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谱,就是看着谱,把乐谱上所标记的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准确地唱出来。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做起来难度不小,因为识谱时要眼(看谱)、口(唱谱)、耳(听音准)、手(打节奏)、脑(统帅)同时并举。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中小学毕业生的识谱率还不足0.5%。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识谱教学是否采用了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喜欢并掌握。
1. 从学生熟悉的歌曲入手
一般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我就问他们最喜欢的歌曲有哪些,回答几乎都是当红歌星的流行歌曲。我请学生上台表演,只有胆子稍大的学生愿意展示。不管学生的表现如何,得到的肯定是鼓励及赞美的掌声。接下来我问学生:“刚才你唱的歌曲,如果给你歌谱你会唱谱吗?”“不会。”“为什么呢?”学生的回答总是说不知道怎么唱,唱谱很难等。接下来就进入正题了,我用一首所有学生都熟悉的歌曲做示范,如《世上只有妈妈好》,先出示歌词请大家唱一遍,然后哼一次旋律,再出示歌谱,请学生跟着音乐唱歌谱,试唱过后学生发现唱歌谱好像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这就建立起学生对唱歌谱的兴趣及信心。接下来我趁热打铁,再展示几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谱,如《欢乐颂》、《落雨大》、《小星星》、《希望》等。一段时间的识谱知识的积累让学生不畏惧甚至喜欢上了唱旋律,这也为日后的教学奠定了好的基础。
2. 让小乐器进入课堂
选择小乐器让学生接受器乐学习的培训,不失为既经济又方便的好方法。我认为,竖笛是一个很好的音乐教学辅助手段。学生掌握了竖笛的基本演奏法之后,我发下了学生熟悉的歌谱,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进行演奏。然而,要锻炼两只手的协调能力,十个手指流畅地表达音乐,眼睛还要看着谱子,控制气息,这说来容易做来难。在长期大量的旋律的吹奏中,部分优秀的学生慢慢地可以练就一目几小节的视谱能力,学得相对差的学生可以看着谱子将每个音符吹奏出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当学生能够完整地吹奏一首乐曲,我先用钢琴伴奏,再加上原版的伴奏,到后来,大部分学生可以和着伴奏投入地表演了。这个时候又可以变换花样,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吹奏竖笛,一组唱旋律,有时也唱歌词,效果相当不错。
3. 趣味识谱法
识谱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而在于视唱实践。利用趣味识谱法,帮助学生进行视唱练习,能让学生体验识谱的乐趣。如在旋律视唱方面可进行顺唱(从头至尾)、逆唱(从尾至头)的练习。或旋律接龙练习。或变换小节视唱练习,由学生将写好的旋律卡片任意放进空的小节内,接成曲调视唱,卡片变动位置接成新曲调再视唱。出示1、2、3、5、6,由学生按指定的拍子,组成曲调进行视唱。在教学中我有时还会利用柯达伊手势,帮助学生进行音阶练习和音高训练,培养音准能力,这也是提高识谱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4. 识谱无涯“创”作舟
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以来把音乐创作置于音乐教学的内容之外。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音乐创作太高深,不是普通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但是,我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识谱能力后,在课堂中穿插旋律创作,会更加激起学生对识谱的兴趣,这个“创”让学生插上了翅膀,可以在识谱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创作。在一次的民歌欣赏中,我们同时欣赏了新疆民歌《虹彩妹妹》和陕北民歌《赶牲灵》,在视唱和分析曲谱的时候,我特别引导学生将两首歌曲的结束音进行了比较:《虹彩妹妹》的结束音是la,《赶牲灵》的结束音是suo。我问:“要是把这两首歌曲的结束音互换一下或者用其他的音来结尾,大家觉得行不行?”学生们一致回答:“不行!”