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不仅会刻在人的心里,还会流淌在血脉中。
每当身体不好时,我会莫明其妙地梦见故去的亲人。如我的姥姥、父亲,还有靳选之老师。梦见他们身体依然健康,战胜了病魔。好像他们并没有死,死只是一种假象,他们还活者并且很好。梦里的我恍然大悟。一切仿佛回到了从前。
我十三四岁时开始练书法。每天着魔似地在家练字,冬天穿着军用棉裤、棉鞋,夏天不用风扇也不随家人到附近河边乘凉,一个人在家恭恭敬敬地练颜真卿、柳公权。父亲的朋友到家里看到我写字,就问跟谁学的?我说没有老师,他就主动要给我介绍。第二天,我到他们单位,他便把靳选之老师介绍给我。靳先生就成了我书法的启蒙老师。
那时,靳老师在开封大相国寺管理处外宾接待室工作,专门给国内外来开封参观游览的贵宾写书法。开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尤其是赫赫有名的宋代,给开封留下很多文坛佳话。这里的民风崇尚书画笔墨,并以书画为相赠最高礼物。当时,市里领导常把靳老师的墨迹赠给来往古城的重要客人,有中外国家领导人,还有中外知识界、文化界的名人。
大相国寺内宁静、古雅,大雄宝殿里有千手千眼佛,进大门处有大肚弥勒和尚,寺内两旁是管理处办公厢房。当时,群众艺术馆在一进大门的左侧,寺院走到底是藏经楼。靳老师和现任开封市副市长的陈国桢先生就在藏经楼上办公。数百平米的空间,两人一分为二,一边放一张大案子,两人每天上班一边一个就是在案子写字画画。那时,藏经楼是不允许外人随便参观的,而我是这里的“常客”。我每星期都会拿着临写的颜真卿《东方朔画赞》《颜勤礼》《麻姑仙坛》《争座位》《祭侄稿》等字帖让靳老师批改。靳老师在我临习的字上认真用红笔纠正。印象最深的就是颜字的竖勾“在出锋时要先回锋按下去,再提笔出锋”,他告诉我要硬着手腕写横折,还要用肘力。写“捺”时应该调整笔锋,先提笔再送出去。
每次去藏经楼,我都非常欢喜,幻想何时自己也能在这样静雅的地方工作,有这样宽敞的书房,有这样一张大案子能天天写字真是莫大的幸福。当老师有书写任务,我就为老师拉纸,这样,就可以在看他写字时注意他如何用笔。老师在一张整纸上写一个寿字或龙字,那么大那样有气势,让我非常震撼!并且羡慕!那个年代写字没有润格,谁高兴就轻松地开口索要,这样,靳老师就得忙乎半天,还要搭上宣纸,还有永远也还不完的“笔墨帐”。有一天在为老师拉纸时,我认真地观察他的手是如何运笔的,我发现他的食指指甲盖深深地陷进了肉里,这难道是练字太过用功造成的?如此想来,心里就非常沉重,方才意识到写好书法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心里对老师更加敬仰了。
老师和师母非常关心我。记得那时因为家里穷,冬天常穿一件部队发的军大衣。有一次,冬天我穿着军大衣骑自行车去看望老师。他看我穿着笨重的大衣骑自行车就说,女孩子穿大衣骑自行车上下不方便,要注意安全。简单的一句提醒的话,却让我感到一股暖流流到了心里,热乎乎的。心想老师这么关心我,不仅教我写字,还教导我要合理的衣着,这份如父母般的疼爱,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那时靳老师家在开封商业大院。院子狭窄且深,约有半条街长,我家住在包府坑边的板楼,那时的居民楼没有院墙,家门朝着路,也没有风水冲不冲这一说,可也没见哪家有什么大福和大祸,更没有今天哪里着火,明天哪里楼塌,日子在平淡中平常着。我家离老师家很近。夏天有时会穿着拖鞋去老师家,靳老师看到就说,以后不要穿拖鞋以防走快时摔倒。还有一次他见我边走边磕瓜子,说这样不好,不文雅又不卫生。这些我统统都记住了,到现在我也基本不吃零食。最难忘的是,有一次晚上我去老师家,他的书房很小仅有七八平米,窗子下面放一个四方桌,算是书桌。我去了以后就和老师分别俯在桌子两端各写各的,谁也不多言语。当时,正值80年代后期,王铎书风靡全国,靳老师有一本大十六开本的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铎书法作品集》,我就用一张透明纸双勾。