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场作为一种正常的教学现象,有着许多一帆风顺、热闹非凡的课堂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价值,它能给教师冷静反思和探究的空间,正确地看待冷场,及时应对、化解冷场,往往也能催生出更多的精彩与亮点。
一、遭遇冷场,展现真实
相信很多老师都跟我一样,不止一次地为公开课、评优课上教师教学的花样翻新、学生的妙语连珠、课堂气氛的活而不乱而感叹,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可是坐下来思考,不免使人在脑海里浮现出两个字——“作秀”!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场景:学生出错连连,疑惑多多;回答或偏或正,有深有浅;热闹与冷场并存,精彩和平淡交互……
前几天,有幸听到了徐宏伟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一课。课堂上就出现了“珍贵”的冷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孩子们,读了十来遍课文了,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沉默不语!
“拿不准就猜猜!”
无言以对!
“谁知道‘伯牙’指什么?‘绝’和‘弦’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试探着举起了手。
徐老师耐心地引导学生把题目拆开来解释,再连起来说,并及时鼓励、表扬会学习的学生,既解释了题目又指导学生习得了学习的方法,让课堂焕发了生机。
课听到这里,我们在感叹学生的腼腆、教师的机智的同时,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涌上心头:这才是真实的课堂!自己在上课的时候,不也经常遭遇这样的情景吗?事先精心创设的情境,学生并不领情;自己一再启发时,学生没有响应。但这毕竟是真实的课堂,“只有真实的,才是美丽的”,真实,是教学的基础和最高境界。
二、潜心文本,轻松应对
笔者在教学中也有遭遇“冷场”的经历。那是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课前确定的教学文本的价值取向是——要做花生那样的人,可是到了课堂上很多学生却表示要做像苹果、石榴那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我一下子没了主意,幸好这时下课铃声响起,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课堂。课后,反思我的教学,如果课前我能够潜心会文,课上也就不会出现束手无措或是引导偏差的尴尬了;如果我对文本有深入的把握,也许这意想不到的冷场会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三、科学预设,彰显个性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赶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蜜蜂为赶花时没命干活的勤劳品质和甘于奉献的精神,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蜜蜂和人一样最有觉悟?假如你是养蜂人你会怎样夸奖它们?”接下去学生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本文中的第6自然段。琅琅书声过后,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来。可是当两个学生回答以后,课堂上的一只只小手都放了下去。此时,教师微微一笑说:“怎么我们的养蜂人不愿意夸奖这可爱的小蜜蜂吗?”原来,其他同学的想法也和这两位学生一样,无非就是“小蜜蜂真勤劳,我要向小蜜蜂学习”这样的话语。其实文中让学生体会的不可能仅仅是这么一点,于是,教师又让学生继续读第6自然段,反复赏析这个片断。教学程序就是如此简单,可是不简单的教学片断随后出现了——
课堂上学生们自由地读着课文。大约过了两三分钟,居然还没有一只手举起来,课堂上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冷场”。后面听课的教师都有点着急了,然而这位教师既没有催促学生,更没有直接把自己的答案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自由地读着,仿佛此时课堂失去了时间的概念,难堪的“冷场”继续着……
过了一会儿,一位在本堂课中“冲锋陷阵”了好几回的女同学高高举起了手。可是教师并没有马上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只是冲她微笑了一下(表示肯定、理解):“已有同学有了新的体会,不过我希望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新的体会。所以,我和这位同学会再等大家一阵子,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冷场”继续着……
又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又举了起来。于是,课堂上继续着更为精彩的交流。有学生说:“蜜蜂生命虽然很短暂,可是它从来都没有休息片刻,它默默无闻地辛勤干活是为了酿更多的蜜。”另一位学生回答:“蜜蜂为了赶在生命结束之前多采蜂蜜,从这片花采到那片花,从这个地方采到那个地方,终日奔波,不知疲倦。它为我们酿出这么香甜的蜜,太感谢它了。”还有学生回答道:“蜜蜂真是花开不断、采蜜不停,可以说是‘勤劳’的代名词啊!从今天开始我也要像蜜蜂那样勤劳,勤奋学习,取得好成绩。”……
这样的预设,不但有利于调动每个个体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觉认同、反思和体验的习惯。
总之,课堂教学有时就有这么多的偶然性,只要老师善于抓住课堂的生成资源,巧妙引领,便会如行云流水,融化解冷场与煽情激趣为一体,浑然天成!
