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动态开放性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in131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比喻是人们寻找事物之间联系的一种最基本的认知思维方式。比喻的生成过程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过程,人类发散跳跃的思维活动以及比喻自身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比喻具有动态开放性的特征。这种动态开放性表现在:本体和喻体对应关系的多样化;比喻句式的灵活多变;比喻的创新性和可接受性特征。
  关键词:比喻 动态开放性 相似性联系 思维过程
  
  比喻的含义在学术界没有太大的争议,但对于比喻的分类,学者们的意见却并不一致,这是因为分类依据不同,分类的结果自然就不同。形式的不同反映了意义的不同,比喻的表层表现结构反映了内部的深层含义。我们在分析了构成比喻的组成要素后发现,比喻的本质属性和思维的活跃开放性决定了比喻种类的多种多样。
  一、比喻的分类
  历年来,学者们对比喻的分类各有各的见解,如近代陈骙先生《文则》中的“比喻十法”一章将比喻分成十类:直喻、隐喻、类喻、对喻、博喻、简喻、祥喻、引喻、虚喻。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根据本体和喻体的区别以及隐现将比喻分为三类:直喻、引喻、借喻。
  自陈望道先生之后,除了主要的直喻、引喻、借喻外,很多学者对比喻的分类各种各样。袁晖(1982)根据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把比喻分为词句类比喻和篇章类比喻。张弓先生将比喻分为十类:从意义上将比喻分为明喻、暗喻、讽喻;从形式上可分为对喻、联喻、复喻;从内容上可分为引喻、申喻、交喻、质喻。陈介白先生将比喻分为十四类:明喻、隐喻、讽喻、对喻、联喻、提喻(即借代)、复喻、引喻、申喻、交喻、质喻、字喻(析字)、声喻(摹声)、词喻(即谐音双关)。
  总结各家学说,比喻的分类可以从形式、功能、内容、意义、表达句式上归纳成各种各样的类别。这些类别有些可以交叉,比如一个比喻句既可以是直喻也可以是质喻,一个比喻可以既是明喻又是暗喻。总的来说,比喻的分类标准不统一,类别可以交叉,即便李胜梅所归纳的八大类也不能包含所有的比喻句式,而且以后也许还能发现更多的其他种类的比喻。
  张万有(2000)在《比喻的要素及其他》一文中谈到,众多类别的比喻的存在,很自然会给人们这样一种印象:除了传统的明喻、暗喻、借喻之外,还有不少“编外喻”,而且“编外的”大有超过编内的势头。这说明除了传统的三种比喻外,很多学者认为比喻还有很多其他的类别。可以肯定的是,仅从本体、喻体、比喻词的隐现并不能把比喻彻底地从形式上或者意义上划分出几个类别。各家划分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我们认为比喻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类别,是因为比喻有动态开放性特征。也就是说,比喻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辞格,比喻需要借助句式的变换、喻体的多样化变换来更灵活地表达相似联系。
  二、比喻的静态与动态之间的区分
  (一)比喻的静态动态含义
  李秉日(2005)认为,比喻固有的表达特点及结构形式是静态的结构含义,而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是动态的语用含义(会话含义)。他分析了三种基本类型的比喻的静态含义及比喻在语境中违反合作原则而形成的动态的语用含义。如:
  (1)鲁四凤:我没有钱(停一下放下药碗)您真是还帐了么?
