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街——穿越千年的闽南风情(上)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2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到福建漳州古街区,似乎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明风清雨的年代。那高大雄浑的牌坊、石板铺就的街道、风情别具的骑楼、暗红瓦片的屋顶、黑红相间的砖柱、书法称绝的店号、样式各异的木窗……扑入人们的视野,撞开人们的眼帘,令观者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那鲜明的风格、巨大的魅力,给人们视觉和心灵带来的震撼会让人铭刻在心,永生难忘。许多台湾同胞来到这里,都不免感慨地说:“我们那里也有很多这样的民宅、商铺,这样的骑楼、街道,跟这里的几乎一模一样。”并因此而有了回家的感觉。
  悠悠岁月 城市中轴
  漳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起初州治设在漳江边的西林(今属云霄县火田镇),30年以后即开元四年(716年),迁往李澳川(今属漳浦县绥安镇)。至唐贞元二年(786年)才迁至龙溪县登高山(今芝山)下桂林村(今属漳州市区)。从此,漳州府治就一直设在这里。
  从唐中期至北宋初,经过近200年的发展,漳州的城市中心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漳州府志》记载:“宋初,筑土为子城。”此后的历代对古城不断维护修缮增益,使得各项设施日趋完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心区也日渐繁华,明清时民间有城内“九街十三巷”的说法。漳州府衙署在现在的中山公园内,龙溪县衙署旧址是现在的漳州市教育学院,从州衙署及县衙署的位置可以约略看出城市中心区的布局。漳州城市中轴线北起塔口庵,中经香港路,南至中山桥。这条中轴线保持1000多年,基本上没有变更。
  民国七年(1918年)秋,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奉孙中山之命进驻漳州,建立闽南护法区,按照“三民主义”的建国方略提出“提倡新文化,建设新社会”的口号,成立工务局,进行较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漳州城区大量拆除古城墙,以城墙石料铺砌街道路面,一些具有现代民主色彩的街道名称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如民主路、自由路、平等路、博爱路等。当时还在旧府衙处建筑亭台楼阁,种植奇花异木,兴建漳州第一公园。该公园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北伐军进入漳州后,改称中山公园,成为我国最早的中山公园之一。虽然当年陈炯明主政时期的城市整治建设力度很大,但基本上是在原有道路上整修拓建,包括古街区在内的整个城市格局并没有变化。
  走进历史深处探寻,人们会发现,虽然漳州古街区被称为明清古街,实际上它在唐宋时期已经形成,只是唐宋建筑现在基本没有遗存,目前人们所看到的主要是明清至民国初期的面貌。岁月悠悠,星移斗转,这个处于城市中轴线上、置身城市核心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仍然放射出特有的光彩,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厚重底蕴 文物密集
  当收起追寻历史的思绪,走进现实中浸淫着东南沿海特有的湿润空气的漳州古街区,你很难不被眼前这个街区丰厚的文化遗存所吸引。这个不到0.5平方千米的古街区,历经岁月风霜的摧残、历史长河的淘洗,居然还拥有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个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密集程度在全国也属罕见。
  漳州古街区包括香港路、台湾路、始兴南北路、芳华横路、芳华北路等老街道。香港路古称双门顶、南市街等,台湾路古称雨伞街、崇仁庙街、府口街、卫口街等,这两条街到20世纪40年代才改称现名。香港路呈南北走向,台湾路为东西走向,香港路北端与台湾路中点相接,两街垂直形成一个丁字形的历史街区。始兴南北路因位于漳州府衙前,因此也被称为府前街。芳华的路名不用说就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了。如果说这个街区是一块宝玉,那么这1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就如同钻石般点缀其间,熠熠生辉。
