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存在是较为普遍的,它的形成来源于方方面面,本文着重探讨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以及作为教育者应该采取哪些应对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关键词】逆反心理;原因;对策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是大量存在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有的对教师和家长的正面教育持“对着干”的态度,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有的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应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存在严重逆反心理的学生,最容易导致情绪躁动和逆反行为,甚至酿成不良后果,现就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第一,年龄与生理条件。作为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使他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出现了一种脱离成人的倾向,他们由小学那种学习生活突然过度到紧张的中学生活中,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就表现得特别突出。
第二,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中学生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中学生,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中学生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好奇心的驱使。中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
第四,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已见,走向极端。
第五,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中学生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三、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对待中学生消极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应对,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对此提出以下几种对策:
1.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
2.注重了解中学生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优良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防止和克服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3.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消极逆反心态的特点与成因,教育者要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要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育者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4.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调查研究表明,31.2%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52%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成功作内在归因,对自己的失败作外在归因。[2]即总是赞赏自己学习的成功,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强或自我努力的结果;对学习上失败,常常将责任推在题目太难,老师偏心,运气不佳等情境因素上面,而对其他同学学习的成败却作出相反的归因。
5.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于身份、年龄等差异,中学生往往有意无意地对师长的话有一种抵触心理。而对年龄相仿、身份相同的同学,往往不会有戒备、抵触心理,同学的话更容易入耳。许多情况下,教育者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对于已经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教育者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对于缺乏知识经验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尽量联系他们的实际,运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观念;对于教育者因处理问题不公正或要求过繁又不严格执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育者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7.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教育方法要妥当。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感情用事,不要见到好学生就喜笑颜开,见到差学生就紧皱眉头,横眉冷对。
总之,在中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中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方法是每个教育者都必须探究的一个课题,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决的疑难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关键词】逆反心理;原因;对策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是大量存在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有的对教师和家长的正面教育持“对着干”的态度,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有的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应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存在严重逆反心理的学生,最容易导致情绪躁动和逆反行为,甚至酿成不良后果,现就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第一,年龄与生理条件。作为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使他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出现了一种脱离成人的倾向,他们由小学那种学习生活突然过度到紧张的中学生活中,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就表现得特别突出。
第二,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中学生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中学生,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中学生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好奇心的驱使。中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
第四,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已见,走向极端。
第五,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中学生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三、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对待中学生消极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应对,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对此提出以下几种对策:
1.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
2.注重了解中学生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优良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防止和克服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3.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消极逆反心态的特点与成因,教育者要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要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育者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4.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调查研究表明,31.2%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52%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成功作内在归因,对自己的失败作外在归因。[2]即总是赞赏自己学习的成功,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强或自我努力的结果;对学习上失败,常常将责任推在题目太难,老师偏心,运气不佳等情境因素上面,而对其他同学学习的成败却作出相反的归因。
5.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于身份、年龄等差异,中学生往往有意无意地对师长的话有一种抵触心理。而对年龄相仿、身份相同的同学,往往不会有戒备、抵触心理,同学的话更容易入耳。许多情况下,教育者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对于已经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教育者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对于缺乏知识经验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尽量联系他们的实际,运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观念;对于教育者因处理问题不公正或要求过繁又不严格执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育者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7.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教育方法要妥当。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感情用事,不要见到好学生就喜笑颜开,见到差学生就紧皱眉头,横眉冷对。
总之,在中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中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方法是每个教育者都必须探究的一个课题,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决的疑难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