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江云教授辨治燥痹上热下寒证验案探析

来源 :风湿病与关节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h4975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医学认为,燥痹的发生多以阴虚津亏为本,气、阳为其所累,燥、瘀、痹、毒为其标象,病变脏腑累及五脏,治疗上多主张以益气养阴、增液润燥、解毒化瘀为法。彭江云教授在精研“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基础上结合多年临证经验,提出“上热下寒”一病机说,治以清上温下、引火归元,同时兼顾脾胃,临证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燥痹;干燥综合征;上热下寒;清上温下;名医经验;彭江云
  彭江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三代传承人,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名中医。临证辨治燥痹多从温阳、潜阳入手,重视“扶正固本、扶阳存阴”,遣方用药时擅以附子为君配伍取效。
  燥痹西医学称之为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侵犯以唾液腺、泪腺为主的外分泌腺并可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唾液腺和泪腺腺体分泌功能受损,SS临床常以持续性口干、眼干为特殊表现,同时可伴有关节疼痛等其他系统受累的症状。中医学文献对本病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痹论篇》,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国医大师路志正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于1989年提出“燥痹”一说[1-2]。
  1 发病机制
  燥痹病因复杂,病机多端,古代众多经典对燥痹病机的论述集中于“燥邪为患”和“阴亏津枯”两个方面,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提出:“诸涩枯竭,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近现代医家认为,燥痹的病因病机主要以“阴虚津亏”为本,气、阳为其所累,燥、瘀、痹、毒为其标象,病变脏腑累及五脏,治疗上多主张以益气养阴、增液润燥、解毒化瘀
  为法[3]。
  彭江云教授认为,燥痹临床虽多以诸窍干燥为主要表现,但并非见燥象就属阴虚燥热,临证时须细细揆度,若见燥而畏寒、不欲饮、大便溏、小便清、舌淡或紫暗、尺部脉沉弱者,当属“上热下寒证”。此证病机彭江云教授遵郑钦安之说:坎者为水,属阴,一点真阳寓于二阴之中,为相火,相火居于坎中二阴“禀位守命”,正如龙藏于深渊之中;离为火,属阳,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为君火,君火居于上,相火居于下,子时一起,真水上交于心,午时一阴生,降心火下交于肾,一升一降,往来不穷,为人生立命之根[4]。若坎中寒水过盛僭越相火潜藏之位,相火无位以立,飞升于上,而成虚火上冲之势,煎灼居于高位之离中真阴,真阴受损,津液枯竭孔窍失润,则呈现出一派“上热下寒”之象。此种机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以龙做喻“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
  2 临床辨治
  2.1 证候表现 口、眼、鼻腔干燥,口干喜热饮或渴不思饮,或伴有关节疼痛,畏寒,手足不温,大便稀溏,舌淡或青紫,苔薄少津,尺部脉沉弱。
  2.2 治则治法 清上温下,引火归元,兼理脾胃。
  2.3 方 药 潜阳封髓丹(附片、砂仁、龟板、黄柏、甘草)加减。临证若见牙龈肿痛者,加露蜂房以解毒消肿止痛;伴关节疼痛者,可因疼痛部位的不同加减祛风除湿的药物,如痛在上肢者加羌活、秦艽、威灵仙,痛在下肢者加独活、怀牛膝,痛在腰背者加杜仲、狗脊、续断;同时适当配伍白豆蔻、石菖蒲、薏苡仁等理气健脾之品,时时谨记顾护后天气血生化之源。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49岁,因口、眼、鼻腔干燥1年于2016年12月2日就诊。患者自述1年前无诱因每至夜间常感口干,饮不解渴,曾自行用石斛、麦冬泡水代茶饮,症状无明显缓解,并逐渐出现眼、鼻腔干燥,患者随后至当地某三甲医院就诊,抗核抗体谱检查提示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唇腺活检示唇腺萎缩,小导管扩张,有灶淋巴细胞浸润,确诊为SS。予硫酸羟氯喹片每次
  0.1 g,每日2次,口服;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滴眼液滴眼,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刻下症见:口、眼、鼻腔干燥,以夜间为甚,口干喜饮暖水但饮不解渴,双上肢肌肉酸痛,畏寒,夜间手足烘热,头项汗出,胃脘痞闷,纳呆,梦多,小便调,大便稀溏,每日
