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时间
爸爸参与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尤其在3岁以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爸爸更擅长带着孩子往外走,去探索广阔、多元的世界,认识新鲜事物、发明富有创造力的玩法,培养多种技能与能力。爸爸能给予孩子的,是创造力、想象力与行动力:这对他的成长至关重要。
小莫很小的时候就对扫地之类的事很感兴趣,在他看来,那是“大人的工作”,他也很想参与!刚好爸爸也喜欢把原本平淡的事变成有趣的游戏,父子俩一拍即合,开始了他们的“家务大作战”。
许多家庭教育孩子做家务,都是用“责任”作为引导:你是家庭的一份子,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及与自己能力相应的责任感是非常重要。但,是不是非得这么严肃呢?其实从爸爸的角度去看就明白了:如果被义正词严地要求、乃至教育要做家务,爸爸心里也会有点小反感。所以,当爸爸去引导孩子做家务,他不会仅仅严厉要求,他可能会引入一些新的元素:游戏性、创造性、竞争性……家务也能变得有趣又好玩!
初级:兴趣吸引,饥饿营销
最早是在小莫不到2岁的时候,看见我们扫地,他也兴奋地扑过来要抓扫帚玩。2岁前后,小莫正处于拼命想要模仿大人做事的阶段呢。爸爸当即说:“好啊,给你——不过,只能给你用5分钟。”爸爸是很擅长“饥饿营销”的,5分钟一到,就果断要求他把扫帚放回原处。小家伙有点依依不舍,到了下次他自己不小心把纸屑撒在地上,他就积极要求:“我自己来扫!”然后都不等回答,直冲扫帚而去。
诀窍一:饥饿营销
爸爸说,稀缺性能提升事物的价值,过量供应则会令事物大大贬值。如果想让孩子爱上什么东西或爱做什么事,千万别供应过度!家务也是一样,非得制定规矩、要求孩子每天扫一次地……“限量供应”,始终保持小家伙对扫帚的兴趣度!直到现在,在家里也好,在幼儿园里也好,小莫都会很积极、很兴奋地去抓住每一次扫地的机会。
诀窍二:正面描述
老一辈的父母喜欢教育孩子“劳动最光荣”,听在孩子耳里却会自动翻译成:劳动是辛苦的、无趣的、不得不做的!爸爸喜欢概念重构,他从来不给孩子讲大道理,而是把事情描绘得很有趣,还会带小莫发现更多可能性,比如扫地,“我先示范给你看3种不同的扫法,你还能发明出更多吗?其中哪一种扫法的效率更高?”……家务活就此变成一场“身体力行”的头脑风暴。
进阶:顺势而为,备足道具
小莫3岁多,爸爸买了一整套的洗车工具。小莫喜欢极了,手痒痒得马上就要玩。当时正值夏天,孩子最喜欢玩水,爸爸就把洗车描述成了一场大型玩水游戏以及一场“车量级”的洗澡事件:“你可以用压力喷水壶给车洗淋浴,再用大海绵给它涂上泡泡,再帮它把泡泡都冲干净,我们比比看谁冲得比较厉害……”小家伙玩得起劲,最后浑身都被打湿了,大大地满足了他玩水的要求!洗车自此就变成了父子俩的常规家务游戏。
诀窍三:道具很重要
想让孩子爱上做某件事,给他提供一大套有趣、炫酷的道具就可以!想想看穿上“洗车专用围裙”,拎着跟他个头差不多的压力喷水壶,打开开关,连着喷嘴的毛刷子就会给车窗喷上一片细细的水雾……是不是跟动画片里的场景一样梦幻?对此,本性贪玩的爸爸最有发言权!
