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如果孟非是冷却剂,乐嘉就是催化剂。一温一火的两个男人,让这个节目风生水起。他们对现场的引导与把控,不可小觑
6月13日10点30分,《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的微博上出现这样一段文字:最近人越来越疲惫,这种疲惫不仅来自身体,更来自内心,有人问过我不做主持人会做什么,我回答是游历四方,山雨欲来风满楼,众口铄金君自宽,现在已无限接近梦想。
短短70字,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条微博下,出现了千余条评论。媒体也暗自揣摩起书写者的心态。“孟非萌生退意”,瞬时成了当天很多报道的新闻标题。
铺天盖地的消息,让孟非的粉丝们一时间难辨真假。有人难过、有人感慨,他们无法想象他们的“孟爷爷”会离开《非诚勿扰》的舞台。就像制片人王刚所说,孟非是《非诚勿扰》的灵魂,“观众会对这个节目产生感情,是因为孟非永远站在那儿。”
“媒体对何种事情过度关注,
恰好表明了媒体的趣味。”
很多小姑娘通过《非诚勿扰》爱上了孟非。江苏卫视的收发室里,从来没有堆起过这么多求爱信——而且是给一个光头老男人。
这个老男人头皮贼亮,表面老派,内心则暗潮汹涌。主持《非诚勿扰》前,他在江苏省境内以及电视业内已非常有名,作为国内电视民生新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持的《南京零距离》是南京人民啃咸水鸭的必备佐料。
“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风格,如果有的话,我在新闻当中和在这个节目当中,没多大区别。”主持风格未变,但《南京零距离》中的孟非以辛辣著称,而《非诚勿扰》中的他,对节目则有更多“冷控制”的作用。
比如,女孩們有时对男嘉宾刻薄过了头,24张大口对着一个绵羊似的男嘉宾,孟非往往会用调侃自己的方式把话题转移,不经意间保护了场上那个男人。
有时,看到男女青年面对某个情境搞不清对错黑白,孟非也会以年长者的身份,点拨感慨。比如谈到年轻人买奢侈品的问题,男女嘉宾会呈现出不同的消费观,有人认为适度消费是可以的,有人则认为买奢侈品是可恶的,不同观点会在现场交锋。这时,孟非站出来只问了一句,“你们在想给自己买这个买那个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给自己的父母买什么?”
孟非觉得,一个电视节目总有一个道义责任在,它体现一个主流媒体应该对社会承担的责任。而媒体对何种事情过度关注,恰好表明了它的趣味。于是,当《非诚勿扰》走红后,无数同行拉着他问拜金话题时,这个颇具阅历的男人表面虽仍旧平和,但厌倦感却从眼神里透出来。他很不解,为何铺天盖地的采访里,从没有人愿意和他谈谈,那个单纯、质朴得几近少见的国家救援队队员。
不过孟非有种信念,“从第一天起,我便忠实地记录了节目发展的变迁。我知道,所有我今日付出的这些努力,其真正的价值终将被人们所理解和明白。我坚信我们可以传达和赋予这个节目以更崇高的文化使命。”
“这个节目可以传达很多娱乐之外的精神”
同样看重节目“文化感”的,还有孟非的搭档,另一个同样不太年轻的光头男人——性格色彩分析专家乐嘉。
进《非诚勿扰》前,乐嘉对综艺类的娱乐节目有种说不出的拒绝,尤其受不了主持人模仿港台腔口吐“哇噻”“好厉害喔”等种种句型。当制片人王刚得知乐嘉一年看电视的总计时间不超过50小时后,无奈下开出一张电视单让其恶补。
“不断学习”中的乐嘉每次想到自己今后居然要和女人讨论衣服、美容话题,都觉得自己势必会沦为傻乎乎的花瓶。这让他一度很烦躁。好在孟非的一条短信,及时救了他——“刚刚在看我们的节目,这是我第一次看,还挺好看的。”
