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但受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制约,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整齐划一的简单化教学无法实现“教好每一名学生”的教育目的。特别是数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努力实现“立体化”,即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合理安排教学进程。
一、准确把握授课节奏
适当的节奏,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增加课堂立体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说“容量”强调的是“空间”,那么“节奏”就是指的“时间”的推移。“立体化”应该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课的每一分钟如何推进,教学内容如何在时间的传送带上和谐地存放并输送到学生的头脑,就是课的节奏所要解决的问题。从当前来看,慢条斯理、老牛拉货车的节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比过去要快得多。有些慢节奏的戏剧、电影,已不再受到人们的青睐,课同样如此。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时效。每一项活动,要有时间上的要求或约定。要引导学生走小步,走快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培养的道路上螺旋形上升。其次要改进传统的提问方式,用学生逐个连续回答、由指定一个同学回答另一个同学补充或作出评价,以及分小组讨论然后推派代表回答等方式来代替原有的师生一对一问答的方式。再次要注意课的疏密、起伏,要有高潮。这样学生就能在既紧张又和谐的节奏中运行自己的思维,开启大脑的智慧,挖掘潜在的能量,并获得情绪上的满足。比如在讲授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时,规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和识记,然后分小组进行探讨,再进行相关知识的延伸,最后进行巩固和迁移,以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分布教学层次
课堂教学层次是“立体化”教学的重要内容,要重点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层次。
一是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的层次性。即如何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认知要求、情感要求与技能技巧要求如何搭配有致。
二是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有些需要学生掌握,有些需要学生理解,还有些稍稍了解一下即可。教学时教师要吃透新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才不至于轻重不分、本末倒置。
三是要注意课堂提问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显示自己存在价值的机会,不要把提问看作是教师与少数尖子生之间的交流,而把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放在“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提问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切入口。课堂提问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如二次函数学了后,学生对单调性有了一定认识,那么在复习时,就可以提这样的问题:(1)已知f(x)=x2-ax 2在(-∞,0)上单调递减,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2)学习了对数函数后进一步改函数f(x)=lg(x2-ax 2)又如何?(3)改已知函数f(x)=loga(x2-ax 2)又如何?第三问有一定深度,但大部分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四是要注意布置作业的层次性。要改变“计划经济”的模式,而用“市场经济”来替代。如一部分尖子生可以免做,作业量设置上限和下限,一部分同学只做作业中规定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便达到了要求,这当然要求教师能精选习题。
五是要注意课外辅导的层次性。课外辅导看似已超出了课堂教学,但它对于下次课堂教学有保证作用。课外辅导,千万不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混于一室。内容上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要“炒冷饭”,要有针对性,对症下药,重点突出,抓住关键。
在群体教学中,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的差异性是无法改变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非但不应去“抹平”或改变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他们“齐步走”,来个“一刀切”,而应通过合适的办法,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突现出来。另一方面,我们又要让各类学生的差异性在群体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引导他们取长补短,互帮互学,你追我赶,以便使群体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课堂教学的层次性,目的就在于此。有了这一条,学生的发展也就会“立体化”而不是清一色、简单化、类型化。
课堂教学的“立体化”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而是执教者教育观念、业务能力、进取精神的体现。有了前瞻性的观念,加上相应的业务功底,并具有坚持不懈、执著追求的精神,每一位教师都可以上出“立体化”的课来。
责任编辑潘孟良
一、准确把握授课节奏
适当的节奏,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增加课堂立体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说“容量”强调的是“空间”,那么“节奏”就是指的“时间”的推移。“立体化”应该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课的每一分钟如何推进,教学内容如何在时间的传送带上和谐地存放并输送到学生的头脑,就是课的节奏所要解决的问题。从当前来看,慢条斯理、老牛拉货车的节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比过去要快得多。有些慢节奏的戏剧、电影,已不再受到人们的青睐,课同样如此。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时效。每一项活动,要有时间上的要求或约定。要引导学生走小步,走快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培养的道路上螺旋形上升。其次要改进传统的提问方式,用学生逐个连续回答、由指定一个同学回答另一个同学补充或作出评价,以及分小组讨论然后推派代表回答等方式来代替原有的师生一对一问答的方式。再次要注意课的疏密、起伏,要有高潮。这样学生就能在既紧张又和谐的节奏中运行自己的思维,开启大脑的智慧,挖掘潜在的能量,并获得情绪上的满足。比如在讲授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时,规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和识记,然后分小组进行探讨,再进行相关知识的延伸,最后进行巩固和迁移,以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分布教学层次
课堂教学层次是“立体化”教学的重要内容,要重点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层次。
一是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的层次性。即如何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认知要求、情感要求与技能技巧要求如何搭配有致。
二是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有些需要学生掌握,有些需要学生理解,还有些稍稍了解一下即可。教学时教师要吃透新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才不至于轻重不分、本末倒置。
三是要注意课堂提问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显示自己存在价值的机会,不要把提问看作是教师与少数尖子生之间的交流,而把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放在“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提问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切入口。课堂提问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如二次函数学了后,学生对单调性有了一定认识,那么在复习时,就可以提这样的问题:(1)已知f(x)=x2-ax 2在(-∞,0)上单调递减,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2)学习了对数函数后进一步改函数f(x)=lg(x2-ax 2)又如何?(3)改已知函数f(x)=loga(x2-ax 2)又如何?第三问有一定深度,但大部分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四是要注意布置作业的层次性。要改变“计划经济”的模式,而用“市场经济”来替代。如一部分尖子生可以免做,作业量设置上限和下限,一部分同学只做作业中规定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便达到了要求,这当然要求教师能精选习题。
五是要注意课外辅导的层次性。课外辅导看似已超出了课堂教学,但它对于下次课堂教学有保证作用。课外辅导,千万不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混于一室。内容上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要“炒冷饭”,要有针对性,对症下药,重点突出,抓住关键。
在群体教学中,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的差异性是无法改变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非但不应去“抹平”或改变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他们“齐步走”,来个“一刀切”,而应通过合适的办法,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突现出来。另一方面,我们又要让各类学生的差异性在群体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引导他们取长补短,互帮互学,你追我赶,以便使群体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课堂教学的层次性,目的就在于此。有了这一条,学生的发展也就会“立体化”而不是清一色、简单化、类型化。
课堂教学的“立体化”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而是执教者教育观念、业务能力、进取精神的体现。有了前瞻性的观念,加上相应的业务功底,并具有坚持不懈、执著追求的精神,每一位教师都可以上出“立体化”的课来。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