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如何将中职教育办出特色,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是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教育部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施,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更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的需要。
实施背景和目标
当前,国内外企业都把推陈出新作为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一种手段,从电视到网络、从广告到形象设计、从建筑到装修等,平面设计的功能和作用愈来愈大,影响力涉及媒体、建筑、工业、文艺、装潢、展示、服装、广告等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因此,平面设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有强大的后备人才储量做支撑。据统计,国内目前从事平面设计从业人员有30余万,培训平面设计艺术人才的院校和教学机构近万家。但同时也应清醒看到,新形势下平面设计面临许多新课题,如,设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色彩、风格的多元;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出现新情况、新思维、新理念。这打破了过去在平面设计中常用法则,固有的符号现象被解构。
基于此,学校结合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与某印刷广告传播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
学校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开发、编写教材的能力,但对后续排版、设计、印刷却缺乏经验,需要借助与学校深度合作的企业力量,完善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为此,学校与某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升教学水平和职业人才质量。
学校“智力”资源流向企业,与企业的实践技术结合,完成技术新组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学校借助企业先进的经验、技术和设备,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平面设计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使学生们通过学习实践,熟练掌握一本书从平面设计到印刷成册的整个流程,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
实现过程和条件保障
为使校企合作有坚实的基础,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各自职责,规范双方行为,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完成。
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为确保合作质量,学校与企业通过讨论研究,制定了合理的实践和教学计划。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调整等工作都征求企业的意见,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实用性强,能较好满足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
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为提高学生技能,企业的各部门经理和资深平面设计师,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悉心指导学生顶岗实操训练,让学生熟悉传媒企业应具有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规范,掌握岗位技能,做到所学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夯实基础。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熟悉业务流程,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为将来的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企业为学校培养及时补缺 根据课程设置和实习安排,企业派专家,组织学校师生学习和实践《数字化印前处理流程及注意事项(印前)》,分印前数字化图文信息采集、印前图文信息处理要点、图文信息存储格式、印前输出前注意事项四部分进行了详细讲解示范;《CTP系统制版工艺流程及其要求(制板)》,系统学习了CTP技术,包括版材、相应的输出设备及相应工作流程;《彩色制版的工艺流程(印刷)》,掌握原稿工艺设计、分色、修拼、晒版、打样、晒上机印版等工序。这些知识和流程在校内是无法实施和学到的,企业做到了及时补充和丰富。
企业为学校提供了大力支持,选派优秀平面设计师、生产装备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及时传授给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企业领先的装备生产线是实践平台,不仅让学生全面详细掌握了从设计到产品落地的系统流程,缩短了学生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时间,使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
成果和影响
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学校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建立了稳定的实践实训基地,搭建了校企人才无缝对接平台,让学生和教师获得了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的机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新材料、新工艺、新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新的生产工艺和技能,为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校利用企业设备、场地,有针对性地设置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使学生的理论得到丰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几年来,我校与相关企业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但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如何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如何确保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完善的。
体会与思考
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目前,我国还没有严格的政策、法律约束企业参与职业办学的行为,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决定是否接纳职业学校学生生产实习和就业。在用工紧张时期,学生的实习、就业还有所保障,而经济一旦不景气,企业首先就会对学生关上大门。第二,大多数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岗位往往技术含量较低。恶劣的劳动环境、低廉的薪酬、简单重复的劳动过程让许多刚出校门的学生失去了工作乐趣。一些学生从事的都是产品包装这样的简单工作,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专业要求,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进展。第三,学生顶岗实习的专业对口率和稳定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学得不扎实,就业面窄,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职业指导不具体;学生劳动观念不强;企业“巧”用人等。第四,蓝领技术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提高待遇和社会地位,缩小工资差距势在必行。学生毕业之初,大多数工资在 1000-2000元之间,工资低于正常工资标准线,当蓝领非但没有“荣耀”感,反而认为自己“低人一等”。社会地位不改变,工资待遇不提升,自然没有人愿意当蓝领。
实施校企合作需要改进的地方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应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中职办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创新提供技术支持,输送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校企双方互惠双赢的合作目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校企合作由初级阶段向深层次阶段发展。一是校企双方进一步就学生顶岗实习(预就业)、订单培养、冠名班等方面开展合作。校方加强人才质量的培养,特别是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企业尽可能保障学生的专业对口和稳定,双方进一步做好校园招聘会等选人、用人活动。二是校方诚挚邀请部分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加入到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三是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互相交流。双方均可到对方单位学习、培训、锻炼,使校企双方联系更加紧密。四是学校建立企业、行业专家大师工作室,让他们在校讲学、讲座,把企业文化直接带到校园。学校为他们提供工作、生活上的便利条件。双方定期座谈,监控教学质量。五是学校欢迎和学生专业直接对应的规模企业到校建厂、公司或小型生产线,使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实践证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这项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未来,学校将继续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真正把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成功地嫁接到学校的教学体系中来,把学生逐步培养成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辽宁省机电工程学校)
