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绝对贫困消除后,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上,开始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战略切换。社会救助制度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兜底保障,如今需要进一步明确社会救助的目标定位、存在的短板及改革方向,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民生基础。在乡村振兴的视角下,当前农村社会救助应进行功能升级,从巩固保障生存基础、维护底线公平的基本目标转变到提高贫困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城乡融合共治等新的目标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脱贫人口的返贫风险及整体性治理研究”(编号:22CSH019);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贫困线边缘群体的多维贫困识别及救助政策优化研究”(编号:ZR202111260051); 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相对贫困人口的多维贫困识别与救助优化研究”(编号:QDSKL220102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绝对贫困消除后,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上,开始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战略切换。社会救助制度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兜底保障,如今需要进一步明确社会救助的目标定位、存在的短板及改革方向,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民生基础。在乡村振兴的视角下,当前农村社会救助应进行功能升级,从巩固保障生存基础、维护底线公平的基本目标转变到提高贫困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城乡融合共治等新的目标定位。面对农村庞大的低收入人口,目前社会救助体系还存在救助标准低、救助覆盖面窄、救助方式单一等问题,在未来应把社会救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超越传统的理念和实践。在救助标准上拟定多维贫困指标,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在救助内容上优化分层分类格局,扩展救助覆盖面;在救助方式上增加服务型救助,满足多样化的救助需求。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2005—2019年11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以“五通”为基本概念框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的减贫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减贫,并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得到了印证;“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促进对外投资、双边贸易,显著推动沿线国家减贫;“一带一路”倡议对与中国金融合作程度、政治互信程度高的国家减贫推动作用较大。“一带一路”倡议
从跨学科视角系统梳理经济学、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地理学和统计学对中国农村多维贫困概念和研究范式的不同理解。研究发现:(1)各学科的研究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对“动态多维贫困”等概念的关注,对“多维贫困测量与识别”等议题的探讨,以及对多维贫困分析框架的广泛应用;(2)各学科的研究又各具特色,一是经济学衍生了“资产贫困”概念,地理学衍生了“空间贫困”和“综合贫困”概念,综合人文社会科学衍生了“隐性贫困”
<正>引言:在高校当中,教学秘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位,其工作与整个教育教学任务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高校管理重点的突出,以及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的助手,主要执行高校常规管理活动,在高校的管理、教学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在新时期的高校发展中,教学秘书应当对创新工作价值进行理解,从而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对工作态度、工作目标进行明确,从而更好的为高
<正>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全年国内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速为3.9%。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97037亿元,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
中国扶贫治理战略已经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化为治理相对贫困,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治理相对贫困已成为新的工作重点。本文在梳理数字经济治理相对贫困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数字经济发展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13—2020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与农村多维相对贫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发展初期因数字鸿沟会扩大农村多维相对贫困,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深入则会缓解农村多维相
目前“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外减贫合作研究很少关注妇女减贫,相关研究存在性别视角缺失的问题。补充性别视角可以发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妇女减贫合作建立在深厚的现实基础之上,以中国妇女赋权减贫经验为模板的妇女减贫发展新思路,通过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发展合作、经贸合作以及人文交流等路径,渗透在沿线妇女减贫合作的实践探索之中,中国妇女减贫经验对于沿线国家具有重要的可借鉴意义。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妇女减贫经验的国际
在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胜利之后,加强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成为了现阶段的发展目标,而农村金融则是其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本文以2006—2019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户减贫增收效应之间的关系,检验农村金融发展是否能够有效改善农户经济状况。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户经济水平的改善产生消极影响,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农户经济水平的改善产生积极影响,并且农村金融发展
本文采用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对消费贫困减贫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仅能够抑制相对消费贫困的发生,还可以降低相对消费贫困的强度;(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通过放松流动性约束和便利支付来减轻相对消费贫困,同时流动性约束与相对消费贫困之间存在“U”型关系;(3)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对消费贫困减贫效应在2016年之后
借助CiteSpace软件对40年来我国女性教育研究的文献进行全面梳理,深入分析我国女性教育领域的研究进展,揭示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女性教育未来的研究方向,即要关注女性教育地位评价体系的构建、女性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多学科融合的交叉研究、国际化与本土化等诸多问题。并指出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本土化女性教育研究框架和内容体系,是女性教育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以期为更深刻地认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从激发内力入手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而人力资本是激发内力、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因素。基于人力资本视角,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减贫的影响,探讨了非农就业水平在人力资本作用于贫困过程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在相对贫困的标准下,贫困农村家庭的教育、健康、技能培训和迁移水平均比非贫困农村家庭的水平低;教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