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卢卡奇在1923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下统称为《意识》))的《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集中研究了物化问题,他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的、决定地沉浸到人的意识中去”生活的各方面都被标准化,不仅劳动而且最终人的活动都被物化,最终会导致人主体性的丧失和人在机械系统中的服从与执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形成贯穿其思想进程的始终,本文通过对卢卡奇在《意识》一书中所阐述的物化,物化现象及与之相应的物化意识进行分析和把握,试图理清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产生和形成的脉络。
关键词: 物化; 物化现象; 物化意识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基本内涵
卢卡奇通过对韦伯的工具合理化理论、西美尔的物化理论以及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的研究,结合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过程提出了“物化”概念,即“人自己的活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不依赖与人的东西,通过不同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抗。”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具有两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在客观方面,充满客体和事物之间关系的世界拔地而起,人所创造的对象作为一种物充斥在人的周围并且支配着人,人只能认识和利用对自己有利的事物所蕴含的规律,但是却不能利用自己的行为来改变这个它;二是在主观方面,人变成了物、变成了商品,变成了与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人作为人的属性被机械化所泯灭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的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被生产过程中所蕴含的客观规律所中介了的关系。”客体与之相对应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交互的商品结构中获得说明,商品关系将一切东西都物化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比较全面的展示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现状下由于工具理性的发达而导致的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二、物化现象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们面对着一个商品越来越丰富,物化现象十分严重的异己的商品社会。卢卡奇通过多方论证,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和必然的社会现象。随着资本主义物化的进一步深入,主体意识的彻底丧失,劳动者将会变成一架运转良好的机器上的一个性能良好的齿轮。具有机器的属性而逐渐摆脱了人的属性,制度和系统高过一切。人们在自己所创造的商品面前顶礼膜拜,使自己受制于物,这种物化现象是一定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一个特有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下所有人的普遍命运,渗透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之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1、思维方式的物化
劳动的局部分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成为越来越趋于合理化的现象。工人被彻底的原子化,人们的生产生活被分割成一个个碎片,将自己局限在一个逐渐变小的圈子里生产和生活,其工作只是专门的一个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在劳动对象面前,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过分强调部分的作用,只看到眼前各种直观性的经验事实的累积,而无法看到一个把孤立地表面事实综合起来的总体。孤立地理解社会现象,形成了单一地看待社会事物的思考惯性。研究过程中不注重个人独创性的探索与发现,遇到问题时更多的是遵循经验和惯例。
2、劳动的物化和人的物化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劳动的过程被慢慢地分化为合理的、抽象的、专门的操作过程,工人最终失去了同终端产品的接触的可能,他们的工作也变成了一个固定动作的简单重复。人们被定位在生产完整商品中的某一部件上,产品在形成之前劳动被固定在某一个完整商品的一个部件上,从而丧失了对整体的把握。通过经验对劳动对象的合理计算,被对物质对象进行客观计算后的劳动定额所替代。工人们屈从于自己所生产的劳动对象,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劳动者成了劳动对象可以随意摆布的附属物。人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他对劳动过程的态度上都不再表现为是这个过程的真正主人,而是成为由物来支配用物来衡量其价值的物。
3、政治的物化
卢卡奇认为当工人的命运变成了社会的整体命运的代表,工厂的内部组织变成了整个社会的整体结构的缩影时,资本主义的全面合理化才达到了它的顶点。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政治也做出了相应地调整,很显然这种调整是按照资本主义社会倡导的“合理化”和系统化来进行。首先是国家机构形成了机械的科层式管理,在这种合理化管理模式的操控下,行政人员在处理问题时,必须按照部门规章和条例规定的程序处理,工作思维统一。卢卡奇发现国家机关的分工越精细、合理,它所存在的物化现象也就越严重。同时,为了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将社会中一切的现象,收录到“合理的”“系统的”的法律框架之中。在法律系统内,存在着各种名目不一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与此相适应的是立法、司法和执法部门和机构纷纷建立起来,将社会中所存在的一切都包含在法律范围之内,受到了国家机器的干预和调整。
三、物化意识
物化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化现象,必然随着日常的经济活动、经济生活渗透到人的思维、心理等各个方面,内化为人们心灵深处牢固的信念,即物化意识。物化意识使资本主义生产结构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一方面,一切个别现象都似乎存在着合乎严格规律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整个过程却具有相对的不合理性。物化现象几乎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对于这种情况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察觉不到物化现象的存在,而这种思维惯性默认了物化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另外,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方面已经被量化为“可计算性”,劳动者依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在物化意识控制下,人们把现存的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加以吸纳和接受,对物化现实给与认同,丧失掉了批判和革命的精神。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物化现象的普遍化使得其内化为人们内心深处的信念,物化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实存在,遵从或者认同其存在的合理性,物化已然充斥在人们周围,逐渐形成了总体性和主体性丧失的物化意识。
结语
卢卡奇在19世纪20年代对物化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的剖析与批判,深刻地揭示了物化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原因。具有超越时代的真理性,为我们今天认识和解读现代化过程中这一必然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和维度。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桂琴.卢卡奇物化思想述评.[J].辽宁大学学报。1988(01)
[2] 衣俊卿.异化理论、物化理论、技术理性批判——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一种演进思路.[J]哲学研究.1997(08).
[3] 陈振明.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J]求是学刊.1996(04).
