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金融改革进展回顾

来源 :海南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7年中国金融改革在制度、市场和机构发展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多项改革迈出了关键性步伐。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总体格局中,我国金融改革将继续秉承稳健、均衡的原则和朝着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支持作用的方向前行。
   关键词:2007年;金融改革;回顾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2-0015-06
  
  2007年是中国金融业结束WTO过渡期、进入全面开放阶段的第一年,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共十七大的召开为下一步的金融改革方向奠定了基调,也昭示金融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推进阶段。在面临国际市场次级抵押信贷危机和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加大等复杂局势,并且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推进和运用金融工具进行宏观调控,使得2007年成为多项金融改革迈出关键性步伐的年度,也为2008年的金融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一、2007年中国金融政策和制度变革的进展
  
  (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共十七大为下一步金融改革奠定基调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七大会议在年初和年中相继召开,虽然事隔多月且性质不同,但提出的下阶段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总体是一致的,指明了中国未来一段时间金融改革的总体方向。与前两次金融工作会议后的金融改革形势和目标相比,下一阶段的金融改革已经从此前单纯的防范金融风险逐步转变到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下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竞争力,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支持经济稳定均衡发展等方面。
  按照两次会议的要求,在未来一段时间首先要对过去几年以中国银行业改革为代表的中国金融机构改革的成果进行巩固调整。包括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建设现代银行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内控和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等。中国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的原则稳步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则,改革其运作机制和方式。
  其次,金融改革更为注重向金融资源的均衡化方向发展,从开始的单极突破向均衡方向发展。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实现城市和农村都能均衡地获得金融资源,改变农村金融“失血”的状况。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包括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推进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以建成适用“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而解决融资结构性矛盾也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着力点。均衡的资本市场是股票、债券等多种金融工具的混合体,但此前主要注意力放在股票市场,放在股票市场的注意力又主要集中在主板市场,而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应该是不同规模的企业都可以无缝地从市场上找到融资渠道。下一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改变当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不合理的结构,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则将使得资本市场的发展更为均衡。
  统筹国内和国际情况稳步推进金融业自主对外开放也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使得开放条件下的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和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得到突出重视。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坚持以我为主、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等方针,制定金融业对外开放总体规划、优化金融业对外开放结构日益紧迫。
  (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和功能进一步发挥
  2007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面临空前复杂的局面,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总体格局和外贸顺差持续高位、人民币升值与资产价格上涨预期带来的热钱流入等因素导致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加大。由于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以及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势头不减,2007年下半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基调逐步由稳中适度从紧转向从紧。
  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在维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央行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利率杠杆和窗口政策指导等多种对冲工具,全方位、多手段地采取组合措施,基本回收了新增外汇占款投放的流动性。虽然尚未完全解决流动性问题,但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另外,央行还使用了特种存款、出售和回购特别国债,要求银行以外汇缴纳存款准备金等一系列创新手段,加大对流动性的控制力度。
  在价格型工具方面,2007年以来央行先后六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更为注重利用利率杠杆消除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运用也更具有前瞻性和时效性。其中有三次加息采取的非对称加息的方式,即提升存款利率的幅度高于贷款利率,显示了央行对于利率政策的使用更加有针对性。在美联储及世界主要经济体降息的大格局下,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坚持以考虑国内均衡为主,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但是由于利率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加之外汇占款所致央行始终处于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局面,造成价格工具的有效性实际上始终受制于资金面的松紧程度,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的配合也是未来需要注重的一个方向。
