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选择,同时也给新闻宣传报道开启了崭新的课题,为新闻媒体做大做强提供了新的机遇。那么,在新农村为主题的宣传报道中,如何挖掘鲜活新闻,“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真正地发挥出媒体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只有加强策划,延伸新闻价值,打造核心竞争力,锐意创新,巧设栏目;把握导向,深度报道;寻求角度,贴近百姓,这才能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政策、掌握政策,鼓足干劲,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锐意创新,巧设栏目
有人说,新闻策划水平的高下,就看选题热不热,与时代贴得紧不紧,要以主题策划之“箭”,射时代关注之“的”。
自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在经过认真讨论策划后,济源日报社决定在要闻版开设“推进一体化建设新农村”、“记者走农家”、“走进新农村感受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等栏目,专门报道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现在的农民到底在想什么?做什么?缺什么?“记者走农家”这个栏目,先后刊发了《善抓机遇的“小能人”》、《想干大事的山村女》、《查着词典养兔的侯小玲》等倾听农民心声、充满乡土气息的文章。这个栏目除了要求采访记者深入基层,把新闻做得好看耐看外,还在文章的最后附有“百姓语录”,记录采访对象的经典话语。“只要瞄准市场,就能赚到钱”、“不往水里跳,不知水深浅,人的本事是逼出来的,干出来的”……这些原汁原味的口语,既反映了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又迎合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接受心理,无疑给新农村建设报道开辟了新的思路。
这些栏目的开设就要求记者一定要深入到农村,深入到现场,写稿时要注意多写事,少写现象。“记者走农家”等这几个栏目自2007年上半年开设以来,共发稿200余篇,读者普遍反映这些稿件内容扎实,可读性强,是报道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作品。
在新农村建设的新闻策划方面,必须锐意创新,巧设栏目,寻找切入新闻的最佳角度,吸引读者的眼球,通过策划提升党报的感召力和竞争力。
把握导向,深度报道
如何扣住这一时代主题,通过新闻策划将宣传报道引向深入,调动广大群众的建设热情,推动新农村建设纵深展开,成为媒体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新闻媒体的导向力首先是思想的引导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完成,离不开舆论的推动和媒体的正确引导,更离不开新闻策划。
济源日报把握新农村建设这一舆论导向,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深度报道,宣传党的新农村政策,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记者深入到一线采访,采访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新闻,进行深度报道,体现了策划的意图,给农民朋友以很好的启示。
《济源日报》一版刊发的《河南济源王屋山区农村引发“居住革命”》,通过对因济邵公路建设需要部分搬迁的王屋乡乔庄村,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打破“单门独户”的传统居住方式,兴建农民公寓楼这一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报道,从而在更深层次上阐述了,在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山区农村面临的新难题:经济发展了,农村居住环境如何改善?用地矛盾如何解决?《五千多农户土地流转尝甜头》这一消息,通过对梨林镇、轵城镇等农户的深入采访,用鲜活的例子阐明了土地合理流转提升了土地集约化水平,提高了产出率,同时把更多农民从“地”上解放出来,使之走出家门、离开土地,走上新的致富道路,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大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寻求角度,贴近百姓
要搞好新农村策划,就要注重选题,找出可读性强的线索,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因为新农村建设针对广大农村地区,主体是农民。那么如何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会“讲新闻”,就给记者、编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选题要抓准,采访要深入,写作要技巧,故事要真实,人物要典型,情节要生动,事迹要感人。
2006年年末,笔者在基层采访时,听到一村委会主任讲该村的大学生“村官”教经商的群众学英语的事,就想能不能把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到市委组织部采访之后,笔者写出了《事业留人让济源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把根留住”》,撰写本市除了出台为大学生“村官”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等“拴心留人”的政策机制外,更注重事业留人,为其打造施展才华、发展事业的平台。稿件写出来后,笔者并不是很满意,先后征求多个同仁的意见后,发现角度偏了,把“事业留人让济源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把根留住’”这一新闻背景作为新闻主体来写,没有挖掘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一读者感兴趣的话题。一件新闻事实有多个视点,但并不等于每个视点都是理想的,这就需要作相互对比,选择最佳视点。新闻策划就是要从一般中找特殊,从沙子中找金子,选择、确定新的最佳的视点和切入点。
后来,笔者重新策划了切入点,先后几次到大峪、王屋等镇,不仅采访大学生“村官”,还采访到了当地群众及村“两委”,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眼中的大学生村官。2006年12月28日,《济源日报》三版头条刊发了笔者采写的《济源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输血造氧”》,描写了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气象。“不服不行,大学生‘村官’脑子灵、知识多,为新农村建设‘输血造氧’……”文章中灵活运用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的话,说明了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新鲜血液,受到群众欢迎,从而揭示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这一主题。这篇消息由于紧扣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主题,可读性强,在第21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消息类一等奖。
