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主要研究手足口病在小儿中传播的特点和途径等,同时探讨治疗和预防的措施。方法选取我社区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接收治疗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研究传染的途径和治疗措施及临床效果等。结果经过及时的分诊和有效治疗,其中有86例患儿症状较轻者经过口服以及静脉注射抗病毒药物,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另外14例患者症状较重,接受丙种球蛋白以及糖皮质的激素进行治疗。结论由于小儿的手足口病其主要的病原体是EV71,特别是在春末夏初,发病率较高,健康的带毒儿童和轻微患者都是主要的传染源,特别是婴幼儿最敏感,主要传播途径是粪便以及手眼的互相接触,在预防方面需要强化院内和家庭的双方防护,确保有效的预防小儿的手足口病。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传染;治疗;预防
手足口病是一种多年存在的传染病,在欧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该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候群,病原主要是科萨奇(cox)病毒a16,其次与cox-a4-7,a9,a10等有关,亦可由埃可病毒(echo)引起。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最为严重。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其传播途径多、传染速度快,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口腔、手部以及足部出现疱疹,严重者可能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因而应该积极采取相应治疗预防措施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和传播。本文对我社区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并对其传染和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我社区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共78例,其中男46例,女32例,年龄为8个月~7岁,平均为4.6±1.3岁,病程为1~8d,平均为3.5±2.5d。
1.2症状表现
78例患者中有37例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潜伏期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所有患者的手、足等远端部位于发病1~2天都出现了玫瑰色充血性斑丘疹或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黄豆样大小,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疱疹呈灰白色,外有红晕,内有混浊液体,表皮较硬,不宜破溃,无疼痛及痒感。1例住院患者的手、足、口及肛门周围均出现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疱疹,2例患者伴有烦躁。35例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温度多在38℃左右。3例住院患者的体温均在38.5℃以上且持续不退。40例同时出现口腔黏膜疹,手、足疱疹。黏膜疹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峡黏膜、舌及软硬腭部。38例患者仅在掌跎出现疱疹。78例患者的水疱和皮疹均在1周内消退。
1.3症状诊断
对患儿临床出现的疱疹进行检查,并为患儿实施心电图、血常规及实验室常规等检查,并联合专家进行会诊,经诊断患儿符合相关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并排除肝肾心等存在疾病的患儿。
1.4治疗方法
患儿在入社区服务站后即进行隔离治疗,给予患者饮食护理和口腔护理等,对发热患者进行降热治疗,为患儿补充维生素;给予患者抗病毒治疗,纠正患儿电解质和酸碱紊乱症状;为患者应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干扰素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对于合并有细菌感染的患儿则给予抗生素进行抗菌治疗;对于重症患儿在对其相应的并发症进行对症治疗,并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1.4治疗效果评定
根据手足口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将其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痊愈等级,患儿手足口病症状消失,疱疹消退结痂,实验室检验结果呈阴性;显效等级,患儿手足口病症状明显好转,疱疹消退但仍存在散状疱疹,实验室检验结果呈阳性;无效等级,患儿手足口病症状未有减轻或加重。
2、结果
为78例患儿实施干扰素和抗感染等治疗,在经过治疗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了评定,有77例患儿达到治疗有效标准,治疗有效率为98.72%;在本次治疗中未出现死亡病例,患儿最后均康复出院。
3、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发的儿童传染病,臨床上以手足皮肤和口腔中出现疱疹为主要表现,患儿在发病后一般会出现咽痛、发热、食欲下降等症状,病情严重的患儿则有可能引发肺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儿的身体健康。手足口病多发于春夏季节,其发病后传播速度极快,主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三种,一是密切接触而传染,儿童若接触带有病毒的玩具、毛巾、牙具、衣物等都会被感染;二是接触分泌物而传染,患儿口腔中分泌的唾液以及排泄的粪便中都带有手足口病病毒,在接触这些后被感染;三是饮食传播,若儿童误食或误饮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就会被感染引发手足口病。
针对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医护人员和家长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首先要加强对儿童日用品的消毒工作,并且要保持房间的空气流通,使病毒的稀释、扩散加快,并且要加强对患儿食物和饮水的消毒工作。其次,家长应该尽量减少儿童在肠道病毒好发的春夏季节在公共场所的出入,加强对儿童自身卫生的管理工作,让儿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不乱喝生水、不乱吃生冷食物。再者,对儿童的饮食进行调整,为儿童多多补充维生素,强调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提高儿童自身的免疫力。最后,对于尚在哺乳期的婴幼儿,则应该加强母亲的卫生管理,勤换衣物、勤洗澡,保护婴幼儿免受病毒的侵扰。
对手足口病的治疗并不困难,现在一般都是采取干扰素联合抗生素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在本次研究中,78例患儿在接受了我社区的治疗后,有77例患儿达到显效以上治疗等级,其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8.72%,且没有出现死亡病例,这说明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同时,在治疗手足口病患儿期间应该注意对患儿进行隔离治疗,减少探视的人数,以免扩大传染范围。并且在治疗期间要及时为患儿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症状,以预防肺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传染速度快,对患儿的身体影响大,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郝彦萍.手足口病.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5,223-224.
