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记忆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不仅会刻在人的心里,还会流淌在血脉中。
  每当身体不好时,我会莫明其妙地梦见故去的亲人。如我的姥姥、父亲,还有靳选之老师。梦见他们身体依然健康,战胜了病魔。好像他们并没有死,死只是一种假象,他们还活者并且很好。梦里的我恍然大悟。一切仿佛回到了从前。
  我十三四岁时开始练书法。每天着魔似地在家练字,冬天穿着军用棉裤、棉鞋,夏天不用风扇也不随家人到附近河边乘凉,一个人在家恭恭敬敬地练颜真卿、柳公权。父亲的朋友到家里看到我写字,就问跟谁学的?我说没有老师,他就主动要给我介绍。第二天,我到他们单位,他便把靳选之老师介绍给我。靳先生就成了我书法的启蒙老师。
  那时,靳老师在开封大相国寺管理处外宾接待室工作,专门给国内外来开封参观游览的贵宾写书法。开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尤其是赫赫有名的宋代,给开封留下很多文坛佳话。这里的民风崇尚书画笔墨,并以书画为相赠最高礼物。当时,市里领导常把靳老师的墨迹赠给来往古城的重要客人,有中外国家领导人,还有中外知识界、文化界的名人。
  大相国寺内宁静、古雅,大雄宝殿里有千手千眼佛,进大门处有大肚弥勒和尚,寺内两旁是管理处办公厢房。当时,群众艺术馆在一进大门的左侧,寺院走到底是藏经楼。靳老师和现任开封市副市长的陈国桢先生就在藏经楼上办公。数百平米的空间,两人一分为二,一边放一张大案子,两人每天上班一边一个就是在案子写字画画。那时,藏经楼是不允许外人随便参观的,而我是这里的“常客”。我每星期都会拿着临写的颜真卿《东方朔画赞》《颜勤礼》《麻姑仙坛》《争座位》《祭侄稿》等字帖让靳老师批改。靳老师在我临习的字上认真用红笔纠正。印象最深的就是颜字的竖勾“在出锋时要先回锋按下去,再提笔出锋”,他告诉我要硬着手腕写横折,还要用肘力。写“捺”时应该调整笔锋,先提笔再送出去。
  每次去藏经楼,我都非常欢喜,幻想何时自己也能在这样静雅的地方工作,有这样宽敞的书房,有这样一张大案子能天天写字真是莫大的幸福。当老师有书写任务,我就为老师拉纸,这样,就可以在看他写字时注意他如何用笔。老师在一张整纸上写一个寿字或龙字,那么大那样有气势,让我非常震撼!并且羡慕!那个年代写字没有润格,谁高兴就轻松地开口索要,这样,靳老师就得忙乎半天,还要搭上宣纸,还有永远也还不完的“笔墨帐”。有一天在为老师拉纸时,我认真地观察他的手是如何运笔的,我发现他的食指指甲盖深深地陷进了肉里,这难道是练字太过用功造成的?如此想来,心里就非常沉重,方才意识到写好书法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心里对老师更加敬仰了。
  老师和师母非常关心我。记得那时因为家里穷,冬天常穿一件部队发的军大衣。有一次,冬天我穿着军大衣骑自行车去看望老师。他看我穿着笨重的大衣骑自行车就说,女孩子穿大衣骑自行车上下不方便,要注意安全。简单的一句提醒的话,却让我感到一股暖流流到了心里,热乎乎的。心想老师这么关心我,不仅教我写字,还教导我要合理的衣着,这份如父母般的疼爱,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那时靳老师家在开封商业大院。院子狭窄且深,约有半条街长,我家住在包府坑边的板楼,那时的居民楼没有院墙,家门朝着路,也没有风水冲不冲这一说,可也没见哪家有什么大福和大祸,更没有今天哪里着火,明天哪里楼塌,日子在平淡中平常着。我家离老师家很近。夏天有时会穿着拖鞋去老师家,靳老师看到就说,以后不要穿拖鞋以防走快时摔倒。还有一次他见我边走边磕瓜子,说这样不好,不文雅又不卫生。这些我统统都记住了,到现在我也基本不吃零食。最难忘的是,有一次晚上我去老师家,他的书房很小仅有七八平米,窗子下面放一个四方桌,算是书桌。我去了以后就和老师分别俯在桌子两端各写各的,谁也不多言语。当时,正值80年代后期,王铎书风靡全国,靳老师有一本大十六开本的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铎书法作品集》,我就用一张透明纸双勾。靳老师则用笔双勾智永的小草千字文。偶尔说了一句:“书不入魏晋没有格调,行草书必须上溯魏晋。”晚上10点多时,师母端来了一碗荷包蛋,一碟杏仁凉拌黄瓜让我吃。虽然老人家没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这份特别的亲情。不像现在的人嘴上说的特别亲特别近,可是你心里就是觉得很远,或者根本挨不着边,过不了几天就不见踪影了。这份亲情一直到现在都温暖着我,每当我有了一点点小进步,就想若是靳老师和师母还在该多高兴啊!每逢过年时,老两口一定要我在他们家里吃一顿饭,烧一条黄河大鲤鱼,炒一盘我爱吃的肉丝炒韭黄。师娘啊!当年那个爱吃你做的饭的小姑娘再也吃不上你亲手炒的菜了。师娘待我的亲不用言语,却很真切,更难以忘怀。
  每到过年时,拿着父母为我准备的两条鲜活的鲤鱼去看望老师。临回家时,老师必然会给我回一份礼,有时是一瓶香油,有时是一包点心或糖果。起初,靳老师看我是一个文工团学文艺的女孩来学写字,担心不能吃苦没有恒心学不出来,就鼓励我要能吃苦,起码要练到在单位里能写个通知或黑板报什么的,把字写得像样子也会受人尊重。孰不知,从那时起,我就一直记得老师的教导,春夏秋冬用心习字,一年四季不敢耽搁。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个齐耳短发的小女生,如今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还调入了中国国家画院,成了书法篆刻院研究员。如果靳老师在天有灵知道这些该有多么欣慰啊!