两个男人最终在节目中找到成就感,是开播不久后栏目组第一次聚餐。所有人都喝高了,乐嘉拉着孟非耳语,搞不清他们中的谁说了一句“这个节目可以传达很多娱乐之外的精神”。说罢,二人皆感“于我心有戚戚焉”。
所谓娱乐之外的精神,乐嘉这样定义:最大限度地引领大家穿透到人性更深层的本质、展开更广泛的思考、感知更多样化的人生。其次,对参与的每个个体,尤其是男子,助其认清自己,如果他们能对自己有全新的洞见,我坚信这对他们来讲,远比他们带走一个女人在人生中要重要得多。
相对孟非在节目中的“文”,乐嘉则激烈、麻辣。因而,他在帮助男女嘉宾展开思考、认清自己和他人时,言辞极富进攻性。当一个年薪10万的男嘉宾表示要买爱马仕这种顶级名牌时,乐嘉马上跳出质疑:“我的收入比你多一些,也许是多两些,我买不起,为何你10万年收入可以买得起?”除了消费观外,乐嘉还想确认,男嘉宾是故意降低自己的收入,还是虚荣地吹牛,抑或只是在节目中开个玩笑而已。
因为言语够辛辣,乐嘉一度被人称作“毒舌”。但他自己却说,“人痛苦的时候才有成长”。节目中出现过一个男嘉宾李宝宝,这个男孩连温饱都无着落,却在台上拼命疾呼要做明星,成为王宝强第二。对于这个“有梦想”的男孩,乐嘉给予了狠狠打击。在他看来,“能有正确的审时度势的自我评价,对于那些有梦想却充满无力感的人尤其重要。如果我的冷水能够浇醒李宝宝或者电视机前和他有着同样梦幻的观众,我会很欣慰。”
某期节目的录制现场,一位来自英国叫做“王豆腐”的嘉宾让乐嘉印象深刻,这个家境富有的小伙子在准备的宣传片里,呈现出来的却是宿舍里满满的易拉罐,于是,女嘉宾集体灭灯。乐嘉很愤怒,他立即提问了“王豆腐”几个问题——你家很穷吗?你为什么要捡易拉罐?“问之前,我听说这个小老外家境不错,我是要通过反问来映射不少人以貌取人。”
乐嘉问话之后,话题被孟非接了过来——“小伙子很好,很有环保精神,现在是低碳时代,环保是我们应该倡导的。”多年新闻主播的历练,可以让孟非给许多问题一个社会性的挖掘和延展。两个光头男人,在他们的舞台上默契配合,相得益彰。
电视机前,有人不满意乐嘉的咄咄逼人。但这并不妨碍一些参与节目的嘉宾,事后把他当作良师益友。比如,与乐嘉在节目后联系的,就有那位国家救援队队员王松。王松有天在网上和乐嘉说,有记者报道,自己父亲已经去世了。王松不明白,父亲明明只是得了慢性病怎么就变成死了呢?“这是个极其朴实的小伙子,我们有时需要通过朴实来反省我们自己存在的意义。”乐嘉说。
舞台下,故事继续
和孟非一样,《非诚勿扰》也让乐嘉收获了更多粉丝。他的心理咨询邮件比过去多了50倍。信中,常有人和他探讨节目,比如某期《非诚勿扰》中,出现了一个因为家境原因跟女朋友分手的“篆刻男”。下节目后,乐嘉收到了35封关于“篆刻男”话题的讨论信。大概有20封是来自男孩,他们都正面临和“篆刻男”相同的情感困境,问乐嘉应该怎么去和女方父母谈?另外10封,是女孩的来信。讲的情况则是父母不同意,但是两人很相爱,让乐嘉告诉她该如何鼓励男朋友。
乐嘉收到的众多来信,其实很难一一归类:有人和他讨论马诺的言行,认为她是个“做事欠考虑的孩子,一不小心触动了不少人敏感的神经”;有人在夸奖,节目中一个节俭的“富二代”,“竟然能够一年之内不买衣服,真是个不错的小伙”;有人和他诉苦,自己收入中上、相貌中上、家庭中上、工作中上、人品端正,“可相亲之路为何如此坎坷”;还有人让他转告对制片人王刚的建议——舞台上灭灯的声音太难听,否定得太嚣张,“堪比集束炸弹和子母雷,拒绝别人的爱情时总该有点‘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味道”……
这些千奇百怪的讨论,或许映衬的正是《非诚勿扰》飙升至4.5的收视率。因此有人评价,假如《非诚勿扰》是脱离现实的、与你我他无关的,很难解释已经播出的34期,几乎期期获同时段收视第一。
从这个角度看,两个光头男人在他们的“江湖”确有王者风范。
