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学科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活动能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较好地融合。探究不仅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科学课堂的灵魂。
【关键词】课堂探究 有效性 操作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03-02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打破原来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去寻找一条适应科学学科学习的新路子,才能塑造高素质的人才。为此,为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科学课最易被察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科学教育评价可有可无;往往以笔试为主,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测量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会做”什么。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为了体现上述评价理念,我们设计、尝试了几种评价工具,把评价嵌入到教学活动中随时进行,将课程、教学、评价融合在一起,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发源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又感到非常困难。经过长期的调查、思考,我决定从课堂改革入手,以 “探究—体验”式教学策略为依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掌控者,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把“我要学”变成学生内在的需要。以学生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实现课堂由教师的预设向学生主动生成的转变。在课堂上,我从不过分地束缚学生,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可以跨组参与探究学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交流研究的成果。在汇报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真挚、和谐的感情交流,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言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关注这一点,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尽情说出心中的精彩;要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独创,不管对与错,都要虚心倾听;要尊重学生探究的成果,并小心翼翼地呵护它;要引导学生在汇报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为课的目标服务。环节需要用什么方式呈现,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预设学生的课堂反应,提前设计应对措施,以便减少因准备不足而派生出的无用环节,从而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脑》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用脑,在教授如何科学用脑之前,讲解大脑构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纯粹的知识灌输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人的大脑却是一个打不开的“暗箱”,为了克服对这个“暗箱”理解的障碍,我设计与“人的大脑”相似的又是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猪的大脑”作为替代品,让学生在兴奋的猜测后,通过对猪的大脑的观察,直观地了解了人脑的结构和特点,轻而易举地揭开了“暗箱”。这样的体验观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脑构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服务。在“大脑是指挥中心”这一知识层面上,通过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分析这些活动是由大脑相关区域控制的,至于活动内容我们基于学生全体参与的原则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教学大脑的功能时,课堂上设置的几个有趣的小游戏,如:听声辨人、大家来找茬等简单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了大脑各区域对人体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极抽象的概念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让孩子们体验到学而有乐,思亦有趣。在这一环节设计上不采用课本上的“记忆力”、“创造力”游戏,是因为记忆对于人的大脑功能而言是比较复杂的,不能清晰体现大脑对各器官和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而创造力游戏——拼七巧板,也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
四、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但是,我们在为学生提供材料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未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科学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的宗旨,精心設计每一教学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展!使“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为一句空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夏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对策》(OL).小学科学网教材之窗 .2008.4.5
【关键词】课堂探究 有效性 操作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03-02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打破原来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去寻找一条适应科学学科学习的新路子,才能塑造高素质的人才。为此,为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科学课最易被察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科学教育评价可有可无;往往以笔试为主,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测量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会做”什么。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为了体现上述评价理念,我们设计、尝试了几种评价工具,把评价嵌入到教学活动中随时进行,将课程、教学、评价融合在一起,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发源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又感到非常困难。经过长期的调查、思考,我决定从课堂改革入手,以 “探究—体验”式教学策略为依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掌控者,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把“我要学”变成学生内在的需要。以学生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实现课堂由教师的预设向学生主动生成的转变。在课堂上,我从不过分地束缚学生,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可以跨组参与探究学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交流研究的成果。在汇报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真挚、和谐的感情交流,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言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关注这一点,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尽情说出心中的精彩;要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独创,不管对与错,都要虚心倾听;要尊重学生探究的成果,并小心翼翼地呵护它;要引导学生在汇报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为课的目标服务。环节需要用什么方式呈现,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预设学生的课堂反应,提前设计应对措施,以便减少因准备不足而派生出的无用环节,从而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脑》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用脑,在教授如何科学用脑之前,讲解大脑构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纯粹的知识灌输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人的大脑却是一个打不开的“暗箱”,为了克服对这个“暗箱”理解的障碍,我设计与“人的大脑”相似的又是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猪的大脑”作为替代品,让学生在兴奋的猜测后,通过对猪的大脑的观察,直观地了解了人脑的结构和特点,轻而易举地揭开了“暗箱”。这样的体验观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脑构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服务。在“大脑是指挥中心”这一知识层面上,通过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分析这些活动是由大脑相关区域控制的,至于活动内容我们基于学生全体参与的原则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教学大脑的功能时,课堂上设置的几个有趣的小游戏,如:听声辨人、大家来找茬等简单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了大脑各区域对人体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极抽象的概念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让孩子们体验到学而有乐,思亦有趣。在这一环节设计上不采用课本上的“记忆力”、“创造力”游戏,是因为记忆对于人的大脑功能而言是比较复杂的,不能清晰体现大脑对各器官和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而创造力游戏——拼七巧板,也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
四、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但是,我们在为学生提供材料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未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科学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的宗旨,精心設计每一教学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展!使“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为一句空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夏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对策》(OL).小学科学网教材之窗 .20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