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斤老太”是鲁迅在短篇小说《风波》里塑造的一个人物,她本人生下来时重九斤,而她的儿子、孙子和曾孙女出生时则分别是八斤、七斤和六斤重,由此她得出了“一代不如一代”的结论,“九斤老太”不仅成为看不惯下一代的人们的代称,也成为年轻人讨厌的长辈。柏拉图在2400年前也曾说过:“现在的孩子喜欢奢侈的东西,没有礼节和教养,蔑视权威,不尊重老人。”
实际上,每一代都有其特点,在美国就把战后及20世纪50年代左右出生的人称为“X”一代,这一代人具有“寻找未知”、“否定现实”、“反抗社会”等特征,与此对应,大多数人把1976年到2001年之间出生的称为Y世代(简写为Gen Y),“Y”也让人们联想到“Why”,即认为这是不能理解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的一代,在我国也有70后、80后和90后等之说。不管如何称谓下一代人,哀叹“一代不如一代”始终是长辈们时常的做法,但是时代总是在变化,社会一直在长者们认为的“下一代是垮掉的一代”想法中不断前进。正是因为如此,自二次大战以来,世界各地的学者们就更为重视研究年轻一代的特点,以便人们学会与下一代相处。
Harvard Business Review最新一期(Feb 2009,Vol.87 Issue2)中发表的案例“我的Y世代部属(GenY in the Workforce)”主题就是两个世代的成员如何有效共事的,其作者是BSG Alliance公司下属研究与培训机构Concours Institute的总裁Tamara J.Erickson,她作为“麦肯锡奖”获奖作家,曾经为Harvard Busi—ness Review撰写过多篇文章。
案例故事的第一句话就是典型的Y世代语言“RU BRD?”,这是属于Y世代的23岁的Josh Lewis从其iPhone小屏幕上看到的来自年轻同事的短信,看到这则短信,Josh就嘀咕:“这还用问?”就把iPhone塞回口袋,然后猛烈地滑动座椅远离面前的计算机,打定主意不再看显示器上面的数据列表和计算公式,那些内容已经使得他眼睛酸胀充血、心情糟糕透顶。他索性站了起来,舒展一下身体,脑子里却在思考着眼前的困境:过去的三天,他不停地帮助他的顶头上司Sarah Bennett整理资料,37岁的Sarah是名列世界前三位的多媒体制作和分销商Rising娱乐公司电影部门的营销主管,她拥有纽约大学的MBA学位,在这家公司从最底层的广告文字撰稿人开始做起,一眨眼已经工作了10年,目前正在领导着一个团队准备为下一部电影《火力五部曲(Fire Force Five)》做推广宣传、广告和品牌计划,作为营销助理的Josh就是在帮助Sarah整理包括美国和国际电影的销售量、出品率以及周边商品等资料,Sa-rah需要用这些资料在周五向公司的CEO以及行政等部门主管做汇报。
“还需要两天多的时间才能整理完成更多的统计资料”,估计到这一点,Josh又重重地坐回椅子中,回想起自己从南加州大学毕业,来到这家电影制片公司工作已经10个月了,原来以为一定能够抓住大展鸿图的机会,然而却一直在帮助主管Sarah打杂,Josh感觉非常枯燥和无奈。Sarah是一个尽心尽责的职业经理人,为了工作她克服了自己家庭的许多困难,但是她难以理解手下的Josh等一帮年轻人的行为。不过,在不久前参加了公司组织的人力资源培训课程中,她学习了如何把新员工和年轻人融入到公司中的方法,即“投入时间”,不过Sarah将此理解成采用“糖衣”战术。
在前几次团队讨论会上,Josh提出用新媒体宣传电影的构想,但是被Sarah否定了,他只好按照Sa—rah的想法去“完成作业”,当Josh将草草写就的报告发送给Sarah,Sarah很快就给他回了一封邮件:“真棒,你是最好的”。然而,Josh收到邮件后却很纳闷:“她在开谁的玩笑?我才完成了一半的工作。”
令Sarah想不到的是,Josh利用一次机会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想法推销给了公司的CEO,CEO对其设想大为赞赏。Sarah对此就很不满意了,Josh不仅交出来的资料敷衍了事,而且还越级报告。
案例最后提出了一个让人们困惑的问题:“Sarah和Josh如何才能够更有效率地在一起工作呢?”