  鲁贵:(赌咒)我跟我的亲生女儿说瞎话是王八蛋。
  这里的比喻句违反了合作原则来回答问话人的问题。比喻在语境中的语用意义就是比喻的动态意义。盛若菁(2005)认为动态的相似关系是比喻的决定性要素,并以合成空间理论为基础论述了比喻句产生相似关系的动态过程,相似义的生成方式。也就是说,她认为比喻的决定性因素相似关系是动态的,所以比喻的生成过程也是动态的。
  人的思维过程是复杂的,比喻的本质是反映人的复杂动态的认知过程,人的普遍认知规律就是将完全不同的事或者物进行相似性联系。
  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就是隐喻,隐喻也是比喻的一种。隐喻并没有比喻的常见格式(也就是后文提到的比喻四要素)。例如:
  (2)我们这里的冬天,马路上永远只看得到两样东西,大雪和施工。
  很多学者将隐喻分为相似性隐喻和可创造性相似性隐喻,上面的句子很显然是一个创新性隐喻。为什么将两个差别很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就能建立一个创新性的句式呢?其实人的大脑已经形成了一个相似性联系思维方式,就像电脑的一个程序,每当给出几个必要条件时,就会在一定的环境中自动运行这个程序。这里“大雪”和“施工”的共同之处是都在冬天的马路上,将两个事物联系起来,突出了说话人对两样事物的共同看法。
  比喻是人类建立事物之间联系的一种认知方式,而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认知方式。
  (二)比喻的本质属性体现在比喻的构成系统上
  对于比喻的要素,学者们都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郑颐寿(1984)谈到比喻的四个要素:相似点、本体、喻体、比喻词。张万有(2000)认为,比喻的三要素应该是本体、喻体、相似点,而比喻词只是比喻形式上的标志,不能看作比喻的要素之一。李胜梅认为,比喻这个结构系统由五个要素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喻展。
  我们赞同郑颐寿的四要素观点。在一个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必不可少,本体缺省也可从上下文中推导出来;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比喻的核心要素;比喻词是本体和喻体的连接标记。
  比喻的四个要素的关系如下图:
  
  A=本体;B=喻体;
  C=相似点;D=比喻词
  从上图可以看出,本体、喻体、相似点的关系更加密切一些。A和B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为了说明A的特征,就用B来和A产生相似性联系。怎样将A、B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似性的联系呢?连接A、B这两种不同事物的比喻词“像、好似、如、是”等,都在提示A、B之间的联系是相似性联系。而相似点实际上便是作者心中所要描述表达的A的特点,但是需要借助B来凸显这个特征。
  比喻产生之初,人们还没有形成比喻的固定认知模式,比喻词是比喻的重要标记形式,是标记A、B之间关系的一个要素,比喻的基本格式必须要有比喻词。直到人们对比喻形成了固定的认知模式,A、B之间的相似性联系已经为人们所熟悉之后,比喻词才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也就是说,比喻词是连接A、B两事物之间的有形桥梁,而真正的桥梁是无形的将两事物联系起来的人的思维。反过来说,人的思维可以通过对不同事物多元联系后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延伸。
  另外三个要素:A、B、C(相似点)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A与B相互作用后就生成了C。当人们已经形成了对比喻的固定认知模式之后,如果只有比喻的两个要素A、B出现在句子层面,人们就可以通过已有的认知模式,对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似性联想,比喻句就不一定需要比喻词来提示了。当A、B两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是常规联系时,如相同关系、类似关系(是同一类事物)、从属关系,人们的大脑会自动用比喻的思维方式联系二者。所以,隐喻没有比喻词也能够创造相似性或者联系。
  比喻的相似性联系反映了人们普遍的认知方式之一,即是可以将两个不同事物进行相似性联系。这种相似性联系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基本方式之一,几乎每一种语言都有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三)比喻的动态开放性表现之一——本体和喻体对应关系的多样化
  在句子层面,比喻词、本体、喻体、相似点的隐现都只是纯粹形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对比喻的静态描述。而比喻的动态开放性表现在通过本体、喻体的对应关系多元变化,来体现出人对客观事物进行不同角度联想的认知思维过程。
  1.对喻体进行多样化变化,相似点也对应的多样化。如联喻或者博喻。
  (3)战士们朝敌人扑去,像风一样快,像水一样急。
  
   A=本体;B=喻体;C=相似点
