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与文化的矛盾及其对策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anLa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与创造成果的矛盾,就是人与文化的矛盾。在当今,人与文化的矛盾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直接主题。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面对西方文化的激烈冲击,在这样的竞争和挑战形势下,我们应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研究,把文化哲学研究作为解决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两难境地的着眼点,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人与文化 高科技 文化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224-02
  
  1 当代社会发展的首要矛盾是人与文化的矛盾
  
  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广义视角看,文化是指人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源于人与自然的矛盾。自然界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又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对象。在这一点上,人和其他动物并无本质的区别。当然,人与自然关系还具有特殊性,是一般动物所不具备的,即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成果与自然发生相协调或相矛盾的关系。文化恰恰是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中介和主要手段。文化中介的存在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由直接变成间接。每一个人总是在继承和发扬前人遗留的文化基础上与自然发生联系。这样,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就取决于人与文化的关系。历史越发展,文化越发达,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越间接化。间接化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不重要,而是意味着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向人为的方向运演,即自然界接受人的改造,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向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这样,人与自然界矛盾越深化,人与文化的关系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就越突出。从原始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就是人与文化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与自然界的矛盾越来越深刻的发展过程。
  从上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重大转折。信息社会的来临是人类活动方式的重大革命。社会的信息化更加突出了人与文化的矛盾。从社会活动的手段看,人类活动的主要方式从过去的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从社会活动内容看,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人类活动的知识和信息含量空前增大,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人与文化的矛盾上升为日常的、直接的和主要的矛盾。与此同时,社会的全球化也加剧了人与文化的矛盾。全球化加剧了全球性文化的普及、交流与融合。全球化在“化”什么?归根到底是不同文化模式的碰撞、传播和冲击。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同一信息在瞬间就可播撒到全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力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直接和快捷。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当代文化的负作用更是人与文化的矛盾加剧的直接因素。文化作为人所创造的成果,是独立于个人之外的社会化存在。它对人的作用因而是双重的。文化在给为带来福音的同时,也打破了人与自然界的原始平衡,导致了人与环境冲突。为了消除这个冲突,人往往需要创造更多、更高级的文化来恢复平衡。而这种创造又会引起新的更大的冲突。这种创造与破坏,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是相互促进和发展的。而且,文化需要创造者去控制、掌握,就能赋予人自由,但当一部分人控制、掌握文化时,可能对另人部分人造成压抑、破坏、乃至毁灭。特别是在一个全球化的、高科技时代,局部的失误有可能给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生活在21世纪的人类已经领略了原子弹的毁灭性和切尔诺贝利的生态灾难,饱尝了高科技武器带来的战争灾难。人类已经在实践上把自己置于自身对手的地位。20世纪人类灾难最大的制造者是谁?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人类自己。”[1]
  正是如此,人们方才自觉到一个以人与文化矛盾为主题的时代来临了。人与文化的矛盾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活动的直接主题。
  
  2 信息化,高科技条件下人与文化的冲突
  
  21世纪,将是科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时代,同样也是人与文化冲突变得越来越尖锐、复杂的时代。
  首先是创造与毁灭的冲突。在信息化、高科技发展的条件下,文化的创造正日益承担着厚重的伦理压力。“面对核武器、太空领域的竞争,以及遗传工程、克隆技术、网络效应、信息技术、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好奇心,正受到来自文化的合理性与控制权的挑战。”[2]创造合理的文化并能够受到控制的理想,取代了以拼命增长、扩大、征服自然为主题的工业文明的文化观与发展观。发展绝不是人类社会在自然界的无限膨胀,如人口生育、生产规模扩大、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恶化等,就像我们已经做的、而且目前正在做的那样,发展是全面协调、有计划、资源消耗减少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其次是文化趋同与文化自主的冲突。全球性、信息化的结果之一是文化的趋同。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着尖锐的文化冲突。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的冲突日益突出。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全球化与西方化的冲突表现为不同民族文化控制权的激烈竞争。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正以咄咄逼人的态势向非西方文化施加压力,西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正借助信息化的文化优势,不断冲击后发展的中国文化,进而由文化危机引发社会危机。
  第三是文化的理想与文化的消费性冲突。当代文化正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而日益大众化、商业化、消费化。文化具有双重功能,即是理想性的,又是消费性的。就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而言,文化又是消费性的。但是,人最根本的需要是成功和升化;就文化用以满足人的需要而言,文化又是消费性的。但是,人最根本的需要是成功和升华。所以,一切消费性文化,归根到底是为文化的理想性服务的。面对当前消费化、商业化、大众化的文化浪潮,当代文化需要一切文化改造,去调整理想性与消费性的冲突。
  总之,我们将面对一个激烈争夺文化控制权、主导权的时代。在一个人与文化冲突为主的时代,谁掌握了文化主导权、控制权,谁就掌握了信息社会。
  
