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相当繁荣的时期,不仅在诗、文、词、小说的体裁上全面发展,而且作者众多、大师辈出。那么作为唐首都的长安就成为了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意象存在于唐诗之中。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颇多,主要集中在地理文化方面以及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上,如长安城建筑、城市审美、文学地理与空间研究等,视野开阔、方法多样、成绩可观,但也明显存在研究薄弱之处。如对唐诗中的“长安”意象在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情感类型以及其发展特点等方面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关注。在未来的研究中这些薄弱之处应当被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也应引入新观念、新方法,进一步开拓研究空间,将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的研究引向深入。
关键词:唐诗;长安意象;都城意象;景观意象
一直以开,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顶峰之作,其中的“长安”意象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其相关研究不胜枚举, 如武汉大学吕宁兴的《唐长安城市审美气象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张倩《杜诗与长安文化》、康震的《唐代诗歌与长安城建筑文化--以“北阙-南山”的意象解读为中心》等等,其中研究较为全面的有广西师范大学汪枫的《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以及陕西师范大学泉佑二的《日本文学中的长安意象--唐文化在日本文学中的接受与影响研究》等。研究者主要对长安相关的地理文化方面以及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上进行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本文试图对这些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限于学力和眼界,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篇目
据汪枫在《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1]初步统计《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唐诗中出现“长安”一词约近一千四百余次,尚不包括代称。出现在诗人笔下的“长安”也不仅仅是一个地域名称,更多的则是寄托了诗人复杂情感的一个意象,并且反应出时代背景下所特有的文化状态。笔者认为“长安”意象并非只是指“长安”二字,而应包括与其同意义的代称,如此才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研究“长安”意象的意义。
二、地域界定
长安即现在的陕西西安,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背靠秦岭,近于南北交界,历史上先后经历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个王朝和政权。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之中,这座城市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在文化方面也积累了丰厚的底蕴。
三、概念界定
这里所谓的“长安”意象,并非是指“长安”这一地域名称,而是能够代表[1]唐都城长安气象的方方面面。汪枫在其《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1]中将其分为都城意象与长安景观意象,而泉佑二的《日本文学中的长安意象--唐文化在日本文学中的接受与影响研究》[2]中将其分为《长安之春》中的“长安”意象和“遣唐使”文学中的“长安”意象以及日本文学中的“长安”意象。
四、发展源流
汪枫对之前文学历史发展中的长安意象进行了梳理。汉代京都赋中对京都景象的描写极尽繁华,这对后来诗歌中的长安意象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魏晋以降,中原动荡不安,王璨等人诗作中的长安意象融入了去国怀思之情,对后世影响很大。南朝诗人笔下的长安是依据西汉时期长安城的风貌建构起来的,受当时的文风影响,诗风富丽华贵。在南北诗风的融合下,隋朝诗歌中的长安意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与大统一王朝的蓬勃气势结合起来。
五、都城意象
李刚在《中古乐府诗中的城市意象》[3]中通过对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分析,认为中古乐府诗人独具特色的认知过程和表现方式造就了长安、洛阳以及其它城市的城市意象均以历史时期、主要是西汉时期的景观城市为蓝本的现象。文中从长安道、长安少年和长安游侠三个方面对中古乐府诗中的长安意象进行了分析。汪枫[4]则是从时间、空间以及生成原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时间上按文学史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在空间形式上,以长安为中心,各色人物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因此汪枫将其分为两类:奔赴长安与远离长安。
六、景观意象
复旦大学杨为刚的《唐代“长安--洛阳”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研究》[5]中提到了长安道、骊山、華清宫、霸陵等意象,但也仅仅是针对长安洛阳的地理区域与地理空间来研究其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情况,但并未对唐诗中的“长安”意象作专门的更深一步的研究。而汪枫[6]则重点对“曲江、华清宫”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长安景观意象从其沿革、意象表现及演变等方面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颇多,主要集中在地理文化方面以及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上,如长安城建筑、城市审美、文学地理与空间研究等,视野开阔、方法多样、成绩可观。但也存在着明显问题,如对唐诗中的“长安”意象在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情感类型以及其发展特点等方面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关注。在未来的研究中这些薄弱之处应当被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也应引入新观念、新方法,进一步开拓研究空间,将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的研究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汪枫.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中国知网.