  这种比喻使本体的相似点多样化,能够突出本体的各方面特点。比喻认知思维将本体的两个特点通过两个喻体延伸出来,一个喻体映射一个相似点,而且思维延伸的结果即相似点也很直接点出来了。
  2.喻体多样化,但表达同一个相似点。这种多样化增强了比喻表达效果,能体现很强烈的主观感情,这种比喻也叫复喻。如:
  (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A=本体;B=喻体;C=相似点
  三个喻体对应一个本体,本体、相似点、喻体发生了三次联系,但强调的是同一个相似点。比喻认知思维将本体的一个特点通过三个不同事物来表达,思维延伸的结果相似点并没有明确点出来,而是通过三个不同事物共同映射出来,也就是三个不同事物的共同之处。
  3.本体不是一个事物,而是一类事物。对应喻体也需要用一类事物来说明相似点,同时也要说明这一类本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将本体内部的关系更直观地体现出来。
  (5)天子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贾谊《新书》)
  
   A=本体;B=喻体;C=相似点
  本体有“天子、群臣、众庶”,用“堂”来比喻天子,天子像堂一样威严、高大。“陛”来比喻“群臣”,群臣像堂前的陛一样起连接屋子和其他地方的作用,而庶民就像普遍存在的“地”一样地位卑微。用“堂、陛、地”三种事物说明了“天子、群臣、众庶”的关系是一级低于一级。三个比喻句,有三个不同的本体,也有三个不同的喻体,但是三个本体之间是有联系的一类事物,三个不同的喻体之间也是有联系的一类事物。本体之间的联系和喻体之间的联系是相似的。
  这个类喻,实际上发生四次相似性联系:A1、B1相似;A2、B2相似;A3、B3相似;A1、A2、A3之间的关系和B1、B2、B3之间的关系相似。这四种相似点中最后一种是最主要的。前三者之间和后三者之间关系的相似是在相似性联系的过程中生成的。而这种关系相似联系正是这几个句子结合的纽带,这个比喻的核心正是几种同类事物之间的关系。
  4.本体是抽象事物,喻体用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事物的特点,给人可以触摸的感觉。这也是比喻动态特征的表现之一。因为抽象事物是无形的,而具体事物是有形的,抽象事物和具体事物之间相差太远,相似点并不突出,但是喻体使用后,引导人的思维对两个相差甚远的事物进行思考和关联,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如:
  (6)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流沙河《理想》)
  例(6)中将“理想”比喻成四种具体事物,通过说明四种具体事物的作用来映射出思维延伸的结果,事实上是借助具体事物才能更加形象地说明本体的特点。“石”可以敲出星星之火,“火”可以点燃熄灭的灯,“灯”可以照亮夜行的路,“路”可以引你走到黎明。这几种不同的事物一个与一个串起来,说明了“理想”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
  喻体是比喻延伸的关键,几个喻体与本体关系的对应,以及几个喻体之间关系对几个本体之间关系的映射可以创造出很多新奇的比喻。
  比喻动态性体现在能将两个或几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让人们开始认识新的事物,让人们对已知事物进行重新认识,让人们把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看法传达给别人。事物与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认知事物时,习惯运用范畴化的方法来认识相同事物。而比喻的相似关联方式则认清不在同一范畴事物的共同之处,通过分析已有事物特征来认知未知事物,通过具体事物来认知抽象事物。从而使人们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四)比喻的动态开放性表现之二——比喻的各个要素借助多变的句式变化能产生更好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内部系统结构决定了比喻修辞格和句式能够结合得更加密切,句式变化越多越能增强比喻的表达效果。句式的变化本身就具有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不管是比喻,还是其他的拟人、夸张修辞手法,都可以有句式的变化,在适当的句式中能产生恰当的表达效果。只不过比喻辞格和句式能够结合得更加紧密,这是由比喻辞格本身的结构特点决定的。
  1.本体和喻体承载的内容不同,导致了比喻句式的不同。如:
  (7)父母的同情施错了地方,仿佛身上受伤有创口,而同情者偏向皮肉完好处去敷药包布。(钱钟书《围城》)
  这里用两个不同的事件来进行相似性联系,本体事件是“父母的同情施错了地方”,喻体事件是“身上受伤有创口,而同情者偏向皮肉完好处去敷药包布”。两个事件的相似之处都是弄错了地方,不仅如此,本体和喻体事件的主体对象“心灵的创伤”和“身体的创伤”也有相似之处。这是一个用得非常巧妙的比喻句,达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比喻的本体要素和喻体要素也达到了很好的相似性吻合。
  本体是一个事件时,喻体也要用事件来进行引申,那么必然需要相对应的句子来作为载体。这个句子中喻体事件用得贴切,那么相似性联系的过程就是思维延伸的过程,也就是想象喻体事件与本体事件相似部分的过程。