有三个评论员对这个案例提供了专家建议。第一个评论员是自由职业作家、咨询顾问、曾担任过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记者和编辑Ron Alsop,他也是《千禧世代管理学》一书的作者,他认为,当缺乏耐心的Y世代遇到主张“要成功就必须付出努力”的x世代,两者之间的冲突是可以掌控的。第二个是汽车租赁公司的总裁和首席运营官Pamela Nicholson,他认为Josh主动献计献策是好事,Sarah应该赞赏这种做法,但也要提醒他应该随时向她通报情况。第三位是通用工具和补给品公司销售和市场营销执行副总裁Jim Miller,他指出Sarah应该指导Josh扮演好团队成员的角色,并且设定明确的绩效指标,相互沟通对彼此的期望。
上面的案例讲述的是一个常见的故事,其情节并不复杂。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的案例是根据企业场景虚构的,案例主要以目前普遍存在的管理难题为主题,并由专家提供具体明确的解决方案。
除了上面介绍的一个案例及其评论外,本期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刊载的主要文章还有:
(1)2009年突破性思路(Breakthrough Ideas for 2009)(By:Elizabeth Warren)
(2)在下降中抓住优势(Seize Advantage in a downturn)(By:David Rhodes and Daniel Stelter)
(3)为什么好的领导会做出坏的决策(Why good leaders make bad decisions)(By:Andrew Campbell,Jo Whitehead,and Sydney Finkelstein)
(4)崛起的法医经济学(The Rise of Forensic Economics)(By:Raymond Fisman)
(5)如何在动荡的市场中成长(How to Thrive in Turbulent Markets)(By:Don Sull.)
(6)如何设计精灵的业务实验(How to Design Smart Business Experiments)(By:Thomas H.Davenport)
(7)管理大创举(Moon Shots for Management)(By:Gary Hamel)
(8)停止过分夸大你的优势(Stop Overdoing Your Strengths)(By:Robert E.Kaplan and Robert B.Kaiser)
从本期Harvard Business Review发表的文章可以看出,该刊物的文章议题广泛,涉及不同的产业、管理职能和国家,聚焦于领导力、组织变革、谈判、战略、运营、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等领域,这些文章大多是由权威专家根据他们的分析、研究和经验为高级管理者写作的,文章的所阐述的思想能够转变为行动并且已经在业务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实际上,该刊物的目标就是“成为人们创造和传播最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来源,帮助商界领袖不断更新理念并领导变革”。因此,从刊物编辑的角度,他们会从两个方面评价文章的思想,·是文章表现出来的洞察力是否足够吸引人?二是在实践中管理人员能从文章中得到多少收获?