[2]泉佑二.日本文学中的长安意象--唐文化在日本文学中的接受与影响研究.中国知网.
[3]李刚.中古乐府诗中的城市意象[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4).
[4]汪枫.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中国知网.
[5]杨为刚.唐代“长安--洛阳”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研究.中国知网.
[6]汪枫.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中国知网.
关键词:唐诗;长安意象;都城意象;景观意象
一直以开,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顶峰之作,其中的“长安”意象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其相关研究不胜枚举, 如武汉大学吕宁兴的《唐长安城市审美气象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张倩《杜诗与长安文化》、康震的《唐代诗歌与长安城建筑文化--以“北阙-南山”的意象解读为中心》等等,其中研究较为全面的有广西师范大学汪枫的《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以及陕西师范大学泉佑二的《日本文学中的长安意象--唐文化在日本文学中的接受与影响研究》等。研究者主要对长安相关的地理文化方面以及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上进行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本文试图对这些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限于学力和眼界,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篇目
据汪枫在《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1]初步统计《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唐诗中出现“长安”一词约近一千四百余次,尚不包括代称。出现在诗人笔下的“长安”也不仅仅是一个地域名称,更多的则是寄托了诗人复杂情感的一个意象,并且反应出时代背景下所特有的文化状态。笔者认为“长安”意象并非只是指“长安”二字,而应包括与其同意义的代称,如此才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研究“长安”意象的意义。
二、地域界定
长安即现在的陕西西安,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背靠秦岭,近于南北交界,历史上先后经历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个王朝和政权。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之中,这座城市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在文化方面也积累了丰厚的底蕴。
三、概念界定
这里所谓的“长安”意象,并非是指“长安”这一地域名称,而是能够代表[1]唐都城长安气象的方方面面。汪枫在其《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1]中将其分为都城意象与长安景观意象,而泉佑二的《日本文学中的长安意象--唐文化在日本文学中的接受与影响研究》[2]中将其分为《长安之春》中的“长安”意象和“遣唐使”文学中的“长安”意象以及日本文学中的“长安”意象。
四、发展源流
汪枫对之前文学历史发展中的长安意象进行了梳理。汉代京都赋中对京都景象的描写极尽繁华,这对后来诗歌中的长安意象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魏晋以降,中原动荡不安,王璨等人诗作中的长安意象融入了去国怀思之情,对后世影响很大。南朝诗人笔下的长安是依据西汉时期长安城的风貌建构起来的,受当时的文风影响,诗风富丽华贵。在南北诗风的融合下,隋朝诗歌中的长安意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与大统一王朝的蓬勃气势结合起来。
五、都城意象
李刚在《中古乐府诗中的城市意象》[3]中通过对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分析,认为中古乐府诗人独具特色的认知过程和表现方式造就了长安、洛阳以及其它城市的城市意象均以历史时期、主要是西汉时期的景观城市为蓝本的现象。文中从长安道、长安少年和长安游侠三个方面对中古乐府诗中的长安意象进行了分析。汪枫[4]则是从时间、空间以及生成原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时间上按文学史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在空间形式上,以长安为中心,各色人物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因此汪枫将其分为两类:奔赴长安与远离长安。
六、景观意象
复旦大学杨为刚的《唐代“长安--洛阳”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研究》[5]中提到了长安道、骊山、華清宫、霸陵等意象,但也仅仅是针对长安洛阳的地理区域与地理空间来研究其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情况,但并未对唐诗中的“长安”意象作专门的更深一步的研究。而汪枫[6]则重点对“曲江、华清宫”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长安景观意象从其沿革、意象表现及演变等方面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颇多,主要集中在地理文化方面以及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上,如长安城建筑、城市审美、文学地理与空间研究等,视野开阔、方法多样、成绩可观。但也存在着明显问题,如对唐诗中的“长安”意象在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情感类型以及其发展特点等方面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关注。在未来的研究中这些薄弱之处应当被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也应引入新观念、新方法,进一步开拓研究空间,将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的研究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汪枫.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中国知网.
[2]泉佑二.日本文学中的长安意象--唐文化在日本文学中的接受与影响研究.中国知网.
[3]李刚.中古乐府诗中的城市意象[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4).
[4]汪枫.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中国知网.
[5]杨为刚.唐代“长安--洛阳”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研究.中国知网.
[6]汪枫.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