  2.比喻要素位置的变化引起句式的变化。比喻有四个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这几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每个要素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一般本体在喻体之前,先说本体再提喻体。有时喻体也可以在本体之前,如倒喻:
  (8)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9)花红易衰似朗意,流水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本来要说的是“A像B”,但是将本体和喻体颠倒说成了“B像A”。倒喻真的是将本体和喻体的位置颠倒了吗?我们来分析一下,例(8)和例(9)都将主体特征(作者主观赋予的特征)突显,如“花红易衰、流水无限”,将主观色彩鲜明的喻体放在本体的前面。与其他比喻句比较,本体和喻体确实是颠倒了位置,但这并不影响比喻的相似性联系,原因在于人的大脑能够自动地对各个要素进行关联,产生相似联系。
  3.相似点的复杂性造成了比喻句式的复杂,如祥喻、交喻。
  1)祥喻的相似点不是很清楚,需要阐述和说明。如:
  (10)可是这欢喜是空的,像小孩子放的气球,上去不到几尺,便爆裂归于乌有,只留下忽忽若失的无名怅惘。(钱钟书《围城》)
  陈骙《文则》说祥喻是“须假多辞,然后意显”。也就是说这种比喻要借助很多词句,意义才明显。相似点是比喻的核心,但有时相似点很模糊,如果读者不能理解比喻句的核心思想,不明白作者要说什么,就需要借助更多的语句去表达,去阐明。
  2)交喻是本体的相似点有正反两个方面,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如:
  (11)譬若女子,处而不出,人争求之;行而自衒,人莫之取也。今子遍从人说之,何其劳也。(《墨子·公孟》)
  本体事物有正反两个方面,相对应的喻体也要有正反两个方面。例(11)中,本体还是本体,但是经过新奇恰当地相似性联系后,人们便对本体产生了新的看法。相似性联系的过程如何运行呢?将本体和喻体进行相似对应,对应的同时阐述相似之处,自然句式上也要作出相对的调整。
  相似点复杂,说明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复杂。很多人喜欢用新奇的比喻(主要是新奇的喻体),但是新奇的喻体和本体相似对应后并不能得出明确的相似点,也就是比喻的认知思维没有得到结果,只有一个过程,这个比喻是不成功的。比喻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认知得到一个结果。
  三、比喻的动态开放性决定了新异性和可接受性特征
  很多人发现比喻创造能力强,具有新异性。不管多么新奇的比喻,人们都能够接受,原因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联系合情合理。
  很多学者都注意到比喻的新异性和可接受性。张亚军、肖溪强(1990)发现比喻的新异性和可接受性是矛盾的,解决矛盾的关键是:对喻体作层层限定,通过为喻体添加一定的附加语,使喻体进一步明确化;相似点的显现;对喻体进一步解说。
  事实上,这三个方面正是比喻动态性特点的体现,比喻的四个要素是互相影响的,限定喻体以及对喻体进一步解说,是为了更好地和本体发生相似性联系,这些解说为相似性联系提供了语境。尽管本体、喻体非常新异,可是通过相似性联系后,人们对本体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看法。新异的喻体和熟悉的本体,只要产生了合理的相似性联系,就产生了一个新颖的比喻句。
  笔者认为这些正是新异性和可接受性的共同之处。新异性需要借助句式的变化、新奇喻体的变化、本体和喻体位置的变化等等,这些都可以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给人带来新奇的感受。这些变化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接受,是因为比喻本身具有动态开放性特征,能够借助这些变化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由此可见,比喻修辞格在形成固定认知方式后,本体、喻体、合理的相似性联系是比喻辞格的核心。对这三个要素进行内容形式方面的变化,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新奇的比喻,却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理解。
  四、动态开放的思维决定了动态开放的比喻
  刘大为先生在认为比喻是认知性辞格。事实上比喻修辞手法普遍存在于大多数语言中,而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这说明人的认知思维方式存在着共性。
  从认知方面来看,比喻对不同事物的特性进行相似性联系,这种相似性联系很显然是主观的。相似性联系的过程也是人类思维的过程,所以比喻句式能够体现人类的思维活动。思维过程是发散的、跳跃性的、灵活多变的,体现在比喻句的句子层面,就需要对比喻的各个要素进行变化,或者借助句式的变化来体现深层的思维过程。
  相似性联系的思维过程是动态的,所以比喻句也是动态的,只有动态开放的比喻句式才能表达出发散、跳跃的思维。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3]陈介白.修辞学[M].上海:开明书店,1931.
