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云图》叙事结构的伦理意味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xiao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卫·米切尔的小说《云图》是作者最为著名的作品。米切尔非凡的叙事策略成就了小说不拘一格的文本形式,但小说高超的叙述技巧确保有耐心的读者不会迷失在后现代式的文学景观中,而是在碎片化的阅读体验到平等的伦理内涵,并真正产生对后者的认同。这实际上是一个面向读者说服与传达的过程,它的挑战在于如何完美地实现形式与内涵的二律背反,即以最不确定的形式游戏向读者传达最为肯定的伦理价值。
  【关键词】:大卫·米切尔;云图;文学伦理学批评;反乌托邦文学
  大卫·米切尔的小说《云图》是作者最为著名的作品,曾入围布克奖、星云奖和克拉克奖的决选名单,斩获英国国家图书奖最佳小说奖,荣膺理查与茱蒂读书俱乐部年度选书。但这部小说也同时被国外网站评为“十大无法读完小说之一”,位列第五。[1]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说颠覆性的叙事策略。非凡的叙事策略成就了小说不拘一格的文本形式,这成为了此书最大的亮点之一,但也使对小说的读解往往遭遇后现代式的迷阵。
  显而易见,构建开放的文本形式是米切尔小说创作的一贯追求,从其处女作《幽灵代笔》中就可见一斑,[2]因此米切尔的小说能够呈现出强烈的“解构”与“颠覆”倾向。[3]而本文的观点是,米切尔的非凡之处在于他能够通过后现代式的叙事游戏向读者传达明确的伦理意味,并使读者感同身受。具体以《云图》为例,开放的叙事结构带来的不是意义的消解,或是故事情节的浅表化,而是实现了形式与内涵的二律背反,即以最不确定的叙事形式传递出最为肯定积极的伦理价值。
  《云图》的叙述策略足够让人产生一阵后现代式的晕眩。小说讲述了六个在时空上冠盖相属的故事,采取了1-2-3-4-5-6-5-4-3-2-1的结构。故事的讲述从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洋航海开始,转移到1931年前后的比利时贵族庄园的人情冷暖,再至1975年美国加州核电站工程的残忍内幕,之后是二十一世纪初苏格兰地区养老院里上演的人间喜剧,以及未来反乌托邦时代克隆人造反的悲剧,最后为人类大衰落后野蛮部落中的绝死逢生。前五个故事顺序演绎,且每当故事讲到一半时就戛然而止,继续下一个故事,直至第六个被完整讲述的故事作为中轴线出现,前五个故事的后半部分才由后向前依次完结。
  饶有趣味的是,独立的六个文本被假拟为历史文本,各自作为历史文献保存下来,由后面故事的主人公分别阅览。亚当·尤因的航海日记被保存在音乐家埃尔斯的古老庄邸中,直至遇上前来庄园讨前程的音乐天才弗罗比舍才重见天日;弗罗比舍的书信在半个世纪后由于思科史密斯同路易莎·雷的结识而辗转至后者手上;记者路易莎·雷对抗腐败公私的历险被改编成小说,并被投稿给以编辑为业的卡文迪什;卡文迪什的回憶被摄制成电影,并成为克隆人星美-451临刑前观看的最后一部“迪斯尼”;在最后一个故事中,大衰落后被麦克尼姆拯救的扎克里将记录仪中的星美形象奉为神祇,而且,故事末尾出现的扎克里儿女的声音表明这个文本实际上是父亲扎克里讲述给儿女的口头故事。因此,在这部小说中,几乎所有读者阅读到的文字都具有双重的文本身份,并且经历了两次阅读。按照先后顺序,它们首先作为小说中接连出现的历史文献,被小说中的人物阅读;其次,才作为米切尔的作品被小说外的读者阅读。这样一来,米切尔为每个独立的文本又设置了各自的作者,这不仅使文本的作者归属成为了一个故意设置的“问题”,而且使小说读者看待文本的眼光发生变化。
  福柯曾以他开放性的思维指出了作者问题就是文本问题,对于作者身份的规定就是对文本接受方式的内在规定,[4]因此,繁复的作者角色设置蕴含着的将是文本内在的巨大张力。在《云图》中,这种张力的建构离不开文本两个身份层面的彼此投射。