  3 时代呼唤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文化冲突的焦点,由于信息化、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占优势的是西方文化,这就向新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挑战之一是在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如何坚持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挑战之二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如何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挑战之三是在全球文化激烈竞争、冲突的背景下,如何追赶全球文化的发展,缩小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差距。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着两种矛盾的境遇。一是上述三种挑战以相互冲突的方式存在。不可否认,传统文化模式存在的缺陷,是造成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与全球发展之间存在距离的原因之一。而为了争夺文化的主动权,又必须发扬自身的特色,防止现代化、全球化演化成全盘“西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需要与全球经济体系、信息体系接轨。接轨的前提是提高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包括西方文化)之间的协调性、融合性、又体现其特点,避免陷入趋同的陷阱。怎样做到既缩小文化差距,又能发扬光大自身特色与传统,即追赶全球化又防止文化趋同。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解决好的问题。
  二是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不平衡性,亦以相互冲突的方式并存。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多重性的社会与文化跨越。中国社会发展基本可分为东、中、西三个发展层次,大体相当于信息社会、工业社会、农业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社会要在同一历史时期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多重跨越,自身内部就存在着不同文化发展的模式和矛盾。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矛盾,向我们提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当代哲学研究的中心,应该适应当代社会人与文化矛盾的主题化,向文化研究转移,把文化哲学研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组成部分。
  文化哲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构建文化理想,选择文化模式。文化理想是文化模式的核心和基本原则,确定了文化理想,也就确定了文化模式和走向。一种文化的特殊魅力,首先表现在其特有的文化理想之中。例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延续五千年而不中断,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天人合一”的理想把每一个中国人都紧密地联系在社会网络内,形成了超强的凝聚力,强调“天下一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奠定了当代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化理想——“翻身求解放”、“建设新中国”和“为人民服务”。前者动员了亿万群众投身革命,拥护革命的政治热情;中者激励了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后者培育出了正确价值观的民族楷模。
  当代中国社会处在急剧的社会变革期,这一时期人民群众存在一定的心理不适应。“旧的世界正在消亡,而新的世界尚未诞生”。现代人就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转型期的社会变革,会导致许多人理想淡漠和心理的困惑。哲学研究责无旁贷地要通过适应文化冲突的挑战,为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日]池田大作.世纪末的挑战[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8.
  [2] 邴正.文化冲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J].吉林大学学报.2002.3.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能力有着
【摘要】“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从任务型教学的背景及理论依据开始探讨,解析了任务的定义、任务型教学的组成要素及任务型教学的定义;并根据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分析了任务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区别以及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要遵循的几个原则。在探讨理论的
【摘要】简单介绍阿贝尔方法的意义;探讨阿贝尔方法在级数理论中的用途,便会发现它的巨大的作用;以及在判断级数是否收敛的问题中,阿贝尔方法的优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将阿贝尔引理的证法推广到二重和的情形,把狄利克雷判别法扩充到二重级数上面。   【关建词】阿贝尔方法 阿贝尔引理 狄利克雷判别法 级数理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2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就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浅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电教媒体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期刊
小学生作文批改是小学作文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批改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方式方法,灵活处理教师与学生、学
对文艺商品的研究,必须深入到文艺的生产、传播、消费流程中。生产是本源,消费是彼岸,中介便是传播;在这三个环节的内部,主体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存品格。 The study o
所谓“空白”,这里即指文学作品中写得含蓄,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也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让学生联想揣摩之处。在语文教学中借用“空白”技巧,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留下一点“空白”,可以使学生产生想补充使之完美的欲望,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己去探求解决问题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或设计“空白”。  一、把文章中未完之事作为“空白” 
期刊
这是一篇儿子纪念父亲的文字。文章将父亲生前和死后作为分水岭,通过自己和其他人的看法前后的对比,以及其他人和父亲看法的对比,看似无意间但是在这件小事中就塑造了父亲的
滔滔扶夷江水,流淌着一方热土悠长的眷恋;巍巍越城岭旁,镌刻着一支团队铸就的辉煌。在清朝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曾经的后花园,在当代“乒坛皇后”邓亚萍的故居旁,在
议论文写作,是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与部编版语文教材都有相关内容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现状的分析,选取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三单元“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