“为什么不行呢?”“老师,你不觉得唱起来怪怪的吗?”显然,学生们已经从音乐的风格中感受到旋律的走向了。我在黑板上写上《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一个乐句,让学生填上结束音:3 5 65 3 | 23 2 1 2 | 3 5 1 2 | 3 2 1—|( )—— —||学生争议最多的是“6”或者“1”。这时,我提醒学生:“不同的结束音大家可以细细的唱上两遍,感受一下哪个更好。”学生仔细地唱上几遍后,给出了肯定的答复。我趁热打铁:“大家为什么觉得6作为结束音更好呢?”学生的答案是:觉得好听些、感觉音乐更加深情、让人回味无穷……我告诉学生:“大家知道吗?这就是作曲。同学们,你们可以自己创作旋律啦!”“老师,真的?不可能,我们又不是音乐学院作曲的学生,怎么可能呢?”“你们不相信啊,那咱们再来试试吧!”于是,我又写了一个乐句,并且轻轻地唱出了一段旋律,一边往黑板上抄写着,一边问:“这样可以吗?这句好听吗?其实,只要你想好了结束音,前边的这些音就是要向这个音过渡的。你觉得怎样好听、怎样顺耳就怎样写。”我的话还没说完,教室里热闹起来了:“呀,这就是作曲啊,真有意思!”学生们的脸上露出了欣喜。这时我提醒学生:“同学们,如果我们不会识谱,能进行旋律创作吗?”“不能。”“为什么不能呢?”“唱都不会,怎么会写呢?”“确实,旋律是音乐的灵魂,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民族特征,都首先从旋律中表现出来,因此,它又包含着节奏、调式、调性等多种因素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经过我的讲解,学生对旋律的认识和识谱的作用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从此之后,很多学生不再认为音乐创作多么高深,有些学生不仅喜欢课堂中的创作环节,甚至有点上瘾,总有一种想要施展自己才能的欲望。特别是自己的创作被当做范例让全班演唱或演奏,更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而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识谱能力又激起了学生的创作激情,让“识谱”成为“创”的催化剂。
总之,通过各种手段能让学生感受到到识谱的乐趣,在视听、演奏、听唱、表演等基本功训练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得识谱的知识和信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识谱教学中我们还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责任编辑魏文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从学生熟悉的歌曲入手
一般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我就问他们最喜欢的歌曲有哪些,回答几乎都是当红歌星的流行歌曲。我请学生上台表演,只有胆子稍大的学生愿意展示。不管学生的表现如何,得到的肯定是鼓励及赞美的掌声。接下来我问学生:“刚才你唱的歌曲,如果给你歌谱你会唱谱吗?”“不会。”“为什么呢?”学生的回答总是说不知道怎么唱,唱谱很难等。接下来就进入正题了,我用一首所有学生都熟悉的歌曲做示范,如《世上只有妈妈好》,先出示歌词请大家唱一遍,然后哼一次旋律,再出示歌谱,请学生跟着音乐唱歌谱,试唱过后学生发现唱歌谱好像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这就建立起学生对唱歌谱的兴趣及信心。接下来我趁热打铁,再展示几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谱,如《欢乐颂》、《落雨大》、《小星星》、《希望》等。一段时间的识谱知识的积累让学生不畏惧甚至喜欢上了唱旋律,这也为日后的教学奠定了好的基础。
2. 让小乐器进入课堂
选择小乐器让学生接受器乐学习的培训,不失为既经济又方便的好方法。我认为,竖笛是一个很好的音乐教学辅助手段。学生掌握了竖笛的基本演奏法之后,我发下了学生熟悉的歌谱,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进行演奏。然而,要锻炼两只手的协调能力,十个手指流畅地表达音乐,眼睛还要看着谱子,控制气息,这说来容易做来难。在长期大量的旋律的吹奏中,部分优秀的学生慢慢地可以练就一目几小节的视谱能力,学得相对差的学生可以看着谱子将每个音符吹奏出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当学生能够完整地吹奏一首乐曲,我先用钢琴伴奏,再加上原版的伴奏,到后来,大部分学生可以和着伴奏投入地表演了。这个时候又可以变换花样,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吹奏竖笛,一组唱旋律,有时也唱歌词,效果相当不错。