  比如,文学作品意义上的作者(Author)往往意味这某种权威(Authority),而诸如日志、私人信函、审讯记录的写作者并不享有这一权威性。就《云图》而言,由于文本具有双重身份,对它们的分析也应从两个层面分别着手。一方面,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文本的作者是一位作家,它们是值得重视的文本;另一方面,作为虚构的历史文献,它们是历史上籍籍无名者的只言片语,不值一顾。阅读《云图》时,读者既不会真正地相信文本的虚构身份,忘掉从事虚构的米切尔,也不会彻底地忽视掉文本在小说情节中出自谁手——否则将是米切尔创作的失败。可以说,米切尔的天才保证了《云图》文本虚构与真实的界面彼此投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文本外围的作者权威被投射进文本的内部,内部文本在虚构的历史过程中籍籍无名的原生态则被投射到文本的外围。这一形式上的交感賦予了小说无穷的韵味。
  简言之,文本两个层面的彼此投射给小说文本涂上了一层晦暗不明的光泽。由于外围作者权威的内移,小说中,历史上一系列无名的佚文被正典化(Canonization)。与它们意义相关的主人公也在读者潜意识里自然地组成了一个值得重视的作者序列。回想亚当·尤因的岳父对亚当的评价,我们就能体会到《云图》众主人公在历史长河中的轻如鸿毛:“你要明白,你生命的价值不过像是无边无垠的海洋里的一滴水!”[5]然而,由于读者对文本的双重形态的顺利辨识,历史上籍籍无名的文本从故纸堆中重见天日,它们平庸而狼藉的主人公也被读者的阅读照亮。
  通过阅读历史中与声名狼藉者息息相关的文本,我们可以感知曾经的生活者那岌岌可危的存在,这是因为被阅读的文本与曾经的现实保持着某种关系,它们不仅仅映射戏剧,它们自身就是戏剧的一部分,“话语的断片就是它们所处现实的残片”[6]。小说中,正是对历史文本的现实残片性质的感触,造就了贯穿全书的意识潜流。可以援引描写路易莎·雷阅读弗罗比舍信件的段落为例:“路易莎用一把塑料刀把包裹撕开。她打开其中一个泛黄的信封,邮戳上写着1931年10月10日,拿着它放在鼻子上,吸了口气。西德海姆庄园和罗伯特·弗罗比舍手上的微粒在这张纸上沉睡了四十四年,现在是不是也盘旋在我的肺里,在我的血液里?”[7]这股与他者感同身受的意识潜流也会被投射在小说的读者身上,从而取得极佳的说服效果。   具體分析这一说服过程,首先要注意小说读者的阅读由于文本形式的阻隔不断遭遇延宕;而在小说的情节内部,主人公阅读的往昔文献也是一点点被展开的,与人物阅读行为相关的情节无一不伴随着故意设置的阻遏,比如阅读者的灾病、文稿的佚失等,也因此,文本的自我呈现犹如漫长历史中不绝如缕的空谷足音,时间之流的充沛悠长成就了小说语声随波逐浪式的草蛇灰线,于是小说读者获得的是与故事主人公们相似的历史体验:默然无声地匍匐在历史的长夜中,唯有通过阅读,能看到视线尽头若有若无的点点灯火。这一投射为小说的实体取得了一个内向的景深,而小说的外在形态却因此变得含混起来:它是一部小说,还是一组被凑成的手记?它的被阅读是否存在偶然性?作为读者应该如何去看待它和阅读它?而作为小说读者的“我”,又何尝不是与小说人物相似的一个历史存在呢?显然,此处一部正常的小说又取得了邪典(Cult)的样貌。
  在上述意义上,“阅读”是《云图》文本自我实现的独特方式,通过“阅读”的传递,读者自觉产生了对小说人物的认同。文本不同层面作者身份的彼此投射,使小说成为一曲轻与重、明与暗、庄与谐互为纠缠的交响。重要的是,这一在轻与重、明与暗、庄与谐之间玩味的叙事游戏,恰恰最为直接地表达着伦理上的平等诉求,因而是充满伦理内涵的游戏,它的指向格外明确:没有例外,每一个历史存在都应该得到人们平等的注目。通过开放的叙事结构中向读者传达积极肯定的伦理价值,并且使读者对这一伦理诉求感同身受,这正是米切尔写作技艺的超凡过人之处。
  注释:
  [1]参见《云图》中文版译者撰写的译后记。大卫·米切尔:《云图》,杨春雷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490。
