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武书法的文化境界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u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因为早年成名的戴武印名胜于书名,从而影响了人们对他书法创作的关注。书法发展到了今天,看惯了太多因人而异、千人一面的形式,而书家以个人魅力所及已显得尤为重要,诸如独特的技法要素、风格形式、美学趣味、文化构成等,都是衡量一个书法家品位的重要标志。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安徽书法家戴武先生的时候,不得不佩服他在时风潮流中以独特个性化的符号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找到极佳的契合点,这种恰到好处的挥洒形式让人充分领略书法的魅力。


  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不可能有今天在篆刻上的成就。中国佛教有句俗话叫“佛不投无缘之人”,能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我想完全是一种缘分,它不会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只要是一个人喜欢做的事情,他一定会克服一切困难去做。当然条件差的和条件好的相比,肯定要付出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但人就是这样子,只要是他喜欢做的事情,不管条件多艰苦,他也会乐此不疲。


  书法之所以能历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它与人的丰富复杂的精神气质、学识修养紧密相关。姜夔在《续书谱》中说:“芝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戴武先生书法的成功点,关键在于他找到了既适合表现自己的情性又能独树一帜的契入点。他放弃讨好时人的时代流风而去苦苦追寻古典精神的心灵皈依,然而他能“食古”却不“泥古”则是他的异人之处。他的篆书取法跨越周秦汉魏,略参以古人笔法,又汲取他擅长的篆刻语言的构成间格,所作雄强高古,诡异灵动,融入篆隶为一体,与其篆刻有异曲同工之妙。


  戴武认为,学习书法就要从传统经典中撷取营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作为一个志存高远的书法家,戴武把目光投向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追根溯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创作。他的北魏墓志创作遵循书体发展的流变轨迹,以篆隶的原生笔法还原楷书萌芽时期的书写意识,追求魏碑书法苍雄古拙、意态奇肆的正大意象。


  书法是“师心不蹈迹”。正是对传统书学的理解,戴武将魏晋残纸、唐人写经、简读版本之妙一一吸收,非有广博学识者不能知。他的作品始终定格在今古之间,由此有更深的理解和实践,将其巧妙地渗入到书法创作中,奔放处含法度,在一些细节刻画上独具匠心而形成自家面貌。


