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向往到回国从戎
我于1921年2月出生在马来亚(现名马来西亚)嘭哼文冬,这是一个气候炎热,长满香蕉、椰子、槟榔、橡胶等热带作物的美丽富饶的乡村。我父亲原是福建永春人,年轻时因生活所迫,随着一批华工来到马来亚。他起初在矿山做工,艰苦繁重的劳动,使很多同乡惨死异地,而我父亲却幸存了下来。他以血汗挣得的工资,在马来亚购买了一片橡胶园,并经营着橡胶业。
旧中国的华侨地位之低下,言之痛心!洋人开车撞死或撞伤中国孩子,不仅无罪,反而要罚孩子家长的款或抓孩子家长坐牢。华侨开店经商,也受尽了欺凌和剥削。在那个年代,华侨在国外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安全得不到保障。从儿童时代起,我就经常听到父亲说:祖国有辽阔富饶的土地,有壮丽多娇的山川,有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有奔腾万里的长江和黄河,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庄稼长得绿油油的。祖国美好的一切,激发了我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在抗战前夕的1936年,我瞒着父母,与同学陈彩凤投奔祖国怀抱,就读于广州执信女中。祖国山河虽然美好,但在国民党统治下,到处是贫穷落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广州,街上不少人行乞,十几岁的儿童在拉黄包车,给人擦皮鞋,捡破烂,不少衣衫破烂的贫民露宿街头。这一切,对我这个生活比较优裕的青年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我问早已回国的姐姐,中国为什么如此贫困落后?姐姐陈敏启发我说:“难道他们有高楼大厦不愿住吗?难道他们愿意这样贫穷落后吗?这是国民党的腐败无能造成的!”姐姐一席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这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我国东北大地且步步进逼,蒋介石却大叫大嚷“先安内,后攘外”,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把枪口对准共产党人和抗日志士。祖国在危难之中。作为中国人,我要参加抗日救国的理念油然而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我随姐姐去广西桂林中学就读。同年底,家中来电报催我回去,我暂时离开祖国回到马来亚。
我在祖国看到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受到了进步书籍的启蒙教育,脑海里会经常出现回国抗日的念头。我在马来亚看到了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书后,实在兴奋极了。从此我知道中国有红军,有延安,有解放区,革命青年只有到那里去才能为拯救中华民族出力。姐姐陈敏一直热心于抗日救国运动。姐夫廖觉民1926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广西贺县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在我第一次归国时,他们就给了我极大的影响。我决心重回祖国,投笔从戎,到延安去找毛主席,参加革命斗争。于是我瞒着父母,藏好一些金银什物,以备路费和生活之用。1938年3月,我和同学陈一平怀着追求真理的热情,一起回国,找到了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并倾诉了我们要去延安参加革命的心愿。
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的云广英同志见我们是从海外回来的爱国青年,很快写了介绍信,成全了我们去延安的愿望。
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我和陈一平等经西安乘八路军办事处的汽车到洛川后,艰苦步行二百多华里终于到达了我们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
到了延安,我们仿佛到了真正的家。不久,组织上便安排我们去陕北公学“华侨干训班”学习。在学习期间,虽然生活很艰苦,住窑洞,吃小米饭,一切都很不习惯,但是,我却深深地体验到了革命队伍里的同志情。记得有一天我发高烧,一位大姐日夜守在我身旁,无微不至地关怀我,使我深受感动。这里到处都呈现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人们可以自由地歌唱,畅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有一天,毛主席还亲自给我们作了抗战形势报告。我们听后极为兴奋,充满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干训班规定每星期有一个下午要到群众中去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以加强我们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我还参加了业余歌咏队,在吕骥同志的指挥下,高唱革命歌曲。夜间也经常搞紧急集合,进行军事训练。