  [2]与《云图》类似,《幽灵代笔》给人的最初印象像是由十个以不同地域为场景的短篇拼贴而成,但是,不断强调场景地域性的效果是主干故事的“非地域化” (deterritorialization)。在《幽灵代笔》中,每一个具体的故事似乎都回荡着主干故事的回声,但无论在哪一个故事中读者所能捕获的也只是回声而已。在小说叙述的大部分时间,幽灵一直附身在一个个暂时的主人公身上,因此幽灵世界也就悄悄地蛰伏在现实世界,直至小说临近结束,幽灵利用无线电波,开始以独立的电台热心观众身份参与到世俗故事中去,这才终于表现出独立的主体人格,并且对公众讲述了自己作为“动物园管理员”——这是描述幽灵占据上帝视野面对人类的戏谑说法——的困境与抉择。在此,具有伦理诉求的人格深度出现了,但它的承重者却非一般血肉,也就是说,主体在人格化的同时也被非人格化了,没有血肉依托的主体诉求只呈现为一个矢量。惟其是作为主体的幽灵,抑或说是作为幽灵的主体,才能与后现代主义式的形式追求完美地嫁接在一起,又不落后现代主义阐释上的窠臼。因此,米切尔的小说在形式上固然表现出強烈的后现代主义趣味,但它散发出的严肃伦理自觉与强烈道德责任感与后现代主义大异其趣。
  [3]参见韩露:《大卫·米切尔前三部小说中的颠覆研究》,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6。
  [4]在《何为作者》中,福柯认为,作者实际上是一种功能,它与诸如概念、文类、学派等范畴差相仿佛,“它行使着与叙述话语相关的一种特定角色,确保着分类功能。这样的一个姓名准允了将一定数量的文本汇聚起来,定义它们,将它们与其他文本分化开来并进行对比。此外,它在文本间建立起一种关系。” 当一些文本被归于一个作者的名下,这个作者是否确有其人、人如其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对作者的指认,确保文本能够被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接受。福柯指出,并非所有的文本都享有作者功能,譬如一封私人信件只有落款者,没有作者;再如一纸合同,只有签署人,没有作者。作者功能最突出地表现在话语开创者那里,譬如在马克思、弗洛伊德等人那里,他们开创的话语实践引起了话语修正的无限可能,且每一次修正都需要“回到原初”,也就是回到原初的作者那里。此外,作者功能与福柯描述过的很多其他范畴一样,都是建构性的,将会随着历史过程中社会对待文本方式的流变而存没隐现。见Foucault, Michel. 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 1954-1984. Volume Two. Aesthetics, Method, and Epistemology. Ed. Paul Rabinow and James D. Faubion. Trans. Robert Hurley and Others. New York: New Press. 1998: 210.
  [5]大卫·米切尔:《云图》,杨春雷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486。
  [6]米歇尔·福柯:《声名狼藉者的生活》,《福柯文选》第一辑,汪民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96。
  [7]大卫·米切尔:《云图》,杨春雷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415。
  参考文献:
  [1] 大卫·米切尔:《云图》,杨春雷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2] 韩露:《大卫·米切尔前三部小说中的颠覆研究》,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6。
  [3] 米歇尔·福柯:《声名狼藉者的生活》,《福柯文选》第一辑,汪民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 Foucault, Michel. 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 1954-1984. Volume Two. Aesthetics, Method, and Epistemology. Ed. Paul Rabinow and James D. Faubion. Trans. Robert Hurley and Others. New York: New Press. 1998.