但人心亦是江湖。在那里,一温一火的两个人,并不握有掌控权。
6月13日10点30分,《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的微博上出现这样一段文字:最近人越来越疲惫,这种疲惫不仅来自身体,更来自内心,有人问过我不做主持人会做什么,我回答是游历四方,山雨欲来风满楼,众口铄金君自宽,现在已无限接近梦想。
短短70字,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条微博下,出现了千余条评论。媒体也暗自揣摩起书写者的心态。“孟非萌生退意”,瞬时成了当天很多报道的新闻标题。
铺天盖地的消息,让孟非的粉丝们一时间难辨真假。有人难过、有人感慨,他们无法想象他们的“孟爷爷”会离开《非诚勿扰》的舞台。就像制片人王刚所说,孟非是《非诚勿扰》的灵魂,“观众会对这个节目产生感情,是因为孟非永远站在那儿。”
“媒体对何种事情过度关注,
恰好表明了媒体的趣味。”
很多小姑娘通过《非诚勿扰》爱上了孟非。江苏卫视的收发室里,从来没有堆起过这么多求爱信——而且是给一个光头老男人。
这个老男人头皮贼亮,表面老派,内心则暗潮汹涌。主持《非诚勿扰》前,他在江苏省境内以及电视业内已非常有名,作为国内电视民生新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持的《南京零距离》是南京人民啃咸水鸭的必备佐料。
“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风格,如果有的话,我在新闻当中和在这个节目当中,没多大区别。”主持风格未变,但《南京零距离》中的孟非以辛辣著称,而《非诚勿扰》中的他,对节目则有更多“冷控制”的作用。
比如,女孩們有时对男嘉宾刻薄过了头,24张大口对着一个绵羊似的男嘉宾,孟非往往会用调侃自己的方式把话题转移,不经意间保护了场上那个男人。
有时,看到男女青年面对某个情境搞不清对错黑白,孟非也会以年长者的身份,点拨感慨。比如谈到年轻人买奢侈品的问题,男女嘉宾会呈现出不同的消费观,有人认为适度消费是可以的,有人则认为买奢侈品是可恶的,不同观点会在现场交锋。这时,孟非站出来只问了一句,“你们在想给自己买这个买那个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给自己的父母买什么?”
孟非觉得,一个电视节目总有一个道义责任在,它体现一个主流媒体应该对社会承担的责任。而媒体对何种事情过度关注,恰好表明了它的趣味。于是,当《非诚勿扰》走红后,无数同行拉着他问拜金话题时,这个颇具阅历的男人表面虽仍旧平和,但厌倦感却从眼神里透出来。他很不解,为何铺天盖地的采访里,从没有人愿意和他谈谈,那个单纯、质朴得几近少见的国家救援队队员。
不过孟非有种信念,“从第一天起,我便忠实地记录了节目发展的变迁。我知道,所有我今日付出的这些努力,其真正的价值终将被人们所理解和明白。我坚信我们可以传达和赋予这个节目以更崇高的文化使命。”
“这个节目可以传达很多娱乐之外的精神”
同样看重节目“文化感”的,还有孟非的搭档,另一个同样不太年轻的光头男人——性格色彩分析专家乐嘉。
进《非诚勿扰》前,乐嘉对综艺类的娱乐节目有种说不出的拒绝,尤其受不了主持人模仿港台腔口吐“哇噻”“好厉害喔”等种种句型。当制片人王刚得知乐嘉一年看电视的总计时间不超过50小时后,无奈下开出一张电视单让其恶补。
“不断学习”中的乐嘉每次想到自己今后居然要和女人讨论衣服、美容话题,都觉得自己势必会沦为傻乎乎的花瓶。这让他一度很烦躁。好在孟非的一条短信,及时救了他——“刚刚在看我们的节目,这是我第一次看,还挺好看的。”
两个男人最终在节目中找到成就感,是开播不久后栏目组第一次聚餐。所有人都喝高了,乐嘉拉着孟非耳语,搞不清他们中的谁说了一句“这个节目可以传达很多娱乐之外的精神”。说罢,二人皆感“于我心有戚戚焉”。
