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期过半,处处碰壁,艰辛备尝;变革之心不改,后半段成為成败关键。
2010年5月20日,马英九执政整两年。
5月19日,马英九召开执政两周年记者会,以“大步向前,开创黄金十年”为题,向岛内人民做出“期中总结”,其中,有施政成果,有未来愿景,也有对这两年施政的检讨。从马英九体貌上的变化,人们可以看出他在这两年中的操劳,以及遭遇的艰辛。龙应台女士曾慨叹:“可怜的马英九!”这是一个识马者内心深处对他感同身受般的痛惜。为什么 “可怜”?因为他有理想,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远,不论这种差距原因何在,他至今仍在民望的低谷区坚持着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方向一:
两岸与对外关系的“良性循环”
完成对“台独”执政的拨乱反正,让两岸与对外关系呈现“良性循环”,是马英九为自己任期定下的两岸与对外关系上的方向和目标,也是马英九在两周年记者会上所谓 “和平护国”的愿景。
李登辉、陈水扁近20年“台独”执政结果是:两岸不和平、经济大衰落、国际不买账,台湾政治、“外交”、经济利益全面陷入危机与边缘化。这使得长期以来国民党在台湾打下的基业,那些始终被视为优于大陆、可抗衡大陆的政治、经济筹码快速流失,而与此同时大陆的国力迅速崛起,两岸优劣态势逆转,作为“中华民国”的忠实捍卫者,马英九既不甘心也很着急。因此,他要力争八年任期,并利用这八年完成对“台独”执政的拨乱反正,达成两岸与对外关系的“良性循环”,重振台湾失去的竞争力。
对马英九来说,两岸关系的终点在哪里不是他要解决的问题,他也难以解决,他能肯定的就是两岸关系是台湾所有问题的症结,因此,政治、经济、“外交”困境,都要从两岸关系正常化来着手化解。为此,他营造两岸和平环境,维持“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的‘不统、不独、不武’”状态,并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他认为,“两岸关系改善有益国际关系拓展,而国际关系的拓展,又会让台湾对深化两岸关系更有意愿及信心”,这就是“良性循环”。
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台湾与大陆实现“大三通”,开放陆客观光,扩大并深化各方面的交流,签订ECFA等经贸协议,在两岸“外交休兵”下进行“正常外交”,稳固“邦交”,恢复台美互信,并扩大国际活动空间,等等,就成为马英九施政的主要目标。
方向二:
建构新的岛内政治文化模式
以八年任期奠定新的政治文化模式,是马英九的另一个执政方向。马英九在两周年记者会上所谓 “文化兴国”的愿景,就隶属于这个方向。“以文化发扬台湾优势,让台湾特色文化软实力感动世界”,是这一愿景的基本内容。台湾的“优势文化”在哪里?就是马英九所谓的“民主政治”。但台湾民主政治的恶质形象屡屡通过媒体散播出去。
李登辉、陈水扁执政近20年,给台湾社会留下诸多负面的政治文化“资产”,其一就是李登辉时期的黑金政治。黑金政治源于国民党屈从或利用地方派系以巩固执政根基,由此衍生派系政治。地方派系运用金钱与暴力影响选举,恶质选举又导致形成“立院”功能不彰,民主体质不良,政治风气颓败的恶性循环,也让国民党付出失去政权的代价。对国民党而言,改革派系政治的恶劣风气,让台湾彻底告别黑金政治,是非做不可的改革。
其二是陈水扁时期将政治挂帅发挥到极致,对司法权肆意干扰,在法律上奸诈取巧、双重标准,在选举议题的操控上更是不择手段至无法无天的境地,民众被肆意操弄欺骗。这些政治人物玩权弄法,不择手段,不顾民生,进一步扭曲了公平正义、公道是非等道德伦理基本价值观念。
马英九对岛内政治文化的重新建构,就从上述两个层次着手。马英九对国民党黑金政治、官僚腐化、派系倾轧极不认同,因为马英九的政治文化与国民党政治文化大异其趣。马英九的政治文化,原则上讲求清廉自律,不搞派系、没有人情包袱,没有利益交换,一切依法依程序办理,而国民党内目前仍盛行私相授受、利益交换、“乔”事情的政治文化习气,这样的党当然不能完全配合马英九的施政步调,也正因此,马英九历来高举国民党改革的大旗。早在“法务部长”任内,马英九就大刀阔斧地扫除黑金,并因此而得罪了地方派系和李登辉,最终黯然离职。而2005年与王金平竞逐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胜出,实际上正凸显了基层党员对国民党老旧政治文化的不满,以及对国民党改革的高度期待。可以说,马英九的政治文化与运作模式与马英九的施政必然是一体两面,如影随行。