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自己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chao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一定听过一首歌——《自己》,那个23岁女孩徐海星唱的。不去管后来关于她的那些争议,这首歌真的很好听,徐海星唱得也不错。我请你注意《自己》的歌词:“我,心中的自己,每一秒都愿意,为爱放手去追寻,用心去珍惜……”
  珍惜什么呢?珍惜的是:“隐藏在心中每一个真实的心情,现在释放出去,我想要呈现世界前更有力量的,更有勇气的生活,我眼中的自己,每一天都相信,活得越来越像我爱的自己……”
  这首歌,准确地描绘出了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在刚面对世界时,内心的徘徊、追寻。
  之前,你年纪小,圈子也小,你的生活相对单纯,听大人话、学习好,几乎就是一切,你很努力去做,也很如愿地做成了“别人心中优秀的自己,家长心中夸赞的自己,老师心中器重的自己。”那个自己,就是从前,你心中的自己。
  而现在,你长大了,想法、环境都变丰富变多元了,你进入了更大的世界,要和更多人相处、比较,你忽然“感觉身边的一切人事都比自己好。”因为以前你心目中的那个自己太好了,所以忽然“不敢去做任何事,害怕失败”,甚至“想做个透明人,挖个洞钻进去不出来”。
  于是乎,从前的失败纪录都翻出来了,“5岁的时候,不会骑车……至今我都不会骑车。15岁的时候去滑雪,所有同伴都从高处俯冲下去,而我迟迟不敢前进……”
  有个理论叫作“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这几种智能之间相互独立,例如音乐智能差的人,其语言智能可能很出众。一个人,不太可能样样出众。
  骑车、滑雪一类的项目,可能并不是因为你胆小不自信,而是运动智能相对较弱所致,不必过分纠结于这一点,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一个人样样好,哪有可能!
  17岁的答辩和18岁的竞选演讲,在公众场合讲话,这是需要历练的,没有人天生就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老师、律师、记者、主持人这类的职业,除了语言天赋,都需要一定的训练,还得有知识储备作为底气,才能自信满满。
  确实,自信非常重要。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但我觉得比自信更重要的是自知,对自己有个正确的估计,过高或过低都不行。
  你说你“老是拿自己跟优秀的人比较”,我觉得这没有错,人就是要看高一线,才会长进,要是老跟不如自己的人比,觉得自己够好,那才叫盲目自信。
  关键是,比了之后,你会知道有些人你永远超不过他,但你知道了好是什么样的,你给自己定一个恰当的、你可以企及的目标,并努力地完成它,那就叫自信。
  不要试图去“找回那个曾经优秀的自己”,因为那是旁人帮你确立的。小时候,孩子的确需要长辈,老师、家长们来帮助树立自信,但当你一天天长大,你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需要在自省的基础上,发自内心地自我肯定与相信,而不是寄希望于找回“别人心中优秀的自己,家长心中夸赞的自己,老师心中器重的自己”。
  这样,你就会按照自己想的去做,按照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而不必在意谁的目光,谁的表情。
  这样你就不会因为太紧张而导致失常,而是能够坦然接受成功和失败,成功不会沾沾自喜,失败也不会觉得天要塌下来,从而穿越生命中任何一个人都会遭遇的磕磕碰碰。
  这样的你,才算是找回了自信。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