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 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确保传授知识的有效性的前提.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改革教法,教与学并重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与途径.
【关键词】 准备充分;用活教材;激发热情;教学并重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进步,有收获,有提高. 它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而且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确保传授知识的有效性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和本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要吃透教材. 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排体系,掌握“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各部分知识的相互关联,吃透重点、难点和关键. 其次要了解学生. 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了解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能力基础、思维特点、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1)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2)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3)分析学生思维水平的特点;(4)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水平. 以上这些方面的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前了解,也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解. 教师只有通过上面四个方面的分析,才能弄清学生掌握了哪些学习新知识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弄清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这样,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准备充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 ”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利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 ”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名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 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为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地肯定,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给予正确引导. 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要有及时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推动课堂的发展. 在生活中,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也要给以孩子关怀,让孩子感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是很近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热烈情绪,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从而激发对学习的热情. 首先,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原有抽象、逻辑、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直观、生动、真切,缩短时空距离,扫除学习障碍,有利于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三、改革教法,教与学并重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激活课堂,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促成学生自我发展.
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 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从不懂到教懂, 从不会到教会. 学生没有学会,教师首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法是否得当,是否要彻底改革教法,以自主为核心,教、学并重. 如果无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一味地实施灌输,以为多多益善,只能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 学生的接受系统一旦封闭,内化过程就中止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中止了. 可见,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能事倍功半. 只有外部的教育影响与学生主体的需要相一致,而且学生对外部教育影响的内容与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表现出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时,他才能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智力活动,内化过程才能顺利进行.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十分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指导学法,我觉得应抓住四条:一是学习心理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比方如何观察、思考、想象、记忆、解决问题,如何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控制学习情绪、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二是学习观念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正视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在多种阻力、困难和失败面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积极进取,增强必胜信心. 三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靠教师灌输大量的方法让学生去记、背,而是要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和训练,养成习惯. 四是学习内容的指导,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掌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关键词】 准备充分;用活教材;激发热情;教学并重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进步,有收获,有提高. 它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而且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确保传授知识的有效性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和本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要吃透教材. 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排体系,掌握“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各部分知识的相互关联,吃透重点、难点和关键. 其次要了解学生. 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了解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能力基础、思维特点、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1)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2)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3)分析学生思维水平的特点;(4)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水平. 以上这些方面的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前了解,也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解. 教师只有通过上面四个方面的分析,才能弄清学生掌握了哪些学习新知识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弄清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这样,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准备充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 ”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利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 ”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名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 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为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地肯定,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给予正确引导. 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要有及时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推动课堂的发展. 在生活中,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也要给以孩子关怀,让孩子感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是很近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热烈情绪,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从而激发对学习的热情. 首先,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原有抽象、逻辑、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直观、生动、真切,缩短时空距离,扫除学习障碍,有利于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三、改革教法,教与学并重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激活课堂,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促成学生自我发展.
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 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从不懂到教懂, 从不会到教会. 学生没有学会,教师首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法是否得当,是否要彻底改革教法,以自主为核心,教、学并重. 如果无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一味地实施灌输,以为多多益善,只能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 学生的接受系统一旦封闭,内化过程就中止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中止了. 可见,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能事倍功半. 只有外部的教育影响与学生主体的需要相一致,而且学生对外部教育影响的内容与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表现出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时,他才能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智力活动,内化过程才能顺利进行.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十分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指导学法,我觉得应抓住四条:一是学习心理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比方如何观察、思考、想象、记忆、解决问题,如何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控制学习情绪、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二是学习观念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正视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在多种阻力、困难和失败面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积极进取,增强必胜信心. 三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靠教师灌输大量的方法让学生去记、背,而是要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和训练,养成习惯. 四是学习内容的指导,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掌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