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产程标准下全产程分娩镇痛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拟阴道分娩且按新产程标准管理的907例单胎足月产妇作为研究组,并选择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按旧产程标准(Friedman产程标准)管理的982例单胎足月产妇为对照组。收集产妇的一般资料、镇痛资料、产科和新生儿资料,比较2组产妇分娩结局及新生儿结局。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研究组产妇的年龄以及高龄产妇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30.2±3.0)与(29.6±2.9)岁,t=3.823;8.2%(74/907)与4.2%(41/982),χ2=13.087;P值均<0.001],2组其他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研究组接受镇痛时宫口扩张程度[M(P25~P75)]小于对照组[2(1~2)与2(1~3)cm,Z=-3.752],镇痛前和第二产程数字等级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8(8~9)与8(8~10)分,Z=-14.441;5(4~5)与6(5~7)分,Z=-16.495]。研究组中位镇痛时间较对照组延长[520(340~750)与300(200~453)min,Z=-17.801],镇痛泵用药总量明显多于对照组[68(35~84)与30(18~48)ml,Z=-18.004](P值均<0.001)。2组产妇分娩镇痛相关并发症(低血压、穿破硬脊膜、下肢麻木、皮肤瘙痒和尿潴留)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研究组自然阴道分娩的比例高于对照组[71.8%(651/907)与63.2%(621/982),χ2=15.623],中转剖宫产的比例低于对照组[13.6%(123/907)与20.5%(201/982),χ2=18.831](P值均<0.001)。研究组产钳助产的比例显现出低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尚未见统计学意义[14.8%(133/907)与15.3%(150/982),χ2=0.093,P=0.797]。研究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680(470~900)与480(360~660)min,Z=-12.490;56(31~89)与37(24~58)min,Z=-9.964;7(5~10)与6(5~8)min,Z=-6.673;P值均<0.001]。研究组人工破膜率低于对照组[55.2%(501/907)与63.2%(621/982),χ2=12.516,P<0.001]。研究组产时发热、病理证实感染、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8%(98/907)与6.4%(63/982),χ2=11.652;9.6%(87/907)与3.7%(36/982),χ2=27.201;12.6%(114/907)与5.7%(56/982),χ2=27.144;P值均<0.05]。2组产妇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和输血治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研究组因活跃期停滞而施行剖宫产术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5.7%(7/123)与50.2%(101/201),χ2=68.173,P<0.05],因宫内感染、相对头盆不称中转剖宫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61.0%(75/123)与30.8%(62/201),χ2=2.680;20.3%(25/123)与8.0%(16/201),χ2=10.555;P值均<0.05]。2组胎儿窘迫及其他指征中转剖宫产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新产程标准下全产程镇痛延长了平均镇痛时间,减少了以活跃期停滞为指征的剖宫产,虽然轻度增加了产后出血的风险,但未增加产钳助产、母体输血治疗及新生儿窒息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