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把小学作文提到了较高的位置,它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何摆脱小学作文教学困境,如何让学生乐于作文,乐于表达自己眼见心想的活生生的生活呢?首要的是应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一旦有了习作的兴趣,体验到了习作的快乐和成功,便会产生再写作的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改革命题,延伸学生的习作范围
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题目命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有无兴趣写,能不能写好。它是作文的成败关键所在。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在习作课开始注入一些新元素,便能激活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半开放式:作文题目稍作限制,给学生较大的选择余地,使学生有可写的东西,有情可抒,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给一个范围如写一种小动物,喜欢什么小动物就写什么小动物,题目自定。给一个不完整的题目如《那一次,我》,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补充完整后再写。这样使学生有一定的自由灵活的空间,思路开阔,内容真实,有真情实感。
完全开放式:向学生征集题目。据了解,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命题作文,认为要求太多,放不开手脚,很容易跑题。不妨将习作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老师辛辛苦苦为学生“拟题”,不如轻轻松松“征题”:《春游建议》、《虚惊一场》、《当个小孩不容易》,让人一看就有倾吐表达的欲望;《校园“封神榜”》、《唐僧师徒游校园》,让人一看就生好奇之心;《“智斗”爸爸》、《我当了一回小老师》,有童真童趣。
二、积累素材,拓宽学生写作的渠道
小学生怕写作文以及作文中常常出现“假”、“空”、“抄”、“改”的现象,其最突出的原因就是无材料可写。在以“教材—教室—教师”为线索的基础上,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受到了限制,往往无法去采撷生活中真实的素材,在“干瘪的写作素材库”里,写起作文时往往感到“囊中羞涩”。
为此,我通过开展各种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
1.开展活动找素材。在课前选择各种生活场景,让学生亲临其境参与体验,在活动中引导观察、加强指导。同时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素材,如利用双休日和结合学校大队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上田间地头,参观农业基地,访问农业大户……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真实生动而又丰富的写作素材。
2.留心生活挖素材。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用“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本学期田径运动会前,我要求学生注意留心赛前、赛时、赛后运动员及啦啦队的不同表现。待作文课时,我布置学生围绕运动会写作,结果学生生动地写出了整个比赛的进展过程,还能抓住细节来描写,避免了文章的言之无物,培养了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记录美的能力。
3.多读多听累素材。我们在重视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积累和捕捉素材之外,还积极组织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拓宽知识层面,增强语言能力,丰富写作素材。每个星期都安排学生去阅览室阅读,共享学校的资源宝库。另有“百草园”一栏,定时更换报刊文章、抄写学生习作、张贴生活图片、提供时事新闻,以开阔学生视野。学校的“小广播”深受学生的喜爱,为学生积累校内外信息奠定了基础。此外,我要求学生收看央视的一些优秀节目:《焦点访谈》、《挑战主持人》等。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在体验后将感受记录下来,并将他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三、有效激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激励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感,而后设法以同样的良好的行为再次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成为良好行为的动力。
1.分数激励。作文评分中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评分太紧。总觉得作文不像数学,很难打高分,更难打满分。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了习作中的“贫困户”——长期处于60分至70分之间。差生的作文分数不及格,更是司空见惯的。要解决这个问題,就要实行高分政策。在平时的作文评价上,要充分发挥分数的激励功能,让每个学生作文都获得一个好的分数,使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2.评语激励。不少学生拿到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本,只看一下分数,不看评语,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批语模式化、概念化(如:字迹端正,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等),似乎教师不是写给学生看的,而是为了应付作业检查的。教师的评语除了根据习作要求具有针对性外,还要有激励作用。如:“这次作文通过你自己认真的修改,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你看,你这个句子写得多妙!”