我们在陕北“华侨干训班”学习三个月结业后,很想上前线去。但是组织上却把我们分配到“海外工作团”,要我们到海外去宣传抗日爱国,争取更多的爱国华侨回国参加抗战,扩大八路军的政治影响。当时“海外工作团”的团长是蔡家霖同志,团员有蔡白云、王孙静、蔡其矫、萧枫、陈一平和我共30多人。
1938年8月,我们由延安到达汉口,准备办理出国手续。当时正值国共合作,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府假抗日、真反共,他们对延安“海外工作团”拒不签发出国护照。周恩来同志在汉口接见了我们,并指示:你们有条件出国的,可以先个别出国,然后再集中起来工作,没有条件出国的,留下来参加保卫大武汉工作。当时,我和陈一平同志持有马来亚出生证,是有条件出国的。因此我和陈一平同志准备由广州回马来亚。
几经辗转抵皖南
我们到达广州时,广州正处于战备状态,我们又转到韶关。组织上分析当时的形势,认为出国已十分困难,决定要我们到新四军、八路军去。我还是要回延安,但到了广州,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说:“陇海线已被日寇切断,不便回延安。”由于我回延安心切,又去找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李克农同志也说铁路不通车,去不了。他见我态度坚决,就风趣地说:“除非坐飞机”。我听了信以为真,就往家中发电报要钱,哥哥竟很快将款汇来。于是我携款到李克农同志那里,要求购机票去延安。他哈哈大笑地问我:“小鬼,你想到延安去,是不是因为那里生活安逸?”我说:“不是。”他说:“那么你为什么不到新四军去,你怕那里打游击很艰苦吧?”我被他这一激,就坚决回答说:“好,我就到新四军去。”
我孤身一人去皖南,要经过湖南、江西、浙江三个省,沿途搜查过往行人极严。为了安全起见,李克农同志要我在桂林等待机会,结伴同行。有一天,办事处通知我,要我随《大公报》记者朱明(女)和王政、姚沛盈等四位青年一起去皖南。出发前,李克农同志对我们十分关切地说:“你们要一路小心,火车上遇到宪兵检查不要慌张。你们到达新四军军部后,请项英、袁国平同志打电报来,我可以证明你们的政治态度。”临走时,他还送给我们两样东西:一是他本人的名片,作为信物;二是一封写给在金华的著名文学家邵荃麟同志的信,请邵荃麟同志解决我们的住宿问题。因当时金华国民党特务横行,李克农同志这样周到的安排,就可以使我们免遭意外。他对我们的亲切关怀,至今仍铭记在心。
我们从桂林坐火车到萍乡下车。由于去南昌的铁路不通车,我们便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六百多华里,经宜春、新余、临川等地到达鹰潭,从鹰潭坐火车到金华,邵荃麟同志介绍我们五人住在他的朋友家。第二天清晨,我们坐汽车先到兰溪,再到新四军兵站岩寺,然后步行去军部云岭。到云岭后组织上安排我们在军部服务团工作。至此,我从马来亚出发,经过两年多的波折和艰苦跋涉,终于由一个归国华侨成为一个值得自豪的新四军女战士。
在新四军锻炼成长
当时全国各地和海外的热血青年抗日救国热情高涨,冲破重重阻力,从四面八方奔向新四军。新四军热情接纳,并特地开办两个机构:一个是教导队,实际上是教育培养抗日救国干部的学校;一个是战地服务团,是军政治部领导下从事文化艺术和民运工作的组织。
我参加了教导队女生八队五个月的学习,受到了革命理论教育和军事知识训练,还学习了统一战线、民运工作、中国妇女问题的政策及开展工作的方法。当时的学习环境虽然很差,没有教室,以山林、谷场为课堂,以背包、草垫为座椅,以膝盖为课桌,但学习情绪十分高涨,专心听讲,认真记录,讨论热烈,积极提问,大家都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道理和对敌斗争的知识。经过培训,我被分配到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民运队工作。
战地服务团的任务,是运用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国,发动和组织群众,壮大抗日力量。我们三人为组,四人为伍,奔波于皖南地区,没有固定驻地,深入偏僻山区的群众家里,扎根于群众之中,日复一日,皖南的村村户户都留下服务团员活动的足迹。皖南的冬天相当冷,这对生长在亚热带的人来说,是个考验,手脚都生了冻疮,痛痒难忍。当地群众用多种土办法护理我,虽然疗效不大,但我很感激他们。
“皖南事变”后,服务团渡江北上转移到苏北。我和凌奔等七人留在皖南,编入老三团民运股。在团长黄火星、民运股长江河流的领导下,配合部队开展民运工作。这时民运工作的内容有较大扩展,在宣传、发动 和组织群众的基础上,扩大到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参军抗战、支援前线等。
