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设新农村,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让老百姓生活的丰富多彩,是县级文化馆的首要任务。尽管县级文化馆在基本服务时间、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仍然存在着差距,仍然存在着资金短缺、自主独立权缺乏、缺人才的诸多困境。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实现“圆心式服务、多元式服务、传统性服务、互联网+服务”等多项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文化服务,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做出贡献。
关键词:文化建设;县文化馆;重要作用
1、当前县级文化馆开展文化建设活动的现状
1.1管理体制僵化,管理理念陈旧
近些年,我国县级文化馆在开展文化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着管理机制僵化,一成不变,管理理念陈旧,思想落后,创新力度不够的问题和弊端,导致文化活动开展缺乏新意。管理体制僵化,管理理念陈旧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
1.2资金和基础设施短缺
由于部分地区政府对于文化馆支持力度不足,许多县级文化馆在开展活动时缺少资金和所必须的基础设施,这也阻碍了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
1.3文化建设工作投入不够
现如今,仍有许多地方对文化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只看重眼下地区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文化发展。地方政府忽视了对文化馆的政策扶持,阻碍了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向前推进。一些地方文化馆忽视文化队伍的建设,年龄结构老化,缺乏年富力强的专业人才;一些地方在体制改革中,取缔了原有文化机构,造成文化队伍的缺失。
1.4服务项目尽量丰富
县级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提供上,主要以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艺术培训、艺术科普、农机知识等讲座、文化展览为主,其中,县级文化馆每年都会为辖区内的乡、镇或村(社区)送去文艺演出,并且文艺演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戏剧、歌舞、民俗杂艺表演方面;县级文化馆组织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文化大县、文化强县的县级文化馆同时也会举办各类文化展览;而文化艺术知识普及、培训及讲座的开展根据各个县的经济发达程度不同,会有相应的开展。县级文化馆在文化服务上,积极向多元化、地方化方向努力,尽可能地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项目。
2、县级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发挥欠佳的原因
2.1财政困难,文化经费难以保障——“缺钱”
县一级政府每年针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和文化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发展的不多,建立长效机制發展机制的也不多,许多基础文化设施日日用、年年用,不堪重负。国家文化部要求县级文化事业每年经费预算要占本县财政的1%,绝大部分县级政府对这一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文化经费的难以保障一方面使得文化馆办公自动化设备落后,日常工作存在阻碍;一方面使得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化活动的丰富性与感染性大打折扣;除此之外,更使得文化馆在进行文化遗产资料的搜集与挖掘民族民间文化项目时,没法做到内容的传承、加工、升级与及时保存。
2.2文化馆缺乏独立自主权——“缺权”
文化馆在遵守国家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执行文化计划的前提下,有安排各种文化活动和选择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的权利;有自我的人事管理、安排、调配权的权利。但现实中不少地方在职责关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矛盾。有的主管部门随意占用文化馆的人员编制额,大大削弱了文化馆人员业务队伍的整体力量,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主管部门对文化馆工作扶持力度不大,抱着不信任的态度,揽权于身,不能充分地发挥县级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阵地对老百姓文化服务的作用。
2.3文化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缺人”
专业的人才队伍是做好县级文化馆各项文化工作的基础,但是目前县级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中人才青黄不接、专业结构比例失衡的现象层出不穷,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更是紧缺。文化人才的短缺是摆在每一个基层文化馆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县文化馆经费紧张,福利待遇有限,在吸引艺术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优秀人才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文化馆在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亟待加强与完善,因此,上级部门的重视与财政投入的增加,对文化馆人才队伍的发展至关重要。
3、优化县级文化馆服务职能的对策
3.1“圆心式”服务与“多元式”服务
文化馆的“圆心式”服务与“多元式”服务,是一方面需要文化馆紧紧把握自身的优势,加强对文化传播的完善,在文化馆自身场地内,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常年免费开办针对中小学生的暑期兴趣班、针对老年人的曲艺与书法、针对中年人的音乐舞蹈、摄影、器乐等各类培训班和辅导班,定期举办文化展览、文艺汇演等“多元式”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县级文化馆在基层的文化阵地作用,以此作为“圆心”,向周围的、乡镇、农村辐射文化的力量,在县区内打造“二十分钟的文化活动圈”,在乡镇及村庄采用文化馆工作人员“一人帮对一个乡镇,并辐射乡村”的方法开展文化活动,将文化馆的职能充分发挥,即服务周边,最大限度地用文化与艺术来感染不同年龄层次群体,实现服务效用最大化。