  香港路上最吸引人眼球的当然就是那两座古老的石牌坊,一座叫“尚书探花”坊,一座叫“三世宰贰”坊,两者体式相仿,规模相近,面宽约8米、高约11米,都是三间五层十二柱,跨街矗立,十分雄伟壮观。它们均用青白石相间建造,石头上面刻着许多人物、花卉、鸟兽和各种图案,雕镂十分精致。楼顶都置有一龙衔顶、双龙盘边、云气托底的竖匾,上书“恩荣”二字,都是表彰科场登第的文士的。尚书探花坊是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林士章而立。林士章,字德斐,漳州漳浦县人,明嘉靖年间考中进士第三名即探花,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正面牌匾刻“尚书”二字,为其官职;背面刻“探花”二字,为其科名。三世宰贰坊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蒋孟育及其父蒋玉山、祖蒋相而立。蒋孟育,字道力,于明万历年间考中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蒋家祖孙三代都有才华,有地位。正面牌匾刻“三世宰贰”,意为三代出了两位高官;背面刻“两京扬历”,意为在朝为官时间长、名气大。可见当年漳州文风炽盛,尊崇士人,不愧为“海滨邹鲁”。漳州人称这两座牌坊为文牌坊。有趣的是,与之遥遥相对的两座武牌坊——勇壮简易坊和闽越雄声坊——立于新华东路,分别纪念平台首功、破肚总兵蓝理和漳州总兵、平台名将许凤。这4座牌坊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分立两条古街,文武兼备,互为呼应,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文风炽盛的漳州,文庙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其主体建筑大成殿建在石台之上,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殿宇宽敞,富丽堂皇,精美的盘龙石柱及斗拱藻井使之显得愈加庄严凝重,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宋元构件,兼有中原建筑特色和闽南建筑风格。虽然文庙的明伦堂、泮池、棂星门等已毁,现存建筑面积仍达2600平方米,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庙内保存有明清及民国重修文庙碑4通,其中有民国十四年(1925年)康有为撰并书的重修漳州学宫碑。喜爱书法的朋友常会在这块碑前逗留,仔细鉴赏康有为晚年那笔力雄健、炉火纯青的书法。
  站在大成殿前的庭院中,人们仿佛能够看到当年朱熹、郑成功、黄道周等人来此祭祀孔子的盛况。根据《漳州府志》卷首州学图,这里同样是“左庙右学”的格局。现在文庙西侧的州学已经成为一所中心小学,但漳州年纪稍长的市民还是习惯称这所小学为“孔子学”。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以花甲之年出知漳州。在此地的一年间,朱老先生“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来这里讲学。朱熹一生著述中最重要、最有影响、成为历代学子科举必读之书的《四书章句集注》就是在漳州期间完成并出版的。文史学者认为,漳州之所以成为“海滨邹鲁”就是得益于“紫阳过化”。如今,文庙前面道路左右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牌坊依然耸立于蓝天之下。   在漳州古街区,与古牌坊、文庙同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林氏宗祠。这座宗祠始建于宋代,是漳州各县林姓氏族合建的大宗,因供奉林氏始祖比干,又称比干庙。林氏族人还以此作为接待本宗赴考往来生员之用。漳州林氏族人历代迁居台湾者甚多,林姓在漳州和台湾一样都是仅次于陈姓的第二大姓,开发台湾的两大林氏即雾峰林家和板桥林家都来自漳州,台湾学者在进行百大姓源流考证后认为:“明清两代,林氏族人渡来台者,以福建漳州为最众。”因此,漳州林氏宗祠也是台湾林氏后裔所瞻仰的共同祖祠。
  位于香港路古牌坊下的王升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4年)重建,祀王升祖孙。王升祠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为大堂,后系神室。走进铺着石板的庭院,空气中弥漫着的书香扑鼻而来,传衍至今。这个家庭是漳州有名的教育世家,一家三代就有7个人在当老师。院内存明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赐王升敕书匾,明万历丙午年(1606年)重建碑等。我国著名文物专家单士元在考察王升祠时说,这院子里处处是文物。
  何止是王升祠,更不要说文庙、林氏宗祠,漫步在这个石板铺就的古街区,也许一抬头就会遇上一位乡贤俊彦,一跨步就会踩出一个传说故事。
  来到据称是全国最小的空中庙宇下面,你会踩到这样一个妙趣横生的民间故事。古牌坊边的一条小巷顶上架着一座面积只有3平方米的小庙,供奉伽蓝神,这座袖珍小庙就叫伽蓝庙。别看庙小,庙名还是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题写的呢!董其昌会为这样的小庙题写庙名,似乎不可能,但其实也不是不可能,因为当时漳州出了一位布衣书法家李宓,书艺精妙,连董其昌也自叹不如,而董其昌又是漳籍探花、翰林院编修林釬的好朋友,曾在林釬面前夸奖李宓的书法。更有趣的是,这里的伽蓝神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样,头上戴着一顶官帽,不伦不类。这里的民间流传着一个颇有喜剧色彩的传说:古时建尚书探花石牌坊时,不知怎么回事,牌坊总是摇摇晃晃立不稳,知府老爷心急如焚,忙上石牌坊旁的这座小庙烧香,随手把官帽戴到了伽蓝神头上。不知是不是伽蓝神戴上官帽后特别开心,愿意保佑石牌坊,还是因为其他原因,总而言之,在知府烧过香以后,石牌坊就稳如泰山般地立于街心。知府于是下令重修伽蓝庙,并为伽蓝神戴上了官帽。从此以后,这座小庙的伽蓝神就与其他地方的伽蓝神不一样了。这样看来,伽蓝庙的历史比旁边的这座明朝古牌坊还长。