3. 趣味识谱法
识谱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而在于视唱实践。利用趣味识谱法,帮助学生进行视唱练习,能让学生体验识谱的乐趣。如在旋律视唱方面可进行顺唱(从头至尾)、逆唱(从尾至头)的练习。或旋律接龙练习。或变换小节视唱练习,由学生将写好的旋律卡片任意放进空的小节内,接成曲调视唱,卡片变动位置接成新曲调再视唱。出示1、2、3、5、6,由学生按指定的拍子,组成曲调进行视唱。在教学中我有时还会利用柯达伊手势,帮助学生进行音阶练习和音高训练,培养音准能力,这也是提高识谱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4. 识谱无涯“创”作舟
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以来把音乐创作置于音乐教学的内容之外。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音乐创作太高深,不是普通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但是,我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识谱能力后,在课堂中穿插旋律创作,会更加激起学生对识谱的兴趣,这个“创”让学生插上了翅膀,可以在识谱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创作。在一次的民歌欣赏中,我们同时欣赏了新疆民歌《虹彩妹妹》和陕北民歌《赶牲灵》,在视唱和分析曲谱的时候,我特别引导学生将两首歌曲的结束音进行了比较:《虹彩妹妹》的结束音是la,《赶牲灵》的结束音是suo。我问:“要是把这两首歌曲的结束音互换一下或者用其他的音来结尾,大家觉得行不行?”学生们一致回答:“不行!”“为什么不行呢?”“老师,你不觉得唱起来怪怪的吗?”显然,学生们已经从音乐的风格中感受到旋律的走向了。我在黑板上写上《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一个乐句,让学生填上结束音:3 5 65 3 | 23 2 1 2 | 3 5 1 2 | 3 2 1—|( )—— —||学生争议最多的是“6”或者“1”。这时,我提醒学生:“不同的结束音大家可以细细的唱上两遍,感受一下哪个更好。”学生仔细地唱上几遍后,给出了肯定的答复。我趁热打铁:“大家为什么觉得6作为结束音更好呢?”学生的答案是:觉得好听些、感觉音乐更加深情、让人回味无穷……我告诉学生:“大家知道吗?这就是作曲。同学们,你们可以自己创作旋律啦!”“老师,真的?不可能,我们又不是音乐学院作曲的学生,怎么可能呢?”“你们不相信啊,那咱们再来试试吧!”于是,我又写了一个乐句,并且轻轻地唱出了一段旋律,一边往黑板上抄写着,一边问:“这样可以吗?这句好听吗?其实,只要你想好了结束音,前边的这些音就是要向这个音过渡的。你觉得怎样好听、怎样顺耳就怎样写。”我的话还没说完,教室里热闹起来了:“呀,这就是作曲啊,真有意思!”学生们的脸上露出了欣喜。这时我提醒学生:“同学们,如果我们不会识谱,能进行旋律创作吗?”“不能。”“为什么不能呢?”“唱都不会,怎么会写呢?”“确实,旋律是音乐的灵魂,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民族特征,都首先从旋律中表现出来,因此,它又包含着节奏、调式、调性等多种因素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经过我的讲解,学生对旋律的认识和识谱的作用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从此之后,很多学生不再认为音乐创作多么高深,有些学生不仅喜欢课堂中的创作环节,甚至有点上瘾,总有一种想要施展自己才能的欲望。特别是自己的创作被当做范例让全班演唱或演奏,更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而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识谱能力又激起了学生的创作激情,让“识谱”成为“创”的催化剂。
总之,通过各种手段能让学生感受到到识谱的乐趣,在视听、演奏、听唱、表演等基本功训练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得识谱的知识和信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识谱教学中我们还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责任编辑魏文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