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维之作存在于诸多文献中,其被记载的作品也呈现重彩和水墨两种主要风格,其人更是被尊为南宗画的先驱,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作品《江干雪意图》画面温婉雅致,但是其画面艺术水平如何,值得再议上一议。
【关键词】《江干雪意图》;芦苇;大雁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引人入胜的绢本手卷,传唐王维江干雪意图卷[1](图1)。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描述为“王维(年代不详)。对此手卷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有如下描述:“本幅画冬天江边村舍情景,雪覆盖大地,木叶早已凋尽,鸿雁飞过天空,为寂静的大地增添生意。从绘画风格观之,此卷温婉优雅的画法,与北宋赵令穰较为接近,故恐非王维之作。”为何如此说法?
一、画史中的王维
为深入探究 “恐非王维之作”的原因,笔者翻阅画史。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年十九,进士擢第,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官至尚书、右丞,有高致,信佛理。……余曾见破墨山水,笔迹劲爽。’”“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今京都千福寺西塔院有掩障一合,画青枫树一图。又尝写诗人襄阳孟浩然马上吟诗图,见传于世。复画《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尝自题诗云:‘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其自负也如此。故山水、松石,并居妙上品。”[2]
“维善画,尤精山水。当时之画家者流,以谓天机所到,而所学者皆不及。后世称重,亦云:‘维所画不下吴道玄也。’观其思致髙远,初未见于丹青,时时诗篇中已自有画意。由是知维之画出于天性,不必以画拘,盖生而知之者。”
世俗以蜀中画《骡纲图》《剑门关图》为王维甚众,又多以江南人所画《雪图》命为王维,但见笔清秀者即命之。如苏之纯家所收《魏武读碑图》命之亦维,李冠卿家小卷,亦命之维。长安李氏《雪图》与孙载道字积中家画图一同命之为王维也,其他贵族家不可胜数,谅非如是之象也。”[3]
“画家右丞如书家右军,世不多也。余昔年于项元汴所见《雪江图》(王维《雪江图》,又名《江山雪霁图》)。都不皴擦,但有轮廓耳。”[4]
以上几段文字表述其水墨绘画风格特点是“笔迹劲爽,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
二、细赏《江干雪意图》
《江干雪意图》为观者构筑了一幅这样的画面:远处的水面上的鸿雁已经准备长飞,随着大雁飞去的方向将遐思带到了画面之外,视线左移,寒鸦盘旋天空中,水面的近处是林中人家,屋舍建在山涧旁的平地上,周围古柟、修柳、幽篁的景致令人向往,在丛树上空有群鸦,体态轻盈自然,还有几只栖在枝上。枕水人家还在睡梦之中,桥面洁白彷佛起霜,连片的蓬松的芦苇蕴含着生气,让观众感受到一些暖意,峰回路转之间有浅浅的溪流入江面,山体极少皴擦。空气的渲染恰到好处,让人感到江面的水汽,点景使用的一点点色彩,让画面的悲伤感不是那么沉重,淡淡的诗意就蔓延开来。仔细将它对比现存的名作,很难说清楚完全类似谁的风格,但是轻松却准确的用笔和完美的气氛都让人觉得这是件美到极致的作品。在《所谓王维“江山霁雪图”原底后摹本合考》一文中认为最有可能的原版《江山霁雪图》原本已佚于历史中,现在流传于世间的三本画作《江山霁雪图》①、《江干雪意图》以及《长江积雪图》②可能都是出自于冯开之收藏的原本临摹。笔者将三图对比,可以看出,三图在构图上可以看见其相似之处,尤其是《长江积雪图》和《江干雪意图》的构图以及造型上又多出雷同。《长江积雪图》中的树木僵直刻板,虽然全图为三幅作品中最长,但是其绘画水平却明显低于《江山霁雪图》以及《江干雪意图》一个层次,再者,《江干霁雪图》的树木,主次刻画不够明显,树木夸张扭曲,缺少如《江干雪意图》中展示出的淡泊的美感。