  1次,舌质淡紫边有齿痕,苔中根微黄腻少津,脉沉细弦,双尺部弱。辅助检查:C-反应蛋白(CRP)9.12 mg·L-1,红细胞沉降率(ESR)20.0 mg·L-1。
  中医诊断:燥痹,证属下元虚弱,虚火上冲,上热下寒。治法:清上温下,引火归元。给予潜阳封髓丹加减,处方:附子配方颗粒30 g、龟板10 g、砂仁10 g、黄柏15 g、细辛6 g、肉桂15 g、炙补骨脂15 g、炒薏苡仁30 g、石菖蒲10 g、白豆蔻10 g、淮山药15 g、炙远志10 g、酸枣仁10 g、大枣10 g、甘草10 g、生姜3片。10剂,水煎服,附子配方颗粒以药汁冲服,每日3次。
  2016年12月28日二诊,患者诉服上方后口、眼、鼻腔干燥症状较前好转,欲饮暖水,饮后稍舒,畏寒、夜间手足烘热、无汗、双上肢酸痛、胃脘胀闷减轻,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原方去炙远志、酸枣仁,加羌活、威灵仙以增祛风除湿、舒筋通络之力,继服10剂。
  2017年1月12日三诊,患者诉晨起时感口干,饮暖水后可解,已无眼鼻干燥及肢体、胃脘不适,畏寒不明显,夜间已无烘热,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辅助检查:CRP
  2.95 mg·L-1,ESR 11.0 mg·L-1。患者病情得以控制,易前方为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加减以益气养阴,复虚火耗灼之气津,连服10剂收效。
  按语:彭江云教授认为,燥痹的治疗当遵循《黄帝内经》“燥者润之”的原则,但切忌认为“润”就等于堆砌养阴润燥之品。正如冬三月阳气闭藏,水冰地坼,树木凋零,立春三阳始布,阳气生发,大地回暖,冰雪消融,涓涓流水滋润万物复生,亦是“润”也。燥痹上热下寒证是由下元阴盛,虛火上冲所致,下寒者,宜温之,虚火者,乃由相火上冲所致,宜引火归元使虚火归位以为“清”,而不宜苦寒清热之法,同时顾护脾胃,一则使津液化生有源;二则脾胃枢机运转,气机升降有序,有助于引火下归于肾。因此,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引火归元,同时还需兼顾脾胃。   本例患者病程1年有余,又逢七七之年,《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素体阴阳俱虚,加之平素服用性属寒凉的滋阴生津之品,一则寒凉败胃,攻伐阳气;二则滋腻碍脾,脾运失健,日久则使得真阳受损,津液失于温煦非但不能布散,反而停聚内生阴寒,逼迫虚火上冲,诸干燥病情不解反加重。就诊时虽以口、鼻、眼干燥,头项汗出等看似上焦热盛阴伤之症为主,但又见怕冷、脘痞、大便稀溏等下元虚寒之象,尤其患者喜热饮但饮不解渴一症,若患者纯属阴亏津枯,饮后方渴解,仔细考量,当属下元阴盛阳虚,气化不行,阴津不能上承滋润口舌,加之虚火灼阴所致;每至夜间手足烘热则是因夜半天地阳气潜藏,人体一身之阳失天地之阳助而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而此时人身之阴又得天地之阴所助,阴盛逼虚阳向上、向外越,故见夜间手足烘热,头项汗出;阳虚卫外不固,风寒湿邪内侵痹阻肢体关节,则关节肌肉酸痛;脾肾阳虚,火不暖土,中焦失运,则脘痞、纳呆、便溏;虚热上扰,元神不安则梦多,结合舌质淡紫边有齿痕,苔中根微黄腻少津,脉沉细弦尺部弱,四诊合参,证属阴寒内盛,下元不藏,虚火上冲,上热下寒。治以清上溫下、引火归元为法,方选潜阳封髓化裁。
  潜阳封髓丹是由《医理真传》中潜阳丹与封髓丹合方而成[5],全方由附片、砂仁、龟板、黄柏、甘草组成。方中附子辛热,补坎中真阳;砂仁辛温宣中宫阴邪,纳气归肾又能通达三焦津液;龟板甘寒,通阴助阳,益坎中之阴;黄柏苦泻相火,色黄入脾调节水火之枢,寒能清肃,则龙火不至于奋扬又能坚肾阴,与龟板相合,以防大剂辛温伤阴;甘草甘平,调和上下,补土伏火。彭江云教授在原方中加温热之肉桂、补骨脂温肾助阳,引火归元;细辛交通心肾,引上浮之阳热归于肾,与附子合用温阳通经之力尤甚;石菖蒲、白豆蔻辛温,薏苡仁甘淡以健脾化湿行气助运;山药健脾补肺,益胃补肾,益气养阴;炙远志、酸枣仁与石菖蒲合用交通心肾以安神;生姜、甘草、大枣辛甘化阳,顾护中焦以资脾源。
  二诊时患者干燥症状较前好转,查其舌色由淡紫转淡红,苔色已转白,苔质由腻转薄,齿痕已消,脉弦,说明下寒得温,气化以复,上热渐清,眠安,故去养心安神之炙远志,加羌活、威灵仙以祛风除湿、舒筋通络。三诊,患者干燥等症状渐解,气化以复,此时再以补中益气汤和生脉散益气养阴以充受虚火灼伤之气阴,而又无阴柔之品碍阳复之虑。
  4 小 结
  燥痹虽以一派津液枯竭之象为主证,但断不可只拘泥于甘寒滋阴润燥之法。若辨证属上热下寒者当治以清上温下、引火归元之法,待气化恢复后再予益气养阴法收效,此乃景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义。同时需时刻谨记顾护脾胃,不忘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临证时唯有仔细揆度,分清标本缓急,治有先后轻重,章法不乱,才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5 参考文献
  [1] 钱丹琪,姜泉,杜羽.路志正教授燥痹理论形成之古籍溯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5):48-52.
