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外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汉字形、音、意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整体视觉感知法或字理阐释的新旧说文解字法,都是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学习汉字而不断探索出的方法。
关键词:对外汉字教学;表意;整体感知;字理阐释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重要的辅助性语言交际工具。汉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圣书字和楔形文字早已不再使用,而汉字这种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以表意为主兼表音的意音文字由于完全适应汉语的特点,能跨越历史和地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使我国数千年的文化得以保留。“对外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汉字形、音、意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汉字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掌握汉字就学不好汉语。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最显著的特点。”[1]
一、从汉字的特点来看汉字难学的原因
(一)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
表音文字是用字母把语言的音素或音节直接显示出来的一种文字。汉字则不同,古汉字的字形同语言里的词或语素的意义有比较直接的联系。看到“木”,人们往往能从字形估摸到一些字义。到了现代,经过隶变和楷化的汉字已经只是一种记号,字形表意的直观程度大大减弱。汉字的认知过程包括音与形、形与义以及音与义的结合,比拼音文字的认知过程要复杂得多。事实证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初学汉字时,往往把汉字看成一幅很难懂的图画。因此,他们在汉字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与中国人和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截然不同的认知特点,自然会觉得汉字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二)汉字是平面型文字
世界上的许多拼音文字在记录一个词时,会用一串字母进行线性排列;汉字并非如此,汉语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或一个音节往往用一个平面型方块来记录。平面型文字和线性文字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线性文字的字母之间像线条似的一维排列;汉字的构成成分则是横向和纵向同时展开,形成平面,字形较为丰富多样。这样,汉字笔画的配合就比线性文字的字母排列方式复杂许多。汉字部件和字形复杂多样、特征鲜明就是由平面型特点产生的;汉字部件和字形数量繁多的情况也同平面型特点有很大的关系。这就给习惯于一维线性排列的表音文字体系的学习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使其从视觉上和大脑机制的一维到三维空间的转换有障碍。
二、对外汉字教学的探索与建议
(一)整体—部分—整体的视觉感知法
表音文字与语音的关系密切而直接,加上由其单向线性一维排列所形成的视觉映像复杂程度低,所以表音文字主要依靠听觉感知。而汉字的组成复杂多变,三维的立体结构使投入视网膜的映像复杂程度比表音文字高得多。另外,汉字表音是不直接的,汉字系统由趋于方块形的部件组合构成,有形有象,所以它更多地依靠人们的视觉感知。这种特殊的感知方式对我们对外汉字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即教授者和学习者双方都应该首先培养一种整体感知的能力。
不论是古汉字还是现代汉字,对于一个汉字的真正认识,我们往往要经过整体—部分—整体的视觉感知。所谓整体—部分—整体的视觉感知,就是首先接受整个汉字结构,通过视觉观察在大脑里形成大致的整体映像。在此基础上,再详细分解汉字的各个组成部分,有理据意义的可以阐释理据,最后再整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汉字的结构,通过这一完整過程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关于汉字结构认知的稳定联系线索。
以“休”这个会意字为例,《说文解字》曰:“休,息止也,从人依木”。这个字的认知过程是:首先从整体感知,我们可以看到它由两部分组合而成,即“人”和“树”。其次,我们拆分它的两个部分分别进行解释——为什么会有“人”,又有“树”,这跟“休”这个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从汉字的理据来分析可知,这是一个古代会意字,古人在田间劳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所以当他们累了的时候,就直接在田间的大树下靠着树干休息。这样就分析了“休”字的部分意思,最后再从整体上贯穿各部分的含义,完成“整体—部分—整体”这一视觉感知过程。
(二)汉字字理阐释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构形是有理据的。这种理据就是字理,表现为字形跟所记载的语言成分即音、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对汉字进行必要的字理阐释是可行的,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加深印象。但如何进行字理阐释则在学术界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其中一种观点是,对汉字的字理阐释作为正式的教学,应当以传统的字源学特别是“六书”理论为依据,以保证汉字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六书”是古人对当时汉字构形理据的总结,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系统的汉字构形理论。在现代汉字中,有一部分理据尚存或理据重构的字虽然经历了上千年,但是基本上没有变化或者变化很小,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六书”进行理据溯源。如“友”这个会意字:两个“又”是两手相助,引申为朋友。“看”这个会意字:手放在目的上方挡住光,方便远望。“兵”这个会意字:兵器,上面是“斤”,是一种斧子,下面是两只手。这是通过理据可阐释的汉字,但由于几千年来汉字字形字音的演变,“六书”理论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汉字的分析,实现现代汉字字字溯源不仅难以做到,而且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学习者来说更会使问题变得复杂。因此,为了帮助学习者识记汉字,可以适当地根据汉字字形进行“新说”。这就引出了第二种观点,即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对汉字进行一定程度的俗解,不必完全按照汉字原来的构造理据。这种观点被称为“新说文解字”或“流俗文字学”。
新说文解字派认为汉字字理普遍存在,古代汉字有古代汉字的字理,现代汉字依然有其字理。阐释汉字时可以自由发挥,不必拘泥于原本的造字字理。如 “夯”: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把土弄扎实。“城”:用土堆成的。“己”像阿拉伯数字“2”,先人后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二位。当然,教授者还可以巧妙地运用字谜、顺口溜等方式阐释汉字,帮助学生记忆,如利用汉字的搞笑对话来区分形近字或同音字:
“音”对“暗”说:找个太阳来反倒是变黑了?