[2]杨瑞梅,姬爱华.72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4):350-351.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传染;治疗;预防
手足口病是一种多年存在的传染病,在欧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该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候群,病原主要是科萨奇(cox)病毒a16,其次与cox-a4-7,a9,a10等有关,亦可由埃可病毒(echo)引起。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最为严重。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其传播途径多、传染速度快,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口腔、手部以及足部出现疱疹,严重者可能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因而应该积极采取相应治疗预防措施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和传播。本文对我社区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并对其传染和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我社区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共78例,其中男46例,女32例,年龄为8个月~7岁,平均为4.6±1.3岁,病程为1~8d,平均为3.5±2.5d。
1.2症状表现
78例患者中有37例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潜伏期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所有患者的手、足等远端部位于发病1~2天都出现了玫瑰色充血性斑丘疹或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黄豆样大小,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疱疹呈灰白色,外有红晕,内有混浊液体,表皮较硬,不宜破溃,无疼痛及痒感。1例住院患者的手、足、口及肛门周围均出现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疱疹,2例患者伴有烦躁。35例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温度多在38℃左右。3例住院患者的体温均在38.5℃以上且持续不退。40例同时出现口腔黏膜疹,手、足疱疹。黏膜疹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峡黏膜、舌及软硬腭部。38例患者仅在掌跎出现疱疹。78例患者的水疱和皮疹均在1周内消退。
1.3症状诊断
对患儿临床出现的疱疹进行检查,并为患儿实施心电图、血常规及实验室常规等检查,并联合专家进行会诊,经诊断患儿符合相关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并排除肝肾心等存在疾病的患儿。
1.4治疗方法
患儿在入社区服务站后即进行隔离治疗,给予患者饮食护理和口腔护理等,对发热患者进行降热治疗,为患儿补充维生素;给予患者抗病毒治疗,纠正患儿电解质和酸碱紊乱症状;为患者应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干扰素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对于合并有细菌感染的患儿则给予抗生素进行抗菌治疗;对于重症患儿在对其相应的并发症进行对症治疗,并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1.4治疗效果评定
根据手足口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将其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痊愈等级,患儿手足口病症状消失,疱疹消退结痂,实验室检验结果呈阴性;显效等级,患儿手足口病症状明显好转,疱疹消退但仍存在散状疱疹,实验室检验结果呈阳性;无效等级,患儿手足口病症状未有减轻或加重。
2、结果
为78例患儿实施干扰素和抗感染等治疗,在经过治疗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了评定,有77例患儿达到治疗有效标准,治疗有效率为98.72%;在本次治疗中未出现死亡病例,患儿最后均康复出院。
3、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发的儿童传染病,臨床上以手足皮肤和口腔中出现疱疹为主要表现,患儿在发病后一般会出现咽痛、发热、食欲下降等症状,病情严重的患儿则有可能引发肺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儿的身体健康。手足口病多发于春夏季节,其发病后传播速度极快,主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三种,一是密切接触而传染,儿童若接触带有病毒的玩具、毛巾、牙具、衣物等都会被感染;二是接触分泌物而传染,患儿口腔中分泌的唾液以及排泄的粪便中都带有手足口病病毒,在接触这些后被感染;三是饮食传播,若儿童误食或误饮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就会被感染引发手足口病。
针对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医护人员和家长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首先要加强对儿童日用品的消毒工作,并且要保持房间的空气流通,使病毒的稀释、扩散加快,并且要加强对患儿食物和饮水的消毒工作。其次,家长应该尽量减少儿童在肠道病毒好发的春夏季节在公共场所的出入,加强对儿童自身卫生的管理工作,让儿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不乱喝生水、不乱吃生冷食物。再者,对儿童的饮食进行调整,为儿童多多补充维生素,强调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提高儿童自身的免疫力。最后,对于尚在哺乳期的婴幼儿,则应该加强母亲的卫生管理,勤换衣物、勤洗澡,保护婴幼儿免受病毒的侵扰。
对手足口病的治疗并不困难,现在一般都是采取干扰素联合抗生素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在本次研究中,78例患儿在接受了我社区的治疗后,有77例患儿达到显效以上治疗等级,其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8.72%,且没有出现死亡病例,这说明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同时,在治疗手足口病患儿期间应该注意对患儿进行隔离治疗,减少探视的人数,以免扩大传染范围。并且在治疗期间要及时为患儿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症状,以预防肺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传染速度快,对患儿的身体影响大,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郝彦萍.手足口病.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5,223-224.
[2]杨瑞梅,姬爱华.72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4):35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