3.2传统式”服务与“互联网+式”服务
文化馆的“传统式”服务与“互联网+式”服务,是文化馆在进行文艺演出、送文艺下乡、开办各种文艺培训班室等各种“有形”的、“传统”的文化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服务平台,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在互联网系统中开辟文学理论研究、创作辅导、非遗保护、文化活动展演视频等内容,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服务,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无形”全覆盖,同时通过网络、电视等及时向群众预告文化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平台,方便快捷地为群众提供文化咨询、进行文艺辅导,并定期征求大家的意见,了解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有重点地创作编排文艺节目,实现老百姓喜闻乐见、文艺工作者获得更多社会肯定的“双赢”局面。文化馆在延续“传统式”文化服务的同时,将“互联网+”引入到服务中来,为更好地提供公共文化而努力。
3.3弘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族文化
文化馆承担部分政府的责任,挖掘并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社会功能发挥的体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下来,密切地联系群众生活的文化空间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文化馆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挖掘,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极大地调动地方人民群众的热情,树立本县的历史文化品牌,文化馆积极申报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初步形成了区、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履行好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义务,按照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把这项工作扎实有力地做好。
结语:
总之,新形势下,做好地方文化建设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以及不断探究的过程。作为县级文化馆开展文化建设的从业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不断发现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
参考文献:
[1]龚水庚.浅论提升文化馆社会服务职能的措施和途径[J].群文天地,2012(11):131-132.
[2]周英举.加强县级文化馆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文化服务[J].传承,2007(6):55-57.
[3]李莉.新时期做好县级文化馆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2(14):199.
关键词:文化建设;县文化馆;重要作用
1、当前县级文化馆开展文化建设活动的现状
1.1管理体制僵化,管理理念陈旧
近些年,我国县级文化馆在开展文化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着管理机制僵化,一成不变,管理理念陈旧,思想落后,创新力度不够的问题和弊端,导致文化活动开展缺乏新意。管理体制僵化,管理理念陈旧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
1.2资金和基础设施短缺
由于部分地区政府对于文化馆支持力度不足,许多县级文化馆在开展活动时缺少资金和所必须的基础设施,这也阻碍了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
1.3文化建设工作投入不够
现如今,仍有许多地方对文化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只看重眼下地区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文化发展。地方政府忽视了对文化馆的政策扶持,阻碍了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向前推进。一些地方文化馆忽视文化队伍的建设,年龄结构老化,缺乏年富力强的专业人才;一些地方在体制改革中,取缔了原有文化机构,造成文化队伍的缺失。
1.4服务项目尽量丰富
县级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提供上,主要以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艺术培训、艺术科普、农机知识等讲座、文化展览为主,其中,县级文化馆每年都会为辖区内的乡、镇或村(社区)送去文艺演出,并且文艺演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戏剧、歌舞、民俗杂艺表演方面;县级文化馆组织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文化大县、文化强县的县级文化馆同时也会举办各类文化展览;而文化艺术知识普及、培训及讲座的开展根据各个县的经济发达程度不同,会有相应的开展。县级文化馆在文化服务上,积极向多元化、地方化方向努力,尽可能地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项目。
2、县级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发挥欠佳的原因
2.1财政困难,文化经费难以保障——“缺钱”
县一级政府每年针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和文化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发展的不多,建立长效机制發展机制的也不多,许多基础文化设施日日用、年年用,不堪重负。国家文化部要求县级文化事业每年经费预算要占本县财政的1%,绝大部分县级政府对这一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文化经费的难以保障一方面使得文化馆办公自动化设备落后,日常工作存在阻碍;一方面使得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化活动的丰富性与感染性大打折扣;除此之外,更使得文化馆在进行文化遗产资料的搜集与挖掘民族民间文化项目时,没法做到内容的传承、加工、升级与及时保存。
