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引路为爱导航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e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六册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分为三个主题:“家人的爱”“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以及“来自社会的爱”。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想通过几个主题教育,将爱的种子植入孩子心间。可是,仅仅用几节课种下的爱的种子,如果没有后续的跟进以及足够的情境体验,这颗种子是很难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的。
  梁伟红在《故事对儿童成长的道德意义》一文中指出:“故事通过情节营造情境,经由若干问题的呈现带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倡导某种价值导向,对青少年儿童的道德认知、情感体认、价值判断和行为践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的确,小学生生活经验较少,认知和思维能力很低,他们主要是通过一些感性材料来认识社会,树立某种道德观念。所以,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用故事点亮他们的心灵,用故事开启他们爱的闸门,让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故事中去发现、去感悟、去修正、去积淀,将爱化作风、化作雨,无声地滋润心灵的沃土。
  一、走近经典的故事,聆听爱的声音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故事,我校根据《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内容,精心挑选了一些贴近每个年级孩子们生活的故事,编成小册子,开辟“亲子阅读时光”。在亲子共读中,孩子们终于明白:爸爸妈妈的鼓励是爱,许多“不许”是爱,甚至责骂也是爱。在交流中,孩子们幡然醒悟:原来爸爸妈妈也有很多愿望、爱好、烦恼,自己应该少给家人添麻烦。除此之外,每节课前,我都会带给孩子们一个小故事。从“二十四孝”的故事中,他们懂得了孝顺父母;从《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民间故事中,他们读懂了坚持的力量;从身残志坚的霍金、张海迪等名人的故事中,他们读懂了生命的可贵……都说“润物细无声”“身教胜言教”,用故事浸润孩子们,使孩子们心中“不设防”,教师和家长也不是“进攻”态势,孩子们就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感悟真情。
  二、留心身边的故事,触摸爱的温度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能留心身边的故事,就能触摸到爱的温度。
  1.采访中学会爱家人。生活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采访不妨就从采访自己的妈妈开始。于是,我借“母亲节”,让孩子们采访妈妈十月怀胎时的故事,听妈妈讲自己小时候的趣事,感受父母养育的艰辛与喜悦。在这泪与爱堆积的故事里,只有感动,只有幸福。这样的采访来源于生活,真实、真切、真情,是最能直接打动孩子们的。在采访中,孩子们读懂了有一种爱叫朴实与温馨,从而学会理解与珍惜。有时候,道理说得极多,不如某一瞬间的心灵触动,这就是采访的魅力,故事的魅力。
  2.分享中学会爱他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懂得爱他人的人,心胸是宽广的,乐观的。我总是频繁使用“分享”这个词语,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快乐,自己的思考,于是,孩子们也常常与我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因为分享,我们走得更近;因为分享,孩子们在细微小事中学会心中有他人。我校的郑彩云老师是福建省义工俱乐部的成员。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她利用暑假时间,参加了玉树孤儿学校支教活动。此后,她还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募捐、看望孤寡老人、慰问病残儿童等,而且,每年暑假都会到青海玉树、西藏朗县等地支教。这样生动的例子,让孩子们感受极深。郑老师用自己一次次的经历告诉孩子们,人生的意义。告诉孩子们,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如果每个人都伸出爱的手,点滴之水终将汇聚成爱的海洋。让孩子们明白,有一种爱是这样平凡而深沉。
  3.体验中学会爱家乡。“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体验就是“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将学校里获得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使得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感兴趣的活动中学习,从而有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时,我组织孩子们走进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柏柱洋,聆听革命先烈的故事;走进廉村,了解乡村的名人。教学《家乡的食文化》时,我们组织孩子走进穆阳苏堤,感受线面制作的神奇;走进街头巷尾,寻访光饼、麦芽糖的制作工艺等。在体验中,让孩子们感受到,有一种爱是这样生动,令人自豪。
  三、演绎自己的故事,书写爱的印迹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说:“教育属于生活,教育为了生活,而且,教育要依靠并借助于生活。”教师引导孩子们用心演绎自己的故事,就会书写爱的奇迹。
  1.放手课堂,成就精彩。将家长请进课堂,课堂因此变得更精彩。每学年,我校都有一个“家长开放日”,通过让家长走进课堂,和孩子们一起开展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寻找表达爱的机会。为了准备这堂课,孩子们自己策划、排练节目。准备节目的同时,就是孩子们内心积淀的爱尽情释放的过程。我们一起倾听母子情深的故事,一起表演手语歌《感恩的心》。孩子们深情地拥抱……活动中,每一次这样的瞬间,都让人热泪盈眶。这样的成长故事,让人感觉,爱像香浓的巧克力,令人回味无穷……
  2.融入生活,沉淀感悟。《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我会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和孩子们一起认识大自然,给大自然做清洁,宣传让更多的人来保护我们的环境。我还会带着孩子们走进敬老院,给老人们讲故事、表演节目、送上节日的祝福。在敬老院听老人们讲故事,让孩子们成为故事的主角。爱,也在这一次次体验中丰满,在这一次次活动中丰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以生活为师,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才有坚实的土壤。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少年教育中产生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行为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而人在这种年龄段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他人教育。”所以,我们将课程中的要点转化成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用生动的故事彰显教育的无痕,用生动的故事让爱的种子埋得更深些。只要有了爱,孩子们就会懂得分享,懂得珍惜,懂得自尊,懂得自强。