靳老师则用笔双勾智永的小草千字文。偶尔说了一句:“书不入魏晋没有格调,行草书必须上溯魏晋。”晚上10点多时,师母端来了一碗荷包蛋,一碟杏仁凉拌黄瓜让我吃。虽然老人家没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这份特别的亲情。不像现在的人嘴上说的特别亲特别近,可是你心里就是觉得很远,或者根本挨不着边,过不了几天就不见踪影了。这份亲情一直到现在都温暖着我,每当我有了一点点小进步,就想若是靳老师和师母还在该多高兴啊!每逢过年时,老两口一定要我在他们家里吃一顿饭,烧一条黄河大鲤鱼,炒一盘我爱吃的肉丝炒韭黄。师娘啊!当年那个爱吃你做的饭的小姑娘再也吃不上你亲手炒的菜了。师娘待我的亲不用言语,却很真切,更难以忘怀。
每到过年时,拿着父母为我准备的两条鲜活的鲤鱼去看望老师。临回家时,老师必然会给我回一份礼,有时是一瓶香油,有时是一包点心或糖果。起初,靳老师看我是一个文工团学文艺的女孩来学写字,担心不能吃苦没有恒心学不出来,就鼓励我要能吃苦,起码要练到在单位里能写个通知或黑板报什么的,把字写得像样子也会受人尊重。孰不知,从那时起,我就一直记得老师的教导,春夏秋冬用心习字,一年四季不敢耽搁。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个齐耳短发的小女生,如今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还调入了中国国家画院,成了书法篆刻院研究员。如果靳老师在天有灵知道这些该有多么欣慰啊!
靳老师一生坎坷。听说随国民党队伍到过红海,见过大世面。因这些事情,“文革”时没少挨整。听说还绝望的跳楼摔坏了脚后跟,后来走路略有一点不平衡。对于这些,我仅仅是略有耳闻,虽然很好奇,可从不敢问老师,怕勾起往事老师心里难受。靳老师和师母一辈子没有生育自己的孩子,仅抚养了一个堂兄的男孩。这个男孩比我大10多岁,好像叫顺喜,一只眼还有点儿毛病。顺喜大哥有两个姑娘,大姑娘跟着靳老师生活。我认识靳老师时,这个孙女已上小学三四年级了。这个家就是老少在一起过日子。顺喜哥很孝敬,经常会来看望靳老师和师母,帮老两口打理一些体力活儿。
靳老师是按照儒家正人君子做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老师家里小客厅里挂着一个约有两平尺见方的母亲照片。老人家端庄大度,面容恬淡祥和,很像大户人家的太太。我感觉靳老师一定很敬爱他的母亲,因为他是个大孝子。
跟靳选之老师我写了五年颜柳,总想写像老师那样典雅温润的草书。靳老师的草书是用魏碑的笔法写“二王”结体,属于端庄、敦厚、含蓄、典雅、蕴藉的风格。小字也是碑的味道,笔法和线条语言不属于清丽、俊逸纯粹的“二王”一路,但又不锋芒毕露,于转折中见温润秀雅。我认为靳老师的书法风格与他深厚的儒学思想和修养分不开。我从未见过他高声说话和发脾气,一切世相都被他在心里化掉,从他的面相、话语方式到书法风格都是阳光明媚的和煦润泽。字如其人,他一直都是谦谦君子的风范。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有谁像老师这样去理解“二王”。可惜的是靳老师去世的太早,才刚刚七十岁就走了,尤其是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走得就有点太早了。
今年是他老人家去世整整22年,如果靳老师能活到今天一定是中原屈指可数的名家。也许他还能影响更多的人、培养更多的学生。22年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个不算短的数字,但是时间再长也风蚀不去我心中的那份温暖的记忆和无尽怀念。至此,我把二十年前写给师母的一首小词录下,作为学生对恩师最深切地怀念。
《破阵子·中秋忆先师靳选之寄师母》
高树当风萧瑟,青衫顾影零丁。
一去至今无觅处,遍问苍茫未有声。
梦中明灭形。
天际繁星无语,案头故纸知情。
夙愿未酬秋又老,当日砚田谁更耕。