在新四军中的紧张而艰苦的战斗生活,使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成长,1940年10月,19岁的我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在一师喜结良缘
1943年1月,新四军执行党中央“精兵简政”的指示,动员非战斗人员暂时疏散回家。当时我因病,组织上决定我跟凌奔回娘家。我跟着凌奔,多次化装,历经艰险,绕道上海、南京、芜湖,到达南陵。在她妈妈家住了个把月后,因遇敌情又设法转移至皖北,经新四军七师副师长傅秋涛安排,在皖北二地委黄耀南处做群众工作。同年8月,组织上接我们回苏北一师,等待分配工作。
在一师,一个英俊的年青军人,在一次偶然的晨练中与我相遇。他直愣愣地盯着我,我也不由地多看了他几眼。当天,我到政治部又看到他在向钟期光主任汇报工作。原来他是政治部干部科科长陈伊。这也许是一种缘分,在短短的几天中,竟几次相遇,在分配我的工作时,陈伊找我谈话,看着他面红耳赤的一副窘相,我感到心跳加快。后来在上下班的路上,又多次和他不期而遇,他那大胆、热烈而执著的目光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随着地球的不停运转,我们两颗心渐渐靠拢,我们相爱了。1944年2月,经粟裕司令员批准,我们把两人的被子搬到一起,结成了百年之好。
在战争环境中,生活极不稳定,为了战斗和工作,我们托十七岁的小交通员叶干青,把我的大孩子送回老家抚养,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才把他接回来。
新中国建立后,我一直从事妇女工作,先后任福州市妇联福利部长、市妇联副主任、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58年,我参加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在会上介绍了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我深感繁琐又艰巨的妇联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虽然平凡却有造福社会,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重大意义。我非常热爱这项事业。
1970年,我随爱人陈伊调到江西南昌工作。我先后担任东湖区革委会副主任、区委常委。1982年离休。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老伴陈伊相濡以沫,安度晚年。子女们都事业有成,在多个岗位上尽心尽职,积极奉献。
我于1921年2月出生在马来亚(现名马来西亚)嘭哼文冬,这是一个气候炎热,长满香蕉、椰子、槟榔、橡胶等热带作物的美丽富饶的乡村。我父亲原是福建永春人,年轻时因生活所迫,随着一批华工来到马来亚。他起初在矿山做工,艰苦繁重的劳动,使很多同乡惨死异地,而我父亲却幸存了下来。他以血汗挣得的工资,在马来亚购买了一片橡胶园,并经营着橡胶业。
旧中国的华侨地位之低下,言之痛心!洋人开车撞死或撞伤中国孩子,不仅无罪,反而要罚孩子家长的款或抓孩子家长坐牢。华侨开店经商,也受尽了欺凌和剥削。在那个年代,华侨在国外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安全得不到保障。从儿童时代起,我就经常听到父亲说:祖国有辽阔富饶的土地,有壮丽多娇的山川,有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有奔腾万里的长江和黄河,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庄稼长得绿油油的。祖国美好的一切,激发了我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在抗战前夕的1936年,我瞒着父母,与同学陈彩凤投奔祖国怀抱,就读于广州执信女中。祖国山河虽然美好,但在国民党统治下,到处是贫穷落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广州,街上不少人行乞,十几岁的儿童在拉黄包车,给人擦皮鞋,捡破烂,不少衣衫破烂的贫民露宿街头。这一切,对我这个生活比较优裕的青年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我问早已回国的姐姐,中国为什么如此贫困落后?姐姐陈敏启发我说:“难道他们有高楼大厦不愿住吗?难道他们愿意这样贫穷落后吗?这是国民党的腐败无能造成的!”姐姐一席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这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我国东北大地且步步进逼,蒋介石却大叫大嚷“先安内,后攘外”,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把枪口对准共产党人和抗日志士。祖国在危难之中。作为中国人,我要参加抗日救国的理念油然而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我随姐姐去广西桂林中学就读。同年底,家中来电报催我回去,我暂时离开祖国回到马来亚。
