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应用中学生易错点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_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点,此考点往往以选择题出现,此考点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如何在考试中能做对此类问题,结合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常犯的一些低级错误,笔者将学生在平时学生中的常见易错点进行归类.
  1天体半径和轨道半径
  例1已知地球半径R,日地中心的距离r,地球公转周期T,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求:(1)太阳的质量M日;(2)地球的质量M地(已知引力常量G).
  分析计算太阳质量,利用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
  GM日·M地r2=M地(2πT)2·r,
  计算地球质量,利用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GM地·mR2=m·g,学生在计算中总把R和r弄错.
  总结学生练习中总以为半径一样,随便乱用,解题开始所用条件就是错的,导致代入公式全部错误,笔者以为平时的练习中不防和学生做个简单的规定,比如以地球为例,星球的半径一般都用R表示,以卫星绕地球为例,绕中心天体转动时一般轨道半径用r表示,平时多加强化,学生一见这类问题能有个基本约束,如果知道卫星离星球表面高度为H,则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 H,如果是近地卫星时,由于贴近星球表面飞行,此时r=R.
  2万有引力和重力关系
  例2假如地球自转速度增大,关于物体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在赤道地面上物体的万有引力不变
  B.放在两极地面上物体的重力不变
  C.放在赤道地面上物体的重力减小
  D.放在两极地面上物体的重力增大
  分析地球上物体m无论置于何处,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均为GMmR2永远不变,而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部分,在赤道处重力最小,是由于此处万有引力有一部分充当了向心力F向=mω2·r,此处的r最大,重力最小,两极r=0,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此处重力最大,所以此题选A、B、C.
  总结在解决很多问题时,如果不考虑地球自转,认为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即GMmR2=mg,实际由于地球的自转,万有引力大于重力,重力的定义上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没有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重力,万有引力一部分提供为绕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一部分提供为重力,在赤道上,GM·mR2=mg mω2·R,实际分析问题时,一般均认为GMmR2=mg,读题时,要看清题意.
  3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
  例3关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小速度
  B.它是近地圆轨道上人造卫星的运行速度
  C.它是能使卫星进入近地轨道的最小速度
  D.它是能使卫星进入轨道的最大发射速度
  分析发射速度是卫星在地面为火箭提供的初速度,一旦发射后再无能量补充,要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7.9 km/s,因此第一宇宙速度常称为最小发射速度.卫星绕地球飞行后做圆周运动,当卫星“贴着”地球表面飞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当卫星轨道半径变大时,运行速度变小,因此,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大速度.此题选B、C.
  总结学生对这两个速度描述容易混淆,在推导第一宇宙速度时,据GMmR2=mv2R,代入地球半径R和地球质量M,求出第一宇宙速度7.9 km/s,这是卫星发射离开地面贴近地球表面飞行的最小发射速度,若速度再大点,卫星将到更高轨道上绕地球运动,所以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发射速度,据GMmr2=mv2r得v=GMr,r是卫星轨道半径,若卫星越高则r越大,v就越小,当r接近于地面时r=R,轨道半径不能再小,此时v最大,所以第一宇宙速度又称为最大环绕速度.
  4同步卫星和近地卫星及赤道上物体各个量比较
  例4同步卫星周期为T1,加速度为a1,向心力为F1;地面附近的卫星周期为T2,加速度为a2,向心力为F2,地球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周期为T3,向心加速度为a3,向心力为F3,则
  A.T1=T3≥T2B.F1  C.a1  分析由于不知道卫星和物体质量,所以向心力大小无法判断,同步卫星和赤道上物体周期相等,但是近地卫星周期不等于赤道上物体周期,所以A不正确,比较a1和a2时,据a=(2πT)2·r,知r1>r2,而T不一样,所以a1>a2,比较a2和a3时,据a=(2πT)2·R知它们半径R一样,近地卫星周期小,地球上物体周期大,所以a2  总结解决此类问题,应让学生掌握一些结论,同步卫星是在赤道上空的某一固定高度,它的周期T=24 h,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它的周期也是T=24 h,只是两者的轨道半径不一样,赤道上物体半径等于地球半径R=6400 km,而同步卫星在赤道上空离地高度约为h=3600 km,而近地卫星,它是贴近地球表面飞行,它的轨道半径等于地球半径R,根据GMmR2=m(2πT)2·R和GMmR2=mg代入数据得T=86 min,它离开了地面,但由于近地它的半径r=R=6400 km.所以分析此类问
  记住T地=24 h,T同步=24 h,T近地=86 min,结合轨道半径特点,就能很清楚地分析这类问题.