可怜身后名。
每当身体不好时,我会莫明其妙地梦见故去的亲人。如我的姥姥、父亲,还有靳选之老师。梦见他们身体依然健康,战胜了病魔。好像他们并没有死,死只是一种假象,他们还活者并且很好。梦里的我恍然大悟。一切仿佛回到了从前。
我十三四岁时开始练书法。每天着魔似地在家练字,冬天穿着军用棉裤、棉鞋,夏天不用风扇也不随家人到附近河边乘凉,一个人在家恭恭敬敬地练颜真卿、柳公权。父亲的朋友到家里看到我写字,就问跟谁学的?我说没有老师,他就主动要给我介绍。第二天,我到他们单位,他便把靳选之老师介绍给我。靳先生就成了我书法的启蒙老师。
那时,靳老师在开封大相国寺管理处外宾接待室工作,专门给国内外来开封参观游览的贵宾写书法。开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尤其是赫赫有名的宋代,给开封留下很多文坛佳话。这里的民风崇尚书画笔墨,并以书画为相赠最高礼物。当时,市里领导常把靳老师的墨迹赠给来往古城的重要客人,有中外国家领导人,还有中外知识界、文化界的名人。
大相国寺内宁静、古雅,大雄宝殿里有千手千眼佛,进大门处有大肚弥勒和尚,寺内两旁是管理处办公厢房。当时,群众艺术馆在一进大门的左侧,寺院走到底是藏经楼。靳老师和现任开封市副市长的陈国桢先生就在藏经楼上办公。数百平米的空间,两人一分为二,一边放一张大案子,两人每天上班一边一个就是在案子写字画画。那时,藏经楼是不允许外人随便参观的,而我是这里的“常客”。我每星期都会拿着临写的颜真卿《东方朔画赞》《颜勤礼》《麻姑仙坛》《争座位》《祭侄稿》等字帖让靳老师批改。靳老师在我临习的字上认真用红笔纠正。印象最深的就是颜字的竖勾“在出锋时要先回锋按下去,再提笔出锋”,他告诉我要硬着手腕写横折,还要用肘力。写“捺”时应该调整笔锋,先提笔再送出去。
每次去藏经楼,我都非常欢喜,幻想何时自己也能在这样静雅的地方工作,有这样宽敞的书房,有这样一张大案子能天天写字真是莫大的幸福。当老师有书写任务,我就为老师拉纸,这样,就可以在看他写字时注意他如何用笔。老师在一张整纸上写一个寿字或龙字,那么大那样有气势,让我非常震撼!并且羡慕!那个年代写字没有润格,谁高兴就轻松地开口索要,这样,靳老师就得忙乎半天,还要搭上宣纸,还有永远也还不完的“笔墨帐”。有一天在为老师拉纸时,我认真地观察他的手是如何运笔的,我发现他的食指指甲盖深深地陷进了肉里,这难道是练字太过用功造成的?如此想来,心里就非常沉重,方才意识到写好书法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心里对老师更加敬仰了。
老师和师母非常关心我。记得那时因为家里穷,冬天常穿一件部队发的军大衣。有一次,冬天我穿着军大衣骑自行车去看望老师。他看我穿着笨重的大衣骑自行车就说,女孩子穿大衣骑自行车上下不方便,要注意安全。简单的一句提醒的话,却让我感到一股暖流流到了心里,热乎乎的。心想老师这么关心我,不仅教我写字,还教导我要合理的衣着,这份如父母般的疼爱,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那时靳老师家在开封商业大院。院子狭窄且深,约有半条街长,我家住在包府坑边的板楼,那时的居民楼没有院墙,家门朝着路,也没有风水冲不冲这一说,可也没见哪家有什么大福和大祸,更没有今天哪里着火,明天哪里楼塌,日子在平淡中平常着。我家离老师家很近。夏天有时会穿着拖鞋去老师家,靳老师看到就说,以后不要穿拖鞋以防走快时摔倒。还有一次他见我边走边磕瓜子,说这样不好,不文雅又不卫生。这些我统统都记住了,到现在我也基本不吃零食。最难忘的是,有一次晚上我去老师家,他的书房很小仅有七八平米,窗子下面放一个四方桌,算是书桌。我去了以后就和老师分别俯在桌子两端各写各的,谁也不多言语。当时,正值80年代后期,王铎书风靡全国,靳老师有一本大十六开本的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铎书法作品集》,我就用一张透明纸双勾。靳老师则用笔双勾智永的小草千字文。偶尔说了一句:“书不入魏晋没有格调,行草书必须上溯魏晋。”