我在祖国看到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受到了进步书籍的启蒙教育,脑海里会经常出现回国抗日的念头。我在马来亚看到了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书后,实在兴奋极了。从此我知道中国有红军,有延安,有解放区,革命青年只有到那里去才能为拯救中华民族出力。姐姐陈敏一直热心于抗日救国运动。姐夫廖觉民1926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广西贺县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在我第一次归国时,他们就给了我极大的影响。我决心重回祖国,投笔从戎,到延安去找毛主席,参加革命斗争。于是我瞒着父母,藏好一些金银什物,以备路费和生活之用。1938年3月,我和同学陈一平怀着追求真理的热情,一起回国,找到了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并倾诉了我们要去延安参加革命的心愿。
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的云广英同志见我们是从海外回来的爱国青年,很快写了介绍信,成全了我们去延安的愿望。
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我和陈一平等经西安乘八路军办事处的汽车到洛川后,艰苦步行二百多华里终于到达了我们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
到了延安,我们仿佛到了真正的家。不久,组织上便安排我们去陕北公学“华侨干训班”学习。在学习期间,虽然生活很艰苦,住窑洞,吃小米饭,一切都很不习惯,但是,我却深深地体验到了革命队伍里的同志情。记得有一天我发高烧,一位大姐日夜守在我身旁,无微不至地关怀我,使我深受感动。这里到处都呈现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人们可以自由地歌唱,畅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有一天,毛主席还亲自给我们作了抗战形势报告。我们听后极为兴奋,充满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干训班规定每星期有一个下午要到群众中去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以加强我们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我还参加了业余歌咏队,在吕骥同志的指挥下,高唱革命歌曲。夜间也经常搞紧急集合,进行军事训练。
我们在陕北“华侨干训班”学习三个月结业后,很想上前线去。但是组织上却把我们分配到“海外工作团”,要我们到海外去宣传抗日爱国,争取更多的爱国华侨回国参加抗战,扩大八路军的政治影响。当时“海外工作团”的团长是蔡家霖同志,团员有蔡白云、王孙静、蔡其矫、萧枫、陈一平和我共30多人。
1938年8月,我们由延安到达汉口,准备办理出国手续。当时正值国共合作,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府假抗日、真反共,他们对延安“海外工作团”拒不签发出国护照。周恩来同志在汉口接见了我们,并指示:你们有条件出国的,可以先个别出国,然后再集中起来工作,没有条件出国的,留下来参加保卫大武汉工作。当时,我和陈一平同志持有马来亚出生证,是有条件出国的。因此我和陈一平同志准备由广州回马来亚。
几经辗转抵皖南
我们到达广州时,广州正处于战备状态,我们又转到韶关。组织上分析当时的形势,认为出国已十分困难,决定要我们到新四军、八路军去。我还是要回延安,但到了广州,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说:“陇海线已被日寇切断,不便回延安。”由于我回延安心切,又去找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李克农同志也说铁路不通车,去不了。他见我态度坚决,就风趣地说:“除非坐飞机”。我听了信以为真,就往家中发电报要钱,哥哥竟很快将款汇来。于是我携款到李克农同志那里,要求购机票去延安。他哈哈大笑地问我:“小鬼,你想到延安去,是不是因为那里生活安逸?”我说:“不是。”他说:“那么你为什么不到新四军去,你怕那里打游击很艰苦吧?”我被他这一激,就坚决回答说:“好,我就到新四军去。”
我孤身一人去皖南,要经过湖南、江西、浙江三个省,沿途搜查过往行人极严。为了安全起见,李克农同志要我在桂林等待机会,结伴同行。有一天,办事处通知我,要我随《大公报》记者朱明(女)和王政、姚沛盈等四位青年一起去皖南。出发前,李克农同志对我们十分关切地说:“你们要一路小心,火车上遇到宪兵检查不要慌张。你们到达新四军军部后,请项英、袁国平同志打电报来,我可以证明你们的政治态度。”临走时,他还送给我们两样东西:一是他本人的名片,作为信物;二是一封写给在金华的著名文学家邵荃麟同志的信,请邵荃麟同志解决我们的住宿问题。因当时金华国民党特务横行,李克农同志这样周到的安排,就可以使我们免遭意外。他对我们的亲切关怀,至今仍铭记在心。
