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使学生全面发展,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本文以湘教版“人口容量”为例,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本文以中国人口的变化为情境贯穿课程始末,通过“情境导入-概念学习-发现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教材;湘教版;学科素养;综合思维;高一地理
笔者所在学校第2020届学生正式启用湘教版地理新教材,与04版教材相比,按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更具逻辑性,书本活动题和案例更新颖,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因此更具有指导性。为准确落实“综合思维”这条地理学科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的体现,笔者对新教材地理必修二中的“人口容量”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课标分析
新课标对地理2中的“人口容量”要求是“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依据课程标注的要求,本节教材重点强调要“结合实例”的教学方式来落实“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口合理容量”两大概念,并对实例要有会分析的能力。根据学情和教材内容的编排,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重点落实“人口增长”的背景情况,第二课时落实“资源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实例分析。
同时,考虑到新课标在后續章节内容与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联系各区域之间的背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在教学中还需要深度的拓展和深化,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将“人口容量(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运用图表数据,描述世界、中国或具体区域人口增长的趋势并分析原因,探究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分析人口急剧增长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影响,以此落实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人口容量(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根据所学知识,辨别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进一步理解中国人口政策的正确性和控制人口取得的巨大成就,树立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湘教版新教材地理2在“人口容量”的内容编排相对旧版教材有了较大的改变,旧版单成一节的“人口增长”被编排进了“人口容量”一节,两个概念之间关联性不强,但是学生必须先了解各个国家的人口问题,明白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都是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引发而来,才能提出合理的人口数量,所以教材编排的逻辑是非常合理的,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会分析。
教材的节首,设置了由池塘鱼类生长的“S”形曲线引发的探究活动,通过类比人类环境旨在引发学生的兴趣。使用“J”型曲线说明目前世界人口仍处于爆炸式增长阶段,由此引出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教材结合现代实例,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材料及活动,并介绍了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变动不仅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还与人口的迁出率和迁入率有关。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教材节首的池塘案例可以深入探讨,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对资源的使用量超过供给量,并且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该地区的地理背景会当如何,顺势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及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教材对此设计了两个案例,案例一是对乐观、中间、悲观三派人口的看法,明确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由于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同,其人口容量也有所不同;案例二是以占里侗族为例,运用数据探究我国不同地区可承载人口量以及变化,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容量。强调了对地理实践能力和人地协调观的落实。
但是新教材也有缺陷,“人口增长”这一知识点的文字叙述非常少,教师需要适当的加入补充说明。例如自然增长率的公式计算、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等,由于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储备,较难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补充引入木桶效应,说明一个地区能够容纳的人口数是取决于最短缺的资源,并引出其他因素,适当拓展,通过案例和情境更进一步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在课标和教材的分析基础上,笔者认为按照教材的逻辑完成一节内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缺少与学生的互动,结合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情况,将本节内容采用情境式教学,用学生们熟知的中国人口数据为基底,采用问题式教学,体现立德树人的课程指向。集体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图1)。
四、教学设计过程
1.情境导入——看·中国人口
情境:播放《中国人口数量变化史》,请同学们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见表1)。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中国人口变化数据可视化的视频,让学生初步对中国的人口有一个概念。视频出现多次数量急剧增长片段和锐减片段,学生的观看反应肯定会很激烈,激发学生对人口的探索兴趣,自然引出本课主题“人口容量”。
2.探究原理——读·中国人口
情境1:展示J型曲线(见表2)。
设计意图:由于人口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不常提,所以学生对人口不是很熟悉,本情境设计的意图就在于在充分利用视频、结合历史的条件下,通过教师的层层设问引导,让学生读懂人口“J”形曲线图,并归纳出中国人口的变化特点,以及世界人口变化的总体趋势。训练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3.发现与分析问题——析·中国人口
情境2:展示战国和唐代的景观复原图(见表3)
设计意图:通过战国和唐代的环境对比,了解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人口的增长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提高之后,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人口增长十分迅速。从对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分析,自然引出“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三大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计算关系。中国从唐朝开始,与外国的建交渐入佳式,就此也可引出“人口机械增长”的教学。本情境采用对比式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区域认知,也训练了学生的综合思维,从全面的角度去解读一个问题,事半功倍。 情境3:展示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图
