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
一、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制定子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提出的目标,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也就是把目标制定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全面分析学情和教材,找准“最近发展区”,以确保目标的可行性。
2. 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态度总是存在差别的,为了真正落实因材施教,找准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必须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依据优中差生知识掌握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子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3.教学目标的参与性。教师在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不仅要了解学生,而且还要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参与目标的制定,使其在目标制定过程中,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责任,产生实现目标的兴趣和动力。学生经过努力达到目标后,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产生了实现更大目标的动机。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打造活力德育课堂
1. 采用对话式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采用对话式教学,首先要精心设计对话话题。对话教学要使教学过程发端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属于问题,所以精心设计对话话题是有效实施对话教学最关键的环节,必须加以系统规划和综合考虑。问题有效,对话教学就会活跃积极、多元有效;问题无效,表面的热闹遮蔽的是实质的平庸。问题设计得好,对话教学就能“步入正轨,渐入佳境”。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状态、学习习惯、心理特点等学情来设计问题,难易控制在“最近发展区”。太浅的问题,如“学生要遵守宪法吗”“公民违法会不会受到处罚?”之类的问题,可能造成课堂气氛表明的活跃,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高难度的问题,如“如何评价我国的法律制度?”,学生一时回答不上,也不利于思维的发展。恰到好处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同时又不会使他们产生失望和挫折感,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2. 创设教学情境,促进知识迁移
教师通过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案例情境,采用讲述、投影、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观察、阅读、分析、讨论,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产生较强的说服力,可以使德育教育获得更深厚的基础和浅显的道理,使德育教育更加具体和鲜活。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讲授“做遵纪守法的人”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将社会上吵得沸沸扬扬的“李天一案件”作为案例情境引入课堂,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李天一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其行为侵害了什么?从“李天一案件”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如果我们不遵纪守法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明白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提高了对违法犯罪危害性的理论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案例教学情境时,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教育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3. 开展体验学习,学生在感悟中成长
体验学习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体验式学习致力于一个非常不同于说教式教学方式的学习训练。它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掌握某些技能,完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德育课关涉知识较为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深奥难懂、枯燥无味,再加上一些德育课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教学上一味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单一的教学方式,让中职生感到德育课就是一种空洞的说教,体会不到那些概念、定义的“真谛”。因此,德育课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体验学习十分必要。例如,笔者在心理健康课程讲授“学会交往,沟通你我”这一教学内容时,打破以往我讲学生听、我板书学生记的做法,而是在课前布置学生做一个“人际交往”体验活动:假设自己心情不愉快时,如何向老师或同学倾诉?接到任务后学生们既忐忑又好奇,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去寻找倾诉对象,按时完成了体验活动,但个别学生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一时不知该找谁去诉说而无法完成体验。上课时笔者以此为契机,强调了人际交往的技巧与重要性以及不善人际交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鼓励没有完成体验的学生再次尝试体验,让学生学会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应有的态度,即冷静思考、认真应对。教师在德育课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体验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大大提高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制定子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提出的目标,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也就是把目标制定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全面分析学情和教材,找准“最近发展区”,以确保目标的可行性。
2. 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态度总是存在差别的,为了真正落实因材施教,找准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必须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依据优中差生知识掌握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子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3.教学目标的参与性。教师在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不仅要了解学生,而且还要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参与目标的制定,使其在目标制定过程中,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责任,产生实现目标的兴趣和动力。学生经过努力达到目标后,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产生了实现更大目标的动机。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打造活力德育课堂
1. 采用对话式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采用对话式教学,首先要精心设计对话话题。对话教学要使教学过程发端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属于问题,所以精心设计对话话题是有效实施对话教学最关键的环节,必须加以系统规划和综合考虑。问题有效,对话教学就会活跃积极、多元有效;问题无效,表面的热闹遮蔽的是实质的平庸。问题设计得好,对话教学就能“步入正轨,渐入佳境”。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状态、学习习惯、心理特点等学情来设计问题,难易控制在“最近发展区”。太浅的问题,如“学生要遵守宪法吗”“公民违法会不会受到处罚?”之类的问题,可能造成课堂气氛表明的活跃,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高难度的问题,如“如何评价我国的法律制度?”,学生一时回答不上,也不利于思维的发展。恰到好处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同时又不会使他们产生失望和挫折感,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2. 创设教学情境,促进知识迁移
教师通过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案例情境,采用讲述、投影、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观察、阅读、分析、讨论,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产生较强的说服力,可以使德育教育获得更深厚的基础和浅显的道理,使德育教育更加具体和鲜活。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讲授“做遵纪守法的人”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将社会上吵得沸沸扬扬的“李天一案件”作为案例情境引入课堂,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李天一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其行为侵害了什么?从“李天一案件”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如果我们不遵纪守法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明白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提高了对违法犯罪危害性的理论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案例教学情境时,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教育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3. 开展体验学习,学生在感悟中成长
体验学习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体验式学习致力于一个非常不同于说教式教学方式的学习训练。它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掌握某些技能,完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德育课关涉知识较为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深奥难懂、枯燥无味,再加上一些德育课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教学上一味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单一的教学方式,让中职生感到德育课就是一种空洞的说教,体会不到那些概念、定义的“真谛”。因此,德育课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体验学习十分必要。例如,笔者在心理健康课程讲授“学会交往,沟通你我”这一教学内容时,打破以往我讲学生听、我板书学生记的做法,而是在课前布置学生做一个“人际交往”体验活动:假设自己心情不愉快时,如何向老师或同学倾诉?接到任务后学生们既忐忑又好奇,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去寻找倾诉对象,按时完成了体验活动,但个别学生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一时不知该找谁去诉说而无法完成体验。上课时笔者以此为契机,强调了人际交往的技巧与重要性以及不善人际交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鼓励没有完成体验的学生再次尝试体验,让学生学会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应有的态度,即冷静思考、认真应对。教师在德育课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体验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大大提高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