一、遭遇冷场,展现真实
相信很多老师都跟我一样,不止一次地为公开课、评优课上教师教学的花样翻新、学生的妙语连珠、课堂气氛的活而不乱而感叹,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可是坐下来思考,不免使人在脑海里浮现出两个字——“作秀”!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场景:学生出错连连,疑惑多多;回答或偏或正,有深有浅;热闹与冷场并存,精彩和平淡交互……
前几天,有幸听到了徐宏伟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一课。课堂上就出现了“珍贵”的冷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孩子们,读了十来遍课文了,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沉默不语!
“拿不准就猜猜!”
无言以对!
“谁知道‘伯牙’指什么?‘绝’和‘弦’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试探着举起了手。
徐老师耐心地引导学生把题目拆开来解释,再连起来说,并及时鼓励、表扬会学习的学生,既解释了题目又指导学生习得了学习的方法,让课堂焕发了生机。
课听到这里,我们在感叹学生的腼腆、教师的机智的同时,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涌上心头:这才是真实的课堂!自己在上课的时候,不也经常遭遇这样的情景吗?事先精心创设的情境,学生并不领情;自己一再启发时,学生没有响应。但这毕竟是真实的课堂,“只有真实的,才是美丽的”,真实,是教学的基础和最高境界。
二、潜心文本,轻松应对
笔者在教学中也有遭遇“冷场”的经历。那是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课前确定的教学文本的价值取向是——要做花生那样的人,可是到了课堂上很多学生却表示要做像苹果、石榴那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我一下子没了主意,幸好这时下课铃声响起,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课堂。课后,反思我的教学,如果课前我能够潜心会文,课上也就不会出现束手无措或是引导偏差的尴尬了;如果我对文本有深入的把握,也许这意想不到的冷场会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三、科学预设,彰显个性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赶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蜜蜂为赶花时没命干活的勤劳品质和甘于奉献的精神,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蜜蜂和人一样最有觉悟?假如你是养蜂人你会怎样夸奖它们?”接下去学生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本文中的第6自然段。琅琅书声过后,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来。可是当两个学生回答以后,课堂上的一只只小手都放了下去。此时,教师微微一笑说:“怎么我们的养蜂人不愿意夸奖这可爱的小蜜蜂吗?”原来,其他同学的想法也和这两位学生一样,无非就是“小蜜蜂真勤劳,我要向小蜜蜂学习”这样的话语。其实文中让学生体会的不可能仅仅是这么一点,于是,教师又让学生继续读第6自然段,反复赏析这个片断。教学程序就是如此简单,可是不简单的教学片断随后出现了——
课堂上学生们自由地读着课文。大约过了两三分钟,居然还没有一只手举起来,课堂上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冷场”。后面听课的教师都有点着急了,然而这位教师既没有催促学生,更没有直接把自己的答案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自由地读着,仿佛此时课堂失去了时间的概念,难堪的“冷场”继续着……
过了一会儿,一位在本堂课中“冲锋陷阵”了好几回的女同学高高举起了手。可是教师并没有马上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只是冲她微笑了一下(表示肯定、理解):“已有同学有了新的体会,不过我希望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新的体会。所以,我和这位同学会再等大家一阵子,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冷场”继续着……
又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又举了起来。于是,课堂上继续着更为精彩的交流。有学生说:“蜜蜂生命虽然很短暂,可是它从来都没有休息片刻,它默默无闻地辛勤干活是为了酿更多的蜜。”另一位学生回答:“蜜蜂为了赶在生命结束之前多采蜂蜜,从这片花采到那片花,从这个地方采到那个地方,终日奔波,不知疲倦。它为我们酿出这么香甜的蜜,太感谢它了。”还有学生回答道:“蜜蜂真是花开不断、采蜜不停,可以说是‘勤劳’的代名词啊!从今天开始我也要像蜜蜂那样勤劳,勤奋学习,取得好成绩。”……
这样的预设,不但有利于调动每个个体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觉认同、反思和体验的习惯。
总之,课堂教学有时就有这么多的偶然性,只要老师善于抓住课堂的生成资源,巧妙引领,便会如行云流水,融化解冷场与煽情激趣为一体,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