《江干雪意图》是一件优美的作品,其绘画技巧已然成熟,超越了王维所处的时代。笔者在题材和风格上找到了几件与它相似的作品:《江村秋晓》③《渔村小雪图》④《溪山瑞雪图》⑤作细节对比见表2 。
《江干雪意图》中水村房屋(图2)的刻画较浅,仿佛不是为了刻意强调人的生活轨迹,只是想表达一个触动宁静和谐有人居的清晨,在赵令穰的《江村秋晓》中想展示的画面(图3)不谋而合;而后面两幅(图4、5)是明显的劳作场景,所以屋村工具都画得相对明显,而且用线更加精湛。
远飞的大雁(图6)是此《江干雪意图》中令人难忘的鸟禽场景,它表现了近景大雁的具体形态之外,安排大雁列队在一个优美的“S”形上,大雁队形别为生动,根据所飞高度的不同,每只雁的角度都在配合变化,使得此画面的空间感增强。《江村秋晓》中的大雁(图8),纷纷从芦草中涌出,空间变化和远近变化不大,而且形体有装饰的修长感。《渔村小雪图》中的雁(图7)是自由的,它们已经飞翔在高空之上,充满活泼生趣。宋画《寒汀落雁图》6(图20)的远景部分,大雁十分相似,染绘的技巧和大雁列阵的线条感都十分近似,笔者大胆断言,此两图的画师为同一画师影响,或者受到某一相同作品影响。
芦草(图8)的绘制画家巧妙地用留白的技巧用墨压边留出白色表示近滩,远处的水面未染,远滩用黑色染出,对比之下更添生趣,两种滩头周围长着美丽的苇草,在近滩边上用淡赭色勾勒出芦草不同角度的伸展,将成片的芦草描绘的蓬松透气,《江村秋晓图》其草的绘制方法(图9)的一致,装饰性的处理,却没有《江干雪意图》(图8)写实,《溪山瑞雪图》(图10)的芦草绘制得足够蓬松,由于绘制得太厚,使得芦草在画面中有符号一样的存在,写实感和美感略缺。 树木上,后两幅(图13,14)绘制得都比较细致,而《江干雪意图》(图11)和《江村秋晓图》(图12)轻松甚至带着一些慵懒。
此四幅图各有自身的特点,《江干雪意图》的画面染制的空间非常明显,远山和天空渲染得灰度接近将前景有雪意的山坡、岸边“挤”了出来,水面也有淡淡的花青渲染,在近水面的地方适度的染浅一些留出雾气。是一幅渲染得恰到好处的优美的作品,笔调轻松却逻辑井然,没有完全放弃写实的意思,但是在布景方面却又创造性地将近景和远景和谐到一起。
三、观点总结
个人认为以上画家很有特点,《江干雪意图》的一些细节如树木和芦苇可以在赵令穰风格的图中找到气息相通的感觉,但是,《江干雪意图》的场景渲染却明显成熟与前面三位画家,他们的绘画都比较显示他们的水墨一路的特点,但是却缺少了一种中和性,《江干雪意图》的优美有南宋绘画的完整的气息。由上述理由推断应该不会晚于元代初,因为从南宋中期开始文人画的思想开始发展,过度的渲染已经不是主流,画家精进了自己的笔法,树木山石不免有了“写”的意味。
注释:
①(传)王维《江山霁雪图》,全卷28.4×171.5cm,日本京都小川家族收藏。
②(传)王维《长江积雪图》,全卷28.8×449.3cm,美国火奴鲁鲁私人收藏。
③赵令穰(年代不详,北宋),绢本, 23.7×104.1cm,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④王诜(1036年-约1093年),绢本,44.4×219.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⑤高克明(年代不详,主要生活在太宗仁宗朝),绢本,41.6×241.3cm,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⑥佚名,南宋,125.9x92.1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参考文献:
[1]张彦远,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2]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唐朝下[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
[3]米芾.画史[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4(1):1.