以新的政治文化建构新的政治运作机制,是马英九顺利推动政务,保证执政正当性的政治基础。此外,“廉政风纪、守宪不滥权、中道不操弄”,“坚持领导正派、干净政府”,必然是马英九整顿吏治、重建政治道德的目标。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据《联合报》趋势数据显示,马英九上台以来,声望由就职初期的66%一路下滑,2009年执政周年时虽回升至52%,但在“八八水灾”后,满意度重挫至29%,此后一直维持在30%左右的低迷水平;3月18日当选两周年前夕,马声望未见起色,好评更降至27%的新低点。4月底“双英辩”会后,好评上升到38%,这次就职两周年的调查,马声望变化不大,满意度为39%,是近一年来最高点,不满意比率则维持43%。
可以说,66%与27%之间的落差,正体现了马英九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个差距的原因何在?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点:
其一,马英九及其团队作为政治人的先天缺陷。从马英九上台的第一刻起,民意对他的要求就有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从清廉正派的形象认同转为寄望施政绩效之达成,亦即其施政能力开始接受民意的检验。但马英九团队中多学者清流,擅理论而拙操作,缺少政治权谋,思虑欠周,自我感觉良好而忽略沟通,政治警觉性、敏感度都不够,危机意识不足,危机处理上常常被动,两年来在“毒奶粉”、“八八水灾”、“新流感”、“美牛进口”以及ECFA签订与否等事件上频频发生领导危机,让民众感受不到其执政能力。
其二,改革初启,阻碍重重。这点在国民党的几次地方败选上最为凸显。马英九接任国民党主席,直接目的就是党务革新。然而,两年来,虽然从县市“立委”补选、国民党中常委选举中都看得到改革的影子,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地区的改革无效与阻力,改革代价沉重,似乎彰显着国民党的政治文化已经恶劣到极致,虽然马英九咬牙踏上改革之路,但积重难返,任重道远。
其三,民心焦虑不满。这种焦虑一方面指向经济没有“马上好”,一方面指向马英九的“全民总统”理念。历经多年社会动荡、经济衰败,民众的生活品质大为缩水,对执政当局的不满已到心理承受能力的临界点。在马英九竞选口号“马上好”的一再鼓动下,民众期望自然高涨,马英九也以民生问题的解决,特别是经济发展为首要指标。但是,马英九团队高估了松绑两岸经贸的初期效益,未料到全球金融危机的突然袭击,“马上好”变成“马上不好”,民众的耐心终于崩溃。此外,马英九对“扁案”的坚持不介入,对绿营人士的任用,做“全民总统”的“雄心”,加上蓝营高层以及各党间的权力竞逐、牵扯,都难以平息深蓝支持者多年来蓄积的委屈,有违深蓝支持者的意愿,因此,基本盘有所疏离。
其四,在野党毫无理性的“打马”,手段相当阴毒。一方面,马英九施政的诸多缺失让民进党抓住了把柄,使其毫无理性的“打马”操作既有了“民意的基础”,也引导了“民意认同”。另一方面,民进党为了一党之私,高举所谓“台湾主体意识”,说马“对于中国极尽卑躬谄媚之能事”,把其两岸、“外交”政策扭曲为“矮化主权”、“出卖台湾利益”、“外交休克”,恐吓民众“ECFA是典型的包着糖衣的毒药”,说马的改革“拢是假、骗很大”,将马及其施政团队涂抹成“无能”之辈,甚至让“无能论”弥漫整个社会,更将马执政这两年说成是“崩溃的两年”,所有这些都旨在从根本上动摇民众对马的信任和信心,也实际上蛊惑、蒙蔽了不少不明就里的民众。
“改变已经发生”
马英九目前的民意支持度仍在低谷区徘徊,5月19日《联合报》的民调显示,马团队两年来的施政表现,民众给了58分接近及格边缘的分数。但看马英九执政两周年的讲话,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马英九对理想的坚持并没有因此而懈怠,他仍要全力推动台湾迫切需要的改革,仍要全力以赴地实现他心中的台湾愿景。当然,《联合报》的民调也显示,50%的民众肯定马英九的能力,58%的民众信赖马英九。
马英九自称,他是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历经两年的执政风雨,马英九对岛内政情与现实有更加深刻的体认,对自己和团队的个性弱项有了更加分明的认识,从幕僚与行政团队的人事异动来看,马英九正调整个人风格与团队特质的取向,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马英九目前的低分数只是其执政的必经过程,而非最终的执政败果。正如马英九自己所言,“改变正在发生”,未来的两年才是马英九执政成败的关键。