  靳老师一生坎坷。听说随国民党队伍到过红海,见过大世面。因这些事情,“文革”时没少挨整。听说还绝望的跳楼摔坏了脚后跟,后来走路略有一点不平衡。对于这些,我仅仅是略有耳闻,虽然很好奇,可从不敢问老师,怕勾起往事老师心里难受。靳老师和师母一辈子没有生育自己的孩子,仅抚养了一个堂兄的男孩。这个男孩比我大10多岁,好像叫顺喜,一只眼还有点儿毛病。顺喜大哥有两个姑娘,大姑娘跟着靳老师生活。我认识靳老师时,这个孙女已上小学三四年级了。这个家就是老少在一起过日子。顺喜哥很孝敬,经常会来看望靳老师和师母,帮老两口打理一些体力活儿。
  靳老师是按照儒家正人君子做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老师家里小客厅里挂着一个约有两平尺见方的母亲照片。老人家端庄大度,面容恬淡祥和,很像大户人家的太太。我感觉靳老师一定很敬爱他的母亲,因为他是个大孝子。
  跟靳选之老师我写了五年颜柳,总想写像老师那样典雅温润的草书。靳老师的草书是用魏碑的笔法写“二王”结体,属于端庄、敦厚、含蓄、典雅、蕴藉的风格。小字也是碑的味道,笔法和线条语言不属于清丽、俊逸纯粹的“二王”一路,但又不锋芒毕露,于转折中见温润秀雅。我认为靳老师的书法风格与他深厚的儒学思想和修养分不开。我从未见过他高声说话和发脾气,一切世相都被他在心里化掉,从他的面相、话语方式到书法风格都是阳光明媚的和煦润泽。字如其人,他一直都是谦谦君子的风范。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有谁像老师这样去理解“二王”。可惜的是靳老师去世的太早,才刚刚七十岁就走了,尤其是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走得就有点太早了。
  今年是他老人家去世整整22年,如果靳老师能活到今天一定是中原屈指可数的名家。也许他还能影响更多的人、培养更多的学生。22年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个不算短的数字,但是时间再长也风蚀不去我心中的那份温暖的记忆和无尽怀念。至此,我把二十年前写给师母的一首小词录下,作为学生对恩师最深切地怀念。
  《破阵子·中秋忆先师靳选之寄师母》
  高树当风萧瑟,青衫顾影零丁。
  一去至今无觅处,遍问苍茫未有声。
  梦中明灭形。
  天际繁星无语,案头故纸知情。
  夙愿未酬秋又老,当日砚田谁更耕。
  可怜身后名。
其他文献
医生与上帝  去教堂合唱一曲《哈里路亚》  无非想成为上帝呵护的孩子  寻求没有苦痛折磨,没有祸患临头  五体投地,朝拜十字架上  滴血的躯体,和一小块裹腹的白布  无非是祈祷神灵,保佑死后升入天堂  苦难降临,上帝不失其职  护佑灵魂飞上天空,去了远方  把疼痛的、流血的肉身抛给大地  此时,谁愿意去天堂极乐?  谁还顾得上灵魂在哪儿?  习惯性发出微弱的呼喊:  救命啊!医生——救命啊!  墙
期刊
画家要走出画室,去采风,去写生,去亲近自然,去感悟真实,才能创作出精品。  写生的确已被很多人(指那些只依赖彩色照片创作的“画家”)冷落,乃至抛弃了!写生在他们眼里已经很迂腐,很落伍。写生?何苦呢,出去一趟能画几张画?数码相机一背,去哪儿拍哪儿,回来在画布上依样放大,再用颜色精描细摹,偌大的一幅“彩照”就出来了,拿出去参展说不准还能拿个什么奖,出手也是好价钱,何乐而不为?功急了,利近了,可是画家的
期刊
或许,很多女权主义者都不喜欢“小女子”这个词,但我喜欢。一个“小”字,百转千回,温柔得让你“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因此,案头最顺手的地方,我摆了司空表圣的《诗品》,并以《诗品》中短短的“小”来涵养我的书法。于是,有了这本《手札欣赏》。  书法之美与书法之表情达意的功能,在手札中得到了最完美的熔铸。书法是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以特有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渊源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手札是书法品式中