设计意图: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这四个项目是判断人口环境最重要的依据,所以必须需要学生理解各项因素对这四个概念的影响。本情境社会性较强,学生没有过多的社会经验,需要依靠老师的引导和讲解,通过一起讨论和探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领导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通过教师的点评和修正,完善认知,培养综合性思维,促进学生对“人口增长”知识的理解,为接下去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工作。
4.解决问题——谋·中国人口
情境4: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人口目前为14亿。(见表5)
设计意图:当前中国大城市的人口数量较多,小城市的人口数量较少,商业区的活动会相对空闲,笔者所在學校学生地区不一,容易开展本情境教学。本情境意在向同学们解释并理解三大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并能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是如何作用的,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等都会影响到人口合理容量,但是归根到底是当地资源的数量,需要同学们意识到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需要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以此来落实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5.总结升华,立德树人
设计意图:设置开放性问题情境,由中国推向世界各国的人口问题,增强学生的世界观和主人翁意识,使学生在较大的空间中乐于探究,在对区域认知的基础上,利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渗透人地协调观,以此来落实课程的最后目标——立德树人。
五、课后反思
笔者在校内公开课上将本节课进行了教学展示。这节课以“中国人口变化”为主线,承转衔接自然流畅,逻辑思路清晰,中国这个案例,学生又熟悉又陌生,所以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也对当前人口压力有了实际的了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这节课得到了在场听课老师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公开课结束后,笔者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本节课有2个最大的特点,第一,本节课注重将真实的情境贯穿在知识点当中,从简单的、熟悉的场景入手,由浅入深,以概念作为背景,在问题中找到影响因素和解决对策,注重材料的逻辑性和生活性。第二,本节课在紧扣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从更大的背景中不仅落实了教学任务,同时还落实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尤其是对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落实和生成。通过历史上的的人口变化,明白给予当代中国的启示,凸显地理学科的价值。
这节课还能够拓展,但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设计在过程当中,虽然学业质量标准对“人口容量”的水平要求较低,但对一个完整的学科而言,能够综合所有的知识来解决一个生活问题,这才是这门学科的价值,应该继续完善本节课堂。
参考文献:
[1] 孟春青.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存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6
[2] 任志鸿.高中优秀教案:新课标湘教版地理必修二[M].南方出版社.2005.09.01. ISBN:7-80660-535-5
[3] 任志鸿. 高中同步测控全优设计地理必修2湖南教育版教师用书[M].南方出版社.2010.07.01. ISBN:978-7-80701-274-0
[4] 赵丽芬,江勇. 可持续发展战略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6.30
[5] 李雯章. 校长治校散论-强化德育意识 坚持全面育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8.01. ISBN:7-5621-3174-0
关键词:新教材;湘教版;学科素养;综合思维;高一地理
笔者所在学校第2020届学生正式启用湘教版地理新教材,与04版教材相比,按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更具逻辑性,书本活动题和案例更新颖,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因此更具有指导性。为准确落实“综合思维”这条地理学科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的体现,笔者对新教材地理必修二中的“人口容量”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课标分析
新课标对地理2中的“人口容量”要求是“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依据课程标注的要求,本节教材重点强调要“结合实例”的教学方式来落实“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口合理容量”两大概念,并对实例要有会分析的能力。根据学情和教材内容的编排,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重点落实“人口增长”的背景情况,第二课时落实“资源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实例分析。
同时,考虑到新课标在后續章节内容与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联系各区域之间的背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在教学中还需要深度的拓展和深化,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将“人口容量(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运用图表数据,描述世界、中国或具体区域人口增长的趋势并分析原因,探究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分析人口急剧增长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影响,以此落实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人口容量(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根据所学知识,辨别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进一步理解中国人口政策的正确性和控制人口取得的巨大成就,树立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湘教版新教材地理2在“人口容量”的内容编排相对旧版教材有了较大的改变,旧版单成一节的“人口增长”被编排进了“人口容量”一节,两个概念之间关联性不强,但是学生必须先了解各个国家的人口问题,明白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都是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引发而来,才能提出合理的人口数量,所以教材编排的逻辑是非常合理的,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会分析。
教材的节首,设置了由池塘鱼类生长的“S”形曲线引发的探究活动,通过类比人类环境旨在引发学生的兴趣。使用“J”型曲线说明目前世界人口仍处于爆炸式增长阶段,由此引出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教材结合现代实例,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材料及活动,并介绍了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变动不仅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还与人口的迁出率和迁入率有关。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教材节首的池塘案例可以深入探讨,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对资源的使用量超过供给量,并且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该地区的地理背景会当如何,顺势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及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教材对此设计了两个案例,案例一是对乐观、中间、悲观三派人口的看法,明确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由于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同,其人口容量也有所不同;案例二是以占里侗族为例,运用数据探究我国不同地区可承载人口量以及变化,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容量。强调了对地理实践能力和人地协调观的落实。