[4] 仰海峰.拜物教批判:马克思与鲍德里亚.[J]学术研究2003(05)
[5] 张一兵.深度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卢卡奇.[J].哲学动态.1999(08)
[6] 阳春花.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历史逻辑探议.[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02)
[7]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9.149-236
关键词: 物化; 物化现象; 物化意识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基本内涵
卢卡奇通过对韦伯的工具合理化理论、西美尔的物化理论以及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的研究,结合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过程提出了“物化”概念,即“人自己的活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不依赖与人的东西,通过不同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抗。”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具有两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在客观方面,充满客体和事物之间关系的世界拔地而起,人所创造的对象作为一种物充斥在人的周围并且支配着人,人只能认识和利用对自己有利的事物所蕴含的规律,但是却不能利用自己的行为来改变这个它;二是在主观方面,人变成了物、变成了商品,变成了与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人作为人的属性被机械化所泯灭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的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被生产过程中所蕴含的客观规律所中介了的关系。”客体与之相对应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交互的商品结构中获得说明,商品关系将一切东西都物化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比较全面的展示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现状下由于工具理性的发达而导致的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二、物化现象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们面对着一个商品越来越丰富,物化现象十分严重的异己的商品社会。卢卡奇通过多方论证,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和必然的社会现象。随着资本主义物化的进一步深入,主体意识的彻底丧失,劳动者将会变成一架运转良好的机器上的一个性能良好的齿轮。具有机器的属性而逐渐摆脱了人的属性,制度和系统高过一切。人们在自己所创造的商品面前顶礼膜拜,使自己受制于物,这种物化现象是一定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一个特有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下所有人的普遍命运,渗透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之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1、思维方式的物化
劳动的局部分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成为越来越趋于合理化的现象。工人被彻底的原子化,人们的生产生活被分割成一个个碎片,将自己局限在一个逐渐变小的圈子里生产和生活,其工作只是专门的一个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在劳动对象面前,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过分强调部分的作用,只看到眼前各种直观性的经验事实的累积,而无法看到一个把孤立地表面事实综合起来的总体。孤立地理解社会现象,形成了单一地看待社会事物的思考惯性。研究过程中不注重个人独创性的探索与发现,遇到问题时更多的是遵循经验和惯例。
2、劳动的物化和人的物化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劳动的过程被慢慢地分化为合理的、抽象的、专门的操作过程,工人最终失去了同终端产品的接触的可能,他们的工作也变成了一个固定动作的简单重复。人们被定位在生产完整商品中的某一部件上,产品在形成之前劳动被固定在某一个完整商品的一个部件上,从而丧失了对整体的把握。通过经验对劳动对象的合理计算,被对物质对象进行客观计算后的劳动定额所替代。工人们屈从于自己所生产的劳动对象,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劳动者成了劳动对象可以随意摆布的附属物。人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他对劳动过程的态度上都不再表现为是这个过程的真正主人,而是成为由物来支配用物来衡量其价值的物。
3、政治的物化
卢卡奇认为当工人的命运变成了社会的整体命运的代表,工厂的内部组织变成了整个社会的整体结构的缩影时,资本主义的全面合理化才达到了它的顶点。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政治也做出了相应地调整,很显然这种调整是按照资本主义社会倡导的“合理化”和系统化来进行。首先是国家机构形成了机械的科层式管理,在这种合理化管理模式的操控下,行政人员在处理问题时,必须按照部门规章和条例规定的程序处理,工作思维统一。卢卡奇发现国家机关的分工越精细、合理,它所存在的物化现象也就越严重。同时,为了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将社会中一切的现象,收录到“合理的”“系统的”的法律框架之中。在法律系统内,存在着各种名目不一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与此相适应的是立法、司法和执法部门和机构纷纷建立起来,将社会中所存在的一切都包含在法律范围之内,受到了国家机器的干预和调整。
三、物化意识
物化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化现象,必然随着日常的经济活动、经济生活渗透到人的思维、心理等各个方面,内化为人们心灵深处牢固的信念,即物化意识。物化意识使资本主义生产结构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一方面,一切个别现象都似乎存在着合乎严格规律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整个过程却具有相对的不合理性。物化现象几乎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对于这种情况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察觉不到物化现象的存在,而这种思维惯性默认了物化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另外,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方面已经被量化为“可计算性”,劳动者依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在物化意识控制下,人们把现存的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加以吸纳和接受,对物化现实给与认同,丧失掉了批判和革命的精神。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物化现象的普遍化使得其内化为人们内心深处的信念,物化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实存在,遵从或者认同其存在的合理性,物化已然充斥在人们周围,逐渐形成了总体性和主体性丧失的物化意识。
结语
卢卡奇在19世纪20年代对物化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的剖析与批判,深刻地揭示了物化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原因。具有超越时代的真理性,为我们今天认识和解读现代化过程中这一必然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和维度。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桂琴.卢卡奇物化思想述评.[J].辽宁大学学报。1988(01)
[2] 衣俊卿.异化理论、物化理论、技术理性批判——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一种演进思路.[J]哲学研究.1997(08).
[3] 陈振明.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J]求是学刊.1996(04).
[4] 仰海峰.拜物教批判:马克思与鲍德里亚.[J]学术研究2003(05)
[5] 张一兵.深度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卢卡奇.[J].哲学动态.1999(08)
[6] 阳春花.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历史逻辑探议.[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02)
[7]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9.149-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