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七大报告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于高等教育,特别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到高校工作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就要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学育人主要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管理育人就是通过管理,给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服务育人就是通过热情、周到、细致的优质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高等教育 以人为本 教学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
【中途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2
1“以学生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我国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教育工作,党的十五大报告就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另外从谋篇布局上看,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把教育放在科教事业中谈,而十七大把教育置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项任务之首,表明教育问题事关民生,事关和谐社会建设,其地位更为重要,其意义更为深远。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重任,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连续几年的扩招已经使不少高等学校呈现出办学条件和资源全面紧张的矛盾,部分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目前在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已经摆到我们面前。面对这一现实,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客观反映,表明了党对这一问题的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这一论述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进行了全新的部署,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历史起点,从实际出发谋划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对如何发展高等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就是要提高高等学校的学生质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十七大报告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体现到高校的工作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强调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为了学生、发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本”要进一步明确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学生作为消费者进入学校,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买方,学校则成为卖方;其次,“以学生为本”更加关注学生的权利,即学生应具有获取知识、选择专业、选择教师和安全保障等权利;再次,“以学生为本”提出了学校改革的目的在于不断完善自身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陈至立国务委员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上上指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1800万,规模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2]。高等教育走过了一个由英才教育到大众教育,进而向普及教育发展的过程。这也对大学教育本身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要求,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知识、智慧、技能四个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提高大学教育质量。
2 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实现“以学生为本”
在高校工作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就要体现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学育人主要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素质教育、专业教育、智慧培养、技能培养的平台和构架;管理育人就是通过管理,给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服务育人就是通过热情、周到、细致的优质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健康成长。
教学育人主要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良好的硬件设备和办学条件,是搞好教育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应该积极筹措教育经费,购置教学仪器设备,优化教学环境,进行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拥有足够的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教室,运转良好,并根据时代要求和科技的进步不断对硬件进行更新、升级;建设空间、结构布局合理,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实验室,保证学生的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高质量地开展;努力进行图书馆建设,每年按一定比例订购教学报刊及书籍。这些“硬件建设”对于改善办学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等软件建设,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为贯彻落实“质量工程”建设,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于近期开展了品牌特色专业遴选、精品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申报等工作,我校认真组织申报,这对于改善我校的办学条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学办学的主体是教师,先进教育思想的贯彻和实践离不开教师的参与。优秀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担负着教育改革的重要角色。在现代教育中,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者,教师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人格力量无时无刻在影响着学生。所以要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就必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热爱教学、锐意改革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在教学育人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要完成这一使命,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说教者”的位置上退下来,使自己成为引导者,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学生,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去影响学生;把教育管理过程中客观上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逐步转变为主观上平等民主、相互对话、相互包容的互动关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敢讲真话,敢讲实话,能以平等的态度与老师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交流意见。
管理育人就是通过管理,给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学校的校务机关、各个院系的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党团员管理各个方面,要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尤其要营造一种管理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感觉到自己的尊严。一般来讲,高校管理育人的渠道有四种:第一是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通过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正面的政治思想教育。在这项工作中,要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是以学生党支部为核心,通过团组织和学生组织,进行学生自我表现教育活动。团组织、学生会等各类学生自管会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实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形式和途径。要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治作用,让学生有组织、有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第三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环节教学进行教书育人活动;第四是广大管理干部职工通过各项管理工作、优质服务、模范言行对学生进行的教育。管理干部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协调者和骨干力量。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几年的学习、生活都在校园,校园的一切都映入眼帘,并形成自己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新生一入校,就要与许多管理部门打交道。如果管理人员在办事过程中态度生硬,盛气凌人,办事拖拉,不负责任,那么一开始就会给学生留下不良的印象。如果管理人员办事态度热情,主动为学生着想,办事效率高,学生就会由衷的予以肯定,并从中受到教育。因此,在开展“三育人”工作时,首先应抓好管理干部育人工作。管理育人搞好了,就能带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全面展开。
服务育人就是通过优质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管理就是服务,学校里的后勤要牢固地树立起服务育人的观念,使后勤职工在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坚强的后勤保障同时,在服务中注重职工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广大后勤职工的辛勤劳动对在校大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后勤职工在服务和管理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精神风貌,吃苦耐劳的高尚品格都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面对扩招带来的压力,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