诀窍四:玩乐也很重要
为什么孩子喜欢洗车呀?因为可以玩水!用现在互联网行业的术语来说:这是他的刚需。抓住刚需,做什么他都乐意。从前的家长把“家务”、“劳动”看得很严肃,其实换个角度,爸爸说,每件事情都可以试试看对接一个孩子的刚需!再举个例子:叠被子、叠衣服,是不是跟搭积木很像?就是几何体的建构,“来,看看你能叠出多少个不同的造型,咱俩比一比。”
高段:整体设计,生活即游戏
小莫4岁多,爸爸开始筹划下一盘更大的棋:把“做家务”变成一场真人版游戏。初步设计是这样的:
> 将所有家务做成一个列表,可以跟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有多少种家务,一起设计成表格。
> 召开家庭会议讨论,按难易程度为每一种家务标上数值。
> 每天,按照完成的家务为每个人计分(完成后在列表上打勾,或敲章,或贴贴纸,道具很重要)。
> 你可以选择做几件很轻松的,获得累计分数;或做一件很费时费力的,获得较多分数。
> 有些家务可能又好玩、分数又多(其实是根据孩子的能力,故意设置的),可能大家都想抢着做,这样你就要速度快一点、第一个抢到它把它做掉。
> 有些家务可能一个人无法完成,可以请求别人协助,分数平均分。
> 每日得分第一名的获得额外分数奖励。
> 得分累积到某个数值,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品,奖品设置又可以和孩子好好探讨一番,不一定是实物,去一次动物园,出门野餐一次,一起看场孩子自己选的电影,都可以哦。
> 有些家务可能没什么人愿意做,哪怕标个高分也没人感兴趣,我们给它设计个累计性奖励:累计完成这种家务N次,可直接兑换一份额外的奖品(奖品必须很诱人)。
> 得分累积到某些数值,可以分别获得“家务小能手”、“家务专家”、“家务狂人”等奖章。记得这些奖章要真的做出来,这也是发动孩子一起创意、一起动手的好机会。
大家看看,还有什么更有趣的玩法,都可以加入进来。
诀窍五:游戏设计,从模仿开始
有些爸爸说,我不会设计游戏,这太为难我了。的确有些爸爸比较严肃,可能很久都没有痛快玩一下了。但没关系,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游戏天性的,只不过有时被压抑了、没表现出来。爸爸说,在起步阶段,先模仿就可以。找一款设计得很棒的游戏,看看它用到了哪些元素和机制,选择其中可实现的部分,直接拿来套用在家务游戏上就好了。同时参考几个游戏会更具启发性。
诀窍六:积极参与,同孩子平等竞争!
这里的“平等”是指要跟孩子一样,认同“游戏玩家”的身份,沉浸到游戏之中,而不能游离在外。要不然,没有对手的游戏,根本就不好玩。其实积极地去玩,爸爸都能从中享受到很多乐趣,还会尝试到好几种之前从来没碰过的、甚至自认为完全不会做的家务事!发现自己原来会做、可以做好那么多事,还能和孩子一起发掘许多额外的乐趣,真是很愉快呢。
爸爸参与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尤其在3岁以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爸爸更擅长带着孩子往外走,去探索广阔、多元的世界,认识新鲜事物、发明富有创造力的玩法,培养多种技能与能力。爸爸能给予孩子的,是创造力、想象力与行动力:这对他的成长至关重要。
小莫很小的时候就对扫地之类的事很感兴趣,在他看来,那是“大人的工作”,他也很想参与!刚好爸爸也喜欢把原本平淡的事变成有趣的游戏,父子俩一拍即合,开始了他们的“家务大作战”。
许多家庭教育孩子做家务,都是用“责任”作为引导:你是家庭的一份子,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及与自己能力相应的责任感是非常重要。但,是不是非得这么严肃呢?其实从爸爸的角度去看就明白了:如果被义正词严地要求、乃至教育要做家务,爸爸心里也会有点小反感。所以,当爸爸去引导孩子做家务,他不会仅仅严厉要求,他可能会引入一些新的元素:游戏性、创造性、竞争性……家务也能变得有趣又好玩!