在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报道中,应加强策划意识,在报道形式上积极创新,探索出多元化报道方式,多写反映农民需求、可读性强的报道,真正让新闻策划“助跑”新农村建设。
(作者单位:济源日报社)
编校:施 宇
锐意创新,巧设栏目
有人说,新闻策划水平的高下,就看选题热不热,与时代贴得紧不紧,要以主题策划之“箭”,射时代关注之“的”。
自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在经过认真讨论策划后,济源日报社决定在要闻版开设“推进一体化建设新农村”、“记者走农家”、“走进新农村感受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等栏目,专门报道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现在的农民到底在想什么?做什么?缺什么?“记者走农家”这个栏目,先后刊发了《善抓机遇的“小能人”》、《想干大事的山村女》、《查着词典养兔的侯小玲》等倾听农民心声、充满乡土气息的文章。这个栏目除了要求采访记者深入基层,把新闻做得好看耐看外,还在文章的最后附有“百姓语录”,记录采访对象的经典话语。“只要瞄准市场,就能赚到钱”、“不往水里跳,不知水深浅,人的本事是逼出来的,干出来的”……这些原汁原味的口语,既反映了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又迎合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接受心理,无疑给新农村建设报道开辟了新的思路。
这些栏目的开设就要求记者一定要深入到农村,深入到现场,写稿时要注意多写事,少写现象。“记者走农家”等这几个栏目自2007年上半年开设以来,共发稿200余篇,读者普遍反映这些稿件内容扎实,可读性强,是报道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作品。
在新农村建设的新闻策划方面,必须锐意创新,巧设栏目,寻找切入新闻的最佳角度,吸引读者的眼球,通过策划提升党报的感召力和竞争力。
把握导向,深度报道
如何扣住这一时代主题,通过新闻策划将宣传报道引向深入,调动广大群众的建设热情,推动新农村建设纵深展开,成为媒体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新闻媒体的导向力首先是思想的引导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完成,离不开舆论的推动和媒体的正确引导,更离不开新闻策划。
济源日报把握新农村建设这一舆论导向,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深度报道,宣传党的新农村政策,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记者深入到一线采访,采访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新闻,进行深度报道,体现了策划的意图,给农民朋友以很好的启示。
《济源日报》一版刊发的《河南济源王屋山区农村引发“居住革命”》,通过对因济邵公路建设需要部分搬迁的王屋乡乔庄村,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打破“单门独户”的传统居住方式,兴建农民公寓楼这一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报道,从而在更深层次上阐述了,在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山区农村面临的新难题:经济发展了,农村居住环境如何改善?用地矛盾如何解决?《五千多农户土地流转尝甜头》这一消息,通过对梨林镇、轵城镇等农户的深入采访,用鲜活的例子阐明了土地合理流转提升了土地集约化水平,提高了产出率,同时把更多农民从“地”上解放出来,使之走出家门、离开土地,走上新的致富道路,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大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寻求角度,贴近百姓
要搞好新农村策划,就要注重选题,找出可读性强的线索,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因为新农村建设针对广大农村地区,主体是农民。那么如何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会“讲新闻”,就给记者、编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选题要抓准,采访要深入,写作要技巧,故事要真实,人物要典型,情节要生动,事迹要感人。
2006年年末,笔者在基层采访时,听到一村委会主任讲该村的大学生“村官”教经商的群众学英语的事,就想能不能把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到市委组织部采访之后,笔者写出了《事业留人让济源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把根留住”》,撰写本市除了出台为大学生“村官”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等“拴心留人”的政策机制外,更注重事业留人,为其打造施展才华、发展事业的平台。稿件写出来后,笔者并不是很满意,先后征求多个同仁的意见后,发现角度偏了,把“事业留人让济源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把根留住’”这一新闻背景作为新闻主体来写,没有挖掘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一读者感兴趣的话题。一件新闻事实有多个视点,但并不等于每个视点都是理想的,这就需要作相互对比,选择最佳视点。新闻策划就是要从一般中找特殊,从沙子中找金子,选择、确定新的最佳的视点和切入点。
后来,笔者重新策划了切入点,先后几次到大峪、王屋等镇,不仅采访大学生“村官”,还采访到了当地群众及村“两委”,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眼中的大学生村官。2006年12月28日,《济源日报》三版头条刊发了笔者采写的《济源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输血造氧”》,描写了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气象。“不服不行,大学生‘村官’脑子灵、知识多,为新农村建设‘输血造氧’……”文章中灵活运用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的话,说明了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新鲜血液,受到群众欢迎,从而揭示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这一主题。这篇消息由于紧扣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主题,可读性强,在第21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消息类一等奖。
在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报道中,应加强策划意识,在报道形式上积极创新,探索出多元化报道方式,多写反映农民需求、可读性强的报道,真正让新闻策划“助跑”新农村建设。
(作者单位:济源日报社)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