  [4]陈骙.文则[M].刘彦成注译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5]李秉日.比喻的静态动态含义[J].修辞学习,2005,(2).
  [6]李文莉.比喻的“镜像对称”及语用效果的认知阐释[J].修辞学
  习,2004,(2).
  [7]袁晖.比喻[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8]李胜梅.比喻类别的系统分析[J].修辞学习,1994,(1).
  [9]李胜梅.比喻的结构系统[J].修辞学习,1993,(4).
  [10]张万有.比喻的要素及其他[J].语文研究,2000,(4).
  [11]郑颐寿.关于比喻的四个要素[J].修辞学习,1984,(3).
  [12]盛若菁.试论相似关系[J].修辞学习,2005,(1).
  [13]谭永祥.关于比喻的几个理论问题[J].修辞学研究,1983,(3).
  [14]盛若菁.比喻的动态语义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07,(1).
  [15]盛若菁.试论相似关系[J].修辞学习,2005,(5).
  [16]张亚军,肖溪强.试论比喻新异性与可接受性之辨正关系[J].
  修辞学习,1990,(4).
  [17]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危艳丽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430074)
其他文献
摘要:变频器是应用变频技术与微电子技术,通过改变电机工作电源频率方式来控制交流电动机的电力控制设备。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变频器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变频器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故障防范。  关键词:变频器 问题 故障防范  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电气传动领域进行了一场重要的技术变革——将原来只用于恒速传动的交流电动机实现速度控制,以取代制造复杂、价格昂贵、维护不
摘要:口腔解剖生理学属于基础学科,理论知识量大,部分内容较枯燥,学习态度较被动的学生往往缺乏兴趣。合理使用案例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医学理论知识和逻辑
摘要:本文通过对普通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阐述将营销思想引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同时提出普通高校引入现代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若干策略。
近年来,遵化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逐渐形成了以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建筑建材、电力能源六大
摘要:利润留成的分配对企业而言是很棘手的决策,由于层次分析法能将定性分析和定量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科学处理。文章阐述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并对影响利润留成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案例提出利润留成的分配方案,以期为企业利润留成分配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利润分配 层次分析法 决策问题  利润分配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密切相关,
摘 要:汉语方言中对于马铃薯有不同的叫法,本文尝试从词汇、语言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些不同说法的成因。  关键词:马铃薯 语言文化 方言词汇    马铃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小叶有柄,卵圆形,花白色或蓝紫色。地下茎肥大,供食用。②这种植物的块茎”。[1](P843)马铃薯俗称土豆,在不同地区还有洋芋、山药、地蛋、荷兰薯等名称。目前在普通话中使用土豆这种说法。  马铃
利用白酒专用大口径毛细管柱可以快速测定白酒中的醇类、酯类、有机酸类和醛类等,仅用22min就完成对白酒中22个组分的测定,许多难分离的物质经过条件优化后均能得到很好的分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矿山机械设备的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而液压设备是矿山机械设备的主要部分,其故障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很大。本文对矿山机械设备的液压故障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的措施。  关键词:矿山机械设备 液压故障 分析 处理  在矿山机械设备当中,液压的应用十分广泛,当然,其发生故障发生几率也是很大的。由于产生故障的因素各不相同,所以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液态设备的构造原
摘 要: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是以不同的运动形式存在的,性别是造成语言运动的一个因素,性别不同,语言的使用情况也不同。本文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比较得出:女性在感叹词语的使用上和男性有所不同,在选用的数量上多于男性,在表现的情感上也比男性丰富。  关键词:感叹词语 女性 男性 感情    一、引言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语言也不例外,它是一个始终处于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巨系统,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其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