  李可染先生说过:“中国的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是结体,最难的是笔法。”观戴武先生的作品,他是非常讲究结体和笔法的。在结体上他通过笔画的交织,让字形在平常中大小错落,顾盼生趣,峻拔朴茂中显示出一种开阔的气势。他以线条的灵勤,将浓淡枯湿、曲直方圆诸多因素交融在一起,形成令人寻味的韵律,使之生意盎然,充分体现出他对最难表现的笔法娴熟的把握。
  而古人论书,以势为先,势为气,气分阴阳。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生,阴阳生为。阴阳即生,形势出矣!”蔡邕的话意思是:一、书法源于自然;二、书法之态度与自然界某种物象相似;三、书法能体现书为者的情绪气质。戴武行草作品中,字与字之间时而跳跃,时而紧促顾盼,极尽腾挪翻滚之能,气若长虹。缘于此,用笔的爽利诡异给人以雄强之感,行笔时往往左撇势顺气长,尤有挺拔之姿缠绵有情之态。
  “书为心画”,这是千古名言。赏析戴武先生的书法近作,我惊奇地发现其作品风格在不断的蜕变。在深厚的传统书法基础上,他将自己的思想与精神、情感与技巧和对人生的诠释,全部融会于深爱的艺术创作之中。在心灵的震荡中再现艺术个性,展示生命的本义。
  艺术作品要经得起时光的检验,要敢于面对历史和未来,他能够放怀于天地外,得气于山水间,以其志、其智、其情、其怀、其乐养怡着思想,复活着书法艺术,展示其胸襟而放眼于未来。
  戴武先生是一个立志于书法,以心为书的默默耕耘者,尽管早已在书法篆刻领域取得骄人成绩,但其人朴实谦和,处事低调,于沉厚的深沉中流露出一派潇洒的空灵和古雅简淡的人文情怀。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既有雄浑博大之象,又有金石钟鼎之气,更有清雅舒卷之韵,正如其人一样,有着谦谦君子之风,而他的创作实践和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超脱,当为无数当代书家的楷模。
  艺术简历
  戴 武: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戴武书法篆刻专项研修班导师。
  其书法篆刻作品入选全国展、中青展、篆刻展、国际展等各种大展数十次并获奖。作品载入国家级巨型画册《中国美术60年》《中南海珍藏书法集》,出版《戴武书法集》《戴武篆刻集》(荣宝斋出版社)。
其他文献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因陶瓷而得名的城市,景德镇的市中心——人民广场,是块难得的平地。因为它的周围地势都是起伏不平的,在广场的最显眼的一个类似看台的位置上,矗立着十座青铜的雕像——  他们,就是陶瓷工人。  一字排开,从左到右,造型各异、举止不同的雕像,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手工制瓷的重要环节和劳动情景。  第一座,推瓷土的工人。古时采土工采得瓷土,搬运工来运输。最初制瓷所用泥土,全靠陶瓷工人肩膀挑扛,或用
期刊
一  “玫瑰红酒家”的老板娘田芸芸一手拎着一瓶啤酒一手拿着酒杯进来的时候,我、马岛、顾伟民、江涛四个人已经喝下了两瓶“杜康”,马岛又开了一瓶,正往我们的杯子里倒酒。  老板娘田芸芸是个三十出头的少妇,个儿大、端庄、丰满、性感、爽朗又大气,一年到头都喜着红装,把自己弄得跟一朵红玫瑰似的。她来敬酒的时候不仅动口,荤的素的一起上,还会搂着你,用她胸前的两个热乎乎的大波挤着你喝交杯酒。  我们几个是“玫瑰
期刊
初春的早上,空气中还夹杂着末冬的凉意,清新淡然中夹杂着植物枝头新芽的生气。曙光悄悄地爬上高楼的屋脊和顶部。阳光浅浅地洒在花园的草坪和树木上,使初春嫩绿的植物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金属色,暖暖地育化了些许的生机。阳光下的万物众生是平等的,不论贫贱富贵、高大或矮小,都有权利自由自在享受阳光的照射和温暖。在这样满目花草树木阳光初照的院子里漫步,真是一种难得的廉价享受。  三月,又是一度花季到人间。  赏花是上
期刊
一  秋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莫大同的心情也如愁雨般沉闷。  他带了小车和司机赶赴市里。  虽然他早有心理准备,还是没想到市纪委真的要找他谈话了。电话是市纪委书记王向荣亲自打来的,语气很严肃:“大同同志,请你今天下午两点之前,务必赶到市纪委。”也没说什么了解情况配合调查之类的话。  一路上他心情忐忑,他猜想市纪委王书记找他谈话一定没什么好事。上次他将视频材料托金大吉交给周书记,也没什么动静。时隔半个
期刊
记忆,不仅会刻在人的心里,还会流淌在血脉中。  每当身体不好时,我会莫明其妙地梦见故去的亲人。如我的姥姥、父亲,还有靳选之老师。梦见他们身体依然健康,战胜了病魔。好像他们并没有死,死只是一种假象,他们还活者并且很好。梦里的我恍然大悟。一切仿佛回到了从前。  我十三四岁时开始练书法。每天着魔似地在家练字,冬天穿着军用棉裤、棉鞋,夏天不用风扇也不随家人到附近河边乘凉,一个人在家恭恭敬敬地练颜真卿、柳公
期刊
我渴望每天怀揣阳光  乘坐罐笼循环升降  把阳光的种子  植入幽深的地层  唤醒沉睡亿万年的记忆  我渴望每天怀揣阳光  在巷道往复穿梭  烘焙温润湿滑的煤壁  窥探乌金蕴藏的秘密  吞吐地心灼热的气息  我渴望每天怀揣阳光  慰藉辛劳的矿工兄弟  用开朗奔放的热情  袒露博大宽容的胸怀  鼓舞漫漫长夜中的士气  我渴望每天怀揣阳光  像多情的羽燕  衔来多彩的春天  装扮黑暗中的梦想  镀亮重放
期刊
寒意浓浓  期待黎明的曙光  攥一攥湿津津的汗巾  却把恢弘的时光拧碎  风镐  刨出沧桑的岁月  天轮  托起曾经纤夫的爱  矿灯  是黑哥们儿的心灯  输送带  流淌着燃烧的血液  巷风徐徐  夹杂着汗味儿  浸染着艰难的节奏  皓齿失去了光亮  看不见,真的看不见  惆怅、无奈,充斥昏暗  等待与期待  云开雾散  空间,在挤压  生活,在挤压  寒流狂扫、激荡  那棵承载希望的单体支柱已弯
期刊
大学生采煤队  这里是戈壁滩 盐碱地  你却当作天堂种植了自己的理想  候鸟一样成群结队地来了  候鸟一样一只不剩地走了  来的时候要找千万个借口  走的时候一个理由就够了月光如刀  圣洁的月光  照亮我的心  照亮我的魂  照亮我  白生生的骨架  我辛辛苦苦攒下的银两  不经意间  在旷野里流淌  并不是相隔万里  也不是遥不可及  只是因, 回不去的那个地方  叫“家乡”失散多年的亲人  大
期刊
重读《创业史》,这源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以较大的篇幅谈到了柳青,他说:“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后来,习总书记在视察陕西时,又谈到了柳青。他强
期刊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将是明天的历史。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但,前进和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  秋野同志的长篇小说《时光照着我的脸》,通过两代矿工四个家庭路途坎坷的生活变迁和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折射出新中国改革开放40年,煤炭工业的沉浮兴衰和社会的风雨坎坷、巨大变化。  故事是从矿工赵成山的儿子赵大伟五岁时一场重感冒开始的。他梦见天上最亮最大最耀眼的那颗星星陨落了!母亲告诉他“还会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