  另外,央行还加强了“窗口指导”和货币信贷政策引导,以传达宏观调控意图,提示商业银行关注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控制贷款规模与投放节奏。同时,相关部门调整了商业性房地产信贷政策运行,提高了第二套以上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三)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2007年以来,央行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自5月21日起,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从千分之三扩大到千分之五。人民币兑美元2007年升值6.86%,在最后两个月中升幅达到2.33%。
  与2003年以来围绕调整汇率如何改善贸易顺差和国际收支平衡的讨论不同,利用汇率工具改善通胀水平也成为一个新的考量。在中国对资源性产品进口依赖程度较大的背景之下,本币适度升值有利于降低以本币计价的进口成本上涨幅度。虽然这种传导存在一定的时滞,但是长期来看名义有效汇率变化对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产生明显影响。
  另外,央行2007年1月推出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迈出利率市场化重要的步伐。Shibor整体运行情况良好,报价的合理性、稳定性不断增强,与货币市场拆借、回购利率的比价关系日趋合理,对市场产品定价的指导作用也愈加明显。目前货币市场各关键期限品种广泛采用Shibor为定价基准,新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其中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等利率衍生产品成交活跃。
  (四)中投公司成立,外汇管理政策出现积极调整
  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仍在延续,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到年末已经达到1.53万亿美元。国际收支状况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日趋显著,使得缓解国际收支盈余给货币供给带来的压力成为央行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最主要任务,外汇管理部门也将推进改革作为全年外汇管理的主线。为解决高额外汇储备隐忧而建立多层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外汇政策的必然选择。以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将外汇储备作为政策资源和投资资源的功能适度分离,将有效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并且隔断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直接对应联系,可弱化流动性过剩的风险,从而为国内宏观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2007年中国亦开始着手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建设多层次外汇储备体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经验,政府从多方面入手拓宽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投资方式。
  一是组建市场化运作的政府外汇投资机构,依照法律经营外汇,有偿使用,接受监管,保值增值。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9月末正式成立,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约2000亿美元的外汇作为其资本金来源。中投公司投资方向将以国际金融产品组合投资为主,大部分将投向公开市场产品,同时将注重直接投资的机会,目前中投公司已经投资黑石集团、中铁公司和摩根士丹利等,尽管因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导致部分短期投资收益欠佳,但是从发展方向上应当说是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二是大力拓宽我国企业和居民的对外投资渠道,鼓励投资于境外股票、基金、基础性商品等金融市场,提高外汇投资收益。2007年外汇管理部门大幅提高了个人年度购汇总额。5万美元以内可以直接在银行换汇,使得个人一般日常用汇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同时取消了对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限额管理,境内机构可根据经营需要自行保留其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另外还放宽了境外投资前期相关费用购付汇限制,帮助解决后续融资问题,大力支持“走出去”。跨国企业的资金统筹运作统一管理开始试行。在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方面,2007年也取得了较大突破。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活动全面启动,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各类机构均已获得投资许可,截至11月末,共批准境外证券投资额度逾400亿美元。另外,国家外汇管理局还在2007年推出了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试点,虽然目前还未成行,已经反应了中国将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方向和决心。
   在面临巨大的国际资本流入压力的情况下,2007年中国还加强了跨境资本监管的力度。为防范违规资金利用已经开放的贸易渠道流入,监管部门实施了贸易收结汇分类管理,重点监管收结汇与实际贸易行为明显不符的企业。规范了房地产领域外商投资的审批和监管,控制外债规模,限制短期外债的过快增长。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较高水平和金融全球化的深入,跨境资本流动将成为中国日常宏观经济管理需要面对的重要部分,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强化预警分析和应急管理。
  
  二、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
  
  在流动性过剩、居民储蓄大幅转移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的支持下,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到金融市场的活动中。
  (一)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融入全球,与国际市场联动性加强
  2007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证券市场与世界经济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联动性也在加强,这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例如,国际投资者普遍认为,中国A股市场的“2.27大跌”是带动当日国际主要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而在随后A股市场与香港股市、美国股市以及东京股市之间相互影响的效应也随之经常显现,表现在涨跌趋势的跟随、热点板块转换的同步等方面。