[4]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1.
作者简介:姚茜,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师从孔六庆老师。
【关键词】《江干雪意图》;芦苇;大雁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引人入胜的绢本手卷,传唐王维江干雪意图卷[1](图1)。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描述为“王维(年代不详)。对此手卷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有如下描述:“本幅画冬天江边村舍情景,雪覆盖大地,木叶早已凋尽,鸿雁飞过天空,为寂静的大地增添生意。从绘画风格观之,此卷温婉优雅的画法,与北宋赵令穰较为接近,故恐非王维之作。”为何如此说法?
一、画史中的王维
为深入探究 “恐非王维之作”的原因,笔者翻阅画史。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年十九,进士擢第,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官至尚书、右丞,有高致,信佛理。……余曾见破墨山水,笔迹劲爽。’”“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今京都千福寺西塔院有掩障一合,画青枫树一图。又尝写诗人襄阳孟浩然马上吟诗图,见传于世。复画《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尝自题诗云:‘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其自负也如此。故山水、松石,并居妙上品。”[2]
“维善画,尤精山水。当时之画家者流,以谓天机所到,而所学者皆不及。后世称重,亦云:‘维所画不下吴道玄也。’观其思致髙远,初未见于丹青,时时诗篇中已自有画意。由是知维之画出于天性,不必以画拘,盖生而知之者。”
世俗以蜀中画《骡纲图》《剑门关图》为王维甚众,又多以江南人所画《雪图》命为王维,但见笔清秀者即命之。如苏之纯家所收《魏武读碑图》命之亦维,李冠卿家小卷,亦命之维。长安李氏《雪图》与孙载道字积中家画图一同命之为王维也,其他贵族家不可胜数,谅非如是之象也。”[3]
“画家右丞如书家右军,世不多也。余昔年于项元汴所见《雪江图》(王维《雪江图》,又名《江山雪霁图》)。都不皴擦,但有轮廓耳。”[4]
以上几段文字表述其水墨绘画风格特点是“笔迹劲爽,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
二、细赏《江干雪意图》
《江干雪意图》为观者构筑了一幅这样的画面:远处的水面上的鸿雁已经准备长飞,随着大雁飞去的方向将遐思带到了画面之外,视线左移,寒鸦盘旋天空中,水面的近处是林中人家,屋舍建在山涧旁的平地上,周围古柟、修柳、幽篁的景致令人向往,在丛树上空有群鸦,体态轻盈自然,还有几只栖在枝上。枕水人家还在睡梦之中,桥面洁白彷佛起霜,连片的蓬松的芦苇蕴含着生气,让观众感受到一些暖意,峰回路转之间有浅浅的溪流入江面,山体极少皴擦。空气的渲染恰到好处,让人感到江面的水汽,点景使用的一点点色彩,让画面的悲伤感不是那么沉重,淡淡的诗意就蔓延开来。仔细将它对比现存的名作,很难说清楚完全类似谁的风格,但是轻松却准确的用笔和完美的气氛都让人觉得这是件美到极致的作品。在《所谓王维“江山霁雪图”原底后摹本合考》一文中认为最有可能的原版《江山霁雪图》原本已佚于历史中,现在流传于世间的三本画作《江山霁雪图》①、《江干雪意图》以及《长江积雪图》②可能都是出自于冯开之收藏的原本临摹。笔者将三图对比,可以看出,三图在构图上可以看见其相似之处,尤其是《长江积雪图》和《江干雪意图》的构图以及造型上又多出雷同。《长江积雪图》中的树木僵直刻板,虽然全图为三幅作品中最长,但是其绘画水平却明显低于《江山霁雪图》以及《江干雪意图》一个层次,再者,《江干霁雪图》的树木,主次刻画不够明显,树木夸张扭曲,缺少如《江干雪意图》中展示出的淡泊的美感。
《江干雪意图》是一件优美的作品,其绘画技巧已然成熟,超越了王维所处的时代。笔者在题材和风格上找到了几件与它相似的作品:《江村秋晓》③《渔村小雪图》④《溪山瑞雪图》⑤作细节对比见表2 。