  作者简介:蒋海涛,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和成熟作《呼兰河传》都描述了乡土女性悲惨的命运——女性世界灵与肉的悲苦,这是一种群体的悲剧和绝望。对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读者会发现《生死场》中女性的不幸是由共时性的现实造成的,但通过对《呼兰河传》的解读,便会发现这是有历史根源和历史沿袭的,体现了萧红对女性命运更深层次思考。探究作品的艺术技巧,发现其共通性和特性,以及作品永恒的价值。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呼兰河
期刊
【摘要】:《爱的进程》是艾丽丝·门罗1986年发表的同名小说集的开篇之作。作者以外祖母、母亲和费玛三代人各自的生活经历为视角,聚焦于亲人之间难分难解的郁结的爱,以独特的叙述视角记录了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中人的内心对爱的体验。本文主要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与叙事技巧两个方面来解读该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內涵。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爱的进程》;人物形象;叙事技巧  艾丽丝·门罗是当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曾获2
期刊
春阳化成了怒火欲喷的熊熊烈日  和煦的春风久不见踪影  留下的只是丝丝缕缕的残风  春天走时悄无声息  夏天来得大摇大摆  炎热与我们形影不离  真像是亲密无比的恋人  傍晚在老槐树下纳凉  忽地从远处水塘边飘来的一缕清风惬意无比  风中夹杂着的丝丝鱼腥味儿  讓我忍不住挪动慵懒的脚步  一窥那撩人心怀的荷塘余韵  天邊月似银钩  像一盏清亮的灯  洒下的束束银辉  给大地铺了一层浅浅的薄纱  趁
期刊
【摘要】:宋代文人苏轼善于将幽默与诙谐贯穿其创作之中,使其作品呈现出一种机智幽默、诙谐风趣、讥嘲相映的谐谑色彩。这种谐谑的内蕴具有复杂多义性,容纳了詩人外化的率真个性,至真的悲悯情怀和智者的自我超越,显现了其深刻的生存智慧以及至上的人生境界,在谐谑诗词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苏轼;谐谑诗词;率真个性;悲悯情怀;自我超越  苏轼是我国北宋首屈一指的诗词大家,亦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领
期刊
【摘要】:人物传记应当是集真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的文学创作,以提升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性。以华盛顿·欧文晚年传记作品《华盛顿传》(第一部)[1]为蓝本,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文学性在此传记作品中的具体传达:即如何通过朦胧传奇色彩的描绘、个性鲜明的人物刻画和真挚的情感抒发来凸显文本的文学性,增强整部传记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性,从而进一步实证文学性在传记文学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关键词】:人物传记;文
期刊
【摘要】:小说《十三步》在暧昧的时间空间中描述了主体身份消解的恐怖寓言,通过对位置权力、语言暴力的描写,小说获得了批判力度,可是又在叙事人称、叙事线索以及暴力书写削弱了这一题中之义。  【关键词】:莫言;《十三步》;福柯;身份消解  小说《十三步》描写了中学物理老师方富贵突然暴毙,离奇复生,又改头换面,以邻居张赤球身份生活,最终不堪其重自杀的故事,尸恋情节、移身换头、大变活人等种种荒诞情节刻画了一
期刊
木阴莺啭 ,稻香蛙鸣;高柳蝉乱,新荷鱼戏。碧纱橱,轻绢扇;约棋夜半,灯花漫剪;蔷薇满院,扶头易醉。 比起江南梅雨季的此般诗意,我甚爱皖北暑月那时雨的清朴之气。  七月的皖北阴晴不定,雨期难预,故称“时雨”。适逢时雨,农人多是闭门不出,涮洗一口九寸地锅,烧起果木数片。急雨便跳过窗棂,煞有介事地训导着醉舞的厨烟。家鸡清脏,剁块入锅,再泼上老抽两勺,放入玉果小茴香、芫荽小豆蔻以及桂皮花椒和八角丁香等佐料
期刊
【Abstract】: The Spanish Tragedy, written by Thomas Kyd, initiated the tradition of the English revenge play. Ghost, death, intrigue, betrayal, even violence pervade the whole play. The main plot revea
期刊
【摘要】:校园环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城市地域特色展示的重要平台。幼儿园是儿童成长学习最重要的场所,校园环境能直接影响儿童发展。为促进儿童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发展,需将地域文化融入幼儿园景观设计,使校园景观成为城市地域文化的传承载体。  【关键词】:幼儿园;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一、地域文化与幼儿园景观设计的关系  地域文化指的是地理上有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因为所在地区不同而出现文化。地域文化是在
期刊
命运安排你我相遇,  从茫茫人海中,将你我随意拨到一起。  初次见面,我们便一见倾心,似初恋的甜蜜,  从此以后,我乐于与你分享所有的喜怒哀乐,  只因相信,你能理解,你愿懂我。  开心时,才表现淡定沉稳的我,在你面前无保留的展露了我的喜悦与自满,  而你总在夸奖赞美后补一句“不许骄傲”。  难过时,在别人面前故作洒脱,只要见到你,泪水便似决堤,喷涌而出,  你也无需多语,只轻轻擦拭说:“我相信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