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关怀: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必要关照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ui1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自其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使命。然而,科技的迅速发展在带来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使得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野心日益膨胀,于是,现代道德教育坠入了工具性、功利性的旋涡,从而忽略了生命关怀。近年来,对于生命的漠视在青少年中引发的种种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教育中存在的生命困惑,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实施生命关怀迫在眉睫。
  
  一、理论的支持:生命和道德教育的关系之解读
  
  生命在生物学意义上泛指一切能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维持有机体运转和生长的有生有死的生命体。而生命哲学家狄尔泰则认为生命不是实体而是活力,是一种不可遏制的永恒冲动,是一股转瞬即逝的流动。他断言“生命”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力量,社会生活现象都是“生命”的外化,同时也都是表现“生命”这种能动力量的工具,而自然界不是别的,无非是“生命”这种能动力量遇到障碍所确立起来的东西。生命是世界之起点,是世界存在之基础,而人作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是一种特有的生命存在。一方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有限性,有生就有死,人带着不确定性在时间的流逝中生存,人的生命是一种被时间限制了的存在,这看来似乎给生命染上了一层悲剧性色彩,但是,人的有限性毕竟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有限性,人对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究能够使人由有限走向无限,当一个人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他会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人生的意义。人的生命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正是意义,让人们能够通过创造性的生命活动,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永恒。
  而道德,它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定性,是社会的一种特殊的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既是社会调节的一种特殊手段,又是人实现自身统一、精神完善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始终根植于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道德是主体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追求,始终关注着人的价值,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态度,个人的责任和对自身理想的选择等等。道德教育是要通过培养人的道德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去体悟道德、解决道德问题,从而能够达到人生的完善。
  既然人的生命作为一种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孕育着超越的本质,有着不断超越自身有限性、追求生命意义无限性的需要,那么,生命是凭借什么去超越自身的呢?道德是人的生命超越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道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正是依靠道德而成为人的。人在不断获取道德的过程中去体会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去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可见道德和生命是相依相随的。一方面,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实践,它的存在必然要以生命的存在作为起点和基础。健康的身体是道德教育得以实施的物质基础,接受道德教育的人首先就必须是一个健康的人,追求崇高的道德精神离不开对于生命基本需求的满足。此外。道德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要我们学会道德判断、产生道德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进行道德实践,落实到个体生命的积极行动,从这个角度看,健康的身体仍然是道德教育实施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道德教育超越了生命存在的自然事实,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的价值追求。道德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对于可能世界的一种把握,它不局限在人的肉身存在的自然事实之中,它超越人的生命存在,是人对肉身欲望的调节和改造,是道德反映的一种理想,引导人们向“真、善、美”的至高境界不断前进,从而寻找到自己生存的价值,达到自我完善和升华。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道德教育要对人的生命进行终极关怀,要在每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遵循其天性,从生命的实际需要出发,走进生活世界,贴近生命的心灵,要指导每一个人获得其人生的意义,实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道德教育要教人们学会关心生命、学会尊重生命、学会理解生命、学会爱惜生命,要懂得去追求和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础,道德教育是生命的超越和提升,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必然要把生命关怀融入道德教育的方方面面。
  
  二、现实的呼唤:学校道德教育中生命关怀的紧迫性
  
  生命关怀本是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义,但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射到现实生活之中,看到的却是让我们困惑和痛心的情景。
  近年来的各类报道显示,我国青少年群体中不但自杀事件激增,另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是轻视他人生命、伤害他人身体的案例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的出现自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缺乏生命关怀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1 学校教育的工具性重于本体性。淡化了道德教育的生命关怀意识
  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教育,所追求的是“何以为生”,而忽略了“为何而生”。各个学校盲目追求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忽视了教育的本体性,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发展,缺乏对学生生命应有的关怀。从学校开设的课程来看,各校都把和升学紧密挂钩的科目放在首位,而对于一些对培养学生品格发展至关重要的课程,如美育、音乐、劳技等则拼命缩减或者干脆名存实亡,至于专门用于进行道德教育的品德课则变成了宣传政治知识、灌输教条的背诵课,不管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说道德情感的生成,更别提对于生命关怀的强调了。工具理性的教育把大家都绑在“分数战车”之上,以至无暇欣赏自己、欣赏他人,家长不会欣赏自己的孩子,教师不会欣赏自己的学生,学校不会欣赏自己的教师,学生不会欣赏同伴更不会欣赏自己。这样的教育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而“目中无人的教育在撕裂具有生命整体性的人,在压抑具有求知创新欲望的人,在诋毁具有求善意向的人,在扼杀具有生命活力的人。”
  2 学校教育是一种知识本位的教育,忽视了道德教育中的生命关怀
  科技的迅猛发展。过度的物质追求让人们变得盲目,让人们忘记了对人自身生命的关怀和精神家园的构筑。在“知识至上”的科技时代,人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相信“知识就是力量”,在尝到知识带来的巨大好处后,人们开始了对知识的过度追求和崇拜,物欲在膨胀,价值观在迷失。这在学校教育中的突出表现就是,学生们在各种压力下疯狂地利用一切时间去灌注知识,通过各种考试去获取证书,以期用知识去收获自己完满的人生。知识让学生强迫自己去劳动,也让不少教师为了获得想要的劳动成果而不择手段。他们拼命给学生灌输竞争观念,强化其竞争意识,他们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大肆称赞,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情地打击和排斥。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学会的不是尊重生命,热爱生活,不是关怀他人,追求真、善、美,而是漠视情感,漠视生命。“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 是教育思考的原点。”不关注生命的教育无疑是失去了灵魂的教育。
  3 学校教育脱离“生活世界”,影响了道德教育生命关怀的实施
  所谓“生活世界”就是“由人说出、为人把握、人所感触到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只能是与人相关或对人有意义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与人发生千丝万缕联系、和人内在统一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生命展现其生命活力的场所,是生命追求意义和价值的所在。而我们的道德教育用概念、命题等组成的牢笼将学生禁锢在“科学世界”里面,消解、异化、脱离了“生活世界”,退出了生命喜怒哀乐的内心舞台。在这个抽象的、符号化的、数字化的“科学世界”中,我们的学生学会了理论,学会了各种考试技巧,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了解生活,不知道怎么样去追求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幸福。学校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离他们的生活是那样遥远,分门别类的知识把原本完整的生活世界划分成各不相干的领域。这种脱离“生活世界”的教育美其名曰是为了让孩子更快掌握有用的知识好为他们的将来做准备。但却忘记了孩子本身已经是在生活之中的了,这样的教育恰恰是让他们脱离了生活,不懂得要怎么去过现在的生活,不适应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反思我们的教育现实,实施道德教育中的生命关怀已经是一种必然。那么,要怎么样在道德教育中注入生命关怀呢?
  