  其实在融入全球金融市场道路上更为领先一步的是中国的期货市场。中国因素和中国价格对国际市场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随着国内企业普遍参与期货市场,代表中国的期货价格体系已经形成。例如,上海铜期货市场已被公认为全球三大定价中心之一;上海燃料油期货价已成为亚洲地区现货贸易重要定价依据之一。另外,路透已将郑州小麦期货价格CBOT、KCBT价格一起纳入世界小麦价格体系,郑州和纽约两个棉花期货市场价格走势影响力越来越明显。大连大豆期价已被视为全球大豆销区的基准价格,玉米期货推动了我国成为东半球的玉米市场价格形成中心,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玉米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国内外市场的联动性一方面是源于各市场资本流动的情形正在加快。由于QFII、QDII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各种投机资金在全球市场的配置,使得国内外市场资金来往密切,两个市场有了共同的投资者,资金流出或流入资本市场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往来的密切、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实体经济的发展保持了高度的相关性。同时,国际市场的变化还会直接影响到国内一些上市公司的业绩,从而影响国内资本市场的走势。当然,这一现象也表明影响中国资本市场运行的外部因素,也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化。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市场化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得以提高
  2007年以来,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到2007年末,我国沪深两市的总市值达到32.71万亿元,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550家,投资者开设的有效证券账户总数达到9200万户。全年沪深两市总成交460,55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增强,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全年我国企业通过境内资本市场筹资总额达到7728亿元,融资额居全球首位。在支持国民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同时,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进一步发挥。从2003年到2007年间,有超过600家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权发生了变化。通过资本市场,有力地推动了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表现为能够为各种规模和类型的公司提供融资场所和渠道。截至12月末,中小企业板共有202家上市企业,其中2007年新上市的有100家,板块总市值超过10646.84亿元,比2006年底增长逾300%。同时,创业板也正在积极筹备之中,低门槛的创业板市场将为大量中小企业尤其是具有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开通直接融资渠道。
  另外,中国正在积极准备推出股指期货,改变资本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收益方式单一的问题。目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的演习操作进展顺利,股指期货在制度上和技术上的准备已基本完成,推出时机日趋成熟。股指期货可以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产生一种多元化的均衡力量和制衡工具,促使市场趋于形成一个均势的市场,降低可能出现的过大幅度的波动。
  (三)公司债的启动将推进债券市场的大力发展
  相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我国债券市场一直发展缓慢;在债券市场中,相对于国债,公司债发展缓慢。中国证监会8月14日正式颁布实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这标志着中国公司债券发行工作的正式启动。9月,长江电力获批发行不超过80亿元的公司债券。从资本市场发展来看,无论是从总量上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还是完善我国市场结构,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公司债都起着重大作用。公司债的实施开辟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新渠道,将成为公司获取直接融资的一条主要来源。
  当前公司债券市场正面临着有利形势和难得机遇。我国社会储蓄和外汇储备规模的稳步增长,促使大量追求稳定回报的资金对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尤其是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金、商业银行、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公司债券市场的需求日益迫切。与此同时,与发行股票和银行贷款相比较,一批质地优良、负债率低的公司更急需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开辟新的筹资渠道,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财务成本,完善企业信用定价,进一步增强其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另外,在债市发展方面,中国2007年1月发布了《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暂行办法》,6月国开行成为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第一家境内金融机构。境内金融机构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为香港的金融市场增加了新的市场主体和债券品种,增加了香港投资者的人民币投资选择,扩大了香港居民及企业所持有人民币回流内地的渠道,有助于促进两地的经济往来和债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在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方面,财政部长谢旭人12月表示,继2005年批准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发行熊猫债券之后,我国正在积极研究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政府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以提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四)商品期货市场发展壮大,为风险管理和现货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加速上涨的背景之下,我国期货市场显示出良好发展势头,社会功能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中国期货市场全年成交量约17.28亿手,累计成交额约41万亿元,而2006年全年分别为4.5亿手和21万亿人民币,2007年成交的商品期货合约数和每份合约的平均价格都有所提高。同时,商品期货交易品种从2006年的14种增加到2007年末的18种,新增了锌、菜籽油、线形低密度聚乙烯和棕榈油四种期货产品,新产品的推出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的手段。