晚上10点多时,师母端来了一碗荷包蛋,一碟杏仁凉拌黄瓜让我吃。虽然老人家没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这份特别的亲情。不像现在的人嘴上说的特别亲特别近,可是你心里就是觉得很远,或者根本挨不着边,过不了几天就不见踪影了。这份亲情一直到现在都温暖着我,每当我有了一点点小进步,就想若是靳老师和师母还在该多高兴啊!每逢过年时,老两口一定要我在他们家里吃一顿饭,烧一条黄河大鲤鱼,炒一盘我爱吃的肉丝炒韭黄。师娘啊!当年那个爱吃你做的饭的小姑娘再也吃不上你亲手炒的菜了。师娘待我的亲不用言语,却很真切,更难以忘怀。
每到过年时,拿着父母为我准备的两条鲜活的鲤鱼去看望老师。临回家时,老师必然会给我回一份礼,有时是一瓶香油,有时是一包点心或糖果。起初,靳老师看我是一个文工团学文艺的女孩来学写字,担心不能吃苦没有恒心学不出来,就鼓励我要能吃苦,起码要练到在单位里能写个通知或黑板报什么的,把字写得像样子也会受人尊重。孰不知,从那时起,我就一直记得老师的教导,春夏秋冬用心习字,一年四季不敢耽搁。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个齐耳短发的小女生,如今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还调入了中国国家画院,成了书法篆刻院研究员。如果靳老师在天有灵知道这些该有多么欣慰啊!
靳老师一生坎坷。听说随国民党队伍到过红海,见过大世面。因这些事情,“文革”时没少挨整。听说还绝望的跳楼摔坏了脚后跟,后来走路略有一点不平衡。对于这些,我仅仅是略有耳闻,虽然很好奇,可从不敢问老师,怕勾起往事老师心里难受。靳老师和师母一辈子没有生育自己的孩子,仅抚养了一个堂兄的男孩。这个男孩比我大10多岁,好像叫顺喜,一只眼还有点儿毛病。顺喜大哥有两个姑娘,大姑娘跟着靳老师生活。我认识靳老师时,这个孙女已上小学三四年级了。这个家就是老少在一起过日子。顺喜哥很孝敬,经常会来看望靳老师和师母,帮老两口打理一些体力活儿。
靳老师是按照儒家正人君子做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老师家里小客厅里挂着一个约有两平尺见方的母亲照片。老人家端庄大度,面容恬淡祥和,很像大户人家的太太。我感觉靳老师一定很敬爱他的母亲,因为他是个大孝子。
跟靳选之老师我写了五年颜柳,总想写像老师那样典雅温润的草书。靳老师的草书是用魏碑的笔法写“二王”结体,属于端庄、敦厚、含蓄、典雅、蕴藉的风格。小字也是碑的味道,笔法和线条语言不属于清丽、俊逸纯粹的“二王”一路,但又不锋芒毕露,于转折中见温润秀雅。我认为靳老师的书法风格与他深厚的儒学思想和修养分不开。我从未见过他高声说话和发脾气,一切世相都被他在心里化掉,从他的面相、话语方式到书法风格都是阳光明媚的和煦润泽。字如其人,他一直都是谦谦君子的风范。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有谁像老师这样去理解“二王”。可惜的是靳老师去世的太早,才刚刚七十岁就走了,尤其是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走得就有点太早了。
今年是他老人家去世整整22年,如果靳老师能活到今天一定是中原屈指可数的名家。也许他还能影响更多的人、培养更多的学生。22年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个不算短的数字,但是时间再长也风蚀不去我心中的那份温暖的记忆和无尽怀念。至此,我把二十年前写给师母的一首小词录下,作为学生对恩师最深切地怀念。
《破阵子·中秋忆先师靳选之寄师母》
高树当风萧瑟,青衫顾影零丁。
一去至今无觅处,遍问苍茫未有声。
梦中明灭形。
天际繁星无语,案头故纸知情。
夙愿未酬秋又老,当日砚田谁更耕。
可怜身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