  [2] 李满意,娄玉钤.燥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5):57-63.
  [3] 刘志,丁炜.干燥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5):124-127.
  [4] 郑钦安.中医火神三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8.
  [5] 吴生元.扶阳存津擅用温通大法—吴生元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232.
  收稿日期:2017-10-12;修回日期:2018-03-22
其他文献
【摘 要】 何焕荣教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属中医学“肺痹”范畴,由痹证日久,肺气虚损,复由外邪侵袭所致,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虚、痰、瘀三者为关键,临床可分为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三类。临床常用自拟方“何氏蠲痹益肺通络汤”补气生血,化痰祛瘀通络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间质性肺病;名医经验;何焕荣   何焕荣为苏州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江苏省名中医
期刊
【摘 要】 干燥综合征属中医学“燥证”“燥痹”范畴,历代医家认为其主要病机是阴虚津亏,治疗宜滋阴润燥。但毒邪,尤其是燥毒在本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燥毒侵袭人体病位深而顽固,且影响诸多脏腑,因此除养阴生津外,解毒润燥法应贯穿治疗的始末。从燥毒论治干燥综合征丰富了中医对其的认识,在临床诊疗中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燥毒;解毒润燥;病因病机;研究进展;综
期刊
【摘 要】 金明秀教授认为,“虚、痰、瘀”是风湿病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根据“虚、痰、瘀”的病因病机理论,采用补肝肾、健脾胃、条畅气机、化痰行瘀的方法治疗风湿病,通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病理产物有出路,邪无所藏,临床疗效显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亦发现本法有实现风湿病临床长期缓解,防止疾病复发的作用。   【关键词】 风湿病;补虚化痰祛瘀法;经验;金明秀   金明秀教授是国家级名中医,第六批全国
期刊
【关键词】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临床经验;中医药治疗;陈少玫  陈少玫教授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难治性神经免疫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细胞免疫和补体等[1]。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占比大于80%,主要表现为眼外肌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桂母湿痹消颗粒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隨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每周7.5 mg)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桂母湿痹消颗粒。2组均以12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病情活动度评
期刊
【摘 要】 细胞焦亡、铁死亡是区别于传统细胞凋亡、坏死、自噬的两种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两者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对骨关节炎软骨基质稳态的调控方式、作用特点亦有区别。通过细胞焦亡、铁死亡对骨关节炎软骨基质稳态的影响及可能作用途径进行初步探讨,为进一步防治骨关节炎开辟新方向。   【关键词】 骨关节炎;细胞焦亡;铁死亡;软骨基质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慢
期刊
【摘 要】 湿痹为五淫痹之一,在风湿病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为常见痹病。收集研究历代医家如娄多峰、路志正、焦树德等教授论治湿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湿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湿邪痹阻、风湿痹阻、寒湿痹阻、风寒湿痹、湿热痹阻、脾虚湿阻、脾肾阳虚、湿痰痹阻等8型)。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湿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证治;规范化;虚邪瘀   湿痹又称
期刊
【摘 要】 苏励教授认为,痛风的产生大抵由于脾失健运、湿浊瘀邪痹阻关节所致。治当求本,以健脾化痰、泄浊祛湿为要法;注重培元通阳,以避除阴寒之邪等诱因。临床强调分期论治痛风,以明辨缓急,把握主要病机矛盾;勿忘衷中参西,控制血尿酸水平持续达标;同时重视膏敷熏洗等外治疗法,并详嘱患者改善生活方式,限制饮酒及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以治“未病”。   【关键词】 痛风;中医药;治疗经验;苏励   苏励教授是
期刊
【摘 要】 基于应森林教授“双毒学说”对1例类风湿关节炎长时医案的遣方用药进行分析,并对类风湿因子、合并用药等诊疗经过进行总结,发现临床遣方用药思路如下:君药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臣药以益气健脾祛湿为主,佐药以温阳通络、利水化痰为主,随症加减,以“解邪毒、排伏毒”,达外感邪毒与内生伏毒“双解”之功。临床疗效显著,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双毒学说;长
期刊
【摘 要】 郭会卿教授运用中医辨证治疗股骨头坏死,将其分为早、中、晚3期,辨证分型分为湿热痹阻、正虚血瘀、肝肾亏虚3型。湿热痹阻者,治宜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方用四妙消肿方;正虚血瘀者,治宜祛瘀生新、接骨生筋,方用股骨头坏死方;肝肾亏虚者,治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方用补肾强骨方。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辨证论治;经验;郭会卿  郭会卿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骨伤学科主任,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风湿病研究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