“暗”对“音”说:没了日头倒是能发声了。
“亡”对“忘”说:你有了心可还是记不住事儿。
“忘”对“亡”说:我只要记住“没有心我也将不存在”就行了。
“六书”字理对于一部分理据性较强的汉字来说是合适的,而俗字理对一部分丧失理据的汉字来说有一定的优势。前者可以使学生系统科学地掌握汉字的意思,并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相关的中国文化;后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心理学认为这种幽默、轻松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接受效果。因此,我们提倡两种阐释方式结合使用,有主有次。对于新说文解字这个方法,应限于传统字源学理论不好解释或者过于复杂、学习者难以理解的汉字。它应以汉字基本理论和结构规则为指导,至少不能与之相违背。
总之,汉字本身的特点及复杂性决定了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从整体视觉感知到字理阐释的新旧说文解字法,都是为更有效地学习汉字而不断地探索出来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肯定有很多理论上没有涉及到的地方,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了。
注释:
[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第369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对外汉字教学;表意;整体感知;字理阐释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重要的辅助性语言交际工具。汉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圣书字和楔形文字早已不再使用,而汉字这种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以表意为主兼表音的意音文字由于完全适应汉语的特点,能跨越历史和地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使我国数千年的文化得以保留。“对外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汉字形、音、意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汉字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掌握汉字就学不好汉语。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最显著的特点。”[1]
一、从汉字的特点来看汉字难学的原因
(一)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
表音文字是用字母把语言的音素或音节直接显示出来的一种文字。汉字则不同,古汉字的字形同语言里的词或语素的意义有比较直接的联系。看到“木”,人们往往能从字形估摸到一些字义。到了现代,经过隶变和楷化的汉字已经只是一种记号,字形表意的直观程度大大减弱。汉字的认知过程包括音与形、形与义以及音与义的结合,比拼音文字的认知过程要复杂得多。事实证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初学汉字时,往往把汉字看成一幅很难懂的图画。因此,他们在汉字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与中国人和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截然不同的认知特点,自然会觉得汉字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二)汉字是平面型文字
世界上的许多拼音文字在记录一个词时,会用一串字母进行线性排列;汉字并非如此,汉语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或一个音节往往用一个平面型方块来记录。平面型文字和线性文字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线性文字的字母之间像线条似的一维排列;汉字的构成成分则是横向和纵向同时展开,形成平面,字形较为丰富多样。这样,汉字笔画的配合就比线性文字的字母排列方式复杂许多。汉字部件和字形复杂多样、特征鲜明就是由平面型特点产生的;汉字部件和字形数量繁多的情况也同平面型特点有很大的关系。这就给习惯于一维线性排列的表音文字体系的学习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使其从视觉上和大脑机制的一维到三维空间的转换有障碍。
二、对外汉字教学的探索与建议
(一)整体—部分—整体的视觉感知法
表音文字与语音的关系密切而直接,加上由其单向线性一维排列所形成的视觉映像复杂程度低,所以表音文字主要依靠听觉感知。而汉字的组成复杂多变,三维的立体结构使投入视网膜的映像复杂程度比表音文字高得多。另外,汉字表音是不直接的,汉字系统由趋于方块形的部件组合构成,有形有象,所以它更多地依靠人们的视觉感知。这种特殊的感知方式对我们对外汉字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即教授者和学习者双方都应该首先培养一种整体感知的能力。
