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常常在作文教学方面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往往效果不佳,学生作文难成为语文教学中困扰师生一个共同的话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写作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作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最平淡的才是最真实的,最真实的才能最能贴近人心,最能打动人心。但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由于学生的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缺乏作文素材的积累,于是把写作文当做敷衍应付,作文中对生活的感悟不是出自本人内心,而是对一些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创新作文进行包装、仿造。要么通过多种途径,把美语佳句和时兴材料进行拼凑,要么编造故事,老师觉得作文效果差,学生也觉得作文没长进。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在作文中没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在作文中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首先表现在细节上。在作文中,不管是故事的叙述还是情感的表达都需要细节的支撑。学会细心地观察和思考,从细节中体会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才能真正最能打动读者。朱自清的《背影》里父亲爬越站台的感人形象、鲁迅《祥林嫂》中祥林嫂三次精彩的神态描写、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生命的感悟、李清照《声声慢》中对景物的细致刻画之所以打动人,正是因为表现在细节上。其次,真情实感表现在合理的情感上。情感的生发不仅需要有触发点,还需合理,符合情感、心理的生发规律。如果没有生活的真切体验,就不能感受情感的生发过程,因而也就缺乏真实的描述了。再次,真情实感还表现在事理的逻辑性上。文章说理要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武断地下结论或空洞地表现情感都是缺乏逻辑性。缺乏逻辑性的表现是:编造虚假的故事,让生活失去本真;武断偏激或者脱离实际大谈观点;缺乏论据空洞地说理或者缺乏自我感受空洞地抒发感情。这样的作文往往连学生自己都觉得虚假,又谈何能打动他人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在学生写作文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言真情、写真话,激发学生言真情,写真话的欲望和冲动,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美好愿望。不要“代人立言”。契诃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作文的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叶燮主张作文“有感而发,兴起其意其情。”因为真情实感是写好一篇文章的灵魂。学生作文时不能只用“笔”去写,而应当用“心”去写。
二、作文要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中学生作文的特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想的特质,高中生作文的魅力,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辨的魅力。关注周围的生活,聚焦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提高思辨能力水准,是提高中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关键。
学生在写作中,要根据自己生活、思想、学习实际,多去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向上的事情,把身边发生的社会问题作为写作内容,使作文贴近生活、主体、时代,养成关注社会问题和国家大事,学会独立地思考社会问题,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上的焦点事件,学生要全面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同样一件事。教师要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正确的人生、生活态度、价值观上来。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自己眼睛里的阳光世界和阳光生活。对自己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和各种假丑恶现象要善于辩证的思考、分析,而不是一味地自怨自艾、发牢骚,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更不能把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无限的放大,人云亦云。作文中虽然可以抨击假恶丑,但更应该弘扬真善美。
三、作文要注重素材的积累
由于中学生接触社会较少,从而造成了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因此,老师在平时要指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选择积累表现感情的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其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很多,但是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的事件,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繁杂琐事。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要思考这些事情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件事表现的感情和价值观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一颗热爱生活, 关注社会、关爱人生的心灵去看、听、感受、研究人生百态、社会万象。使自己看到的,如家庭中、学校里,社区间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把看起来很小的事情,通过它可以挖掘出有意味的内容去关注,去描写。此外,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对积累的素材进行大致分类,哪些是体现生活的,哪些是体现人生经历的,哪些是体现生命价值的等等。
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拓宽写作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把作文训练延伸到课间、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活动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评、影评、时评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四、要注重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过分注重对文本“知、情、意”的理解,强调了“听、说、读、写”的训练,淡化语法、句法、修辞等知识的讲解,书写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作文基本功大大降低,许多中学生在语言表达中,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太多,语法不通,句子成分不清楚,作文中病句太多。同时,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缺乏对语法、修辞、逻辑、篇章结构知识的系统归纳。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这些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讲解,注重对学生书写的训练和要求,使作文教学及学生写作实现言语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步成长。
古人说:“文以载道。”作文教学对实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天然的优势,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学生作文写作有效性的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只要在作文时主动地去总结,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再加上老师积极地给予学生写作引导,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就可以得到不断提高。
