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女性形象塑造相对应的是唐爱情婚姻传奇中士子文人的自我关注和自我设计。与女性形象特征相比,男性形象之间虽然遭遇不同、结局不同,但却反映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我们在读唐传奇时,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女性形象更为鲜明、活跃,更多的体现了个体特点,而男性形象在体现个体特点时,则显得模糊、单一,更多地体现了群体特征。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作者的一种心理定势:他们既对自我有所设计、有所关注,但又不愿将自己暴露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所以唐传奇多借记述他人之遭遇来扩大自己对于生活的参与,来完成生命对欲望和理想的实现。
一、纵观唐爱情传奇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几乎都是年轻书生,而且才情并举
这一特征与宋元话本、拟话本有所不同。话本、拟话本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形象各异,既有豪门公子也有落魄秀才,还有商人、平民和小手工业者直至官奉奴仆,其人物群体的构成更为庞杂,涉及到的社会阶层更为广泛。在唐爱情婚姻传奇作品中则集中表现为男性阶层单一而女性的社会阶层参差不齐的特点。这一方面反映了唐士子对自身命运的集中关注,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他们对自己与不同生活阶层碰撞时所表现出的问题的关注。
才情也是士子们自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作品中对男子的才情描写,虽不如女性外貌描写那么丰富,但也毫不逊色。如《李章武传》中的李章武:“生而敏博,遇事便了。工文学,皆得极至。虽弘道自高,恶为洁饰,而容貌闲美,即之温然……以章武精敏,每访辩论,皆洞达玄微,研究原本,时人比晋之张华。”《霍小玉传》中的李益:“少有才思,丽词嘉句,时谓无双;先达丈人,翕然推伏。”又借净持之口说:“素闻十郎才调风流,今又见仪容雅秀……”《莺莺传》中的张生:“性温茂、美风容。”《李娃传》中的荥阳生:“始弱冠矣,隽朗词藻,迥然不群,深为时辈推伏。”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郎才女貌”的评价标准,同时也看到了唐士子们的自我评价和期许。他们都认为或希望自己是才华横溢的,能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因为这不仅是博取功名,而且也是得到女性的爱慕的资本。
二、挥之不去的高门情结
纵观唐爱情婚姻传奇,男主人公的姓氏大多为崔、李、郑、王、韦、柳等姓。有时甚至连他所婚恋的女性对象也被赋予高贵的身世。《离魂记》中太原王氏子与清河张氏女相恋;《李娃传》中的荥阳公子郑生;《霍小玉传》中陇西李氏家族的李益最后娶了范阳卢氏之女。从中可以看出士子们对望族大姓的倾慕之深。
关于这些望族大姓的历史一直可以上溯到汉魏。山东(崤山以东)以太原王氏、清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赵郡李氏、荥阳郑氏为高门大姓;关中则以京兆杜陵韦氏、河东柳氏为望族。到了唐代,虽然这些山东旧族的政治势力大不如从前,但仍然得到社会的推崇,世人的景仰。魏晋世庶不通婚的观念依旧存在。唐律明文规定;“人各有耦,色类须同。良贱既疏,何宜相配”(《唐律疏议·户婚》总191条)。法律的规定对现实的婚姻起了约束的指导作用,更加强化了世族在婚姻上的门第观念,同时也推动了庶族和平民对高门的向往。就连李唐王室也想将公主许配世族,出身低微的新贵更是争相攀附。由此我们不难看到这种对门第的向往,与西方文学作品中对所谓的贵族血统的痴迷追求如出一辙。
而唐代士子对高门的追求,除了世风的影响外,更多是出于一种功利性的目的。整个唐代,世族阶层在科举、荐辟及荫缘等入仕途径中,比例高达三分之二以上。尤其是前期世族多由荐辟、荫缘入仕。作为出身低微的庶族知识分子,一旦与高门联姻,既可以获得挤身仕途的阶梯,又足以使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然而在现实中,世庶联姻的机率是少而又少的。唐传奇作者便以自己作品中津津乐道的高门故事来抚慰挥之不去的高门情结。