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的文章虽然以科研的成果为主,但读者群却定位于企业界的人员,从这个意义上讲,很难把它认定为是一本学术期刊,也不能认为它是一本商业新闻刊物。对于习惯写作学术类文章的学者来说,为该刊物提供稿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如果想给Harvard Business Review投稿,最好的方式是先准备一份建议稿通过邮寄或电子邮件给该刊物,向他们询问刊物感兴趣的主题,在建议稿中表明以下内容:稿件的中心思想以及该思想如何才能应用到当今的实践、哪些类型的企业适用和不适用、你的哪些研究支持文章的观点以及你的哪些学术能力或个人经验能够体现在其中等等。建议稿不需要很长,两到三页(500~750字)即可,当然不是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写,而是要流畅地表达能够覆盖上述问题的相关要点。实际上,该刊物的编辑都是优秀的学术研究的人员,在该刊物上发表的几乎所有文章都会受到编辑的帮助做大幅度修改的,尤其是文章的构架和对引用别人成果的表述方法等。
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创刊于1922年,80多年的发展历史使得它已经成为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刊物,也是全球顶尖的管理杂志之一,称它是“世界管理思想的创造者和管理实践的引领者”一点也不为过。本期刊载的案例“我的Y世代部属”就通过清晰生动的故事及其严谨深刻的分析就明确地告诉人们,职场上的新一代有他们独特的特点,并不存在“九斤老太”现象,经理人员能够和他们富有效率地同事共处。
实际上,每一代都有其特点,在美国就把战后及20世纪50年代左右出生的人称为“X”一代,这一代人具有“寻找未知”、“否定现实”、“反抗社会”等特征,与此对应,大多数人把1976年到2001年之间出生的称为Y世代(简写为Gen Y),“Y”也让人们联想到“Why”,即认为这是不能理解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的一代,在我国也有70后、80后和90后等之说。不管如何称谓下一代人,哀叹“一代不如一代”始终是长辈们时常的做法,但是时代总是在变化,社会一直在长者们认为的“下一代是垮掉的一代”想法中不断前进。正是因为如此,自二次大战以来,世界各地的学者们就更为重视研究年轻一代的特点,以便人们学会与下一代相处。
Harvard Business Review最新一期(Feb 2009,Vol.87 Issue2)中发表的案例“我的Y世代部属(GenY in the Workforce)”主题就是两个世代的成员如何有效共事的,其作者是BSG Alliance公司下属研究与培训机构Concours Institute的总裁Tamara J.Erickson,她作为“麦肯锡奖”获奖作家,曾经为Harvard Busi—ness Review撰写过多篇文章。
案例故事的第一句话就是典型的Y世代语言“RU BRD?”,这是属于Y世代的23岁的Josh Lewis从其iPhone小屏幕上看到的来自年轻同事的短信,看到这则短信,Josh就嘀咕:“这还用问?”就把iPhone塞回口袋,然后猛烈地滑动座椅远离面前的计算机,打定主意不再看显示器上面的数据列表和计算公式,那些内容已经使得他眼睛酸胀充血、心情糟糕透顶。他索性站了起来,舒展一下身体,脑子里却在思考着眼前的困境:过去的三天,他不停地帮助他的顶头上司Sarah Bennett整理资料,37岁的Sarah是名列世界前三位的多媒体制作和分销商Rising娱乐公司电影部门的营销主管,她拥有纽约大学的MBA学位,在这家公司从最底层的广告文字撰稿人开始做起,一眨眼已经工作了10年,目前正在领导着一个团队准备为下一部电影《火力五部曲(Fire Force Five)》做推广宣传、广告和品牌计划,作为营销助理的Josh就是在帮助Sarah整理包括美国和国际电影的销售量、出品率以及周边商品等资料,Sa-rah需要用这些资料在周五向公司的CEO以及行政等部门主管做汇报。
“还需要两天多的时间才能整理完成更多的统计资料”,估计到这一点,Josh又重重地坐回椅子中,回想起自己从南加州大学毕业,来到这家电影制片公司工作已经10个月了,原来以为一定能够抓住大展鸿图的机会,然而却一直在帮助主管Sarah打杂,Josh感觉非常枯燥和无奈。Sarah是一个尽心尽责的职业经理人,为了工作她克服了自己家庭的许多困难,但是她难以理解手下的Josh等一帮年轻人的行为。不过,在不久前参加了公司组织的人力资源培训课程中,她学习了如何把新员工和年轻人融入到公司中的方法,即“投入时间”,不过Sarah将此理解成采用“糖衣”战术。
在前几次团队讨论会上,Josh提出用新媒体宣传电影的构想,但是被Sarah否定了,他只好按照Sa—rah的想法去“完成作业”,当Josh将草草写就的报告发送给Sarah,Sarah很快就给他回了一封邮件:“真棒,你是最好的”。然而,Josh收到邮件后却很纳闷:“她在开谁的玩笑?我才完成了一半的工作。”
令Sarah想不到的是,Josh利用一次机会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想法推销给了公司的CEO,CEO对其设想大为赞赏。Sarah对此就很不满意了,Josh不仅交出来的资料敷衍了事,而且还越级报告。
案例最后提出了一个让人们困惑的问题:“Sarah和Josh如何才能够更有效率地在一起工作呢?”