  同时,随着2007年《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实施,商品期货市场交易和运作进一步规范,市场逐渐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其风险回避和价格发现功能开始实现。而由于资本市场内在联系的加深,商品期货金融属性显现,在股指期货即将上市之际,一些机构已先将部分资金投放于商品期货市场,进行实战练兵。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期货远期价格对生产经营和经济的调节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调整产品结构、种植结构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当然,面对全球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价格加速上涨的格局,如何利用本土的期货市场引导全球价格体系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话题。我国的期货市场要想成为亚洲时区的定价中心,成为与我国经济大国相匹配、适应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需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加快我国期货市场的建设,注重在国际期货市场上进行定价权的竞争,打破现有的不合理价格体系,将我国作为世界上大宗产品主要消费国、世界加工厂和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的经济大国地位这一优势在定价权中得以体现。
  
  三、2007年中国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
  
  2007年以来,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更为多样化。
  (一)金融机构“走出去”迈出实质性步伐
  随着中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改革的基本完成,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已具备了走出国门的条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企业跨国经营引起的对境外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推动金融机构向海外延伸,同时外汇管理政策“紧流出、宽流入”的改革思路而造成的金融业单边、不对等的开放格局已经得到较大调整,金融企业“走出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金融机构“走出去”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据统计,近两年来海外的中资银行并购额超过了100亿美元,大型银行境外的利润贡献度显著提高,平均达到了5%-10%左右。
  自我发展的方式也在2007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1月8日,美联储正式批准招商银行设立纽约分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首家商业银行获得经营牌照,不仅标志着招商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状况达到了美联储的审批标准和要求,也标志着中国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银行业监管状况所发生的变化获得了国际认可。
  伴随着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的稳步推进,我国将充分利用目前的盈余资金,积极扩大境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国内金融市场的范围,例如吸引优质的境外企业来国内发行A股或人民币债券,鼓励境外金融机构通过与国内金融机构多种形式的合作,从而拓宽其参与国内金融市场的渠道。同时,还将鼓励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实现国际化经营,争取将部分大型中资金融机构培育成大型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联结者。积极稳妥地推动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以自有外汇和购汇进行境外证券投资,研究和推出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鼓励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更主动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通过同时在国内国际市场进行交易活动,提高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关联度。
  (二)过渡期结束后金融行业自主开放稳步前进
  在结束加入WTO过渡期后,2007年中国金融业正式进入全面开放阶段,这亦加大了全球金融风险传入中国的威胁。如何统筹考虑金融业改革开放和发展战略,研究制定WTO过渡期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关政策,是当前一个重要课题。如何积极稳妥地开放我国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既不能因过度过早开放威胁到国家金融安全,也不能因缓慢开放,失去在经济全球化和开放过程中获得的经济与金融发展机遇。因此,中国的金融开放问题实质上面临关键的战略选择。
  一是在银行业开放方面,中国在2006年底开始对外资银行实施法人导向的开放和管理,目前进展平稳。到2007年8月,银监会已批准20家外国银行将其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其中12家外资法人银行已完成改制并开业。同时,其余正在筹建中。外资银行业务品种不断扩大,服务方式日益多元化。外资银行已获准在华开办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QFII托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和托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等,业务品种超过100种。
  二是证券业重启开放进程。2004年证监会开展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后,暂时放缓了证券业开放的步伐,随着2006年以来券商治理取得成效,目前已经开始恢复券商的对外开放。2007年底,中国证监会修订规则进一步放宽参股证券公司的境外股东的条件,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境外股东从原来的限于证券经营机构,放宽到金融机构和一般机构投资者,并将境外股东的持续经营年限从原来的十年以上降低为五年以上;不仅允许符合条件的内资证券公司依法设立合资公司,还将明确合资证券公司逐步扩大业务范围的条件和程序。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摩根士丹利与华鑫证券,瑞信与方正证券等均在就合作事宜进行谈判。
  三是保险业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根据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结果,保监会将在对于外资保险公司“分改子”审批程序中执行60天的审批期限,以提高审批效率。同时保险业外资股权并购也更加活跃,凯雷与保德信联合收购太平洋保险19.9%的股权、意大利欧利盛金融集团收购合众人寿19.9%股份。中介机构对外开放速度加快。预计未来外资中介将加大对国内中介机构的并购力度。
