对北京人复原头像的额、眉、嘴进行观察,然后结合文字逐个理解: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突出、嘴巴前伸、牙齿粗大与现代人的区别明显。这样图文结合识记效果更佳。又如开辟新航路的几位人物的人名、国籍、航行时间、各自的贡献容易混淆,可用表格将其形象化就容易记多了。
四、谐音法
把一些历史知识按照末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办法编排,使之有韵律感,读起上口,记起方便。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可概括为:就在1978年底,北京中央开会议,拨乱反正求真理,“两个凡是”被抛弃,解放思想讲实际,工作中心大转移,中心工作建经济,改革开放始兴起,结束“左”倾新集体,中国进入新时期!又如“文化大革命”可编成:主席晚年错决定,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林彪江青藏野心,篡党夺权祸国民。停产停课“闹革命”,迫害干部倒着行。国锋剑英有血性,结束内乱快人心。功过是非已定音,六六七六要深省!
五、要点归纳法
对于内容较多的历史知识,我们先要通读,在谙熟其之后精确地选用文中的关键字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简练准确地把这些知识概括浓缩,提炼出要点,就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它。比如一五计划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简要概括之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地提炼成:割地、赔款、通商、 协定关税。
六、专题归类回忆法
在学了一册历史之后,该册有哪些主要内容应该心中有数。这点在每册课本的目录中已做了很好地归类。在记忆时,千万别疏忽了目录,在对课本有了一定掌握后,可以看着目录回忆,将知识点扩散开去,某点没记牢,再翻开书着重记忆。当然关着书自己写知识结构体系,专题要点也非常好。有些学生就寝铃响了后,三五几个睡不着侃大山,太浪费时间了,利用起来把当天所学知识回忆一遍不是很好吗?这样不但可以检查漏洞,发现不足,而且让眼睛不再疲劳,发现的问题在脑中多强调几遍,第二天早上第一时间翻书解决掉。
七、情景想象法
设计一个情景,将识记内容融入画面中,增加趣味性。有学生老是记不住唐宋散文八大家,笔者曾给他们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寒柳下有只亡鸥,三个输惨了的人还在争(韩柳王欧三苏曾)。在讲述时笔者还配上了肢体动作,学生哈哈大笑,久而不忘。
关于我国台湾的名称可想象成一个故事情节:三东夷(人名)随唐五(唐五也为人名)流离求索,原来王在清台(清台设想为地名)。台湾在三国的时候叫东夷,隋唐五代时称流求,元朝时则为王旁琉球,清朝至今为台湾。
再如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可连成:大晴(秦)天,烟青,连(着向)南上(了)宁温,福广(人名)赞(湛)北(北方起了火福广还幸灾乐祸)。
八、重复记忆法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知道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忆完的几个小时忘得最快,一天后记忆率在33% 左右,一周后记忆率在25%左右,所以当我们学完后要适时复习。
总之,识记有法,却无定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困难重重,变换万千,如何驾驭着船只驶入自由王国,还望每位航行者不守固法,自己多去创设一些识记方法,快乐轻松地学好历史!
一、理解法
理解法应该说是所有识记方法的基础。在教学中往往遇到相当多的学生学习 历史从未将书从头至尾阅读过,考试来临了复习起来便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地照着书一句一句哇哇背起来,弄得头晕眼花,口干舌燥,所记无几,即使勉强记住了一些内容没过多久就似晃似乎没得一个头绪,头脑中一片空白。
要做到理解识记,首先要会看书,吃透书本,全面系统地深入研习课文,因为不管什么考试万变不离其宗,考题来源都在书上。
看书不是像一些同学那样,老师叫他记,他就只拿着书读,不仅不摆草稿纸、笔和字典等,就是读书他也不肯吭声,经常是读着读着要么在外界的干扰吸引下走了神,做起与学习无关的事来,要么开始睡意朦脓,无精打采的。要知道较好的记忆是在较多的感官刺激下形成的。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每逢看书时都要一边看一边拿笔在书上进行勾、画、圈、点、批、注和写,当然也不是拿着书就开始这么做,是要先通看全文或全段,边看边想,然后倒回去再动笔,力争你在书上留下的每一处印痕都是最精炼的,与此同时书上出现的包括目录、图表、正文、小字、注释和封面等所有内容都应研习,不能遗漏,比如目录那正是全书的骨架,封面内容是编者深思熟虑多方权衡的重点。字词句这一关也是学史的人必须要过的,在阅读时发现了生字词,易混淆,写不来读不懂的字得勤翻字典,不然要出错弄出笑话来的,例如“戊戌变法”中戊戌二字谁是wù谁是xū易读写错,查证后可以采用景象谐音记忆法把戊戌戍几个字记住,正如树的果子一样,无果就是戊(无),蓄着果子就是戌(蓄),果子熟了沉甸甸的欲坠的样子就是戍(熟)。
