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一道单项填空试题引发的课堂争论为切入点,结合实例,简要介绍了“悟导练”教学方法在语法复习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了有关注意事项。
关键词:悟 导 练 自主学习
一、试题争论
近日随堂听课时,一道单项填空试题引发了一场争论。
原题如下:
The boss_________ department Ms King worked in ten years ago looked down upon women.
A. in which B. in that C. whose D. which
大家对于该句的主干部分没有异议:The boss looked down upon women. 意为“那个老板歧视妇女”。争论的焦点在于对主语The boss的定语结构的理解。
参考答案是C. whose,旨在考查关系代词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由于department与先行词The boss之间是所属关系,故选用关系代词whose引导定语从句。将从句中的介词in提前即变为:The boss in whose department Ms King worked,也就是说“十年前金女士所工作部门的那个老板”。全句的意思是“十年前金女士所工作部门的那个老板歧视妇女”。这种理解顺理成章,也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同。
但是,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部分同学坚称答案应当是B. in that。由于正在复习定语从句,于是就这个介词in后面所加的that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争论的结果是:教师折服,道了歉,还夸奖了“反动派”。
原来,这部分同学没有受思维定势的干扰,将答案B中的that理解为指示代词,即介词短语in that department作定语修饰The boss,意为“那个部门的老板”。而that department后边是一个省略了关系代词which的定语从句,因为它在定语从句中作worked in的宾语,即:that department(which)Ms King worked in ten years ago,意为“十年前金女士所工作的那个部门”。按照这样的理解,完整的句子是:The boss in that department(which)Ms King worked in ten years ago looked down upon women,句意基本不变。
由于理解角度不同,出现了两个正确答案,试题本身在命题方面确实不够严密。然而,失误的命题所引发的争执过程却具有特别的意义。授课教师坦承自己的失误,非但没有失去面子,反而赢得了学生的尊敬。更为重要的是,肯定学生的“非议”,既保护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和积极性,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价值不可小觑。
其实,这一“意外”的争执得益于该教师平时采用的“悟导练”教学方法。
二、新的教法
“悟导练”教学方法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教研室教研员曹荣苏老师主持的一项省级教科研课题的成果。所谓“悟导练”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感悟、探究等方式,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进行语法复习需要适量的练习。但练习不是目的,关键是要把做题的过程变成消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包括知识的迁移,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采用自主探究式,体悟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学选用的语料要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以便在语言运用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同时有效地发展思维。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跳出题海去领悟其深义。具体做法如下。
1. 课前:命题导悟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精心设计“诊断性练习”,让学生先练再思。比如,关于It用法的诊断性习题:
【示例1】
① It was 5 years ago_________ I began to learn English.
A. when B. at which C. that D. since
② It was several days_________ I began to know her.
A. while B. thatC. before D. when
答案:① C. ② C.
习题任务旨在抛砖引玉,帮助学生了解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自己在知识应用或解题思维方面存在的漏洞,激发他们开动脑筋,初步思考对策,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走进课堂。这样,师生双方都有备而来,更容易擦出思维的火花,复习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效率自然也就更高。
2. 课中:变题导悟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不仅仅体现在活动的参与,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投入。
教师批阅“诊断性练习”,统计、梳理好共性问题,针对典型错误编制“矫正性练习”,通过变换结构和语境,创设不同的情景,有的放矢地导练、导悟。
(1)变式启思一:
首先,教师经过精选精编,呈现以下典型的易错、易混的微型情景材料,让学生观察、研读、填空,要求说明选择的原因并标志出解题的关键点。比如:
【示例2】
第1-4题:选择when/since/before/that填空。
① It was at 3 oclock [CD#3] we met each other.
② It was 3 oclock_________ we met each other.
③ It was 3 hours_________ we met each other.
④ It is 3 hours_________ we met each other.