我们从桂林坐火车到萍乡下车。由于去南昌的铁路不通车,我们便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六百多华里,经宜春、新余、临川等地到达鹰潭,从鹰潭坐火车到金华,邵荃麟同志介绍我们五人住在他的朋友家。第二天清晨,我们坐汽车先到兰溪,再到新四军兵站岩寺,然后步行去军部云岭。到云岭后组织上安排我们在军部服务团工作。至此,我从马来亚出发,经过两年多的波折和艰苦跋涉,终于由一个归国华侨成为一个值得自豪的新四军女战士。
在新四军锻炼成长
当时全国各地和海外的热血青年抗日救国热情高涨,冲破重重阻力,从四面八方奔向新四军。新四军热情接纳,并特地开办两个机构:一个是教导队,实际上是教育培养抗日救国干部的学校;一个是战地服务团,是军政治部领导下从事文化艺术和民运工作的组织。
我参加了教导队女生八队五个月的学习,受到了革命理论教育和军事知识训练,还学习了统一战线、民运工作、中国妇女问题的政策及开展工作的方法。当时的学习环境虽然很差,没有教室,以山林、谷场为课堂,以背包、草垫为座椅,以膝盖为课桌,但学习情绪十分高涨,专心听讲,认真记录,讨论热烈,积极提问,大家都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道理和对敌斗争的知识。经过培训,我被分配到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民运队工作。
战地服务团的任务,是运用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国,发动和组织群众,壮大抗日力量。我们三人为组,四人为伍,奔波于皖南地区,没有固定驻地,深入偏僻山区的群众家里,扎根于群众之中,日复一日,皖南的村村户户都留下服务团员活动的足迹。皖南的冬天相当冷,这对生长在亚热带的人来说,是个考验,手脚都生了冻疮,痛痒难忍。当地群众用多种土办法护理我,虽然疗效不大,但我很感激他们。
“皖南事变”后,服务团渡江北上转移到苏北。我和凌奔等七人留在皖南,编入老三团民运股。在团长黄火星、民运股长江河流的领导下,配合部队开展民运工作。这时民运工作的内容有较大扩展,在宣传、发动 和组织群众的基础上,扩大到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参军抗战、支援前线等。
在新四军中的紧张而艰苦的战斗生活,使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成长,1940年10月,19岁的我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在一师喜结良缘
1943年1月,新四军执行党中央“精兵简政”的指示,动员非战斗人员暂时疏散回家。当时我因病,组织上决定我跟凌奔回娘家。我跟着凌奔,多次化装,历经艰险,绕道上海、南京、芜湖,到达南陵。在她妈妈家住了个把月后,因遇敌情又设法转移至皖北,经新四军七师副师长傅秋涛安排,在皖北二地委黄耀南处做群众工作。同年8月,组织上接我们回苏北一师,等待分配工作。
在一师,一个英俊的年青军人,在一次偶然的晨练中与我相遇。他直愣愣地盯着我,我也不由地多看了他几眼。当天,我到政治部又看到他在向钟期光主任汇报工作。原来他是政治部干部科科长陈伊。这也许是一种缘分,在短短的几天中,竟几次相遇,在分配我的工作时,陈伊找我谈话,看着他面红耳赤的一副窘相,我感到心跳加快。后来在上下班的路上,又多次和他不期而遇,他那大胆、热烈而执著的目光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随着地球的不停运转,我们两颗心渐渐靠拢,我们相爱了。1944年2月,经粟裕司令员批准,我们把两人的被子搬到一起,结成了百年之好。
在战争环境中,生活极不稳定,为了战斗和工作,我们托十七岁的小交通员叶干青,把我的大孩子送回老家抚养,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才把他接回来。
新中国建立后,我一直从事妇女工作,先后任福州市妇联福利部长、市妇联副主任、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58年,我参加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在会上介绍了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我深感繁琐又艰巨的妇联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虽然平凡却有造福社会,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重大意义。我非常热爱这项事业。
1970年,我随爱人陈伊调到江西南昌工作。我先后担任东湖区革委会副主任、区委常委。1982年离休。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老伴陈伊相濡以沫,安度晚年。子女们都事业有成,在多个岗位上尽心尽职,积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