对于那些读书就打瞌睡的同学不防想想办法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可以大声朗读,拿笔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等都是管用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思二者紧密联系,缺此失彼。有的学生学了记了因没对所学内容细心品味,提炼重点,构建知识体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导致所记知识不牢。在看完一段或全文后要停下来掩书或看着目录回忆思考,这里的回忆思考不仅仅是对字面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诸要素的回忆更要对人物事件背后众多古今中外的联系、是非得失、前因后果、兴衰更替、经验教训等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说学习隋唐史时就不得不联想到秦汉史,秦隋统治者施行暴政,自掘坟墓,短暂悲催,而汉始唐初的君主大都能体恤民情,包容博大,造就了我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兴盛时期,其中的兴衰更替不能不说为每一位学生的做人做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将容易混淆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类比或对比,将各自的个性特征综合化、系统化、形象化,找出共性规律,以达到方便记忆的目的。例如,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化是一个程度逐渐加深的过程,让学生将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放在一起比较研究就不难发现理解这个规律,中英《南京条约》让中国第一次失去了除赔款外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马关条约》危害更胜,迫使台湾和祖国大陆隔离,并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中国设厂更直接反应了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危害最重数《辛丑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统治的代理人,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影视图表法
影视图表法是借助历史人与物的影视图像或者对复杂内容进行表格化处理,以期实现直观形象容易记住的目的。例如对北京人的头部特征进行记忆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读文字前先在老师的提示下对北京人复原头像的额、眉、嘴进行观察,然后结合文字逐个理解: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突出、嘴巴前伸、牙齿粗大与现代人的区别明显。这样图文结合识记效果更佳。又如开辟新航路的几位人物的人名、国籍、航行时间、各自的贡献容易混淆,可用表格将其形象化就容易记多了。
四、谐音法
把一些历史知识按照末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办法编排,使之有韵律感,读起上口,记起方便。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可概括为:就在1978年底,北京中央开会议,拨乱反正求真理,“两个凡是”被抛弃,解放思想讲实际,工作中心大转移,中心工作建经济,改革开放始兴起,结束“左”倾新集体,中国进入新时期!又如“文化大革命”可编成:主席晚年错决定,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林彪江青藏野心,篡党夺权祸国民。停产停课“闹革命”,迫害干部倒着行。国锋剑英有血性,结束内乱快人心。功过是非已定音,六六七六要深省!
五、要点归纳法
对于内容较多的历史知识,我们先要通读,在谙熟其之后精确地选用文中的关键字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简练准确地把这些知识概括浓缩,提炼出要点,就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它。比如一五计划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简要概括之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地提炼成:割地、赔款、通商、 协定关税。
六、专题归类回忆法
在学了一册历史之后,该册有哪些主要内容应该心中有数。这点在每册课本的目录中已做了很好地归类。在记忆时,千万别疏忽了目录,在对课本有了一定掌握后,可以看着目录回忆,将知识点扩散开去,某点没记牢,再翻开书着重记忆。当然关着书自己写知识结构体系,专题要点也非常好。有些学生就寝铃响了后,三五几个睡不着侃大山,太浪费时间了,利用起来把当天所学知识回忆一遍不是很好吗?这样不但可以检查漏洞,发现不足,而且让眼睛不再疲劳,发现的问题在脑中多强调几遍,第二天早上第一时间翻书解决掉。
七、情景想象法
设计一个情景,将识记内容融入画面中,增加趣味性。有学生老是记不住唐宋散文八大家,笔者曾给他们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寒柳下有只亡鸥,三个输惨了的人还在争(韩柳王欧三苏曾)。在讲述时笔者还配上了肢体动作,学生哈哈大笑,久而不忘。
关于我国台湾的名称可想象成一个故事情节:三东夷(人名)随唐五(唐五也为人名)流离求索,原来王在清台(清台设想为地名)。台湾在三国的时候叫东夷,隋唐五代时称流求,元朝时则为王旁琉球,清朝至今为台湾。
再如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可连成:大晴(秦)天,烟青,连(着向)南上(了)宁温,福广(人名)赞(湛)北(北方起了火福广还幸灾乐祸)。
八、重复记忆法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知道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忆完的几个小时忘得最快,一天后记忆率在33% 左右,一周后记忆率在25%左右,所以当我们学完后要适时复习。
总之,识记有法,却无定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困难重重,变换万千,如何驾驭着船只驶入自由王国,还望每位航行者不守固法,自己多去创设一些识记方法,快乐轻松地学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