3.评奖激励。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可采用多种类型的评奖活动。如可分别设立“优秀奖”、“进步奖”、“希望奖”,还可以分别开展评选“校园新星”、“优秀通讯员”等活动评奖激励。这样的评奖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尽量扩大获奖面,尽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获奖,促使他们由学习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教师只有精心策划作文的命题、辅导、讲评等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摆脱小学作文教学困境,如何让学生乐于作文,乐于表达自己眼见心想的活生生的生活呢?首要的是应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一旦有了习作的兴趣,体验到了习作的快乐和成功,便会产生再写作的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改革命题,延伸学生的习作范围
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题目命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有无兴趣写,能不能写好。它是作文的成败关键所在。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在习作课开始注入一些新元素,便能激活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半开放式:作文题目稍作限制,给学生较大的选择余地,使学生有可写的东西,有情可抒,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给一个范围如写一种小动物,喜欢什么小动物就写什么小动物,题目自定。给一个不完整的题目如《那一次,我》,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补充完整后再写。这样使学生有一定的自由灵活的空间,思路开阔,内容真实,有真情实感。
完全开放式:向学生征集题目。据了解,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命题作文,认为要求太多,放不开手脚,很容易跑题。不妨将习作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老师辛辛苦苦为学生“拟题”,不如轻轻松松“征题”:《春游建议》、《虚惊一场》、《当个小孩不容易》,让人一看就有倾吐表达的欲望;《校园“封神榜”》、《唐僧师徒游校园》,让人一看就生好奇之心;《“智斗”爸爸》、《我当了一回小老师》,有童真童趣。
二、积累素材,拓宽学生写作的渠道
小学生怕写作文以及作文中常常出现“假”、“空”、“抄”、“改”的现象,其最突出的原因就是无材料可写。在以“教材—教室—教师”为线索的基础上,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受到了限制,往往无法去采撷生活中真实的素材,在“干瘪的写作素材库”里,写起作文时往往感到“囊中羞涩”。
为此,我通过开展各种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
1.开展活动找素材。在课前选择各种生活场景,让学生亲临其境参与体验,在活动中引导观察、加强指导。同时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素材,如利用双休日和结合学校大队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上田间地头,参观农业基地,访问农业大户……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真实生动而又丰富的写作素材。
2.留心生活挖素材。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用“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本学期田径运动会前,我要求学生注意留心赛前、赛时、赛后运动员及啦啦队的不同表现。待作文课时,我布置学生围绕运动会写作,结果学生生动地写出了整个比赛的进展过程,还能抓住细节来描写,避免了文章的言之无物,培养了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记录美的能力。
3.多读多听累素材。我们在重视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积累和捕捉素材之外,还积极组织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拓宽知识层面,增强语言能力,丰富写作素材。每个星期都安排学生去阅览室阅读,共享学校的资源宝库。另有“百草园”一栏,定时更换报刊文章、抄写学生习作、张贴生活图片、提供时事新闻,以开阔学生视野。学校的“小广播”深受学生的喜爱,为学生积累校内外信息奠定了基础。此外,我要求学生收看央视的一些优秀节目:《焦点访谈》、《挑战主持人》等。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在体验后将感受记录下来,并将他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三、有效激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激励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感,而后设法以同样的良好的行为再次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成为良好行为的动力。
1.分数激励。作文评分中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评分太紧。总觉得作文不像数学,很难打高分,更难打满分。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了习作中的“贫困户”——长期处于60分至70分之间。差生的作文分数不及格,更是司空见惯的。要解决这个问題,就要实行高分政策。在平时的作文评价上,要充分发挥分数的激励功能,让每个学生作文都获得一个好的分数,使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2.评语激励。不少学生拿到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本,只看一下分数,不看评语,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批语模式化、概念化(如:字迹端正,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等),似乎教师不是写给学生看的,而是为了应付作业检查的。教师的评语除了根据习作要求具有针对性外,还要有激励作用。如:“这次作文通过你自己认真的修改,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你看,你这个句子写得多妙!”
3.评奖激励。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可采用多种类型的评奖活动。如可分别设立“优秀奖”、“进步奖”、“希望奖”,还可以分别开展评选“校园新星”、“优秀通讯员”等活动评奖激励。这样的评奖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尽量扩大获奖面,尽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获奖,促使他们由学习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教师只有精心策划作文的命题、辅导、讲评等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