不论是古汉字还是现代汉字,对于一个汉字的真正认识,我们往往要经过整体—部分—整体的视觉感知。所谓整体—部分—整体的视觉感知,就是首先接受整个汉字结构,通过视觉观察在大脑里形成大致的整体映像。在此基础上,再详细分解汉字的各个组成部分,有理据意义的可以阐释理据,最后再整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汉字的结构,通过这一完整過程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关于汉字结构认知的稳定联系线索。
以“休”这个会意字为例,《说文解字》曰:“休,息止也,从人依木”。这个字的认知过程是:首先从整体感知,我们可以看到它由两部分组合而成,即“人”和“树”。其次,我们拆分它的两个部分分别进行解释——为什么会有“人”,又有“树”,这跟“休”这个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从汉字的理据来分析可知,这是一个古代会意字,古人在田间劳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所以当他们累了的时候,就直接在田间的大树下靠着树干休息。这样就分析了“休”字的部分意思,最后再从整体上贯穿各部分的含义,完成“整体—部分—整体”这一视觉感知过程。
(二)汉字字理阐释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构形是有理据的。这种理据就是字理,表现为字形跟所记载的语言成分即音、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对汉字进行必要的字理阐释是可行的,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加深印象。但如何进行字理阐释则在学术界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其中一种观点是,对汉字的字理阐释作为正式的教学,应当以传统的字源学特别是“六书”理论为依据,以保证汉字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六书”是古人对当时汉字构形理据的总结,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系统的汉字构形理论。在现代汉字中,有一部分理据尚存或理据重构的字虽然经历了上千年,但是基本上没有变化或者变化很小,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六书”进行理据溯源。如“友”这个会意字:两个“又”是两手相助,引申为朋友。“看”这个会意字:手放在目的上方挡住光,方便远望。“兵”这个会意字:兵器,上面是“斤”,是一种斧子,下面是两只手。这是通过理据可阐释的汉字,但由于几千年来汉字字形字音的演变,“六书”理论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汉字的分析,实现现代汉字字字溯源不仅难以做到,而且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学习者来说更会使问题变得复杂。因此,为了帮助学习者识记汉字,可以适当地根据汉字字形进行“新说”。这就引出了第二种观点,即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对汉字进行一定程度的俗解,不必完全按照汉字原来的构造理据。这种观点被称为“新说文解字”或“流俗文字学”。
新说文解字派认为汉字字理普遍存在,古代汉字有古代汉字的字理,现代汉字依然有其字理。阐释汉字时可以自由发挥,不必拘泥于原本的造字字理。如 “夯”: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把土弄扎实。“城”:用土堆成的。“己”像阿拉伯数字“2”,先人后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二位。当然,教授者还可以巧妙地运用字谜、顺口溜等方式阐释汉字,帮助学生记忆,如利用汉字的搞笑对话来区分形近字或同音字:
“音”对“暗”说:找个太阳来反倒是变黑了?
“暗”对“音”说:没了日头倒是能发声了。
“亡”对“忘”说:你有了心可还是记不住事儿。
“忘”对“亡”说:我只要记住“没有心我也将不存在”就行了。
“六书”字理对于一部分理据性较强的汉字来说是合适的,而俗字理对一部分丧失理据的汉字来说有一定的优势。前者可以使学生系统科学地掌握汉字的意思,并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相关的中国文化;后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心理学认为这种幽默、轻松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接受效果。因此,我们提倡两种阐释方式结合使用,有主有次。对于新说文解字这个方法,应限于传统字源学理论不好解释或者过于复杂、学习者难以理解的汉字。它应以汉字基本理论和结构规则为指导,至少不能与之相违背。
总之,汉字本身的特点及复杂性决定了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从整体视觉感知到字理阐释的新旧说文解字法,都是为更有效地学习汉字而不断地探索出来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肯定有很多理论上没有涉及到的地方,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了。
注释:
[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第369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