  5圆轨道和椭圆轨道
  例5如图1所示,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将卫星送入椭圆轨道2,然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2、3相切于P点,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B.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大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
  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   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
  分析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设卫星的质量为m、轨道半径为r、地球质量为M,
  有GMmr2=ma=mv2r=m4π2T2r,
  解得v=GMr,
  故轨道3半径比轨道1半径大,卫星在轨道1上线速度较大,A错误;根据公式GMmr2=mω2r,解得ω=GMr3,半径越大,角速度越小,故B错误;根据公式GMmr2=ma,解得a=GMr2,故卫星在轨道2上的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C错误;D正确;此题选D.
  总结卫星稳定运行时,速率由v=GMr判断,变轨时,则要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轨道半径的变化进行分析.卫星不论在椭圆轨道上运行,还是在圆轨道上运行,只要位置相同,所受的万有引力是相同的,从而向心加速度相同,这是这类变轨问题分析,求解的突破口.
  6双星问题
  例6在天体运动中,将两颗彼此距离较近,且相互绕行的行星称为双星,已知两行星质量分别为M1和M2,它们之间距离为L,求各自运转半径和角速度.
  分析双星之间有相互吸引而保持距离不变,则这两颗星一定绕着连线上某点做匀速圆周运动,设此点为O,则M1,O,M2始终在一直线上,M1和M2的角速度相等,其间的引力充当向心力,
  由GM1·M2L2=M1ω2·r1,
  GM1·M2L2=M2ω2·r2,
  r1 r2=L,
  联立求得r1=M2M1 M2L,r2=M1M1 M2L,
  ω=G(M1 M2)L2.
  总结学生在表示万有引力时,两颗星之间的距离常表示错,不知道构成双星系统的两颗星角速度和周期相等,因此在分析双星问题时,应教会学生如何表示两者之间万有引力,知道两颗星角速度相等,两颗星做圆周运动所绕固定点O,离质量大的星较近.有了这些知识储备,甚至能解决“三星”“四星”等问题.
  笔者对学生在解决万有引力定律应用常见的错误做了归类,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错误,如果在平时学习中多引导学生归类,解题时多做归范,就一定能突破万有引力定律这个考点的薄弱环节,做到真正的解题成功.
其他文献
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在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概念生成的过程,通过分析讨论交流抓住
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指出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和活动实施中的常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设置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和有效教学活动的方法。 Based on the
Ⅰ. 词汇。(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A)根据句意和首字母提示,写出空白处所缺的单词。   1. Jeff and Helen are Jim’s p____. Jim is their son.    2. T____ for your picture.   3. Lily and Lucy are my c____. They are my aunt’s daughters.  
期刊
自主招生是高校特别是名校选拔优秀毕业生的一种方式,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试卷难度也与一般高考大不相同,不少试题貌似超出高考范畴.可是究其根本,却并没有超出课本内容.比如今年华约第七题:  在x轴上有两个点电荷q1和q2(q1在q2左边)电势随着x的关系如图1所示.当x=x0时,电势为零,当x=x1时电势有最小值u=-u0.点电荷产生的电势公式为u=kqr.(1)求两个电荷q1和q2的位置;
Ⅰ. 词汇。(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A)根据句意和首字母提示,完成单词。   1. W____ are my pen and pencil case?    2. We n____ ten desks and chairs.    3. “Where are my backpack?” “I don’t k____.”   4. There is an ____(闹钟) on my
期刊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高考复习资料中有这样一题:  2012年10月25日,我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升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有地球轨道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看作圆形轨道).其中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位于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有一定的夹角,其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则以下关于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轨道髙度比位于赤道上空的同步
期刊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一些常见的摩擦现象.2.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及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有关.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2.通过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初步体会如何合理的进行科学猜想,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一类现象,分别处在两个不同的模块中,看似毫不相关的问题,但在实际处理中,发现方法和思路及其相似,甚至趋于相同.本文推出大家熟悉却不易发现的例子,权作抛砖引玉.  问题1一个质点自倾角为α的斜面上方定点A,沿光滑斜槽从静止开始滑下,为了使质点在最短时间到达斜面,求斜槽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应等于多少?  问题2如图2所示,空间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匀强磁场区域,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
《物质物理属性》这一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也非常密切,备课伊始就决定让学生来上这一节课.主持人选四个班的上课主持人,有我直接定的,也有自已推荐的.过程准备提前一周告知课题,让主持的同学查找资料初步备课;在上课前与我沟通联系,阐述上课设计流程,解决自己存在的疑惑;提前做好教学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案相整合,完善上课方案,提前熟知实验操作整个过程.课堂观察四个班由四个性格迥然不同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