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因为早年成名的戴武印名胜于书名,从而影响了人们对他书法创作的关注。书法发展到了今天,看惯了太多因人而异、千人一面的形式,而书家以个人魅力所及已显得尤为重要,诸如独特的技法要素、风格形式、美学趣味、文化构成等,都是衡量一个书法家品位的重要标志。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安徽书法家戴武先生的时候,不得不佩服他在时风潮流中以独特个性化的符号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找到极佳的契合点,这种恰到好处的挥洒形式让人充分领略书法的魅力。
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不可能有今天在篆刻上的成就。中国佛教有句俗话叫“佛不投无缘之人”,能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我想完全是一种缘分,它不会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只要是一个人喜欢做的事情,他一定会克服一切困难去做。当然条件差的和条件好的相比,肯定要付出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但人就是这样子,只要是他喜欢做的事情,不管条件多艰苦,他也会乐此不疲。
书法之所以能历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它与人的丰富复杂的精神气质、学识修养紧密相关。姜夔在《续书谱》中说:“芝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戴武先生书法的成功点,关键在于他找到了既适合表现自己的情性又能独树一帜的契入点。他放弃讨好时人的时代流风而去苦苦追寻古典精神的心灵皈依,然而他能“食古”却不“泥古”则是他的异人之处。他的篆书取法跨越周秦汉魏,略参以古人笔法,又汲取他擅长的篆刻语言的构成间格,所作雄强高古,诡异灵动,融入篆隶为一体,与其篆刻有异曲同工之妙。
戴武认为,学习书法就要从传统经典中撷取营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作为一个志存高远的书法家,戴武把目光投向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追根溯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创作。他的北魏墓志创作遵循书体发展的流变轨迹,以篆隶的原生笔法还原楷书萌芽时期的书写意识,追求魏碑书法苍雄古拙、意态奇肆的正大意象。
书法是“师心不蹈迹”。正是对传统书学的理解,戴武将魏晋残纸、唐人写经、简读版本之妙一一吸收,非有广博学识者不能知。他的作品始终定格在今古之间,由此有更深的理解和实践,将其巧妙地渗入到书法创作中,奔放处含法度,在一些细节刻画上独具匠心而形成自家面貌。
李可染先生说过:“中国的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是结体,最难的是笔法。”观戴武先生的作品,他是非常讲究结体和笔法的。在结体上他通过笔画的交织,让字形在平常中大小错落,顾盼生趣,峻拔朴茂中显示出一种开阔的气势。他以线条的灵勤,将浓淡枯湿、曲直方圆诸多因素交融在一起,形成令人寻味的韵律,使之生意盎然,充分体现出他对最难表现的笔法娴熟的把握。
而古人论书,以势为先,势为气,气分阴阳。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生,阴阳生为。阴阳即生,形势出矣!”蔡邕的话意思是:一、书法源于自然;二、书法之态度与自然界某种物象相似;三、书法能体现书为者的情绪气质。戴武行草作品中,字与字之间时而跳跃,时而紧促顾盼,极尽腾挪翻滚之能,气若长虹。缘于此,用笔的爽利诡异给人以雄强之感,行笔时往往左撇势顺气长,尤有挺拔之姿缠绵有情之态。
“书为心画”,这是千古名言。赏析戴武先生的书法近作,我惊奇地发现其作品风格在不断的蜕变。在深厚的传统书法基础上,他将自己的思想与精神、情感与技巧和对人生的诠释,全部融会于深爱的艺术创作之中。在心灵的震荡中再现艺术个性,展示生命的本义。
艺术作品要经得起时光的检验,要敢于面对历史和未来,他能够放怀于天地外,得气于山水间,以其志、其智、其情、其怀、其乐养怡着思想,复活着书法艺术,展示其胸襟而放眼于未来。
戴武先生是一个立志于书法,以心为书的默默耕耘者,尽管早已在书法篆刻领域取得骄人成绩,但其人朴实谦和,处事低调,于沉厚的深沉中流露出一派潇洒的空灵和古雅简淡的人文情怀。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既有雄浑博大之象,又有金石钟鼎之气,更有清雅舒卷之韵,正如其人一样,有着谦谦君子之风,而他的创作实践和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超脱,当为无数当代书家的楷模。
艺术简历