2.2文化馆缺乏独立自主权——“缺权”
文化馆在遵守国家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执行文化计划的前提下,有安排各种文化活动和选择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的权利;有自我的人事管理、安排、调配权的权利。但现实中不少地方在职责关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矛盾。有的主管部门随意占用文化馆的人员编制额,大大削弱了文化馆人员业务队伍的整体力量,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主管部门对文化馆工作扶持力度不大,抱着不信任的态度,揽权于身,不能充分地发挥县级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阵地对老百姓文化服务的作用。
2.3文化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缺人”
专业的人才队伍是做好县级文化馆各项文化工作的基础,但是目前县级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中人才青黄不接、专业结构比例失衡的现象层出不穷,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更是紧缺。文化人才的短缺是摆在每一个基层文化馆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县文化馆经费紧张,福利待遇有限,在吸引艺术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优秀人才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文化馆在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亟待加强与完善,因此,上级部门的重视与财政投入的增加,对文化馆人才队伍的发展至关重要。
3、优化县级文化馆服务职能的对策
3.1“圆心式”服务与“多元式”服务
文化馆的“圆心式”服务与“多元式”服务,是一方面需要文化馆紧紧把握自身的优势,加强对文化传播的完善,在文化馆自身场地内,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常年免费开办针对中小学生的暑期兴趣班、针对老年人的曲艺与书法、针对中年人的音乐舞蹈、摄影、器乐等各类培训班和辅导班,定期举办文化展览、文艺汇演等“多元式”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县级文化馆在基层的文化阵地作用,以此作为“圆心”,向周围的、乡镇、农村辐射文化的力量,在县区内打造“二十分钟的文化活动圈”,在乡镇及村庄采用文化馆工作人员“一人帮对一个乡镇,并辐射乡村”的方法开展文化活动,将文化馆的职能充分发挥,即服务周边,最大限度地用文化与艺术来感染不同年龄层次群体,实现服务效用最大化。
3.2传统式”服务与“互联网+式”服务
文化馆的“传统式”服务与“互联网+式”服务,是文化馆在进行文艺演出、送文艺下乡、开办各种文艺培训班室等各种“有形”的、“传统”的文化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服务平台,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在互联网系统中开辟文学理论研究、创作辅导、非遗保护、文化活动展演视频等内容,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服务,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无形”全覆盖,同时通过网络、电视等及时向群众预告文化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平台,方便快捷地为群众提供文化咨询、进行文艺辅导,并定期征求大家的意见,了解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有重点地创作编排文艺节目,实现老百姓喜闻乐见、文艺工作者获得更多社会肯定的“双赢”局面。文化馆在延续“传统式”文化服务的同时,将“互联网+”引入到服务中来,为更好地提供公共文化而努力。
3.3弘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族文化
文化馆承担部分政府的责任,挖掘并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社会功能发挥的体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下来,密切地联系群众生活的文化空间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文化馆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挖掘,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极大地调动地方人民群众的热情,树立本县的历史文化品牌,文化馆积极申报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初步形成了区、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履行好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义务,按照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把这项工作扎实有力地做好。
结语:
总之,新形势下,做好地方文化建设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以及不断探究的过程。作为县级文化馆开展文化建设的从业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不断发现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
参考文献:
[1]龚水庚.浅论提升文化馆社会服务职能的措施和途径[J].群文天地,2012(11):131-132.
[2]周英举.加强县级文化馆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文化服务[J].传承,2007(6):55-57.
[3]李莉.新时期做好县级文化馆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2(1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