[2] 陈至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国务委员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关键词】高等教育 以人为本 教学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
【中途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2
1“以学生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我国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教育工作,党的十五大报告就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另外从谋篇布局上看,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把教育放在科教事业中谈,而十七大把教育置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项任务之首,表明教育问题事关民生,事关和谐社会建设,其地位更为重要,其意义更为深远。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重任,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连续几年的扩招已经使不少高等学校呈现出办学条件和资源全面紧张的矛盾,部分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目前在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已经摆到我们面前。面对这一现实,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客观反映,表明了党对这一问题的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这一论述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进行了全新的部署,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历史起点,从实际出发谋划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对如何发展高等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就是要提高高等学校的学生质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十七大报告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体现到高校的工作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强调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为了学生、发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本”要进一步明确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学生作为消费者进入学校,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买方,学校则成为卖方;其次,“以学生为本”更加关注学生的权利,即学生应具有获取知识、选择专业、选择教师和安全保障等权利;再次,“以学生为本”提出了学校改革的目的在于不断完善自身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陈至立国务委员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上上指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1800万,规模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2]。高等教育走过了一个由英才教育到大众教育,进而向普及教育发展的过程。这也对大学教育本身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要求,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知识、智慧、技能四个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提高大学教育质量。
2 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实现“以学生为本”
在高校工作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就要体现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学育人主要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素质教育、专业教育、智慧培养、技能培养的平台和构架;管理育人就是通过管理,给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服务育人就是通过热情、周到、细致的优质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健康成长。
教学育人主要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良好的硬件设备和办学条件,是搞好教育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应该积极筹措教育经费,购置教学仪器设备,优化教学环境,进行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拥有足够的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教室,运转良好,并根据时代要求和科技的进步不断对硬件进行更新、升级;建设空间、结构布局合理,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实验室,保证学生的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高质量地开展;努力进行图书馆建设,每年按一定比例订购教学报刊及书籍。这些“硬件建设”对于改善办学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等软件建设,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为贯彻落实“质量工程”建设,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于近期开展了品牌特色专业遴选、精品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申报等工作,我校认真组织申报,这对于改善我校的办学条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学办学的主体是教师,先进教育思想的贯彻和实践离不开教师的参与。优秀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担负着教育改革的重要角色。在现代教育中,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者,教师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人格力量无时无刻在影响着学生。所以要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就必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热爱教学、锐意改革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在教学育人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要完成这一使命,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说教者”的位置上退下来,使自己成为引导者,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学生,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去影响学生;把教育管理过程中客观上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逐步转变为主观上平等民主、相互对话、相互包容的互动关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敢讲真话,敢讲实话,能以平等的态度与老师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交流意见。
管理育人就是通过管理,给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学校的校务机关、各个院系的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党团员管理各个方面,要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尤其要营造一种管理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感觉到自己的尊严。一般来讲,高校管理育人的渠道有四种:第一是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通过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正面的政治思想教育。在这项工作中,要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是以学生党支部为核心,通过团组织和学生组织,进行学生自我表现教育活动。团组织、学生会等各类学生自管会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实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形式和途径。要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治作用,让学生有组织、有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第三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环节教学进行教书育人活动;第四是广大管理干部职工通过各项管理工作、优质服务、模范言行对学生进行的教育。管理干部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协调者和骨干力量。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几年的学习、生活都在校园,校园的一切都映入眼帘,并形成自己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新生一入校,就要与许多管理部门打交道。如果管理人员在办事过程中态度生硬,盛气凌人,办事拖拉,不负责任,那么一开始就会给学生留下不良的印象。如果管理人员办事态度热情,主动为学生着想,办事效率高,学生就会由衷的予以肯定,并从中受到教育。因此,在开展“三育人”工作时,首先应抓好管理干部育人工作。管理育人搞好了,就能带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全面展开。
服务育人就是通过优质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管理就是服务,学校里的后勤要牢固地树立起服务育人的观念,使后勤职工在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坚强的后勤保障同时,在服务中注重职工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广大后勤职工的辛勤劳动对在校大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后勤职工在服务和管理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精神风貌,吃苦耐劳的高尚品格都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面对扩招带来的压力,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
[2] 陈至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国务委员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