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外经贸战略就将重点转移到区域合作的参与方面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中国本身经济发展的势头愈加强烈,其参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迅速发展。本文将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中国参与区域合作的动因,再对其现状、模式、特征以及中国加入之后的影响进行综述,总结出现有问题,并提出中国在世界区域合作发展的相关方面的建议。
一、中国区域合作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
虽然随着加入WTO,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突飞猛进之势,然而其发达程度仍然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着差距,在分析中国区域合作模式选择这一课题上,我们仍需要从发展中国家利益入手,对其进行分析。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不但反映着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的要求,而且是随着世界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差异也体现在他们采取不同的区域经济理论来作为自身的理论依据。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以典型的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主要着眼于发达国家自身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却是基于全球化大背景来探索区域经济利益的共性或结合点,采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式地区主义合作模式,从而保证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真正利益。
主要理论基础是以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雷蒙德·弗农的新国际地域分工理论为代表。这一理论把新产品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即在产品技术创新阶段,产品和技术的研制和开发主要满足发明国国内市场的需要,这时由于需要较高的资本和技术水平,新发明和新产品一般在发达国家开发;在产品成熟阶段,一方面生产国该产品技术已成熟,生产规模扩大并开始大量出口,进而到成本较低的国家设厂,另一方面,进口国模仿、掌握并开始生产并出口该产品,于是,创新国反过来开始变为进口国;在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和技术在发达国家普及,并扩大到成本最低的发展中国家,最后发达国家成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新国际地域分工理论很好地验证了产品的技术周期与不同国家的技术梯度之间存在着动态差异,从而说明了在产品和技术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国家如何通过自身不同的比较优势的发挥从而使生产区位及比较利益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转移。显而易见,这一理论是十分适合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成了发展中国家追求这种利益的最佳理论依据。这也说明,中国在当前方兴未艾的区域经济合作浪潮中的模式选择,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挑选,而是一种基于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地区经济发展理论为依据的理性政策选择。
二、中国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展存在的问题
1.立足周边,地缘性强
小经济体国家国内市场规模有限,使中国很难从贸易规模扩大中获得很多利益。所以我们需要突破地缘限制,将参与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并列起来,着手与南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尽快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博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2.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平较低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起步较晚,参与的区域组织相对较为松散,国际化程度总体水平相对较低,我国的自由贸易区尚属于较为初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起步阶段。
3.国内组织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中国国内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缺乏指导各部门行动的总体规划,尚未建立一套立足于长远发展需要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所以在区域合作中不同组合的优先顺序战略尚未清晰。
4.参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效应有限
从中国目前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来看,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贸易创造效应极小,而贸易转移效应却较为明显,在这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相对劣势明显的成员却放弃了从世界其他地区进口而转向从集团内较高成本国家的进口,成员方有可能因贸易转移而遭受损失。另外,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无法形成紧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关系。
三、发展对策及相关建议
近年来,中国出口的外部环境日益严峻,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逐年增加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对中国的经贸环境产生了广泛的负面影响。因此,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提升出口竞争力,而是要维护一个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通过开放市场,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让贸易伙伴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成长带来的机遇,努力创造一个共赢的新局面。我国应从长远、全局考虑,选择合适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我国制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时,应从促进对外开放、缓解贸易摩擦、实现优势互补等多个角度出发。在合作的区域安排上,应立足周边,突出重点,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全球战略布局的总体协调。在合作内容上,应针对不同的合作区域和不同的合作目的,统筹提出贸易、投资、金融等政策措施,必要时多管齐下。在步骤安排上,应按照周边优先、经济互补优先、重要贸易伙伴优先的原则展开。在国内体制协调上,应整合对外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各种资源,从战略上综合统筹从机制上总体把握,建立并着手实施一整套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一、中国区域合作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
虽然随着加入WTO,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突飞猛进之势,然而其发达程度仍然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着差距,在分析中国区域合作模式选择这一课题上,我们仍需要从发展中国家利益入手,对其进行分析。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不但反映着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的要求,而且是随着世界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差异也体现在他们采取不同的区域经济理论来作为自身的理论依据。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以典型的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主要着眼于发达国家自身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却是基于全球化大背景来探索区域经济利益的共性或结合点,采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式地区主义合作模式,从而保证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真正利益。
主要理论基础是以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雷蒙德·弗农的新国际地域分工理论为代表。这一理论把新产品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即在产品技术创新阶段,产品和技术的研制和开发主要满足发明国国内市场的需要,这时由于需要较高的资本和技术水平,新发明和新产品一般在发达国家开发;在产品成熟阶段,一方面生产国该产品技术已成熟,生产规模扩大并开始大量出口,进而到成本较低的国家设厂,另一方面,进口国模仿、掌握并开始生产并出口该产品,于是,创新国反过来开始变为进口国;在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和技术在发达国家普及,并扩大到成本最低的发展中国家,最后发达国家成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新国际地域分工理论很好地验证了产品的技术周期与不同国家的技术梯度之间存在着动态差异,从而说明了在产品和技术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国家如何通过自身不同的比较优势的发挥从而使生产区位及比较利益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转移。显而易见,这一理论是十分适合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成了发展中国家追求这种利益的最佳理论依据。这也说明,中国在当前方兴未艾的区域经济合作浪潮中的模式选择,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挑选,而是一种基于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地区经济发展理论为依据的理性政策选择。
二、中国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展存在的问题
1.立足周边,地缘性强
小经济体国家国内市场规模有限,使中国很难从贸易规模扩大中获得很多利益。所以我们需要突破地缘限制,将参与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并列起来,着手与南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尽快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博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2.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平较低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起步较晚,参与的区域组织相对较为松散,国际化程度总体水平相对较低,我国的自由贸易区尚属于较为初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起步阶段。
3.国内组织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中国国内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缺乏指导各部门行动的总体规划,尚未建立一套立足于长远发展需要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所以在区域合作中不同组合的优先顺序战略尚未清晰。
4.参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效应有限
从中国目前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来看,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贸易创造效应极小,而贸易转移效应却较为明显,在这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相对劣势明显的成员却放弃了从世界其他地区进口而转向从集团内较高成本国家的进口,成员方有可能因贸易转移而遭受损失。另外,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无法形成紧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关系。
三、发展对策及相关建议
近年来,中国出口的外部环境日益严峻,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逐年增加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对中国的经贸环境产生了广泛的负面影响。因此,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提升出口竞争力,而是要维护一个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通过开放市场,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让贸易伙伴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成长带来的机遇,努力创造一个共赢的新局面。我国应从长远、全局考虑,选择合适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我国制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时,应从促进对外开放、缓解贸易摩擦、实现优势互补等多个角度出发。在合作的区域安排上,应立足周边,突出重点,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全球战略布局的总体协调。在合作内容上,应针对不同的合作区域和不同的合作目的,统筹提出贸易、投资、金融等政策措施,必要时多管齐下。在步骤安排上,应按照周边优先、经济互补优先、重要贸易伙伴优先的原则展开。在国内体制协调上,应整合对外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各种资源,从战略上综合统筹从机制上总体把握,建立并着手实施一整套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