一、作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最平淡的才是最真实的,最真实的才能最能贴近人心,最能打动人心。但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由于学生的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缺乏作文素材的积累,于是把写作文当做敷衍应付,作文中对生活的感悟不是出自本人内心,而是对一些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创新作文进行包装、仿造。要么通过多种途径,把美语佳句和时兴材料进行拼凑,要么编造故事,老师觉得作文效果差,学生也觉得作文没长进。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在作文中没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在作文中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首先表现在细节上。在作文中,不管是故事的叙述还是情感的表达都需要细节的支撑。学会细心地观察和思考,从细节中体会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才能真正最能打动读者。朱自清的《背影》里父亲爬越站台的感人形象、鲁迅《祥林嫂》中祥林嫂三次精彩的神态描写、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生命的感悟、李清照《声声慢》中对景物的细致刻画之所以打动人,正是因为表现在细节上。其次,真情实感表现在合理的情感上。情感的生发不仅需要有触发点,还需合理,符合情感、心理的生发规律。如果没有生活的真切体验,就不能感受情感的生发过程,因而也就缺乏真实的描述了。再次,真情实感还表现在事理的逻辑性上。文章说理要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武断地下结论或空洞地表现情感都是缺乏逻辑性。缺乏逻辑性的表现是:编造虚假的故事,让生活失去本真;武断偏激或者脱离实际大谈观点;缺乏论据空洞地说理或者缺乏自我感受空洞地抒发感情。这样的作文往往连学生自己都觉得虚假,又谈何能打动他人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在学生写作文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言真情、写真话,激发学生言真情,写真话的欲望和冲动,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美好愿望。不要“代人立言”。契诃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作文的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叶燮主张作文“有感而发,兴起其意其情。”因为真情实感是写好一篇文章的灵魂。学生作文时不能只用“笔”去写,而应当用“心”去写。
二、作文要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中学生作文的特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想的特质,高中生作文的魅力,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辨的魅力。关注周围的生活,聚焦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提高思辨能力水准,是提高中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关键。
学生在写作中,要根据自己生活、思想、学习实际,多去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向上的事情,把身边发生的社会问题作为写作内容,使作文贴近生活、主体、时代,养成关注社会问题和国家大事,学会独立地思考社会问题,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上的焦点事件,学生要全面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同样一件事。教师要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正确的人生、生活态度、价值观上来。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自己眼睛里的阳光世界和阳光生活。对自己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和各种假丑恶现象要善于辩证的思考、分析,而不是一味地自怨自艾、发牢骚,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更不能把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无限的放大,人云亦云。作文中虽然可以抨击假恶丑,但更应该弘扬真善美。
三、作文要注重素材的积累
由于中学生接触社会较少,从而造成了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因此,老师在平时要指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选择积累表现感情的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其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很多,但是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的事件,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繁杂琐事。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要思考这些事情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件事表现的感情和价值观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一颗热爱生活, 关注社会、关爱人生的心灵去看、听、感受、研究人生百态、社会万象。使自己看到的,如家庭中、学校里,社区间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把看起来很小的事情,通过它可以挖掘出有意味的内容去关注,去描写。此外,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对积累的素材进行大致分类,哪些是体现生活的,哪些是体现人生经历的,哪些是体现生命价值的等等。
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拓宽写作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把作文训练延伸到课间、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活动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评、影评、时评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四、要注重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过分注重对文本“知、情、意”的理解,强调了“听、说、读、写”的训练,淡化语法、句法、修辞等知识的讲解,书写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作文基本功大大降低,许多中学生在语言表达中,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太多,语法不通,句子成分不清楚,作文中病句太多。同时,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缺乏对语法、修辞、逻辑、篇章结构知识的系统归纳。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这些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讲解,注重对学生书写的训练和要求,使作文教学及学生写作实现言语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步成长。
古人说:“文以载道。”作文教学对实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天然的优势,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学生作文写作有效性的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只要在作文时主动地去总结,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再加上老师积极地给予学生写作引导,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就可以得到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