期刊
年味儿是什么?  记得幼小的时候,每年刚进腊月,就常听大人们在讲“闻到年味儿了吗?”“已经有年味儿了。”如果按照年龄划分,我觉得年味应该分三段。  孩提时代,年味是那金黄灿灿的黄蒸香。  打刚记事起,每年刚进腊月,有时还会更早一些,母亲就会把父亲当年开荒种得的新玉米和从农村老家买来的粟米淘洗干净,先上笼屉蒸了,蒸至半熟品时,再放到大筛子上,到院外晾晒干了,晒透了后,再背到矿上的磨面房去加工成面粉。
期刊
有时,偷情也能证得正果。尤姐就是,她先是班长马山的相好,后来真的成为了马山的女人。  马山跟尤姐相好的故事发生在矿南门的一家裁缝店里,那我就从矿南门说起吧。  矿南门有一小菜市场,很热闹。市场弯弯曲曲,小店铺鳞次栉比,有理发店、裁缝店、小吃铺、小商店,其间夹杂着修车的、修表的、钉鞋的和许多水果摊子。店是私人的,没一个国家的或集体的。店小小大大不齐,上不了档次,不是搭建的油纸棚子就是泥墙的草屋,最好
期刊
初冬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沈凌云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阳光》:请问你是怎样走上歌剧这条艺术道路的?你的成长环境对于你的事业有怎样的影响?  沈凌云:我出生于山东新汶矿区的一个音乐世家,父母都是毕业于山东矿业大学的高材生,我母亲是一个擅长歌舞、精通京剧、豫剧,并在小学四年级已能熟练记谱和在课本诗词上作曲的音乐奇才。母亲的天赋和曲不离口的习惯时刻影响着我,以至于我很小就能精准地演唱她所有唱过的歌,并
期刊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因陶瓷而得名的城市,景德镇的市中心——人民广场,是块难得的平地。因为它的周围地势都是起伏不平的,在广场的最显眼的一个类似看台的位置上,矗立着十座青铜的雕像——  他们,就是陶瓷工人。  一字排开,从左到右,造型各异、举止不同的雕像,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手工制瓷的重要环节和劳动情景。  第一座,推瓷土的工人。古时采土工采得瓷土,搬运工来运输。最初制瓷所用泥土,全靠陶瓷工人肩膀挑扛,或用
期刊
一  “玫瑰红酒家”的老板娘田芸芸一手拎着一瓶啤酒一手拿着酒杯进来的时候,我、马岛、顾伟民、江涛四个人已经喝下了两瓶“杜康”,马岛又开了一瓶,正往我们的杯子里倒酒。  老板娘田芸芸是个三十出头的少妇,个儿大、端庄、丰满、性感、爽朗又大气,一年到头都喜着红装,把自己弄得跟一朵红玫瑰似的。她来敬酒的时候不仅动口,荤的素的一起上,还会搂着你,用她胸前的两个热乎乎的大波挤着你喝交杯酒。  我们几个是“玫瑰
期刊
初春的早上,空气中还夹杂着末冬的凉意,清新淡然中夹杂着植物枝头新芽的生气。曙光悄悄地爬上高楼的屋脊和顶部。阳光浅浅地洒在花园的草坪和树木上,使初春嫩绿的植物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金属色,暖暖地育化了些许的生机。阳光下的万物众生是平等的,不论贫贱富贵、高大或矮小,都有权利自由自在享受阳光的照射和温暖。在这样满目花草树木阳光初照的院子里漫步,真是一种难得的廉价享受。  三月,又是一度花季到人间。  赏花是上
期刊
一  秋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莫大同的心情也如愁雨般沉闷。  他带了小车和司机赶赴市里。  虽然他早有心理准备,还是没想到市纪委真的要找他谈话了。电话是市纪委书记王向荣亲自打来的,语气很严肃:“大同同志,请你今天下午两点之前,务必赶到市纪委。”也没说什么了解情况配合调查之类的话。  一路上他心情忐忑,他猜想市纪委王书记找他谈话一定没什么好事。上次他将视频材料托金大吉交给周书记,也没什么动静。时隔半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