实施背景和目标
当前,国内外企业都把推陈出新作为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一种手段,从电视到网络、从广告到形象设计、从建筑到装修等,平面设计的功能和作用愈来愈大,影响力涉及媒体、建筑、工业、文艺、装潢、展示、服装、广告等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因此,平面设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有强大的后备人才储量做支撑。据统计,国内目前从事平面设计从业人员有30余万,培训平面设计艺术人才的院校和教学机构近万家。但同时也应清醒看到,新形势下平面设计面临许多新课题,如,设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色彩、风格的多元;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出现新情况、新思维、新理念。这打破了过去在平面设计中常用法则,固有的符号现象被解构。
基于此,学校结合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与某印刷广告传播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
学校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开发、编写教材的能力,但对后续排版、设计、印刷却缺乏经验,需要借助与学校深度合作的企业力量,完善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为此,学校与某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升教学水平和职业人才质量。
学校“智力”资源流向企业,与企业的实践技术结合,完成技术新组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学校借助企业先进的经验、技术和设备,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平面设计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使学生们通过学习实践,熟练掌握一本书从平面设计到印刷成册的整个流程,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
实现过程和条件保障
为使校企合作有坚实的基础,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各自职责,规范双方行为,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完成。
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为确保合作质量,学校与企业通过讨论研究,制定了合理的实践和教学计划。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调整等工作都征求企业的意见,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实用性强,能较好满足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
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为提高学生技能,企业的各部门经理和资深平面设计师,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悉心指导学生顶岗实操训练,让学生熟悉传媒企业应具有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规范,掌握岗位技能,做到所学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夯实基础。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熟悉业务流程,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为将来的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企业为学校培养及时补缺 根据课程设置和实习安排,企业派专家,组织学校师生学习和实践《数字化印前处理流程及注意事项(印前)》,分印前数字化图文信息采集、印前图文信息处理要点、图文信息存储格式、印前输出前注意事项四部分进行了详细讲解示范;《CTP系统制版工艺流程及其要求(制板)》,系统学习了CTP技术,包括版材、相应的输出设备及相应工作流程;《彩色制版的工艺流程(印刷)》,掌握原稿工艺设计、分色、修拼、晒版、打样、晒上机印版等工序。这些知识和流程在校内是无法实施和学到的,企业做到了及时补充和丰富。
企业为学校提供了大力支持,选派优秀平面设计师、生产装备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及时传授给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企业领先的装备生产线是实践平台,不仅让学生全面详细掌握了从设计到产品落地的系统流程,缩短了学生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时间,使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
成果和影响
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学校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建立了稳定的实践实训基地,搭建了校企人才无缝对接平台,让学生和教师获得了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的机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新材料、新工艺、新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新的生产工艺和技能,为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校利用企业设备、场地,有针对性地设置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使学生的理论得到丰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几年来,我校与相关企业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但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如何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如何确保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完善的。
体会与思考
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目前,我国还没有严格的政策、法律约束企业参与职业办学的行为,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决定是否接纳职业学校学生生产实习和就业。在用工紧张时期,学生的实习、就业还有所保障,而经济一旦不景气,企业首先就会对学生关上大门。第二,大多数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岗位往往技术含量较低。恶劣的劳动环境、低廉的薪酬、简单重复的劳动过程让许多刚出校门的学生失去了工作乐趣。一些学生从事的都是产品包装这样的简单工作,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专业要求,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进展。第三,学生顶岗实习的专业对口率和稳定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学得不扎实,就业面窄,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职业指导不具体;学生劳动观念不强;企业“巧”用人等。第四,蓝领技术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提高待遇和社会地位,缩小工资差距势在必行。学生毕业之初,大多数工资在 1000-2000元之间,工资低于正常工资标准线,当蓝领非但没有“荣耀”感,反而认为自己“低人一等”。社会地位不改变,工资待遇不提升,自然没有人愿意当蓝领。
实施校企合作需要改进的地方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应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中职办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创新提供技术支持,输送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校企双方互惠双赢的合作目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校企合作由初级阶段向深层次阶段发展。一是校企双方进一步就学生顶岗实习(预就业)、订单培养、冠名班等方面开展合作。校方加强人才质量的培养,特别是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企业尽可能保障学生的专业对口和稳定,双方进一步做好校园招聘会等选人、用人活动。二是校方诚挚邀请部分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加入到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三是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互相交流。双方均可到对方单位学习、培训、锻炼,使校企双方联系更加紧密。四是学校建立企业、行业专家大师工作室,让他们在校讲学、讲座,把企业文化直接带到校园。学校为他们提供工作、生活上的便利条件。双方定期座谈,监控教学质量。五是学校欢迎和学生专业直接对应的规模企业到校建厂、公司或小型生产线,使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实践证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这项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未来,学校将继续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真正把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成功地嫁接到学校的教学体系中来,把学生逐步培养成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辽宁省机电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