生1:① [ZZ(Z]It was[ZZ)] at 3 oclock that we met each other. 强调句型;
生2:② [ZZ(Z]It was[ZZ)] 3 oclock when we met each other. when引导时间状语从句,It是代词,表时间;
生3:③ [ZZ(Z]It[ZZ)] was 3 hours before we met each other. before引导时间状语从句,意为“过了……才……”;
生4:④ [ZZ(Z]It[ZZ)] is 3 hours since we met each other. since引导时间状语从句,意为“自从……已经……”。
紧接着,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领会的情况以及应试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再做出新的调整。
(2)变式启思二:
【示例3】
第5-8题:选择It/What/As/That填空。
⑤_________ is known to all that we met each other 3 hours ago.
⑥_________ is known to all, we met each other 3 hours ago.
⑦_________ is known to all is that we met each other 3 hours ago.
⑧_________ we met each other 3 hours ago is known to all.
生5:⑤ [ZZ(Z]It is[ZZ)] known to all that we met each other 3 hours ago. It是形式主语, 真正的主语是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
生1:⑥ [ZZ(Z]As is[ZZ)] known to all, we met each other 3 hours ago. As是关系代词,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先行词是逗号后面的整个句子;
生2:⑦ [ZZ(Z]What is known[ZZ)] to all is that we met each other 3 hours ago. What引导主语从句,that引导表语从句;
生3:⑧ [ZZ(Z]That[ZZ)] we met each other 3 hours ago is known to all. That引导主语从句。
在上述两个环节的示例中,教师利用多角度、多方位、开放性的“变式”语境,引导学生综合关注语法的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语用(use),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进行自主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和积极的思考,自主对比,发现了语境的差异,加深了对语法知识和语句意义的理解,揣摩命题人的意图,揭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解决类似问题的规律。教师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给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机会,整个复习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体悟、开悟、顿悟、彻悟的思维过程,“讲堂”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学堂”,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关键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 课后:练题自悟
鼓励学生在课外的做题实践中学以致用,自觉地“悟”题——在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做题,在做题的基础上思考和总结。
【示例4】
— When did you meet each other?
— It was at 3 oclock_________ we came to the party.
A. that B. then C. which D. when
生1:选择A. that;
生2:选择D. when;
实际上,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错误及思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当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探究方法,自主分析错因,辨析易错语境,体悟正确方法。
回到上述试题,该题的正确答案是D. when。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道题是一道“微型的完形填空”,体现了语法考查与语境、语义考查的完美结合。单纯从第二句的句意和语法角度出发,易误选A. that,构成强调句型。而一旦将对话的前后句联系起来整体考虑,就会发现该答案虽然语法正确,但是答非所问。进一步思考会发现,第二句是一个省略句,根据上下文,完整的表达应当为:It was at 3 oclock when we came to the party (that we met each other).,意思是说“我们是在三点钟到达聚会时见面的”。这就需要关注上下文语境,巧妙运用“还原法”来应对这类变形的试题。
学生有了深刻的教训,便有了更好的悟性,自然能够触类旁通,辨多识广,解题时自然会心明眼亮。学生一旦养成了多角度审视、思考的习惯,便能自觉关注语境、语义,兼顾必要的语法结构的分析,解题就有根有据。
三、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在语法复习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悟”和“练”固然非常重要,教师的“导”也十分必要。为此,笔者认为,在采用“悟导练”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给空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体验和思考的机会。
2.给时间:给予学生适度的分析、思考和领悟的余地。
3.给帮助: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化差异,需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对于基础实、悟性高的学生,可以注重方法的指点,以及必要的点拨和启发;而对于基础弱、悟性差的学生,则需要多示范引导,甚至个别化的辅导。
四、结语
总而言之,“悟导练”教学方法顺应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的要求: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方法淡化了教师对语法规则的简单说教,强化了学生对语境的自主领悟和知识的运用,是对中学英语语法复习教学的优化。该教学方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及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兼顾了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在有效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曹荣苏.“悟导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N].南京: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江苏省教科院课程研究中心网,2009年5月5日.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悟 导 练 自主学习
一、试题争论
近日随堂听课时,一道单项填空试题引发了一场争论。
原题如下:
The boss_________ department Ms King worked in ten years ago looked down upon women.