另一方面,作为庶族或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在作品中更多地表现为对门阀制度的批判。唐传奇作品中的高门女子(除了那些敢于冲破门阀界限的女子外),与出身低微的女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妓女个个都是痴心不改,坚守妇道,而贵妇却人人都是纵欲偷情或骄悍成性。“大历以前,士大夫妻多妒悍者。”《杨娼传》中节度使惧内,其妻曾与他约定:若有外心便死在其刀下。后狎妓一事败露,皇亲之女不顾丈夫卧病不起,率领粗壮女奴数十名,烧开油锅以候杨娼。其骄悍刁蛮的性格与重义轻利、以死相殉的杨娼形成鲜明对比,不着一言,美丑自现。
另外从作品的情节或结局来看也隐含了作者的批判指向。最典型的作品是《霍小玉传》。小玉因出身低微被士族公子李益抛弃。她死后化作厉鬼对李益和卢氏展开报复。她不仅是作为一个被弃的弱小女子,对负心人进行报复,更是对人们孜孜以求的高门婚姻进行的报复。李益与卢氏的婚后生活和他与小玉的欢爱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旨在告诫世人:有人虽然得到了令人羡慕的高门婚姻,但抛弃爱人的愧疚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将伴其一生。没能跻身豪门固然遗憾,得到高门之女也未必幸福。此外,作品还借用黄衫客的仗义相助、崔允明的具实相告、世人对李益的指责等情节,深化了对门阀婚姻制度的批判,使其批判意义在唐传奇作品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三、孜孜不倦的功名追求
唐传奇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情节设置都与科举有关。科举制度是隋代设立,到唐代得到完善的。高宗后,尤为重视。中唐之后,由于进士科考成为选择高级官吏的主要途径,进士也最为社会敬重。“由进士出身者终身为闻人”,“缙绅虽位及人臣,不为进士者终不美”。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传统出路就是从政,“学而优则仕”,要想实现治国理想也只有走科举而仕的道路。一旦中第,等于取得了进身通显的门票。它是唐代挤身功名的门径,十年窗寒的目标。它深深地影响着唐代文人士子的前途和命运。对于这个文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文人自己抒怀的作品中怎能不有所表现。
在唐爱情婚姻传奇中,科举制度本身并不是表现的重点,而是侧重于科举制度对士子婚姻观念的影响。科举的成功与否甚至成为士子们对婚姻价值的一种评判标准。如张生为科考抛弃莺莺被人赞赏,荥阳生娶了倡女李娃却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这一切均是因科考的成败而定。由此可见,科举的成败左右着士子婚恋的选择。
(何乔锁,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一、纵观唐爱情传奇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几乎都是年轻书生,而且才情并举
这一特征与宋元话本、拟话本有所不同。话本、拟话本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形象各异,既有豪门公子也有落魄秀才,还有商人、平民和小手工业者直至官奉奴仆,其人物群体的构成更为庞杂,涉及到的社会阶层更为广泛。在唐爱情婚姻传奇作品中则集中表现为男性阶层单一而女性的社会阶层参差不齐的特点。这一方面反映了唐士子对自身命运的集中关注,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他们对自己与不同生活阶层碰撞时所表现出的问题的关注。
才情也是士子们自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作品中对男子的才情描写,虽不如女性外貌描写那么丰富,但也毫不逊色。如《李章武传》中的李章武:“生而敏博,遇事便了。工文学,皆得极至。虽弘道自高,恶为洁饰,而容貌闲美,即之温然……以章武精敏,每访辩论,皆洞达玄微,研究原本,时人比晋之张华。”《霍小玉传》中的李益:“少有才思,丽词嘉句,时谓无双;先达丈人,翕然推伏。”又借净持之口说:“素闻十郎才调风流,今又见仪容雅秀……”《莺莺传》中的张生:“性温茂、美风容。”《李娃传》中的荥阳生:“始弱冠矣,隽朗词藻,迥然不群,深为时辈推伏。”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郎才女貌”的评价标准,同时也看到了唐士子们的自我评价和期许。他们都认为或希望自己是才华横溢的,能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因为这不仅是博取功名,而且也是得到女性的爱慕的资本。
