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内容的表述,如向作文教学这潭死水中注人一股绵绵不断的清泉。现将学习新课标的几点感想提出来,以供商讨。
一、在作文教学中,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精神
素质属于较知识能力更深层次的精神,加强素质教育,强调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养成素质。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技能培养,是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过去的作文教学为了应付考试,过于偏重作文方法技能的指导;而淡化忽视了生活的积累,只重写,而忽视听、读、说,导致写出的文章思想贫乏、语言干瘪,思路不畅。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关于作文的评价建议中,新课标指出“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从中可看出,作文教学由原来的重结果,轻过程,要转移到重过程,轻结果上来。学生的基础素质只有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养成。具体讲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目的、有计划、持续地进行观察,让自己的头脑随着视觉和听觉而积极开展活动,由点到面,由校内到社会,透视现象看本质,从而品味人生艰辛,领悟生活哲理。引导学生关注电视、报刊杂志、广读中外名著,从而陶冶性情,培养崇高的思想素质,形成高尚的审美素质、过硬的心理素质。只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体验生活,从而融人生活,作文时自然就会话源滚滚,思想深刻,内容充实。实施素质教育是全民族的系统工程,是强国根本,语文教育对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学更是责任重大,如果我们教师都能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正确处理应试与长远目标的关系,那么作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一定会有大有可为。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意识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最大可能限度内的和谐发展,尤其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与人格修养上的完善。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必须担负起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但是,今天在科学主义功利教育观的驱动下,现代的作文教学渐渐背离了人文精神基本准线,走上了工具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歧途,忽视了对当下人生境遇的关注,演变为“应试教育”的极端异化形态。人的异化是人性的扭曲。我们在现实中常见到一部分青年,由于失去人文价值的规范,不讲理想,不讲超功利的信念、情操而完全沦为现实利益的奴隶,无论做出什么坏事,都不觉得有心理障碍,这是社会良知缺乏的表现,而社会良知是靠人文教化长期培养并代代相传,而不是靠利他主义的高调进行说教式教育。
新课标中“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评价写到“应重视对写作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这就是站在“立人”的高度,帮助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这是在作文教学中强化人文关怀的良好开端。
在作文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就是指在作文教学时重视对写作材料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的挖掘,是通过强化学生对丰富、全面的材料的感受所进行的认知、情感和人格的教育过程。这种感受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主观感知活动,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多种形式多角度的认识体验活动。这种活动应该建立在对写作材料的准备运用上。通过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整体感悟、情感体验、积淀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哲学思辨能力,道德情操的培养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大胆想象,求异创新
创造不仅是一切知识和技能所开出的鲜艳花朵,而且是一切“教”与“学”所结出的最终的果实,通过创造导致学生最终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社会效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语言的运用是千变万化的,唯有新鲜活泼的语言,才有语言的价值魅力。科学实验证明: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功能增强,纷繁的语言信息被检索提炼,进行特殊组合,产生一系列的新信息,这就是创造。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写作是创作或创新的过程,它需要加工提炼,把观察所得的感性材料加以扬弃,分解出生活的精华和糟粕,它需要想象、联想。通过“这一个”反映出“这一类”,把作者强烈的感情,理智的思辨,热情讴歌和冷静的批判融人生动形象的创作中,写出富有鲜明生活气息,形象生动,见解深刻的文章。
新课标中“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这说明在作文实践中,创新具有很重要地位。要想写作具有创造性,首先要有写作创新意识,有了作文的创新意识,就会导致他时时刻刻从生活中去发现新素材,搜集整理新题材;就会导致他有意识地从更深层次,更新的角度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就会导致他不断增强对写作的浓厚兴趣,促进写作灵感的产生,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写作欲;就会导致他将生活中获得的有写作价值的新人新事、新的感悟和新的认识作进一步构思并发挥成文。
四、在作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
新课标中“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新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些新的思想为学生个性的张扬,自主学习、作文实践开启了方便之门。作文教学本身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但以往的作文教学只注重“教”,忽视“学”,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不需要自己任何的独立发现,而将别人的知识和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只不过将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时加以利用,这种学习带来的效益是有限的。如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自觉加强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进行决策的能力,这种学习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学会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带来的效益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淡化教的意识,强化学的意识,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生会学上,树立学生在作文教学中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民主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学习上的独立人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进行作文实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课标中有关作文教学的几点新的价值导向都是指向学生。作文教学相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只是手段,人不再是被机械驾驭的工具,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这几点新的价值取向,是令我们语文教师感到欣喜的,它令我们看到了作文教学的广阔空间与无法估量的前景。当然这给我们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在作文教学中,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精神