  (三)对于传统的相对弱势领域的金融改革共识进一步达成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结构性失衡而导致的弱势领域发展缓慢问题日益凸显。根据“木桶原理”,弱势领域的发展滞后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其效益低,融资难、保障不完善的特点决定了单靠其自身发展和有限的财政支持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所以,加强对弱势领域的金融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2007年,我国政府对农村金融改革和小企业的贷款问题十分重视。农村金融改革2007年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是鼓励设立农村信贷机构,开始了农村金融的增量改革。银监会在2006年底发布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2007年10月将该政策由局部试点推向全国。在这一政策框架下,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都可以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如新设村镇银行;发起成立社区性的信用合作组织;商业银行可以成立“只贷不存”的贷款子公司等等。这一政策通过进一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逐渐增加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对农村金融体系存量改革的思路。
  二是农业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业保险方面,保险业认真做好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积极开展生猪和能繁母猪保险试点,并稳步探索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保险公司自营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试点。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42.9亿元,是2006年全年的5倍,产品覆盖领域扩大至林木、油菜、烟叶等特色险种。在15个省市开展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业务,积累养老金30多亿元,使被征地农民得到了稳定的养老和生活保障。同时,适应农村市场特征,推出小额简易人身险等产品。
  三是小企业贷款也得到政府的多方支持。银监会于2007年中旬,颁布了《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以扩展业务范围、授信小企业范围,授信银行范围;调整资产质量考核要求、授信审核条件、信用评估标准;放宽贷款种类,放宽抵质押品范围,放宽担保条件为突破点,对创造良好的小企业授信业务的监管环境,加快小企业业务创新,保证小企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四)金融企业股份化改革力度加大,参与资本市场更为积极主动
  2007年金融行业股份化改革进入高潮阶段。自2004年起,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股份化改革,这也是一系列金融改革的重点内容。截止到2007年年底,大型国有银行除农行外已经全部完成股份化和挂牌上市,一些中小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也加入上市的队伍。2007年有7家银行发行上市。大型保险公司也开始上市的步伐,年初人寿和平安回归A股上市,年底太平洋保险IPO首发,进一步壮大了金融上市公司的队伍。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从2006年开始,证券公司纷纷改制并谋求借壳上市。海通证券、东北证券、国元证券、长江证券、太平洋证券等券商成功实现借壳上市,并且有更多的证券公司还在积极筹备当中。
  金融机构介入资本市场有利于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上市融资有利于充实其资本金,降低经营风险,还可以通过外部约束完善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地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对于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来讲,金融业上市公司有如此大的比重,很好的体现了金融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证券市场做大做强,使得证券市场“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更加明显,有助于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和市场的稳定运行。
  (五)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加快,但同质化明显
  中国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加上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正在进入一个黄金理财时期。
  从2007年来看,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理财产品创新方面的力度明显加大,截至到2007年11月底,26家中外资银行共发行2,120中银行理财产品,而2006年这一数字为1089款。理财产品创新成为它们实施业务转型的重要手段。在股票市场和资源品价格节节攀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推出了多种与股票、股指、汇率、黄金、石油等挂钩的理财产品,提高了客户理财的收益率;更加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推出了电子报关、银企直连、网上开证、网上基金超市等新产品,便利了客户服务,也带动了银行相关业务的快速发展。多家寿险公司亦竞相推出新一代投连产品,一些非寿险公司也推出了准基金类产品。面对基金产品和投连险强大的竞争力,保险公司纷纷通过特别红利等方式提高分红产品的吸引力。
  可以看出,目前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的同质性还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现已问世的各类理财产品看,几乎都是证券、外汇、保险、基金等投资产品的组合,在目标群上都偏重于城市中产阶层。但是,理财业务与传统业务最为不同的就是其"个性突出",不同理财机构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利用自己在某一投资领域的比较优势,安排最适宜的投资期限,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要。商业银行不少产品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国际市场已有产品的模仿和改造,缺乏创造性思维和本土化特征。产品创新过程中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仍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数据信息整合不够,对细分市场和目标客户进行深入、全面分析的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把握客户的内在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同时,产品创新的核心能力不强。银行产品推向市场后没有有效的跟踪体系,客户的反映得不到及时、全面的反馈。
  
  参考文献:
  [1] 刘明康.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与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DB/OL]. http://cn.chinagate.com.cn/finance/2007-12/26/content_9435043_2.htm.