  三、实施学校道德教育生命关怀的思考和建议
  
  1 以培养学生生命情感为先导,在道德教育中为学生注入生命关怀意识
  “生命情感即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珍爱,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沉醉),以及对他者乃至整个世界的同情、关怀和钟爱。”情感是人内心涌动的一股温柔的清泉,是人们行为的动力之所在,“积极的生命情感引人振奋、达观、昂扬向上,富于爱心,成为认识的动力和光明之源。幸福的人生离不开美满丰富的生命感情。消极的生命感情则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对生命意义的无望,对他者生命的漠视,以及由此而生的生命状态的沉沦。”道德教育中的生命关怀要关注学生生命整体的拓展及学生生命空间,把生活世界还给学生,使学生产生生命情感体验并使体验升华为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与其他生命和谐共处的生命情感和生命态度,最终形成学生关爱生命的信念、行为和实践能力。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用爱心和关怀去唤起学生的生命关怀意识,只有当孩子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觉到了爱——师生之间的爱、同学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对自然界的爱以及对社会的爱。他们才会产生生命情感,才能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学会爱。
  2 在课程中融入生命关怀,形成关爱生命的教育生态圈
  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面,一方面要改变以往只重视与升学考试挂钩科目的做法,对于与道德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音乐、美育和劳技等功课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并把这些课程同生命教育结合起来,通过音乐教育教会孩子们聆听世界上一切动人的声音,聆听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爱的心曲;通过美育去赋予孩子们善于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让他们学会品味生命的神奇和美好;通过劳动教育,让孩子们体验付出后收获的可贵,用双手去感受创造之于生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重视开设专门的品德教育课程。这样的品德教育课程不同于目前许多学校所开设的纯粹的政治理论课程,而是以获得生命意义为宗旨,旨在通过教育成就孩子幸福人生的课程。这样的品德教育课要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他们了解生命的珍贵、人生的意义。教给他们爱的重要性。教他们去体验和关心。此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为学生系统讲述生命的内涵、发展、演变等知识。其次,在课程内容上,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联系的材料,学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不仅都具有无尽的教育价值,而且是学生正经历的世界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世界。如果课程内容设置不考虑学生生活世界的教育意义和丰富内涵,不仅会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学到的内容将只是外在于个体生命的内容,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不能成为学生个体生命的组成部分,学生将无法真正发展和完善。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生活世界而并非从成人的生活世界出发。关于这一点,目前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示范。
  3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保证道德教育中生命关怀的实施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对话,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是交流中的主体,一旦将交往一方的主体客体化、片面化,学生的主体性遭遇泯灭,那么师生的交往无疑就被异化了。我们要实施道德教育中的生命关怀,就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因为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学会珍惜生命以及学会爱,首先要让他们感觉到被尊重和被关怀,而在学校教育的各种关系当中,师生关系无疑是一种最普通、最密切的关系,只有让学生在认识到教师是把自己当成伙伴来尊重和关心的时候,他们才能感觉到平等和尊重,从而产生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进而产生对生活的责任感。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道德教育中实施生命关怀的重要保证。
  4 积极开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活力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入生命关怀之外,开展符合学生道德品质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也是实施生命关怀的重要途径。活动是道德生命的基础,是形成道德品质的渠道。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体验生命情感,感受生命活力,体验可以使外界的客体真正进入生命,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使生命获得丰富。组织学生定期郊游是一种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在郊游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们体会大自然的魅力,体会生命的神奇,从而引发他们内心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生活的热情;学校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主题活动,比如到敬老院去帮助老人,比如为灾区儿童献爱心,在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抓住时机进行生命教育,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要认真组织班会,总结活动的经验,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体验;此外,还可以带学生们去参观展览活动、组织文娱表演等等,总之,活动的魅力是巨大的,在活动中融入生命关怀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体验。
  法国哲学家蒙田认为,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是亿万年的进化才出现的,我们应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是人的生命制造了一切艺术和文明。在科技迅猛发展、生命价值被现实的追求所淹没的今天,我们的道德教育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更应该担负起关怀生命这一任务,教学生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关爱他人、追求人生的意义,从而成就幸福的人生。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一、 课堂教学效能的概念  课堂教学效能指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的效率、“教”的能力和水平;[1] 学生“学”的效率、“学”的能力和水平。  课堂教学效能既包括教师教的效能,也包括学生学的效能。课堂教学效能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学的效能上。学生的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二是在教师的讲授中学习。教师能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能是最理想的状态。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只有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