素质属于较知识能力更深层次的精神,加强素质教育,强调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养成素质。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技能培养,是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过去的作文教学为了应付考试,过于偏重作文方法技能的指导;而淡化忽视了生活的积累,只重写,而忽视听、读、说,导致写出的文章思想贫乏、语言干瘪,思路不畅。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关于作文的评价建议中,新课标指出“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从中可看出,作文教学由原来的重结果,轻过程,要转移到重过程,轻结果上来。学生的基础素质只有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养成。具体讲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目的、有计划、持续地进行观察,让自己的头脑随着视觉和听觉而积极开展活动,由点到面,由校内到社会,透视现象看本质,从而品味人生艰辛,领悟生活哲理。引导学生关注电视、报刊杂志、广读中外名著,从而陶冶性情,培养崇高的思想素质,形成高尚的审美素质、过硬的心理素质。只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体验生活,从而融人生活,作文时自然就会话源滚滚,思想深刻,内容充实。实施素质教育是全民族的系统工程,是强国根本,语文教育对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学更是责任重大,如果我们教师都能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正确处理应试与长远目标的关系,那么作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一定会有大有可为。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意识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最大可能限度内的和谐发展,尤其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与人格修养上的完善。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必须担负起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但是,今天在科学主义功利教育观的驱动下,现代的作文教学渐渐背离了人文精神基本准线,走上了工具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歧途,忽视了对当下人生境遇的关注,演变为“应试教育”的极端异化形态。人的异化是人性的扭曲。我们在现实中常见到一部分青年,由于失去人文价值的规范,不讲理想,不讲超功利的信念、情操而完全沦为现实利益的奴隶,无论做出什么坏事,都不觉得有心理障碍,这是社会良知缺乏的表现,而社会良知是靠人文教化长期培养并代代相传,而不是靠利他主义的高调进行说教式教育。
新课标中“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评价写到“应重视对写作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这就是站在“立人”的高度,帮助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这是在作文教学中强化人文关怀的良好开端。
在作文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就是指在作文教学时重视对写作材料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的挖掘,是通过强化学生对丰富、全面的材料的感受所进行的认知、情感和人格的教育过程。这种感受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主观感知活动,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多种形式多角度的认识体验活动。这种活动应该建立在对写作材料的准备运用上。通过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整体感悟、情感体验、积淀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哲学思辨能力,道德情操的培养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大胆想象,求异创新
创造不仅是一切知识和技能所开出的鲜艳花朵,而且是一切“教”与“学”所结出的最终的果实,通过创造导致学生最终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社会效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语言的运用是千变万化的,唯有新鲜活泼的语言,才有语言的价值魅力。科学实验证明: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功能增强,纷繁的语言信息被检索提炼,进行特殊组合,产生一系列的新信息,这就是创造。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写作是创作或创新的过程,它需要加工提炼,把观察所得的感性材料加以扬弃,分解出生活的精华和糟粕,它需要想象、联想。通过“这一个”反映出“这一类”,把作者强烈的感情,理智的思辨,热情讴歌和冷静的批判融人生动形象的创作中,写出富有鲜明生活气息,形象生动,见解深刻的文章。
新课标中“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这说明在作文实践中,创新具有很重要地位。要想写作具有创造性,首先要有写作创新意识,有了作文的创新意识,就会导致他时时刻刻从生活中去发现新素材,搜集整理新题材;就会导致他有意识地从更深层次,更新的角度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就会导致他不断增强对写作的浓厚兴趣,促进写作灵感的产生,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写作欲;就会导致他将生活中获得的有写作价值的新人新事、新的感悟和新的认识作进一步构思并发挥成文。
四、在作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
新课标中“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新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些新的思想为学生个性的张扬,自主学习、作文实践开启了方便之门。作文教学本身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但以往的作文教学只注重“教”,忽视“学”,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不需要自己任何的独立发现,而将别人的知识和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只不过将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时加以利用,这种学习带来的效益是有限的。如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自觉加强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进行决策的能力,这种学习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学会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带来的效益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淡化教的意识,强化学的意识,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生会学上,树立学生在作文教学中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民主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学习上的独立人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进行作文实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课标中有关作文教学的几点新的价值导向都是指向学生。作文教学相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只是手段,人不再是被机械驾驭的工具,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这几点新的价值取向,是令我们语文教师感到欣喜的,它令我们看到了作文教学的广阔空间与无法估量的前景。当然这给我们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