但是新教材也有缺陷,“人口增长”这一知识点的文字叙述非常少,教师需要适当的加入补充说明。例如自然增长率的公式计算、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等,由于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储备,较难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补充引入木桶效应,说明一个地区能够容纳的人口数是取决于最短缺的资源,并引出其他因素,适当拓展,通过案例和情境更进一步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在课标和教材的分析基础上,笔者认为按照教材的逻辑完成一节内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缺少与学生的互动,结合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情况,将本节内容采用情境式教学,用学生们熟知的中国人口数据为基底,采用问题式教学,体现立德树人的课程指向。集体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图1)。
四、教学设计过程
1.情境导入——看·中国人口
情境:播放《中国人口数量变化史》,请同学们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见表1)。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中国人口变化数据可视化的视频,让学生初步对中国的人口有一个概念。视频出现多次数量急剧增长片段和锐减片段,学生的观看反应肯定会很激烈,激发学生对人口的探索兴趣,自然引出本课主题“人口容量”。
2.探究原理——读·中国人口
情境1:展示J型曲线(见表2)。
设计意图:由于人口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不常提,所以学生对人口不是很熟悉,本情境设计的意图就在于在充分利用视频、结合历史的条件下,通过教师的层层设问引导,让学生读懂人口“J”形曲线图,并归纳出中国人口的变化特点,以及世界人口变化的总体趋势。训练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3.发现与分析问题——析·中国人口
情境2:展示战国和唐代的景观复原图(见表3)
设计意图:通过战国和唐代的环境对比,了解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人口的增长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提高之后,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人口增长十分迅速。从对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分析,自然引出“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三大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计算关系。中国从唐朝开始,与外国的建交渐入佳式,就此也可引出“人口机械增长”的教学。本情境采用对比式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区域认知,也训练了学生的综合思维,从全面的角度去解读一个问题,事半功倍。 情境3:展示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图
设计意图: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这四个项目是判断人口环境最重要的依据,所以必须需要学生理解各项因素对这四个概念的影响。本情境社会性较强,学生没有过多的社会经验,需要依靠老师的引导和讲解,通过一起讨论和探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领导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通过教师的点评和修正,完善认知,培养综合性思维,促进学生对“人口增长”知识的理解,为接下去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工作。
4.解决问题——谋·中国人口
情境4: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人口目前为14亿。(见表5)
设计意图:当前中国大城市的人口数量较多,小城市的人口数量较少,商业区的活动会相对空闲,笔者所在學校学生地区不一,容易开展本情境教学。本情境意在向同学们解释并理解三大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并能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是如何作用的,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等都会影响到人口合理容量,但是归根到底是当地资源的数量,需要同学们意识到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需要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以此来落实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5.总结升华,立德树人
设计意图:设置开放性问题情境,由中国推向世界各国的人口问题,增强学生的世界观和主人翁意识,使学生在较大的空间中乐于探究,在对区域认知的基础上,利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渗透人地协调观,以此来落实课程的最后目标——立德树人。
五、课后反思
笔者在校内公开课上将本节课进行了教学展示。这节课以“中国人口变化”为主线,承转衔接自然流畅,逻辑思路清晰,中国这个案例,学生又熟悉又陌生,所以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也对当前人口压力有了实际的了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这节课得到了在场听课老师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公开课结束后,笔者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本节课有2个最大的特点,第一,本节课注重将真实的情境贯穿在知识点当中,从简单的、熟悉的场景入手,由浅入深,以概念作为背景,在问题中找到影响因素和解决对策,注重材料的逻辑性和生活性。第二,本节课在紧扣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从更大的背景中不仅落实了教学任务,同时还落实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尤其是对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落实和生成。通过历史上的的人口变化,明白给予当代中国的启示,凸显地理学科的价值。
这节课还能够拓展,但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设计在过程当中,虽然学业质量标准对“人口容量”的水平要求较低,但对一个完整的学科而言,能够综合所有的知识来解决一个生活问题,这才是这门学科的价值,应该继续完善本节课堂。
参考文献:
[1] 孟春青.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存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6
[2] 任志鸿.高中优秀教案:新课标湘教版地理必修二[M].南方出版社.2005.09.01. ISBN:7-80660-535-5
[3] 任志鸿. 高中同步测控全优设计地理必修2湖南教育版教师用书[M].南方出版社.2010.07.01. ISBN:978-7-80701-274-0
[4] 赵丽芬,江勇. 可持续发展战略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6.30
[5] 李雯章. 校长治校散论-强化德育意识 坚持全面育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8.01. ISBN:7-5621-3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