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为目的的可视化、非线性的思维工具,英国东尼·博赞为创始人。这一工具可以有效帮助解决思维能力与学习任务严重不匹配的困境。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清楚地知道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也存在这种困境,并且是当前造成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佳,学习能力停滞不前的原因。博赞的思维导图给了我启发,我尝试将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在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课前——促进有效预习
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多数学生的预习仅仅停留在标段落、给生字词注音以及朗读课文上,对课文的认知不全面。学生在预习时要尝试理解课文,对于不明白的或是有感悟的地方,要适当进行批注或是查阅相关资料。此外,对于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也是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为了摆脱这些困境,我尝试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预习。
1.提供思路,绘制导图
预习时,我引导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找出关键字词、概括主要内容、分析文章写法等方法进一步预习课文并绘制思维导图,以书面形式上交作业。有了具体的思路,也有了思维导图提供的方便可操作的支架,学生在预习时就能较之前得心应手,能熟练地掌握预习的要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展示导图,互相促进
在学生上交思维导图作业后,我会及时批改并点评学生的思维导图。并借助投影仪直观地展示学生创作的优秀思维导图以及存在共同问题的思维导图,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到有效预习。展示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查阅导图,了解学情
思维导图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思维可视化。通过查阅一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这个人思考的过程和思考的结果。因此,对于授课老师来说,课前查看学生预习时绘制的思维导图,能更好地了解学情。
二、课中——构建灵动课堂
灵动,《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是:“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灵动的语文课堂一直是我的追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总会走进这样的误区: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把课文分解成很多的考点,然后在课堂上满堂灌,而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尝试把思维导图当作课堂教学的工具,做到每课一图。
1.钻研教材,预设导图
在课前,我会钻研教材,找出课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然后,将重要知识点按照教学流程绘制成为思维导图。这样,在上课前我的心中已经有一张清晰直观的知识网络和结构图。
2.师生合作,完成导图
上课时,由于课堂上很多生成性的内容是不可预期的,所以我会先呈现引领性框架,并围绕核心问题与学生互动。在互动时,我会在知识网络图中找准位置,把学生回答的要点板书到图中或者直接邀请学生上台一起合作完成思维导图。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这样互动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3.对比导图,查漏补缺
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生成的思维导图与自己预习时绘制的思维导图作对比至关重要,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哪些知识点出现了遗漏和差错。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并在下一次预习中做得更好,会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得到提升。
三、课后——整理巩固所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识记完某一知识后,遗忘就开始发生。“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高达到72%。所以,在学习完某项内容后应及时复习,及时巩固。但是,复习什么和怎样复习却有着很大的学问。在学生已经能熟练运用思维导图的情况下,进一步指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小结十分重要。
1.回顾导图,巩固提升
在学习完每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要及时复习课堂上生成的思维导图。通过再次观察导图,学生的头脑中会呈现立体思维框架,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得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升,并在大脑中牢牢生根。
2.借助导图,系统梳理
在学习一个单元后,引导学生及时小结单元内容。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把单元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一方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内化所学内容,达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能及时查漏补缺,大大提高复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整理归纳的能力、反思能力等都能再一次得到提升。
3.检查导图,有效指导
在复习阶段,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绘制的单元思维导图,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对该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看出学生是否存在对知识的遗漏或误解的现象,以便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指导。思维导图还有另外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随时补充内容到合适的位置,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加深理解和记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求教师倡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将学生看作学习、发展的主体,将传统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深入改革,充分关注学生学習需求与个体差异,培养学生主动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思维导图的应用,正是摆脱了“传授式”学习方式,它以一种有趣、有效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
责任编辑 黄佳锐
一、课前——促进有效预习
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多数学生的预习仅仅停留在标段落、给生字词注音以及朗读课文上,对课文的认知不全面。学生在预习时要尝试理解课文,对于不明白的或是有感悟的地方,要适当进行批注或是查阅相关资料。此外,对于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也是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为了摆脱这些困境,我尝试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预习。
1.提供思路,绘制导图
预习时,我引导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找出关键字词、概括主要内容、分析文章写法等方法进一步预习课文并绘制思维导图,以书面形式上交作业。有了具体的思路,也有了思维导图提供的方便可操作的支架,学生在预习时就能较之前得心应手,能熟练地掌握预习的要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展示导图,互相促进
在学生上交思维导图作业后,我会及时批改并点评学生的思维导图。并借助投影仪直观地展示学生创作的优秀思维导图以及存在共同问题的思维导图,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到有效预习。展示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查阅导图,了解学情
思维导图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思维可视化。通过查阅一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这个人思考的过程和思考的结果。因此,对于授课老师来说,课前查看学生预习时绘制的思维导图,能更好地了解学情。
二、课中——构建灵动课堂
灵动,《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是:“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灵动的语文课堂一直是我的追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总会走进这样的误区: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把课文分解成很多的考点,然后在课堂上满堂灌,而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尝试把思维导图当作课堂教学的工具,做到每课一图。
1.钻研教材,预设导图
在课前,我会钻研教材,找出课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然后,将重要知识点按照教学流程绘制成为思维导图。这样,在上课前我的心中已经有一张清晰直观的知识网络和结构图。
2.师生合作,完成导图
上课时,由于课堂上很多生成性的内容是不可预期的,所以我会先呈现引领性框架,并围绕核心问题与学生互动。在互动时,我会在知识网络图中找准位置,把学生回答的要点板书到图中或者直接邀请学生上台一起合作完成思维导图。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这样互动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3.对比导图,查漏补缺
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生成的思维导图与自己预习时绘制的思维导图作对比至关重要,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哪些知识点出现了遗漏和差错。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并在下一次预习中做得更好,会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得到提升。
三、课后——整理巩固所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识记完某一知识后,遗忘就开始发生。“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高达到72%。所以,在学习完某项内容后应及时复习,及时巩固。但是,复习什么和怎样复习却有着很大的学问。在学生已经能熟练运用思维导图的情况下,进一步指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小结十分重要。
1.回顾导图,巩固提升
在学习完每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要及时复习课堂上生成的思维导图。通过再次观察导图,学生的头脑中会呈现立体思维框架,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得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升,并在大脑中牢牢生根。
2.借助导图,系统梳理
在学习一个单元后,引导学生及时小结单元内容。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把单元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一方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内化所学内容,达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能及时查漏补缺,大大提高复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整理归纳的能力、反思能力等都能再一次得到提升。
3.检查导图,有效指导
在复习阶段,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绘制的单元思维导图,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对该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看出学生是否存在对知识的遗漏或误解的现象,以便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指导。思维导图还有另外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随时补充内容到合适的位置,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加深理解和记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求教师倡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将学生看作学习、发展的主体,将传统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深入改革,充分关注学生学習需求与个体差异,培养学生主动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思维导图的应用,正是摆脱了“传授式”学习方式,它以一种有趣、有效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
责任编辑 黄佳锐