  再往南走,也许会与杨骚撞个满怀。现代著名作家、“抗战诗星”杨骚就诞生在香港路二巷7号,这是一所总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大宅的后院。杨骚在这里生活到18岁才离开,东渡日本留学东京,以后辗转东南亚和国内各地,与鲁迅以及漳州籍文学大师林语堂有过交往。如今,杨骚故居这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房子已无人居住,积满灰尘,正等待后人修葺恢复。
  走到香港路南端,一座饱经沧桑的桥梁映入眼帘,这是中国最早的中山桥。中山桥横跨漳州的母亲河九龙江上,是古时通往广东的必经之路。该桥始建于宋绍兴年间,开始时是浮桥,后建成石梁桥,人称通津桥;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竣工时,恰逢何应钦率北伐军进漳,为纪念孙中山,就将它更名为中山桥。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认为“这是全中国第一座以国父孙中山命名的大桥,也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山桥”,并为这座桥亲笔题写“中山桥冠”四字。
  其实,除了被官方正式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漳州古街区还有一些文物残迹遗存十分宝贵,却被一般人所忽略。台湾路东段(雨伞街)与共和路交接处,有一座被包裹在小店铺里只露出顶部和边缘的残余石牌坊,叫五星聚奎坊,是为纪念明朝中后期的5位漳州籍高官而设的。这5人分别是礼部尚书林士章、工部尚书朱天球、兵部尚书戴耀、户部侍郎卢维祯、兵部和户部侍郎石应岳。这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石牌坊在20世纪初拓建道路时被拆去大半,残余小半嵌入民宅,成为这家民宅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只露出牌坊顶部的屋檐、翘脊、斗拱、横枋和一根方柱的上半部分,现在民宅面朝台湾路开了一个小食杂店,路人如不留心,就不会注意到这是一个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遗迹。台湾路西段(卫口街)的那座石牌坊残件叫两台秉宪六代承恩坊,是明末为洪氏祖孙六代官宦而立的。它也在20世纪初拓建道路时被拆去大半,现在只残余一小半。在这个古街区,只要肯静下心来,缓缓前行,细细寻访,不免会有许多意外的惊喜。
其他文献
导游是旅游活动的重要部分,是连接游客和旅游行业的介质,同时也是旅游活动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导游职业因为其本身性质,使得从事导游的人员往往被大量的情绪影响,同时也由于
S~(2-)作为配位方式多变的配位基,已为人们所知,而以S_4~(2-)为配位基的钼化合物,现在还为数不多。我们合成的[Mo_2S_8O_2]~(2-)不仅含有S_2~(2-)、S_4~(2-)基,还含有端基氧
钒的测定在有钼、锰和铬存在时,我们试用光电比色法,并利用过氧化氢来测定钒,得到了精确的结果。五价钒在0.5N及5N浓度的硫酸溶液中遇过氧化氢发生黄色,颜色的深浅可用光电
Objective: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arly clinical outcome and risk factors in old patients with acute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氢氧化钍,磷酸钍与焦磷酸钍在硷性溶液中均极难溶解。但当有五棓子酸存在时,既可不生成氢氧化钍沉淀,亦可不为磷酸钠或焦磷酸钠所沉淀,可能因为钍与五棓子酸生成络合物的缘故
庭院式的建筑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这种建筑最典型、最完美的是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北方民居。北京四合院是,700年前在元大都出现的,到了明清已经成为一种定式:青
2016年2月,镇远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4月10日,陈敏尔书记在镇远调研时,对镇远旅游发展作出了“老景区要有新作为,大景区要有大担当”和“镇远
本刊讯 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 2001年度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辅导教材编写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考试二部于 2000年 11月 4日在京召开了 2001年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大纲、考试辅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活动分析上升到了重要的位置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仅能算好账,记好账的“账房先生”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企业的重心
在许多选择合成反应中,标题的选择反应也是一种重要的合成手段。下面介绍几个取自于198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有关该范畴的研究例。 1.羧酸硫醇酯的易还原性羧酸硫醇酯比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