2010年5月20日,马英九执政整两年。
5月19日,马英九召开执政两周年记者会,以“大步向前,开创黄金十年”为题,向岛内人民做出“期中总结”,其中,有施政成果,有未来愿景,也有对这两年施政的检讨。从马英九体貌上的变化,人们可以看出他在这两年中的操劳,以及遭遇的艰辛。龙应台女士曾慨叹:“可怜的马英九!”这是一个识马者内心深处对他感同身受般的痛惜。为什么 “可怜”?因为他有理想,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远,不论这种差距原因何在,他至今仍在民望的低谷区坚持着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方向一:
两岸与对外关系的“良性循环”
完成对“台独”执政的拨乱反正,让两岸与对外关系呈现“良性循环”,是马英九为自己任期定下的两岸与对外关系上的方向和目标,也是马英九在两周年记者会上所谓 “和平护国”的愿景。
李登辉、陈水扁近20年“台独”执政结果是:两岸不和平、经济大衰落、国际不买账,台湾政治、“外交”、经济利益全面陷入危机与边缘化。这使得长期以来国民党在台湾打下的基业,那些始终被视为优于大陆、可抗衡大陆的政治、经济筹码快速流失,而与此同时大陆的国力迅速崛起,两岸优劣态势逆转,作为“中华民国”的忠实捍卫者,马英九既不甘心也很着急。因此,他要力争八年任期,并利用这八年完成对“台独”执政的拨乱反正,达成两岸与对外关系的“良性循环”,重振台湾失去的竞争力。
对马英九来说,两岸关系的终点在哪里不是他要解决的问题,他也难以解决,他能肯定的就是两岸关系是台湾所有问题的症结,因此,政治、经济、“外交”困境,都要从两岸关系正常化来着手化解。为此,他营造两岸和平环境,维持“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的‘不统、不独、不武’”状态,并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他认为,“两岸关系改善有益国际关系拓展,而国际关系的拓展,又会让台湾对深化两岸关系更有意愿及信心”,这就是“良性循环”。
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台湾与大陆实现“大三通”,开放陆客观光,扩大并深化各方面的交流,签订ECFA等经贸协议,在两岸“外交休兵”下进行“正常外交”,稳固“邦交”,恢复台美互信,并扩大国际活动空间,等等,就成为马英九施政的主要目标。
方向二:
建构新的岛内政治文化模式
以八年任期奠定新的政治文化模式,是马英九的另一个执政方向。马英九在两周年记者会上所谓 “文化兴国”的愿景,就隶属于这个方向。“以文化发扬台湾优势,让台湾特色文化软实力感动世界”,是这一愿景的基本内容。台湾的“优势文化”在哪里?就是马英九所谓的“民主政治”。但台湾民主政治的恶质形象屡屡通过媒体散播出去。
李登辉、陈水扁执政近20年,给台湾社会留下诸多负面的政治文化“资产”,其一就是李登辉时期的黑金政治。黑金政治源于国民党屈从或利用地方派系以巩固执政根基,由此衍生派系政治。地方派系运用金钱与暴力影响选举,恶质选举又导致形成“立院”功能不彰,民主体质不良,政治风气颓败的恶性循环,也让国民党付出失去政权的代价。对国民党而言,改革派系政治的恶劣风气,让台湾彻底告别黑金政治,是非做不可的改革。
其二是陈水扁时期将政治挂帅发挥到极致,对司法权肆意干扰,在法律上奸诈取巧、双重标准,在选举议题的操控上更是不择手段至无法无天的境地,民众被肆意操弄欺骗。这些政治人物玩权弄法,不择手段,不顾民生,进一步扭曲了公平正义、公道是非等道德伦理基本价值观念。
马英九对岛内政治文化的重新建构,就从上述两个层次着手。马英九对国民党黑金政治、官僚腐化、派系倾轧极不认同,因为马英九的政治文化与国民党政治文化大异其趣。马英九的政治文化,原则上讲求清廉自律,不搞派系、没有人情包袱,没有利益交换,一切依法依程序办理,而国民党内目前仍盛行私相授受、利益交换、“乔”事情的政治文化习气,这样的党当然不能完全配合马英九的施政步调,也正因此,马英九历来高举国民党改革的大旗。早在“法务部长”任内,马英九就大刀阔斧地扫除黑金,并因此而得罪了地方派系和李登辉,最终黯然离职。而2005年与王金平竞逐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胜出,实际上正凸显了基层党员对国民党老旧政治文化的不满,以及对国民党改革的高度期待。可以说,马英九的政治文化与运作模式与马英九的施政必然是一体两面,如影随行。以新的政治文化建构新的政治运作机制,是马英九顺利推动政务,保证执政正当性的政治基础。此外,“廉政风纪、守宪不滥权、中道不操弄”,“坚持领导正派、干净政府”,必然是马英九整顿吏治、重建政治道德的目标。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据《联合报》趋势数据显示,马英九上台以来,声望由就职初期的66%一路下滑,2009年执政周年时虽回升至52%,但在“八八水灾”后,满意度重挫至29%,此后一直维持在30%左右的低迷水平;3月18日当选两周年前夕,马声望未见起色,好评更降至27%的新低点。4月底“双英辩”会后,好评上升到38%,这次就职两周年的调查,马声望变化不大,满意度为39%,是近一年来最高点,不满意比率则维持43%。