  [2] 巴曙松.反通胀与货币对冲依赖政策模式的调整[N].中国证券报,2007-12-27.
  
  课题组组长:巴曙松
  课题组成员:华中炜,谢国良,吴议昕,王懿超,杨帆,郭嘉楠等。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海南省房地产发展在投资规模、GDP中的比重、税收贡献、就业贡献、改进居民住房条件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显著作用,但也存在着土地使用多元化、缺乏发展规划、房地产发展遍地开花等问题。本文介绍了海南省房地产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南房地产;发展规划;金融危机;高端战略;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
期刊
摘要:企业在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的申报材料申进行不实陈述,严重侵害了证券市场各方的利益。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部分中国或中国背景企业IPO不实陈述案例,分析其主要方式和原因,在比较各国(地区)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提出防范不实陈述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首次公开发行;不实陈述;法律责任;防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12
期刊
摘 要:在当前我国人民币升值预期及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跨境异常资金流入成为新兴国家外汇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为加强跨境短期资金流入管理,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海南省辖区跨境异常资金流入情况的调查,剖析了跨境异常资金流入的主要渠道、动因及危害,并就如何加强外汇管理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异常资金;危害;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10
期刊
摘 要:均衡汇率是进行汇率管理的关键概念。行为均衡汇率模型(BEER)从统计学意义上确定均衡汇率与基本经济因素之间的协整关系,可作为管理汇率和确认汇率失调的基础。本文结合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外汇储备增长特点,采用1980-2007年年度数据运用BEER模型,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当前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和资本流动性增强的状况下,人民币实际汇率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修正。  
期刊
摘要:通过对外资进入海南省房地产市场途径的分析,讨论外资对海南省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并结合建设部与外汇局等部委所发建住房[2006]171号、汇发[2006]47号等文件,基于稳健的外汇监管思路,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相关外汇管理政策提供地区情况参考,以促进我国外汇管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海南省;外资;房地产;影响;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
期刊
摘要:小额信贷是重要的农村金融组织创新。也是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满足农户信贷需求的主要方式。目前,海南省农户小额信贷主要有三种模式,本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分别从覆盖面、可持续性、扶贫效果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试图找出最优的小额信贷模式,并对当前海南省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户;小额信贷模式;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17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
期刊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GDP调整路径依赖现象及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的弊端的基础上,指出了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分析了我国实行绿色GDP核算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的积极影响和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提出开展绿色GDP核算的主要构想与操作思路。  关键词:路径依赖;绿色;GDP;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4-0026-05  
期刊
摘要:实证研究与实践经验表明,在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中,之所以有大量商业银行倒闭,主要原因在于其多属于单一型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收入来源单一,抗风险能力弱,故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将促使收益多元化,增强抗风险能力。商业银行介入证券投资基金模型多样,主要以金融控股集团和全能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为典型。为分散、避免混业经营的道德风险、发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发生,应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和完善金融“防火墙”
期刊
摘要:本文在深入分析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的前提下,构建房地严价格的理论模型,通过来用计重经济学中的协整方法测算出2001年以来海南省房价的合理水平,并以此为依据,对当前和未来海南省房价走势的合理性做出基本判断。  关键词:海南房地产价格;协整方程;失调程度  中图分类号:F1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12-0036-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
期刊
摘 要:2007年,海南省保险业的保费收入有了大幅增长,对地方经济做出了较大贡献,保险服务能力有所提高,防范化解保险风险的能力有所加强。本文回顾了2007年海南省保险工作的概况,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并展望了2008年保险工作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海南省;保险业;工作概况;回顾;展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3-0034-07    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