A. in which B. in that C. whose D. which
大家对于该句的主干部分没有异议:The boss looked down upon women. 意为“那个老板歧视妇女”。争论的焦点在于对主语The boss的定语结构的理解。
参考答案是C. whose,旨在考查关系代词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由于department与先行词The boss之间是所属关系,故选用关系代词whose引导定语从句。将从句中的介词in提前即变为:The boss in whose department Ms King worked,也就是说“十年前金女士所工作部门的那个老板”。全句的意思是“十年前金女士所工作部门的那个老板歧视妇女”。这种理解顺理成章,也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同。
但是,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部分同学坚称答案应当是B. in that。由于正在复习定语从句,于是就这个介词in后面所加的that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争论的结果是:教师折服,道了歉,还夸奖了“反动派”。
原来,这部分同学没有受思维定势的干扰,将答案B中的that理解为指示代词,即介词短语in that department作定语修饰The boss,意为“那个部门的老板”。而that department后边是一个省略了关系代词which的定语从句,因为它在定语从句中作worked in的宾语,即:that department(which)Ms King worked in ten years ago,意为“十年前金女士所工作的那个部门”。按照这样的理解,完整的句子是:The boss in that department(which)Ms King worked in ten years ago looked down upon women,句意基本不变。
由于理解角度不同,出现了两个正确答案,试题本身在命题方面确实不够严密。然而,失误的命题所引发的争执过程却具有特别的意义。授课教师坦承自己的失误,非但没有失去面子,反而赢得了学生的尊敬。更为重要的是,肯定学生的“非议”,既保护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和积极性,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价值不可小觑。
其实,这一“意外”的争执得益于该教师平时采用的“悟导练”教学方法。
二、新的教法
“悟导练”教学方法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教研室教研员曹荣苏老师主持的一项省级教科研课题的成果。所谓“悟导练”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感悟、探究等方式,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进行语法复习需要适量的练习。但练习不是目的,关键是要把做题的过程变成消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包括知识的迁移,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采用自主探究式,体悟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学选用的语料要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以便在语言运用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同时有效地发展思维。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跳出题海去领悟其深义。具体做法如下。
1. 课前:命题导悟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精心设计“诊断性练习”,让学生先练再思。比如,关于It用法的诊断性习题:
【示例1】
① It was 5 years ago_________ I began to learn English.
A. when B. at which C. that D. since
② It was several days_________ I began to know her.
A. while B. thatC. before D. when
答案:① C. ② C.
习题任务旨在抛砖引玉,帮助学生了解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自己在知识应用或解题思维方面存在的漏洞,激发他们开动脑筋,初步思考对策,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走进课堂。这样,师生双方都有备而来,更容易擦出思维的火花,复习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效率自然也就更高。
2. 课中:变题导悟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不仅仅体现在活动的参与,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投入。
教师批阅“诊断性练习”,统计、梳理好共性问题,针对典型错误编制“矫正性练习”,通过变换结构和语境,创设不同的情景,有的放矢地导练、导悟。
(1)变式启思一:
首先,教师经过精选精编,呈现以下典型的易错、易混的微型情景材料,让学生观察、研读、填空,要求说明选择的原因并标志出解题的关键点。比如:
【示例2】
第1-4题:选择when/since/before/that填空。
① It was at 3 oclock [CD#3] we met each other.
② It was 3 oclock_________ we met each other.
③ It was 3 hours_________ we met each other.
④ It is 3 hours_________ we met each other.