二、挥之不去的高门情结
纵观唐爱情婚姻传奇,男主人公的姓氏大多为崔、李、郑、王、韦、柳等姓。有时甚至连他所婚恋的女性对象也被赋予高贵的身世。《离魂记》中太原王氏子与清河张氏女相恋;《李娃传》中的荥阳公子郑生;《霍小玉传》中陇西李氏家族的李益最后娶了范阳卢氏之女。从中可以看出士子们对望族大姓的倾慕之深。
关于这些望族大姓的历史一直可以上溯到汉魏。山东(崤山以东)以太原王氏、清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赵郡李氏、荥阳郑氏为高门大姓;关中则以京兆杜陵韦氏、河东柳氏为望族。到了唐代,虽然这些山东旧族的政治势力大不如从前,但仍然得到社会的推崇,世人的景仰。魏晋世庶不通婚的观念依旧存在。唐律明文规定;“人各有耦,色类须同。良贱既疏,何宜相配”(《唐律疏议·户婚》总191条)。法律的规定对现实的婚姻起了约束的指导作用,更加强化了世族在婚姻上的门第观念,同时也推动了庶族和平民对高门的向往。就连李唐王室也想将公主许配世族,出身低微的新贵更是争相攀附。由此我们不难看到这种对门第的向往,与西方文学作品中对所谓的贵族血统的痴迷追求如出一辙。
而唐代士子对高门的追求,除了世风的影响外,更多是出于一种功利性的目的。整个唐代,世族阶层在科举、荐辟及荫缘等入仕途径中,比例高达三分之二以上。尤其是前期世族多由荐辟、荫缘入仕。作为出身低微的庶族知识分子,一旦与高门联姻,既可以获得挤身仕途的阶梯,又足以使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然而在现实中,世庶联姻的机率是少而又少的。唐传奇作者便以自己作品中津津乐道的高门故事来抚慰挥之不去的高门情结。
另一方面,作为庶族或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在作品中更多地表现为对门阀制度的批判。唐传奇作品中的高门女子(除了那些敢于冲破门阀界限的女子外),与出身低微的女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妓女个个都是痴心不改,坚守妇道,而贵妇却人人都是纵欲偷情或骄悍成性。“大历以前,士大夫妻多妒悍者。”《杨娼传》中节度使惧内,其妻曾与他约定:若有外心便死在其刀下。后狎妓一事败露,皇亲之女不顾丈夫卧病不起,率领粗壮女奴数十名,烧开油锅以候杨娼。其骄悍刁蛮的性格与重义轻利、以死相殉的杨娼形成鲜明对比,不着一言,美丑自现。
另外从作品的情节或结局来看也隐含了作者的批判指向。最典型的作品是《霍小玉传》。小玉因出身低微被士族公子李益抛弃。她死后化作厉鬼对李益和卢氏展开报复。她不仅是作为一个被弃的弱小女子,对负心人进行报复,更是对人们孜孜以求的高门婚姻进行的报复。李益与卢氏的婚后生活和他与小玉的欢爱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旨在告诫世人:有人虽然得到了令人羡慕的高门婚姻,但抛弃爱人的愧疚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将伴其一生。没能跻身豪门固然遗憾,得到高门之女也未必幸福。此外,作品还借用黄衫客的仗义相助、崔允明的具实相告、世人对李益的指责等情节,深化了对门阀婚姻制度的批判,使其批判意义在唐传奇作品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三、孜孜不倦的功名追求
唐传奇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情节设置都与科举有关。科举制度是隋代设立,到唐代得到完善的。高宗后,尤为重视。中唐之后,由于进士科考成为选择高级官吏的主要途径,进士也最为社会敬重。“由进士出身者终身为闻人”,“缙绅虽位及人臣,不为进士者终不美”。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传统出路就是从政,“学而优则仕”,要想实现治国理想也只有走科举而仕的道路。一旦中第,等于取得了进身通显的门票。它是唐代挤身功名的门径,十年窗寒的目标。它深深地影响着唐代文人士子的前途和命运。对于这个文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文人自己抒怀的作品中怎能不有所表现。
在唐爱情婚姻传奇中,科举制度本身并不是表现的重点,而是侧重于科举制度对士子婚姻观念的影响。科举的成功与否甚至成为士子们对婚姻价值的一种评判标准。如张生为科考抛弃莺莺被人赞赏,荥阳生娶了倡女李娃却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这一切均是因科考的成败而定。由此可见,科举的成败左右着士子婚恋的选择。
(何乔锁,山西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