初级:兴趣吸引,饥饿营销
最早是在小莫不到2岁的时候,看见我们扫地,他也兴奋地扑过来要抓扫帚玩。2岁前后,小莫正处于拼命想要模仿大人做事的阶段呢。爸爸当即说:“好啊,给你——不过,只能给你用5分钟。”爸爸是很擅长“饥饿营销”的,5分钟一到,就果断要求他把扫帚放回原处。小家伙有点依依不舍,到了下次他自己不小心把纸屑撒在地上,他就积极要求:“我自己来扫!”然后都不等回答,直冲扫帚而去。
诀窍一:饥饿营销
爸爸说,稀缺性能提升事物的价值,过量供应则会令事物大大贬值。如果想让孩子爱上什么东西或爱做什么事,千万别供应过度!家务也是一样,非得制定规矩、要求孩子每天扫一次地……“限量供应”,始终保持小家伙对扫帚的兴趣度!直到现在,在家里也好,在幼儿园里也好,小莫都会很积极、很兴奋地去抓住每一次扫地的机会。
诀窍二:正面描述
老一辈的父母喜欢教育孩子“劳动最光荣”,听在孩子耳里却会自动翻译成:劳动是辛苦的、无趣的、不得不做的!爸爸喜欢概念重构,他从来不给孩子讲大道理,而是把事情描绘得很有趣,还会带小莫发现更多可能性,比如扫地,“我先示范给你看3种不同的扫法,你还能发明出更多吗?其中哪一种扫法的效率更高?”……家务活就此变成一场“身体力行”的头脑风暴。
进阶:顺势而为,备足道具
小莫3岁多,爸爸买了一整套的洗车工具。小莫喜欢极了,手痒痒得马上就要玩。当时正值夏天,孩子最喜欢玩水,爸爸就把洗车描述成了一场大型玩水游戏以及一场“车量级”的洗澡事件:“你可以用压力喷水壶给车洗淋浴,再用大海绵给它涂上泡泡,再帮它把泡泡都冲干净,我们比比看谁冲得比较厉害……”小家伙玩得起劲,最后浑身都被打湿了,大大地满足了他玩水的要求!洗车自此就变成了父子俩的常规家务游戏。
诀窍三:道具很重要
想让孩子爱上做某件事,给他提供一大套有趣、炫酷的道具就可以!想想看穿上“洗车专用围裙”,拎着跟他个头差不多的压力喷水壶,打开开关,连着喷嘴的毛刷子就会给车窗喷上一片细细的水雾……是不是跟动画片里的场景一样梦幻?对此,本性贪玩的爸爸最有发言权!
诀窍四:玩乐也很重要
为什么孩子喜欢洗车呀?因为可以玩水!用现在互联网行业的术语来说:这是他的刚需。抓住刚需,做什么他都乐意。从前的家长把“家务”、“劳动”看得很严肃,其实换个角度,爸爸说,每件事情都可以试试看对接一个孩子的刚需!再举个例子:叠被子、叠衣服,是不是跟搭积木很像?就是几何体的建构,“来,看看你能叠出多少个不同的造型,咱俩比一比。”
高段:整体设计,生活即游戏
小莫4岁多,爸爸开始筹划下一盘更大的棋:把“做家务”变成一场真人版游戏。初步设计是这样的:
> 将所有家务做成一个列表,可以跟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有多少种家务,一起设计成表格。
> 召开家庭会议讨论,按难易程度为每一种家务标上数值。
> 每天,按照完成的家务为每个人计分(完成后在列表上打勾,或敲章,或贴贴纸,道具很重要)。
> 你可以选择做几件很轻松的,获得累计分数;或做一件很费时费力的,获得较多分数。
> 有些家务可能又好玩、分数又多(其实是根据孩子的能力,故意设置的),可能大家都想抢着做,这样你就要速度快一点、第一个抢到它把它做掉。
> 有些家务可能一个人无法完成,可以请求别人协助,分数平均分。
> 每日得分第一名的获得额外分数奖励。
> 得分累积到某个数值,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品,奖品设置又可以和孩子好好探讨一番,不一定是实物,去一次动物园,出门野餐一次,一起看场孩子自己选的电影,都可以哦。
> 有些家务可能没什么人愿意做,哪怕标个高分也没人感兴趣,我们给它设计个累计性奖励:累计完成这种家务N次,可直接兑换一份额外的奖品(奖品必须很诱人)。
> 得分累积到某些数值,可以分别获得“家务小能手”、“家务专家”、“家务狂人”等奖章。记得这些奖章要真的做出来,这也是发动孩子一起创意、一起动手的好机会。
大家看看,还有什么更有趣的玩法,都可以加入进来。
诀窍五:游戏设计,从模仿开始
有些爸爸说,我不会设计游戏,这太为难我了。的确有些爸爸比较严肃,可能很久都没有痛快玩一下了。但没关系,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游戏天性的,只不过有时被压抑了、没表现出来。爸爸说,在起步阶段,先模仿就可以。找一款设计得很棒的游戏,看看它用到了哪些元素和机制,选择其中可实现的部分,直接拿来套用在家务游戏上就好了。同时参考几个游戏会更具启发性。
诀窍六:积极参与,同孩子平等竞争!
这里的“平等”是指要跟孩子一样,认同“游戏玩家”的身份,沉浸到游戏之中,而不能游离在外。要不然,没有对手的游戏,根本就不好玩。其实积极地去玩,爸爸都能从中享受到很多乐趣,还会尝试到好几种之前从来没碰过的、甚至自认为完全不会做的家务事!发现自己原来会做、可以做好那么多事,还能和孩子一起发掘许多额外的乐趣,真是很愉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