戴 武: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戴武书法篆刻专项研修班导师。
其书法篆刻作品入选全国展、中青展、篆刻展、国际展等各种大展数十次并获奖。作品载入国家级巨型画册《中国美术60年》《中南海珍藏书法集》,出版《戴武书法集》《戴武篆刻集》(荣宝斋出版社)。
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不可能有今天在篆刻上的成就。中国佛教有句俗话叫“佛不投无缘之人”,能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我想完全是一种缘分,它不会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只要是一个人喜欢做的事情,他一定会克服一切困难去做。当然条件差的和条件好的相比,肯定要付出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但人就是这样子,只要是他喜欢做的事情,不管条件多艰苦,他也会乐此不疲。
书法之所以能历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它与人的丰富复杂的精神气质、学识修养紧密相关。姜夔在《续书谱》中说:“芝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戴武先生书法的成功点,关键在于他找到了既适合表现自己的情性又能独树一帜的契入点。他放弃讨好时人的时代流风而去苦苦追寻古典精神的心灵皈依,然而他能“食古”却不“泥古”则是他的异人之处。他的篆书取法跨越周秦汉魏,略参以古人笔法,又汲取他擅长的篆刻语言的构成间格,所作雄强高古,诡异灵动,融入篆隶为一体,与其篆刻有异曲同工之妙。
戴武认为,学习书法就要从传统经典中撷取营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作为一个志存高远的书法家,戴武把目光投向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追根溯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创作。他的北魏墓志创作遵循书体发展的流变轨迹,以篆隶的原生笔法还原楷书萌芽时期的书写意识,追求魏碑书法苍雄古拙、意态奇肆的正大意象。
书法是“师心不蹈迹”。正是对传统书学的理解,戴武将魏晋残纸、唐人写经、简读版本之妙一一吸收,非有广博学识者不能知。他的作品始终定格在今古之间,由此有更深的理解和实践,将其巧妙地渗入到书法创作中,奔放处含法度,在一些细节刻画上独具匠心而形成自家面貌。
李可染先生说过:“中国的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是结体,最难的是笔法。”观戴武先生的作品,他是非常讲究结体和笔法的。在结体上他通过笔画的交织,让字形在平常中大小错落,顾盼生趣,峻拔朴茂中显示出一种开阔的气势。他以线条的灵勤,将浓淡枯湿、曲直方圆诸多因素交融在一起,形成令人寻味的韵律,使之生意盎然,充分体现出他对最难表现的笔法娴熟的把握。
而古人论书,以势为先,势为气,气分阴阳。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生,阴阳生为。阴阳即生,形势出矣!”蔡邕的话意思是:一、书法源于自然;二、书法之态度与自然界某种物象相似;三、书法能体现书为者的情绪气质。戴武行草作品中,字与字之间时而跳跃,时而紧促顾盼,极尽腾挪翻滚之能,气若长虹。缘于此,用笔的爽利诡异给人以雄强之感,行笔时往往左撇势顺气长,尤有挺拔之姿缠绵有情之态。
“书为心画”,这是千古名言。赏析戴武先生的书法近作,我惊奇地发现其作品风格在不断的蜕变。在深厚的传统书法基础上,他将自己的思想与精神、情感与技巧和对人生的诠释,全部融会于深爱的艺术创作之中。在心灵的震荡中再现艺术个性,展示生命的本义。
艺术作品要经得起时光的检验,要敢于面对历史和未来,他能够放怀于天地外,得气于山水间,以其志、其智、其情、其怀、其乐养怡着思想,复活着书法艺术,展示其胸襟而放眼于未来。
戴武先生是一个立志于书法,以心为书的默默耕耘者,尽管早已在书法篆刻领域取得骄人成绩,但其人朴实谦和,处事低调,于沉厚的深沉中流露出一派潇洒的空灵和古雅简淡的人文情怀。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既有雄浑博大之象,又有金石钟鼎之气,更有清雅舒卷之韵,正如其人一样,有着谦谦君子之风,而他的创作实践和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超脱,当为无数当代书家的楷模。
艺术简历
戴 武: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戴武书法篆刻专项研修班导师。
其书法篆刻作品入选全国展、中青展、篆刻展、国际展等各种大展数十次并获奖。作品载入国家级巨型画册《中国美术60年》《中南海珍藏书法集》,出版《戴武书法集》《戴武篆刻集》(荣宝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