有三个评论员对这个案例提供了专家建议。第一个评论员是自由职业作家、咨询顾问、曾担任过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记者和编辑Ron Alsop,他也是《千禧世代管理学》一书的作者,他认为,当缺乏耐心的Y世代遇到主张“要成功就必须付出努力”的x世代,两者之间的冲突是可以掌控的。第二个是汽车租赁公司的总裁和首席运营官Pamela Nicholson,他认为Josh主动献计献策是好事,Sarah应该赞赏这种做法,但也要提醒他应该随时向她通报情况。第三位是通用工具和补给品公司销售和市场营销执行副总裁Jim Miller,他指出Sarah应该指导Josh扮演好团队成员的角色,并且设定明确的绩效指标,相互沟通对彼此的期望。
上面的案例讲述的是一个常见的故事,其情节并不复杂。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的案例是根据企业场景虚构的,案例主要以目前普遍存在的管理难题为主题,并由专家提供具体明确的解决方案。
除了上面介绍的一个案例及其评论外,本期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刊载的主要文章还有:
(1)2009年突破性思路(Breakthrough Ideas for 2009)(By:Elizabeth Warren)
(2)在下降中抓住优势(Seize Advantage in a downturn)(By:David Rhodes and Daniel Stelter)
(3)为什么好的领导会做出坏的决策(Why good leaders make bad decisions)(By:Andrew Campbell,Jo Whitehead,and Sydney Finkelstein)
(4)崛起的法医经济学(The Rise of Forensic Economics)(By:Raymond Fisman)
(5)如何在动荡的市场中成长(How to Thrive in Turbulent Markets)(By:Don Sull.)
(6)如何设计精灵的业务实验(How to Design Smart Business Experiments)(By:Thomas H.Davenport)
(7)管理大创举(Moon Shots for Management)(By:Gary Hamel)
(8)停止过分夸大你的优势(Stop Overdoing Your Strengths)(By:Robert E.Kaplan and Robert B.Kaiser)
从本期Harvard Business Review发表的文章可以看出,该刊物的文章议题广泛,涉及不同的产业、管理职能和国家,聚焦于领导力、组织变革、谈判、战略、运营、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等领域,这些文章大多是由权威专家根据他们的分析、研究和经验为高级管理者写作的,文章的所阐述的思想能够转变为行动并且已经在业务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实际上,该刊物的目标就是“成为人们创造和传播最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来源,帮助商界领袖不断更新理念并领导变革”。因此,从刊物编辑的角度,他们会从两个方面评价文章的思想,·是文章表现出来的洞察力是否足够吸引人?二是在实践中管理人员能从文章中得到多少收获?
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的文章虽然以科研的成果为主,但读者群却定位于企业界的人员,从这个意义上讲,很难把它认定为是一本学术期刊,也不能认为它是一本商业新闻刊物。对于习惯写作学术类文章的学者来说,为该刊物提供稿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如果想给Harvard Business Review投稿,最好的方式是先准备一份建议稿通过邮寄或电子邮件给该刊物,向他们询问刊物感兴趣的主题,在建议稿中表明以下内容:稿件的中心思想以及该思想如何才能应用到当今的实践、哪些类型的企业适用和不适用、你的哪些研究支持文章的观点以及你的哪些学术能力或个人经验能够体现在其中等等。建议稿不需要很长,两到三页(500~750字)即可,当然不是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写,而是要流畅地表达能够覆盖上述问题的相关要点。实际上,该刊物的编辑都是优秀的学术研究的人员,在该刊物上发表的几乎所有文章都会受到编辑的帮助做大幅度修改的,尤其是文章的构架和对引用别人成果的表述方法等。
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创刊于1922年,80多年的发展历史使得它已经成为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刊物,也是全球顶尖的管理杂志之一,称它是“世界管理思想的创造者和管理实践的引领者”一点也不为过。本期刊载的案例“我的Y世代部属”就通过清晰生动的故事及其严谨深刻的分析就明确地告诉人们,职场上的新一代有他们独特的特点,并不存在“九斤老太”现象,经理人员能够和他们富有效率地同事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