《江干雪意图》中水村房屋(图2)的刻画较浅,仿佛不是为了刻意强调人的生活轨迹,只是想表达一个触动宁静和谐有人居的清晨,在赵令穰的《江村秋晓》中想展示的画面(图3)不谋而合;而后面两幅(图4、5)是明显的劳作场景,所以屋村工具都画得相对明显,而且用线更加精湛。
远飞的大雁(图6)是此《江干雪意图》中令人难忘的鸟禽场景,它表现了近景大雁的具体形态之外,安排大雁列队在一个优美的“S”形上,大雁队形别为生动,根据所飞高度的不同,每只雁的角度都在配合变化,使得此画面的空间感增强。《江村秋晓》中的大雁(图8),纷纷从芦草中涌出,空间变化和远近变化不大,而且形体有装饰的修长感。《渔村小雪图》中的雁(图7)是自由的,它们已经飞翔在高空之上,充满活泼生趣。宋画《寒汀落雁图》6(图20)的远景部分,大雁十分相似,染绘的技巧和大雁列阵的线条感都十分近似,笔者大胆断言,此两图的画师为同一画师影响,或者受到某一相同作品影响。
芦草(图8)的绘制画家巧妙地用留白的技巧用墨压边留出白色表示近滩,远处的水面未染,远滩用黑色染出,对比之下更添生趣,两种滩头周围长着美丽的苇草,在近滩边上用淡赭色勾勒出芦草不同角度的伸展,将成片的芦草描绘的蓬松透气,《江村秋晓图》其草的绘制方法(图9)的一致,装饰性的处理,却没有《江干雪意图》(图8)写实,《溪山瑞雪图》(图10)的芦草绘制得足够蓬松,由于绘制得太厚,使得芦草在画面中有符号一样的存在,写实感和美感略缺。 树木上,后两幅(图13,14)绘制得都比较细致,而《江干雪意图》(图11)和《江村秋晓图》(图12)轻松甚至带着一些慵懒。
此四幅图各有自身的特点,《江干雪意图》的画面染制的空间非常明显,远山和天空渲染得灰度接近将前景有雪意的山坡、岸边“挤”了出来,水面也有淡淡的花青渲染,在近水面的地方适度的染浅一些留出雾气。是一幅渲染得恰到好处的优美的作品,笔调轻松却逻辑井然,没有完全放弃写实的意思,但是在布景方面却又创造性地将近景和远景和谐到一起。
三、观点总结
个人认为以上画家很有特点,《江干雪意图》的一些细节如树木和芦苇可以在赵令穰风格的图中找到气息相通的感觉,但是,《江干雪意图》的场景渲染却明显成熟与前面三位画家,他们的绘画都比较显示他们的水墨一路的特点,但是却缺少了一种中和性,《江干雪意图》的优美有南宋绘画的完整的气息。由上述理由推断应该不会晚于元代初,因为从南宋中期开始文人画的思想开始发展,过度的渲染已经不是主流,画家精进了自己的笔法,树木山石不免有了“写”的意味。
注释:
①(传)王维《江山霁雪图》,全卷28.4×171.5cm,日本京都小川家族收藏。
②(传)王维《长江积雪图》,全卷28.8×449.3cm,美国火奴鲁鲁私人收藏。
③赵令穰(年代不详,北宋),绢本, 23.7×104.1cm,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④王诜(1036年-约1093年),绢本,44.4×219.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⑤高克明(年代不详,主要生活在太宗仁宗朝),绢本,41.6×241.3cm,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⑥佚名,南宋,125.9x92.1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参考文献:
[1]张彦远,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2]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唐朝下[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
[3]米芾.画史[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4(1):1.
[4]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1.
作者简介:姚茜,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师从孔六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