所谓娱乐之外的精神,乐嘉这样定义:最大限度地引领大家穿透到人性更深层的本质、展开更广泛的思考、感知更多样化的人生。其次,对参与的每个个体,尤其是男子,助其认清自己,如果他们能对自己有全新的洞见,我坚信这对他们来讲,远比他们带走一个女人在人生中要重要得多。
相对孟非在节目中的“文”,乐嘉则激烈、麻辣。因而,他在帮助男女嘉宾展开思考、认清自己和他人时,言辞极富进攻性。当一个年薪10万的男嘉宾表示要买爱马仕这种顶级名牌时,乐嘉马上跳出质疑:“我的收入比你多一些,也许是多两些,我买不起,为何你10万年收入可以买得起?”除了消费观外,乐嘉还想确认,男嘉宾是故意降低自己的收入,还是虚荣地吹牛,抑或只是在节目中开个玩笑而已。
因为言语够辛辣,乐嘉一度被人称作“毒舌”。但他自己却说,“人痛苦的时候才有成长”。节目中出现过一个男嘉宾李宝宝,这个男孩连温饱都无着落,却在台上拼命疾呼要做明星,成为王宝强第二。对于这个“有梦想”的男孩,乐嘉给予了狠狠打击。在他看来,“能有正确的审时度势的自我评价,对于那些有梦想却充满无力感的人尤其重要。如果我的冷水能够浇醒李宝宝或者电视机前和他有着同样梦幻的观众,我会很欣慰。”
某期节目的录制现场,一位来自英国叫做“王豆腐”的嘉宾让乐嘉印象深刻,这个家境富有的小伙子在准备的宣传片里,呈现出来的却是宿舍里满满的易拉罐,于是,女嘉宾集体灭灯。乐嘉很愤怒,他立即提问了“王豆腐”几个问题——你家很穷吗?你为什么要捡易拉罐?“问之前,我听说这个小老外家境不错,我是要通过反问来映射不少人以貌取人。”
乐嘉问话之后,话题被孟非接了过来——“小伙子很好,很有环保精神,现在是低碳时代,环保是我们应该倡导的。”多年新闻主播的历练,可以让孟非给许多问题一个社会性的挖掘和延展。两个光头男人,在他们的舞台上默契配合,相得益彰。
电视机前,有人不满意乐嘉的咄咄逼人。但这并不妨碍一些参与节目的嘉宾,事后把他当作良师益友。比如,与乐嘉在节目后联系的,就有那位国家救援队队员王松。王松有天在网上和乐嘉说,有记者报道,自己父亲已经去世了。王松不明白,父亲明明只是得了慢性病怎么就变成死了呢?“这是个极其朴实的小伙子,我们有时需要通过朴实来反省我们自己存在的意义。”乐嘉说。
舞台下,故事继续
和孟非一样,《非诚勿扰》也让乐嘉收获了更多粉丝。他的心理咨询邮件比过去多了50倍。信中,常有人和他探讨节目,比如某期《非诚勿扰》中,出现了一个因为家境原因跟女朋友分手的“篆刻男”。下节目后,乐嘉收到了35封关于“篆刻男”话题的讨论信。大概有20封是来自男孩,他们都正面临和“篆刻男”相同的情感困境,问乐嘉应该怎么去和女方父母谈?另外10封,是女孩的来信。讲的情况则是父母不同意,但是两人很相爱,让乐嘉告诉她该如何鼓励男朋友。
乐嘉收到的众多来信,其实很难一一归类:有人和他讨论马诺的言行,认为她是个“做事欠考虑的孩子,一不小心触动了不少人敏感的神经”;有人在夸奖,节目中一个节俭的“富二代”,“竟然能够一年之内不买衣服,真是个不错的小伙”;有人和他诉苦,自己收入中上、相貌中上、家庭中上、工作中上、人品端正,“可相亲之路为何如此坎坷”;还有人让他转告对制片人王刚的建议——舞台上灭灯的声音太难听,否定得太嚣张,“堪比集束炸弹和子母雷,拒绝别人的爱情时总该有点‘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味道”……
这些千奇百怪的讨论,或许映衬的正是《非诚勿扰》飙升至4.5的收视率。因此有人评价,假如《非诚勿扰》是脱离现实的、与你我他无关的,很难解释已经播出的34期,几乎期期获同时段收视第一。
从这个角度看,两个光头男人在他们的“江湖”确有王者风范。
但人心亦是江湖。在那里,一温一火的两个人,并不握有掌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