生1:① [ZZ(Z]It was[ZZ)] at 3 oclock that we met each other. 强调句型;
生2:② [ZZ(Z]It was[ZZ)] 3 oclock when we met each other. when引导时间状语从句,It是代词,表时间;
生3:③ [ZZ(Z]It[ZZ)] was 3 hours before we met each other. before引导时间状语从句,意为“过了……才……”;
生4:④ [ZZ(Z]It[ZZ)] is 3 hours since we met each other. since引导时间状语从句,意为“自从……已经……”。
紧接着,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领会的情况以及应试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再做出新的调整。
(2)变式启思二:
【示例3】
第5-8题:选择It/What/As/That填空。
⑤_________ is known to all that we met each other 3 hours ago.
⑥_________ is known to all, we met each other 3 hours ago.
⑦_________ is known to all is that we met each other 3 hours ago.
⑧_________ we met each other 3 hours ago is known to all.
生5:⑤ [ZZ(Z]It is[ZZ)] known to all that we met each other 3 hours ago. It是形式主语, 真正的主语是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
生1:⑥ [ZZ(Z]As is[ZZ)] known to all, we met each other 3 hours ago. As是关系代词,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先行词是逗号后面的整个句子;
生2:⑦ [ZZ(Z]What is known[ZZ)] to all is that we met each other 3 hours ago. What引导主语从句,that引导表语从句;
生3:⑧ [ZZ(Z]That[ZZ)] we met each other 3 hours ago is known to all. That引导主语从句。
在上述两个环节的示例中,教师利用多角度、多方位、开放性的“变式”语境,引导学生综合关注语法的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语用(use),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进行自主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和积极的思考,自主对比,发现了语境的差异,加深了对语法知识和语句意义的理解,揣摩命题人的意图,揭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解决类似问题的规律。教师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给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机会,整个复习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体悟、开悟、顿悟、彻悟的思维过程,“讲堂”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学堂”,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关键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 课后:练题自悟
鼓励学生在课外的做题实践中学以致用,自觉地“悟”题——在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做题,在做题的基础上思考和总结。
【示例4】
— When did you meet each other?
— It was at 3 oclock_________ we came to the party.
A. that B. then C. which D. when
生1:选择A. that;
生2:选择D. when;
实际上,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错误及思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当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探究方法,自主分析错因,辨析易错语境,体悟正确方法。
回到上述试题,该题的正确答案是D. when。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道题是一道“微型的完形填空”,体现了语法考查与语境、语义考查的完美结合。单纯从第二句的句意和语法角度出发,易误选A. that,构成强调句型。而一旦将对话的前后句联系起来整体考虑,就会发现该答案虽然语法正确,但是答非所问。进一步思考会发现,第二句是一个省略句,根据上下文,完整的表达应当为:It was at 3 oclock when we came to the party (that we met each other).,意思是说“我们是在三点钟到达聚会时见面的”。这就需要关注上下文语境,巧妙运用“还原法”来应对这类变形的试题。
学生有了深刻的教训,便有了更好的悟性,自然能够触类旁通,辨多识广,解题时自然会心明眼亮。学生一旦养成了多角度审视、思考的习惯,便能自觉关注语境、语义,兼顾必要的语法结构的分析,解题就有根有据。
三、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在语法复习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悟”和“练”固然非常重要,教师的“导”也十分必要。为此,笔者认为,在采用“悟导练”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给空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体验和思考的机会。
2.给时间:给予学生适度的分析、思考和领悟的余地。
3.给帮助: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化差异,需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对于基础实、悟性高的学生,可以注重方法的指点,以及必要的点拨和启发;而对于基础弱、悟性差的学生,则需要多示范引导,甚至个别化的辅导。
四、结语
总而言之,“悟导练”教学方法顺应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的要求: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方法淡化了教师对语法规则的简单说教,强化了学生对语境的自主领悟和知识的运用,是对中学英语语法复习教学的优化。该教学方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及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兼顾了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在有效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曹荣苏.“悟导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N].南京: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江苏省教科院课程研究中心网,2009年5月5日.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