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歌《龙船调》的风格和演唱特点

来源 :文艺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4m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船调》最初叫《种瓜调》,《龙船调》原本是群众逢年过节,划彩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在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州利川市柏杨、谋道、汪营一带传唱,《龙船调》是利川民间划龙船唱腔的主体,利川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这首民歌集中体现了鄂西南及武陵山地区传统民间歌曲的鲜明特色:以[Sol、La、Do、Re]四声音列作为传统五声音阶的基础,以[La、Do、Re]和[Sol、La、Do]为骨干音创腔编曲,歌曲主词形成的语调式旋律形态与歌曲衬词形成的腔式旋律形态形成对比,歌曲主词与衬词使整首歌曲自然形成了两大对比性段落的结构形态。整首歌曲旋律流畅,节奏明快,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的生活情趣,体现了鄂西南民间歌曲的典型性音乐风格特色。
其他文献
刚刚起身的太阳从东方的山岭背后探出了头,它像牛车的轱辘那么大,像熔化的铁汁一样红。真是天公作美。今天,我们要去干一件你听了准会流口水的事——摘酸枣。大概因为这是“第一次”的缘故吧,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约定的时间一到,我和伙伴便上路了,大家边走边玩。啊!大自然真是美极了!吸一口清晨的空气,是那么新鲜,里面还多少夹杂着一点野花香味和泥土气息。在前面不远处的地堰上,盛开着一片片黄色的野菊花,
音乐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与其它文化不同,其表现形式和存在作用都不同。音乐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存在,在高校的教育中十分重要。首先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有利于熏陶其艺术气质,对于其他专业学生选修课程来说,有利于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氛围,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音乐教育中包含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因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高校音乐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所以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途径,不断的创新和进步。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音乐文化越来越被社会所重
对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在演奏上有粗浅的认识之后,本文尝试将第23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进行粗浅的分析,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作品的风格与特点,帮助演奏者提升演奏的整体水平。
古筝,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古筝形成了“茫茫九派流于中国”,其中河南筝派以其朴素、热情、直率的音乐风格特点,成为九大流派中的重要一支。本文主要从王中山先生改编的三重奏《汉江韵》出发,就其在现代性语境下的发展进行简单解读。
音乐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音乐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尽管我国贫富差异仍然存在,但在党中央的积极领导下,地区差异与贫富差异在不断缩小,这为乡村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实施奠定了基础。
当代的年轻人是拥抱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原住民,生活在充斥着多次元影像与故事体验的多变复杂环境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因此,党建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要拥抱新科技、新艺术、新文化等,形成艺工文多方位相结合的新模式。
《黎明奏鸣曲》是著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经典钢琴曲目,曲式风格独特,歌颂了欧洲底层劳动人民所拥有的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情操,展现了社会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求,旋律优美,艺术主题与内容贴近当时的社会环境,乐曲的内在结构宏伟、完整,描绘出立体的艺术形象,让艺术主题与乐曲的主旋律之间形成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的关系,让乐曲中不同段落之间的调性形成了音乐色彩、表达方式、艺术形象等不同方面的对比,突出了调性层面的复杂变化。本文主要分析了贝多芬所创作的《黎明奏鸣曲》的艺术价值与文化背景,并指出了《黎明奏鸣曲》的整体性
在信息时代,科技对艺术的渗透至深,基于媒介的快速更新换代及网络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条件下,展览空间的虚拟转向体现得越发明晰,从简单的数字化应用但最后的全然虚拟化实践,技术的推进使得展览空间、展陈方式开拓新的发展路径。可这一转变同样跳不开艺术面临的技术危机议题,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生活方式上的改变,更深层次的是这一新兴模式对社会观念和文化形态的重构,现代人的生活已经无法剥离网络,这一趋势导致人们文化体验趋于平面化,艺术展览空间也逐渐走向虚拟化。面对时代发展趋势和虚拟展览占比的逐年增长,我们不得不重视
党的十九大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文旅融合”则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同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非遗+旅游”模式上,充分利用深厚的非遗资源,丰富旅游业内涵,打造非遗特色小镇,促进文旅协同发展,提高城市品牌建设。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了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与内容,之后,整合现状,探究其重要性,建立科学的协同发展路径。
文化体系的形成以一个文明是否成熟为依托。中华民族的本原文化和哲学,是从三皇五帝伏羲时代到炎黄所形成的文化体系。由本原文化学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靳之林先生提出的本原文化、本原哲学最具代表,即中华民族的“阴阳相合,化生万物”和“万物生生不息”思想,本原文化的核心也正是阴阳观与生生观合一的本原哲学及其哲学符号。本文从民俗的婚嫁漆器视野,对中国的本原文化进行深刻了解,民俗婚嫁漆器中“器以藏礼”概念所表达的如胶似漆思想和本原文化的碰撞,两者之间有着传承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