可以说,66%与27%之间的落差,正体现了马英九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个差距的原因何在?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点:
其一,马英九及其团队作为政治人的先天缺陷。从马英九上台的第一刻起,民意对他的要求就有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从清廉正派的形象认同转为寄望施政绩效之达成,亦即其施政能力开始接受民意的检验。但马英九团队中多学者清流,擅理论而拙操作,缺少政治权谋,思虑欠周,自我感觉良好而忽略沟通,政治警觉性、敏感度都不够,危机意识不足,危机处理上常常被动,两年来在“毒奶粉”、“八八水灾”、“新流感”、“美牛进口”以及ECFA签订与否等事件上频频发生领导危机,让民众感受不到其执政能力。
其二,改革初启,阻碍重重。这点在国民党的几次地方败选上最为凸显。马英九接任国民党主席,直接目的就是党务革新。然而,两年来,虽然从县市“立委”补选、国民党中常委选举中都看得到改革的影子,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地区的改革无效与阻力,改革代价沉重,似乎彰显着国民党的政治文化已经恶劣到极致,虽然马英九咬牙踏上改革之路,但积重难返,任重道远。
其三,民心焦虑不满。这种焦虑一方面指向经济没有“马上好”,一方面指向马英九的“全民总统”理念。历经多年社会动荡、经济衰败,民众的生活品质大为缩水,对执政当局的不满已到心理承受能力的临界点。在马英九竞选口号“马上好”的一再鼓动下,民众期望自然高涨,马英九也以民生问题的解决,特别是经济发展为首要指标。但是,马英九团队高估了松绑两岸经贸的初期效益,未料到全球金融危机的突然袭击,“马上好”变成“马上不好”,民众的耐心终于崩溃。此外,马英九对“扁案”的坚持不介入,对绿营人士的任用,做“全民总统”的“雄心”,加上蓝营高层以及各党间的权力竞逐、牵扯,都难以平息深蓝支持者多年来蓄积的委屈,有违深蓝支持者的意愿,因此,基本盘有所疏离。
其四,在野党毫无理性的“打马”,手段相当阴毒。一方面,马英九施政的诸多缺失让民进党抓住了把柄,使其毫无理性的“打马”操作既有了“民意的基础”,也引导了“民意认同”。另一方面,民进党为了一党之私,高举所谓“台湾主体意识”,说马“对于中国极尽卑躬谄媚之能事”,把其两岸、“外交”政策扭曲为“矮化主权”、“出卖台湾利益”、“外交休克”,恐吓民众“ECFA是典型的包着糖衣的毒药”,说马的改革“拢是假、骗很大”,将马及其施政团队涂抹成“无能”之辈,甚至让“无能论”弥漫整个社会,更将马执政这两年说成是“崩溃的两年”,所有这些都旨在从根本上动摇民众对马的信任和信心,也实际上蛊惑、蒙蔽了不少不明就里的民众。
“改变已经发生”
马英九目前的民意支持度仍在低谷区徘徊,5月19日《联合报》的民调显示,马团队两年来的施政表现,民众给了58分接近及格边缘的分数。但看马英九执政两周年的讲话,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马英九对理想的坚持并没有因此而懈怠,他仍要全力推动台湾迫切需要的改革,仍要全力以赴地实现他心中的台湾愿景。当然,《联合报》的民调也显示,50%的民众肯定马英九的能力,58%的民众信赖马英九。
马英九自称,他是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历经两年的执政风雨,马英九对岛内政情与现实有更加深刻的体认,对自己和团队的个性弱项有了更加分明的认识,从幕僚与行政团队的人事异动来看,马英九正调整个人风格与团队特质的取向,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马英九目前的低分数只是其执政的必经过程,而非最终的执政败果。正如马英九自己所言,“改变正在发生”,未来的两年才是马英九执政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