  让我们静静等待、满怀欣喜地迎接每一粒种子的破土发芽吧!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龙江校区 责任编辑:庄严)
其他文献
总复习是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教学过程。复习不但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而且能促进学生在系统掌握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帮助教师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复习过程是一个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因此,复习时,教师应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和整理所学知识
期刊
一、经历“动手实践”过程,感悟数学思想  课堂上学生开展的折、摆、拼等学具的操作,量、剪、画等工具的使用,观察、演算、推导等推理活动,以及“综合与实践”活动都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常用手段。教学通过情境创设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抽象为数学问题,再通过动手实践直观地再现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扎实,更具有人文性;积累的基本活动经验更丰富,更富含生命意
期刊
一、建立小数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数感  1.突出小数意义的理解。小数反映了部分与整体的对立、统一关系,小数概念与整数概念相比,具有更大的抽象性,为了切实帮助学生建立小数的概念,教材利用直尺图直观展示十进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十进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具体讲,一是利用直尺展示分米与米的关系,引出分母是10的分数和一位小数,让学生感受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内在联系;而后
期刊
纵观当前,学生词不达意、词汇贫乏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与我们对词语教学的忽视不无关系。因此,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打破词语教学的陈旧模式,优化词语教学策略,提高词语教学的实效性。  一、因“文”而异,善于因“材”施教  1.整合词串,感知文章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设计整合,将文本中有内在联系的词语以词串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发现词组所蕴藏的文本信息,将词语教学与文本理解有机融合。例如,围绕《桃花心木》
期刊
2014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非常特别的好书——《新教育的一年级》。  文如其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的心灵自传。而《新教育的一年级》这套书,首先是作者童喜喜本人的生命传奇。童喜喜,一位富有灵性、充满爱心的作家,中国作协会员,80后作家,奥运火炬手,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童书育人。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童书恐怕是与教育最为紧密相关的一种。如何在可读性与思想性上并驾齐驱,是一
期刊
近年来,新师竞聘、职称评聘、教师技能竞赛等多以片段教学为考核方式。笔者常常以参与者和评判者的身份亲临其境,深深感到,小学英语片段教学若能在导入环节设计上独具匠心,必然能够让听众眼前一亮,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导入环节要具短、平、快的特点。教师如能用一至两分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加速进入主要学习任务的教学,就能够为片段教学增色不少。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有这样的描述:“
期刊
一、按内容选择复习方式,着力促进目标达成  (一)主体与主导相融,渗透整理方法  复习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成线、结成块,在一定的知识范围内形成整体。低年级学生学力较弱,自主整理出知识脉络比较困难。对于知识点多的复习模块,教师可设计综合性例题,采用“理练结合”的方式,通过组织不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整理,最终形成系统。  “数与运算”一课,是“总复习”的第1题(P114),首先
期刊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好玩——‘重复’的奥妙”。  【教学目标】  1.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重复”规律。  2.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3.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感受规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审美意识与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简单的“
期刊
第一学段,是学生“写”的能力的起步阶段,如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达到新课标提出的目标,实现习作训练的良性起步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激发写话兴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降低写话要求。二年级是写话的起步阶段,我们要适当地降低写话要求,允许孩子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允许出现错别字,允许用词不当,但是必须坚守的底线是学习使用标点符号。二上用好逗号、句号,二下用好逗号、句号、问号、感
期刊
一、经历过程,积累策略经验  有效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策略是主体心理活动的产物,是从方法里提炼的认知,它只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自主获得,而不能直接从外部强行输入。所以,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是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课一开始,教师出示准备题:小明把630毫升的果汁倒入7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